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世紀的催眠學

皮埃爾·簡列特

20世紀初期,科學界對催眠學的興趣與日遞減,部分原因是弗洛伊德與其他一些科學家在心理分析領域引領了新方向。催眠術不再被當成理解大腦技能的工具,也不再被用來治療患者。這樣,催眠術在歷史上又一次被雜耍藝人和表演術師們用來嘩眾取寵,而科學再次將其拒之門外。直到今天,舞臺催眠師仍然堅稱是他們的前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持了催眠學的生命。

不過,仍然有一些醫學專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催眠事業的發展,法國人皮埃爾·簡列特(1859~1947年)就是其中之一。簡列特認識到他所稱的“潛意識”是與意識并存的永久性狀態。他認為,大腦在催眠中被分離,即分裂為意識和潛意識。而在深度恍惚中,潛意識實施有效控制。簡列特認為一個人遇到的問題可以被強迫進入他的潛意識中,出現癔癥癥狀。這個觀點以及簡列特的潛意識理論都與弗洛伊德的理論很相似。與其同時代人不同的是,簡列特依然相信催眠的作用。1919年,他雖不得不傷感地接受催眠被忽略的現實,卻預言道:催眠終有一天會再次成為嚴肅科學的研究領域。

克拉克·赫爾

另一位對催眠興趣不減的專家是美國心理學家波里斯·薩迪斯。他在1898年出版了一本對心理學意義重大的著作《暗示心理學》。在英國,約翰·米爾恩·卜蘭威爾于1903年出版了著作《催眠術:歷史、實踐與理論》。這本書使學術界對于催眠術的興趣得以延續。

當時,催眠學的最主要人物是美國學者克拉克·赫爾,他是當時最受尊崇的心理學家。赫爾于1918年獲得了威斯康星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并在接下來的15年中將大部分時間用于研究催眠術,尤其是暗示感受性。他的努力終于結出了碩果,他于1933年出版了著作《催眠與暗示感受性》,這本書直至今天仍然是該領域的重要文獻。赫爾的首要成就之一是鼓勵各大學和研究所進行催眠學研究。在此之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由個體治療催眠師在接受催眠的患者身上進行的,因此缺乏科學嚴密性和精確度,而科學機構對催眠仍持懷疑態度。1930年,身在耶魯的赫爾被禁止在學生身上進行催眠實驗,因為學校當權者害怕這會帶來危險。

米爾頓·艾瑞克森

在1923年的一次講座上,威斯康星大學的一位年輕的心理學學生對克拉克·赫爾的催眠術展示大為著迷,他將受催眠者拉到一旁,自己進行了親身實驗。這名學生就是米爾頓·艾瑞克森(1901~1980年)。由此開始,他踏上研究催眠的征程,最終成為美國催眠學界的泰斗。他既是研究者又是從業者,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對數千人實施了催眠。艾瑞克森出身貧寒,在世的大部分時間疾病纏身,但他卻出類拔萃,極具人格魅力,一直把催眠術用作治療工具。他最為重要的觀點之一是無意識的心靈是自我治愈的無比強大的工具。他相信,我們每個人體內都蘊藏著自我幫助、自我修復的能力。

艾瑞克森在個人成長道路上跨越了無數障礙,最終成為美國最負盛名的催眠學家。他出生于內華達州的一個貧苦家庭,17歲時身患小兒麻痹癥,行動大大受限,醫生診斷說他將永遠失去行走能力,但他憑借頑強的抗爭證實了醫生論斷的錯誤性。在以后的生命中,艾瑞克森受到病魔的一次又一次攻擊,經歷了小兒麻痹癥的數次病變,除此之外,艾瑞克森還是色盲和音盲。但他從未退縮,與疾病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爭。他說,由于年輕時患病導致行動受限,他對肢體行動以及人們如何進行語言和非語言交流非常敏感,這使他能更好地觀察和理解病人的反應。他所遇到的麻煩不僅是生理方面。在事業早期,當時不相信催眠術的醫學權威威脅要沒收他的行醫執照。

艾瑞克森對催眠術做出的最大貢獻是研發了誘導恍惚和對無意識大腦進行暗示的有效技巧。在他之前的恍惚誘導方法十分單一教條,接受催眠的患者只是被告知自己感到困倦、將要進入恍惚狀態。艾瑞克森沒有完全摒除這一方法,但主張根據患者個體的個性和需要對治療師的手法加以調整。他研發了被稱為間接催眠或“容許性”催眠的技巧,通過運用語言使患者融入到雙向過程中去。他們會有效地將自己導入恍惚狀態。其中一個著名手法是“混亂”技術,即通過在混雜的句子中使用毫無意義的詞語,使有意識的頭腦發生渙散,繼而使患者進入恍惚狀態。艾瑞克森還在催眠中使用隱喻和講故事的手法,對他來說,語言的想象性使用非常重要。他總是在治療手法上極為創新,并且相信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被催眠。艾瑞克森寫下了大量催眠著作,但成為他永久性遺產的仍然是這一實用而創新的催眠療法。當今的許多從業人員都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啟發。

催眠術論戰

美國催眠治療師大衛·艾爾曼(1900~1967年)是一位舞臺催眠師的兒子,研究出了迅速有效的恍惚引導技巧。他著重于繞過大腦的判斷技能而導入恍惚。與艾瑞克森一樣,他的催眠技巧和手段也被當今治療師廣為采用。

20世紀后半期,催眠的醫療運用——催眠療法——越來越普遍。與此同時,關于催眠性質的兩種互相沖突的理論也在發展之中。

論戰的一方認為人們在催眠中的意識狀態發生變化。另一方則是學院派(也稱自由主義思想流派),他們堅稱催眠狀態根本不存在,催眠中發生的一切都可以通過現存的心理現象得以解釋。學院派中有部分美國學術界人士,西奧多·色諾芬·巴伯爾就是其一,他認為接受催眠的患者在催眠中的所作所為源于“任務動機”,即患者高度合作的意愿。他還認為患者在催眠狀態下的行為來自于自身的想象。

與此針鋒相對的是一些理論學家,比如已故的歐內斯特·希爾加德,他是斯坦福大學的資深心理學教授,20世紀后半期催眠科學研究的先驅者。希爾加德認為,被催眠的人們會做出一些自身特有的行為。他規避了“狀態”這個詞,而是代之以“催眠范疇”。這場關于催眠性質的論戰一直延至今日。

20世紀催眠學界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柯蓋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喬治·埃斯塔布魯克(1895~1973年),他與艾瑞克森正好相反,提倡傳統的直接催眠誘導法。他的典型做法就是對患者說諸如“你馬上要睡著了……我叫你時你才會醒……”的話。他還相信,在福利事業和間諜領域利用催眠具有潛在可能性。他聲稱:“我可以將一個人催眠,使他在毫無意識或違背自己意愿的情況下通敵叛國。”

在1943年出版的著作《催眠術》中,埃斯塔布魯克提出被實施催眠的敵人隊伍會危害到美國國防。兩年后,他協助撰寫了一部名為《心靈之死》的小說,小說中,德國人催眠了美國軍人,使其自相殘殺。

催眠術的現狀

21世紀來臨時,催眠術已經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它最初起源于弗蘭茨·安東·梅斯默的動物磁流學說,前景并不被看好,而如今催眠學已正式成為一個合法的科學研究領域,還是一種寶貴的治療工具。每天,世界各地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使用催眠來戒掉壞習慣、緩解疼痛或進行其他治療;運動員、政治家、媒體明星和商界精英紛紛借助于催眠來贏得更大成功。然而,仍然有大量普通人對其半信半疑。造成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社會上各種媒體形式對催眠的報道和描繪;還有部分原因應歸咎于一些催眠術的不當使用者,他們將催眠術用于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些人不愿將催眠看成一個嚴肅課題的另一原因是,科學家們還不能充分解釋其作用機制。就連學術界還在對催眠的性質甚至其真實性爭論不休,那么大眾感到迷惑也就大可以原諒了。

值得慶幸是,催眠正在穩步贏得醫學界的認可和接納。早在1958年,美國醫學學會就宣布它是安全的,沒有任何副作用。此前3年,英國醫學學會也做過類似聲明,證實催眠是一個有效的醫療工具,可用于治療精神神經病、緩解病痛。同時,美國和其他地方的眾多醫院也紛紛開始使用催眠緩解病人疼痛,并借此幫助病人適應其他治療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安龙县| 三亚市| 治县。| 铁力市| 平泉县| 琼海市| 奉新县| 西藏| 大同县| 会泽县| 饶阳县| 广灵县| 永修县| 陆丰市| 六枝特区| 天水市| 花莲市| 木里| 哈尔滨市| 晋州市| 永泰县| 瑞昌市| 宁明县| 宝应县| 眉山市| 宝山区| 博客| 呼玛县| 西吉县| 仪征市| 津南区| 濮阳县| 罗定市| 襄垣县| 南开区| 阿克苏市| 文成县| 红安县| 桐城市| 边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