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良知的商業
在零售業中,天天低價政策顯然比超低售價政策更加有良知(這不是評論具體的公司,而是思考這兩種價格政策,以從中探索出人性的問題)。
比如,超低售價政策在人們對價格不敏感的商品上的定價會高一些,這是聰明的做法。因為這些商品的高價既不會造成超市太貴的不好形象,又獲得了更高的利潤。而天天低價政策是在成本盡量低的情況下(主要是通過與供應商談判獲得低供價和優化供應鏈、降低運營成本等)盡量低價。
雖然第一種做法聰明機智,但是第二種做法更具善意。因為他的商品低價是來自自己優秀、卓越的能力而獲得的低成本,以及對自己的利益、享受的一定程度的犧牲。也就是說,他把自己的卓越帶來的好處和一部分自己該得的利益及正常的享受讓渡給顧客。
人類的意識在進步,即良知和人性在覺醒。因此,商業行為也需要走向人性和良知,否則必敗。
我們很清楚,現在我們想的更多的是怎么賺錢,是新項目、市場機會、新模式、創業、利潤,然后就是富裕的生活、受人尊重、欲望的滿足、家人的富足生活等。
但是,如果誰都不顧良知,那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會生活在缺乏良知而導致的惡劣的社會環境中,如霧霾、不健康食品等。
即便是弘揚一個光明的理念,我們內心的出發點到底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而把自己發揚光大呢,還是真的看到人們陷入黑暗的觀念里而遭受的痛苦,在于心不忍、內心苦痛的憐憫心下弘揚的呢?顯然,前者仍然是打著善的口號的惡,他弘揚的仍然是自私、驕傲、虛榮。
這就如即便是開一家素食餐廳,那么內心的出發點是為賺錢或弘揚慈悲心(自我標榜式的,或把慈悲心抽象為一個觀念),還是真的看到動物的痛苦而于心不忍吃它們的肉,并由此想引導大家一起關愛動物呢?
賺錢與關愛是不矛盾的。比如,如果不關愛自己的員工,那么關愛動物豈不是笑談。而關愛員工的企業怎么會不發展壯大呢?
現在該是覺醒的時候了。在思考項目、營銷方案等的時候,我們是否同時考慮到良知,即自己的做法、想法、決策符合良知嗎?
否則,只顧自己利益而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這不是一個文明人、有教養的人、正派的人應有的行為。
我們現在還不是一個正派的人,這是事實。而承認自己不是正派的人,這就是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