- 微行為心理學
- 張卉妍
- 13字
- 2019-08-28 16:04:28
第四章 誰在挑釁:沖突與防御
沖突前的預備
憤怒是引發沖突的最直接原因,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情緒表達,但并不是所有的憤怒都能引發一場沖突。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憤怒只是一種發泄,極端的身體打斗很少出現。很多時候爭斗一方只需通過亮出自己的實力在對方面前示威,就可以起到發泄憤怒情緒的目的。
群體之間的爭斗,也只需展示彼此之間的實力,讓實力相對較弱的一方意識到爭斗的結局很可能是自己慘敗,就可以為矛盾找一個緩和的結束方式,從而避免直接沖突帶來的麻煩。
打斗意味局面的不可控制,也就是說其中一方或是彼此雙方的示威宣告失敗。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示威。在身體上,沖突雙方都會盡量地抬頭挺胸,挺直腰板,打開肩背,一是顯示自己的理直氣壯,二是能讓自己顯得高大,從而從氣勢上壓倒對方。
此外,爭斗之前的對峙狀態中,還常常可見雙手叉腰的動作,這個姿勢也是行為人通過肢體語言上的準備和輔助,讓自己顯得實力和勢力都更大一些,因為將雙手叉在腰間,可以擴充自己所占的物理空間,讓對方感覺到你的氣勢。
與此同時,叉腰動作也是對自己雙手的有效控制,因為正常情況下,沒有人愿意成為最先出手的挑起事端的人,除非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最先出手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因此爭斗雙方都在盡量控制自己的雙手。叉腰動作可以被理解為,即將發起進攻的手部尋找到了臨時停靠的地方,就等著進攻了。實際上,這樣也是行為人無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方式之一。
在打斗開始之前,雙方示威的心態因不同境遇而有所區別。在雙方勢力不處在均衡對抗的情況下,強者一方的心態是得意的、傲慢的,他的潛臺詞是:“你敢嗎?”“有本事你來??!”“怕了吧?”對方可能出于害怕而放棄這場斗爭;而處在相對弱勢的人則是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仿佛在告訴對方:“我會拼命的!”這種困獸之斗的心態也有可能將對方嚇住。沖突就會被化解于無形之中。
因此在沖突發生前,如果能將準備工作做到位,能使準備工作發生效用,沖突還是有可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