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越滿足顧客至上,利潤越大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兩種公司:一種是只顧自己掙錢,將消費者視為賺錢的工具;另一種是通過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賺錢。顯然,在同等情況下(甚至即便價格略高),我們應該盡量購買第二種公司的產品、服務。支持他們,就是支持善,也就是支持我們自己。
這就好比一家超市。它設計和管理商品分類是為了吸引顧客、更好地滿足顧客對這個商品分類的需求,還是為了拉高自己的毛利呢?這里潛藏著價值觀的差異,也就是善與惡的差異。
前者的思路是,我要怎么做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顧客?比如低價、促銷、商品豐富、新品上架快、陳列合理、商品品質好等,以及賣場整體的環境、衛生、服務態度、服務政策等的支持。還有在每一項優勢上,比如低價里,都有采購、談判、庫存管理、訂貨系統、物流管理、人員培訓、績效激勵及企業文化、企業做事公正等一系列內部管理上的支持。但是,這一切都是為受到吸引和保留更多的顧客這個出發點引導的。
關注吸引和留住顧客對超市還有著特殊的含義,即提籃率。因為做好每一個商品分類其實都是為整個超市做出貢獻。比如,超市雖然是靠雞蛋、牛奶、襪子、內衣等商品的低價吸引了顧客,雖然這些商品的利潤很低,但是顧客也許還會買電視、蔬菜、面包、拖把、洗發水、毛巾、洗衣粉、牛仔褲、浴巾、透明皂、餅干、可口可樂、果汁、文具、象棋、籃球等幾萬個商品(沃爾瑪在美國一家門店里有十幾萬個商品),在歐洲家樂福的店里還有自己的餐廳和汽車修理店。
超市的利潤來自所有商品。也就是說,越是將注意力放在滿足顧客上,超市的利潤就會越大。
而把注意力放在賺錢上的超市,就會在乎每個商品、每個商品分類是否賺錢。也就是說,他們會在每個商品、每個商品分類上榨取利潤。與前者讓顧客處處感到開心的超市相比,這樣的超市就會讓顧客感到處處不開心。比如,這樣的超市是不愿意為顧客退貨的(這與他們的價值觀是相違背的)。最終顧客會越來越少,他們損失的不僅是某個商品、某個分類上的利潤,而是這個顧客需要購買的所有商品上的總利潤。
零售業只不過是由于距離顧客最近和組合商品的特點,使這兩種價值觀的企業的得失表明得更清楚,其實所有的行業都是一樣的。只顧賺錢的企業,實際上從一開始就走在自我削弱、自我滅亡的路上。
要走出這個錯誤的、黑暗的經營方向,需要智慧之光照進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