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我一定是病了——疑病癥

我一定是得了很多“重病”

疑病癥又稱疑病性神經癥,指的是病人總是覺得自己患有嚴重軀體疾病的持久的強迫觀念,他們會反復就醫。

盡管經反復醫學檢查結果為陰性,但醫生的解釋和沒有相應疾病的證據也不足以打消病人的顧慮,這種疾病常常伴有焦慮或抑郁。

病人根據自身感覺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實際的病態解釋,致使整個身心被由此產生的疑慮、煩惱和恐懼所占據。

很多人總是分不清疑病癥和抑郁癥的區別,他們總是覺得這兩個就是一回事兒。其實,疑病癥和抑郁癥還是不同的。

抑郁癥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患者會有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并且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比如說他其實處境很好,但是他就是不開心。而且一直很不開心,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郁癥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預計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這種病甚至還會產生妄想癥,患者容易產生疑病觀念,因此發展為疑病或者罪惡妄想。

但是抑郁癥和疑病癥是不一樣的,疑病癥是懷疑并且堅信自己有病,但是實際上他們是沒有病的;而抑郁癥是真的有病,會因為抑郁癥引發各種問題。

有一些抑郁癥患者會出現性欲減退的現象。對于女性患者來說,甚至還會出現月經的紊亂。

很多患者在沒有節食時都會有食欲下降或者亢進、體重減輕或者增加的情況,幾乎每天都會失眠或睡眠過多。但是一般來說,很輕微的,可能就是出現一些消化道上的問題,比如食欲不振,伴隨有頭痛、胸悶等癥狀。

但內科檢查卻發現沒有大的問題,相應的治療效果也十分不明顯。

它們比較相似的一點是,一般來說患有疑心病的人會有抑郁的癥狀,但是抑郁不一定就是抑郁癥。我們很多人常常說自己抑郁了,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抑郁癥。抑郁癥的定義里面有一條是這樣說的,心情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也就是說,對于這種人來說,抑郁是一種生活常態,不管他們過得好還是不好,他們都是不開心的,但是對于我們正常人來說,通常我們說自己郁悶都是因為遇到不好的事情了,處于一種糟糕的環境,或者是受到排擠,或者是心里面壓抑,這些都會導致我們產生某一段時間不開心。一般來說,過完那段日子,又或者遇到其他好的事情,或者脫離了那種困苦的境地,我們的心情就又好起來了。

所以說,一般說的抑郁也不是抑郁癥。

據估計,20個看醫生的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是“疑病癥”患者。令人沮喪的不確定:一個人可能終身患疑病癥,自己卻不知道這一點;另一方面,一個人也可以被判定為疑病癥,而事實上身體真有病。

專門研究焦慮癥的丹佛心理學家蓋爾馬茲·尼爾森說:“一般人都沒心思傾聽別人的焦慮,比如‘我害怕我有艾滋病、我害怕我得了癌癥、我害怕我有淋巴瘤’”。人們聽到后,往往一笑而過。但得了疑病癥確實可以癱瘓一個人的身心,這可并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疑病癥真的不是那么簡單,也不是好敷衍的,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這樣的人就真的因為疑心太久真的得了那種病。根源不是病,根源是他們的心,他們的思想生病了,所以他們會真的病了。

老年疑病癥

之前我們講的很多疑病癥的案例都是和中年白領或者其他生活壓力大的人有關,但是實際上,在患有疑病癥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這些人由于很閑很孤單,所以容易胡思亂想。

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案例。

陳老先生,今年65歲,他退休在家,中年時就喪偶了,從那以后就一個人生活,兒女都在外地,他經常的消遣活動就是在家看看書、曬曬太陽什么的。家里有保姆,不過他不太愿意老麻煩別人,經常自己也動手清理一下屋子。

近期以來,他的大便開始不規律起來,經常腹瀉、便秘什么的,他覺得很奇怪,就跑去醫院檢查,但是檢查來檢查去都沒檢查出什么。他懷疑自己是得了重病,實在是很不放心,就自己看書研究,整天搗鼓一些草藥什么的。

后來有一次他在點眼藥膏的時候不小心用錯了藥,當時就感覺很疼痛。保姆立即做了清潔處理,但陳老一直感覺眼睛不舒服,懷疑眼睛會失明或者有異物在眼內。他又數次到著名醫院看眼科,醫生再三檢查未發現任何異常。從此,他對醫生失望,不再求醫。

他天天躲在家里,看那些醫藥的書,越看越覺得可怕,覺得自己心、肝、脾、肺、腎都有問題,然后就憂心忡忡,老是睡不好,經常不開心,有時候還愛摔茶杯什么的。保姆覺得這不對勁,就打電話通知他的兒女過來,兒女聞訊趕來,準備照顧老父親。

老父親不愿意聽他們的話去醫院就醫,他說:“我還不知道那些醫院,就每天拿錢不干事兒,去那兒簡直就是送錢,打死我也不去,我要得絕癥了,你們不要理我,我就快要死了。”兒女們對固執的老頭實在是感到無可奈何。

事實上,老人是患上了一種叫做疑病癥的病。

患上這種病的老人一般要經歷這樣一個步驟,開始是在心理上有抵觸情緒,害怕自己患上某種病,于是反復就診,即使沒有結果但是他們仍然不放心,因為這種焦慮和擔心情緒上就會反復無常,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一般情況下,這種癥狀持續3~6個月就是老年疑病癥了。

案例中的陳老非常具有典型性。首先為什么老人會患疑病癥,因為他們身體不好,因為他們不忙,有更多的時間胡思亂想。其次他們生活圈子很狹窄。這里的陳老就是,圈子很窄,社交范圍很小,愛躲在家里看書、曬太陽,不怎么運動,這就很容易引起對于病癥的恐懼,而且兒女不在身邊,一個人很孤單,這個也是一點。

可以看出來,內向、多疑、敏感性格的人容易患上這種病,我們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不相信醫生的診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有點自戀,只信自己。

還有,從本質上來說,患疑病癥的老人往往接觸過這種疾病的環境。比如在童年時家人對患者漠不關心,家庭中有人患過病,或者親密的家庭成員在患者成長的關鍵時期去世,或者這些早期的不幸經歷對患者造成心理創傷,這些都有可能引發疑病。在我們這個案例中,陳老的妻子在他中年的時候就去世了,這點也非常符合。

除此以外,患這種癥狀的多少都是有點文化的老年人,就是因為他們有文化,他們才不會輕易相信那些醫生說的話,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他們會通過研究一些醫學書籍觀察自己的癥狀是不是符合要求,然后自己在那里比比劃劃。也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們一知半解、胡思亂想,最后導致精神有點不在狀態,懷疑自己有病等。

這個病例還有一個典型性在于,一般來說,患有這種癥狀的老人都是受過外界的不良刺激的。在這里,他是受過醫生的不良刺激,因為醫生一直沒能解決他的問題和困擾,所以他覺得醫生沒有用,他也容易產生這種病癥。

那要怎樣做才能使老人們擺脫這種癥狀呢?

一方面,要從心理下手。建議老人們多做點別的事情,比如使自己專注于某一樣不是身體健康方面的事情,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或者多交一些朋友,難受的時候互相傾訴,開心的時候互相分享,就不會胡思亂想了。

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他們都應該要相信彼此。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可以增強心理暗示:“醫生確定我沒有病,我確實是健康的。”對于醫生來說,他們應該幫助患者尋找疾病根源,解除或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同時盡可能避免在醫療過程中不利影響的發生。這樣兩者之間的信任確實會對病癥的減輕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物理治療了,即藥物治療。一般來說,抗焦慮與抗抑郁藥可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老年人這個群體是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的,他們都是我們的父母長輩,他們也曾經年輕過。作為我們人類來講,誰都會害怕孤單、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尤其是當他真的老了的時候,他需要我們的陪伴,需要我們的理解,需要我們在身邊給予鼓勵。他們之所以會得疑病癥,也是和這些離不開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顧他們,莫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關于艾滋病恐懼癥

在疑病癥里有一種十分普遍,就是很多人都懷疑自己得了艾滋病。

艾滋病恐懼癥是一種對艾滋病的強烈恐懼,并伴隨焦慮、抑郁、強迫、疑病等多種心理癥狀和行為異常的心理障礙,簡稱恐艾癥。

艾滋病恐懼癥包括懷疑自己得艾滋病,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潔癖等強迫癥表現。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說的艾滋病恐懼癥其實是和疑病癥有交集,同時也和強迫癥有交集,是一種比較綜合的癥狀表現。

一般來說,這類患者往往過度執拗、要求過度精確,過分堅持。他們常常錯誤地把心理恐懼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經癥狀認定為艾滋病的癥狀,每次看醫生后,在陰性檢查結果和醫生細致解釋后,心理負擔可得到暫時的解脫,但沒過多久,新的疑慮會再次產生,使其不得不再次到醫院要求檢查。

隨著艾滋病感染人數的增加,患有這個病的人也會增加。

在2011年,廣東爆發了一次群體性自述陰性艾滋病事件,后衛生部介入調查,結果發現不過是一群人患有恐艾癥而已。

其實不難理解為什么人們談“艾”色變,因為在21世紀后,人類社會進入了疾病多發階段,而艾滋病更是成為了世界范圍內的難題。很多電視、雜志都在渲染、夸大艾滋病的可怕。雖然媒體并沒有刻意想要造成社會公眾恐慌的心理,但是從新聞學的角度來說,選擇性報導本身就表達了報道者自身的傾向,還有很多媒體會報導艾滋病人是怎么死的,他們會把艾滋病人的死狀描寫的很可怕,這樣社會公眾就會覺得恐慌,一群人在那里夸大艾滋病的影響,這樣就會導致人人自危。

人們對于艾滋病的恐懼表現除了談“艾”色變以外,還表現在對于艾滋病的無知上。這種無知主要是對艾滋病的傳播渠道還有艾滋病的機理的不了解。比如他們不知道其實艾滋病的傳播是通過母嬰、通過血液、通過性交等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艾滋病人和一個正常人發生性行為,那個正常人就可能會得艾滋病;如果母親患有艾滋病,那么她的孩子就可能會患有艾滋病;如果一個人去獻血,醫生的清潔工作做得不好,之前捐血的人中有艾滋病患者,而另一個人用的是那個人用過的沒有清潔完全的針頭,這樣的話,也可能會感染艾滋病。

但是,和艾滋病患者擁抱并不會得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交流也不會。所以在很多時候,大多數人因為不知道艾滋病的傳播渠道,他們就會選擇回避艾滋病人,甚至厭惡他們,見到他們就顯示出一種鄙夷的神情。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說要給艾滋病患者多一點關愛的原因。因為這個社會上很多人對于艾滋病的認識是有誤區的,對于艾滋病是害怕恐懼的,巴不得和它不要沾一點邊兒。而艾滋病人除了要承受病痛的折磨,還要遭受很多人的輕視的目光,生存確實舉步維艱。

也許大家并不清楚艾滋病的機理。事實上,這種病靠的是攻擊一個人的防御系統,導致很多其他的病原體就很容易進入人的身體,這樣的話,艾滋病患者最后就會死于各種感染病,各種呼吸道疾病或者其他,所以也不怪人們談“艾”色變。

那么,恐艾癥患者一般都是因為什么才這么過度在乎艾滋病的呢?

一般來說,大多數患者都有過高度危險的婚前或婚外性行為,而性行為的對象又常是暗娼、酒店三陪女或是發廊女,這樣就讓他們覺得不安全。一方面,由于這種行為是社會道德規范所不容許的,因而在內心深處他們經常受到道德的譴責和社會的壓力。另一方面,這些危險性行為確實會使艾滋病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

所以在雙重壓力下,他們就會患上這種癥狀。

此外,還有就是身邊經歷過這種事,身邊有這樣的人。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就形成了那種觀念,所以一旦受到現實的刺激,就會發作。

其實,這種癥狀是可以得到緩解的。一方面患者需要轉移注意力,還要相信科學的檢測,要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另外,在個人的生活衛生習慣上要多多注意。

完美主義和固執心理

經過很多臨床觀察,醫生發現患上疑病癥的人大多都是那種很固執的做事追求完美的人,他們的性格都有小心翼翼的成分,同時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有過不同的經歷,使他們追求事事完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追求完美不一定是壞事,但是任何事情過度都是不好的,所謂物極必反,如果一味地追求完美,到最后可能就陷入了某種思想上的囹圄,一種思維障礙。

這種過度追求完美的人,他們除了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以外,其實很多時候他們是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怎么說呢,就是他們的價值觀等參照的標準都是大眾標準,別人覺得好,或者怎樣,他們就會得到一種因為心理認同感而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所以他們不可遏制地需要靠一些東西去證明自己,以迎合大眾的觀點。他們總希望把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示出來,做不到就會感覺自卑自責。

這種對自己的苛責還算是好的,更過分的是,很多時候這種人還會對自己身邊的人有很多要求,苛求他人在他們的標準和判斷里是完美的、無可挑剔的。這個算是比較極端而且自私的想法了,此等追求完美可謂達到了極致,不僅僅傷害了自己,同時也傷害了自己身邊的人。

為什么過度追求完美會導致他們這種人患上疑病癥呢?是這樣的,這種人在各個方面都想要做到盡善盡美,那么當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身體健康這一塊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得很極端,刻意追求身體健康上的完美。比如說醫生認為他們只是身體上有小的瑕疵,只是偶感風寒之類,他們就小事化大,各種焦慮不安,總是覺得自己的問題是很嚴重的,即使通過多次檢查,他們也不愿意相信醫生的結果,因為完美,才是他們所追求的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但是完美的健康和健康其實是兩碼事,不可能有人完完全全是健健康康的,是人都會有小病小災,他們這種追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最后會導致自己心理各方面的崩潰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有專家認為,這種病除了和完美主義有關,還和一個人的固執心理有關。

固執指的是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無法將客觀與主觀、現實與假設很好地區分開來。

如果他們將自己這種已有的經驗再駕馭到現實之上,并過分固化,更會執迷不悟。在日常工作中表現為缺乏民主作風,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

這種人常常敏感多疑,自我評價過高,容易沖動,缺乏幽默感。他們并不愚鈍,但是卻容易陷入某一個絕對沒有好處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不管身邊的人怎么勸說,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很難悔悟。

這是一種偏執型人格障礙,和我們在前面所說的妄想癥有關。

美國有一個學者叫做萊昂·費斯汀格,他在解釋人的固執心理的時候認為這是由認知失調導致的。他說,人都會遇到信念與現實發生沖突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會導致認知平衡失調,所以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感覺難受,從而想辦法來恢復心理平衡。

而疑病癥患者易受暗示并且會聯想,他們愛把各種疾病信息往自己身上套,內心也因此變得恐懼起來,在他們眼里,各種五花八門、離奇的病癥都有可能出現。這個說到底就是他們的固執心理在作怪。

專家認為,克服自身的固執心理是對付這個癥狀的最基本的一條。此外還要學會轉移自身的注意力,克服完美主義,比如多做一些鍛煉,多進行一些閱讀,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別人的生活,多看看新聞雜志等。可以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學著去擴大自己的生活半徑。一個人要豐富自己,而后他會明白價值判斷是多元的,大眾審美不一定就是好的,別人的評價其實不影響自己生活的主調。事實上,這個社會很缺少這樣的人,因為特立獨行的基礎是你的思想已經是很豐富和堅固的,你不會輕易受到動搖,這里指的是好的那種思想,并不是上文我們提到的固執心理。固執心理是因為看到的太少,特立獨行是因為看到的太多,這個是本質上的區別。

疑病癥之所以會存在,其實就是這些完美主義、固執心理的東西在作怪。

森田和森田療法

在疑病癥這塊,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很著名的療法,叫做森田療法。

森田,全名叫做森田正馬,他是森田療法的創始人。

森田療法是他在1920年創立的適用于神經質癥的特殊療法。森田療法在心理患者中的地位頗高,已經達到了和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相提并論的地位。

森田療法的主要對象是神經質。那么,什么是神經質呢?

神經質是在神經質性格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心理疾病。

這種人一般都會比較敏感多疑。

例如見到鄰居被偷,自己就會變得格外小心,再比如聽到有人談論艾滋病、癌癥就感到非常可怕,甚至會捂住自己的耳朵。

一般人偶爾也會這樣,但是患這種病的人不然,他們發作是經常性的。

森田療法的主要指導思想是順其自然,要按照一種樸素的愿望去活動,不要刻意安排,不要努力去適應痛苦的感覺,不要設法去取消這種痛苦,要承認事實,聽之任之,就像佛家所說“心頭無雜念,烈火也覺涼”。

這種療法認為,不僅用腦筋去理解,而重要的是通過實踐行動去理解。只是思考什么也不會產生,要行動,要不斷做出成績,要通過親身體驗去理解。

不要受情緒影響,要有一種注重于實現自己目的的生活態度。神經質患者總是有一種看重情緒的生活態度。森田療法要求對于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緒不必予以理睬,讓我們重視符合自己心愿的行動。當患者認為自己有病,并對癥狀覺得有精神負擔求助于醫生的時候,醫生就應該告訴患者:“這不是癥狀,只是一種情緒,能體現你的價值的是行動和達到的效果。”

舉個例子,比如你去買蘋果,心情好不好不是很重要的,只要你把蘋果買回來了,你就達到目的了,就成功了,如果沒有買回來,那么不管你的心情是好還是不好,你都是失敗的。

森田努力讓人們用另一種方式去生活,不要過度看重自己的情緒,要擁有一種樸素的價值觀,一種樸素的愿望,要擺脫舒服感,例如理論的舒服。像這種患者傾向于偏向理論,很多事情他們喜歡去用理論的規律的一種固有的模式去思考,卻不知變通,但是森田指出,要想解決問題,不能依賴理論、哲學之類的東西,而要重視實踐,實際的情況往往比想象的要簡單的多,而且還能超越最難的理論。

森田療法認為,我們應該做一個坦誠的人,你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的,越是坦誠的人治療得就越快,他認為,為值得煩惱的事而煩惱,不值得去煩惱的事煩惱也沒有用。對于不安應該是來者不懼順其自然,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

森田還有很多比較著名的思考,這里就簡略地挑選一些和大家來分享。

森田認為,所謂地位,是心身修養方面最可貴的東西。所謂財產,是能夠滿足衣食住行及其他需要和欲望的有形或無形的材料和手段。所謂名譽,是未曾做過有愧良心的事。他說,以上是人生中的三個條件。

他還認為,越迷惑越好,越懷疑越好。這種矛盾心理越厲害,領悟就越大。

他還要有個盡性的理論,要盡己性,就是要真正明確自己的狀態,懷著生的欲望去過積極的生活,為實現自我從現在做起,奮發努力。要盡人性,就是要肯定別人應有的價值。還要盡物性,也就是說要看準每件事物的存在價值。

有這方面傾向的人或者對森田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森田正馬寫的書,《自覺與領悟之路》《神經衰弱與強迫觀念的根治法》《神經質的本質與治療》等。

患上疑病癥,應該怎么辦

一般來說,患這種病的人表現癥狀常為心慌、心跳加速、頭痛、失眠、多夢、疲乏無力等,并且這種癥狀有時間性,用腦后癥狀加重,休息后癥狀會減輕。

這種病癥,是一種反應方式,一種綜合征。具體主要表現為,對心臟、胃、腸道、腦、脊髓等方面的擔憂,他們會很焦慮地去觀察身體的自律功能。通過這些非自然的觀察注意和焦慮的態度,這些心理活動會不自覺地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就是那些使植物神經分布的器官系統會受到功能性損害。

這里有一個反作用,就是因為這種心理活動會導致生理上的器官系統的功能性損害,同時這種損害會導致這個人對于疾病的擔憂。

這種病人對于器官及其功能的焦慮程度有時可接近恐怖癥,一味地糾纏,固執地認為自己有病這一點又類似強迫癥。

我們可以從很多案例中看出來,患這種病的人一般都過分地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一般都具有渴求完美人格特征,從他們對醫院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來他們身上都具有謹慎的特質,也是因為這些特質導致他們會懷疑自己得病并且深信不疑。

對于這種患者醫生應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要耐心細致地聽取患者的訴述,讓他們出示各種檢查結果,持同情關心的態度,不要挑動患者的癥狀,要順著他們,第一步就是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

這樣才有繼續溝通的可能。可以通過轉移環境,改變生活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或者引導患者做另外一些他們感興趣覺得有趣的事情,來改善他們的癥狀。

同時可以找他們的親戚朋友來幫忙,在患者信賴醫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認識疾病的本質,告訴他們這是一種心理障礙,需要用心理的辦法去治療。如果患者接受暗示性的程度很高,可以做一種暗示療法,可獲得戲劇性的效果。

事實上,一定的藥物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的,比如說抗焦慮和抗抑郁藥,它們可以消除患者焦慮等負面情緒。這個都是要慢慢來摸索的。

上面是醫生要做的,那么患者應該怎么做呢?

可以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比如:“過去自己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適那兒不舒適,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緣故。其實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這不是病,是一種正常人的‘不正常’現象,會很快過去的。我的身體其實還行,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生也都說自己沒有任何疾病的,現在自己應該堅信這點了。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適的感覺就會消失了。現在我已經感覺到舒適多了,也不再為此而煩惱了,現在我對自己的健康充滿信心。”類似這種。

自我暗示語要根據自己疑病的情況編寫,要毫不猶豫、直截了當,使自己接受“不必懷疑”的觀念。

如果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效果較佳。

主要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它不是身體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要在“無器質性疾病”的前提下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負擔,要從個人“疾病”的小圈圈中跳出來,輕裝前進。

最后一點,就是要好好和醫生合作,不要不相信醫生,要正確看待醫生間的診斷不一致的情況,要如實客觀地陳述病情,不要夸大和作出不切實際的解釋,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的診斷,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于醫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含山县| 万安县| 边坝县| 万安县| 南城县| 荥经县| 镇原县| 通江县| 娱乐| 封开县| 双江| 万全县| 拜泉县| 伊川县| 铜鼓县| 静安区| 鄱阳县| 卢龙县| 松桃| 湾仔区| 康平县| 乌兰察布市| 奇台县| 镇赉县| 固安县| 金堂县| 云和县| 横山县| 双城市| 德昌县| 灵宝市| 塔城市| 瑞安市| 正镶白旗| 上饶市| 永宁县| 临朐县| 六安市| 四川省| 临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