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難題本身就是解決方案
很多企業的業績不佳或經營困難或不能持續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行業的理解不夠。什么是對行業的理解?顯然,不僅是對諸如市場有多大、發展潛力、競爭者、技術、資金、人才等外在因素的了解,而是對消費者,即人、人心、心理、生活的理解。
人們的生活觀、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生活的問題、苦惱、麻煩等,隱含著人們對行業,即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不過,我們想對行業的理解再深入一步,對人們的生活中的苦難、艱辛、煩惱的理解。
這就接近流行的詞匯“痛點”。雖然這個詞有個痛苦的“痛”字,但它表達的不是對人們的苦難、煩惱、艱辛的理解和同情,而是明顯的商業化,即企業、經營、盈利的視角。
一個企業家、經理人,在做企業、做管理、做營銷、做經營、做戰略等工作時,都要做一個重要的工作,即理解行業。而將理解行業的焦點放在對人們生活中的艱辛、苦難、煩惱、恐懼等的理解上,這樣的企業才能抓住真正的需求,才能制定出最恰當的戰略(如定價策略、產品開發策略)。
而且,這樣的企業家、經理人必然是仁慈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他們也必然是高效的,不會浪費任何社會資源。因為他們準確地理解了人們生活中的難題。然后,解決難題的策略、方式、產品、服務,還有什么好想的呢?難題本身就是解決方案。
當一個企業家或經理人,是在解決人們生活的難題、煩惱乃至苦難、艱辛、恐懼時,他就是在做一個事業。不僅是一個企業、一個工作,不僅是利潤和薪水,還有對社會的貢獻,對人們的同情和幫助。這就把商業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了。而且,這是真正的結合。因為結合點就是他的日常工作和產品或服務。
對于當今的企業界來說,需要把商業、利益的心換成一顆憐憫、同情的心。
企業關心人們生活中的艱辛、困難,不僅是一個美好愿望和理想,或一種道德說教。滴滴出行總裁柳青講的一個故事得到實證。
那個要走的女孩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行政人員。我很惋惜地問道:“你為什么要走呢?做得這么好?!彼f:“呃——我懷孕了……”我就說:“懷孕不是問題,我們對福利和員工待遇都是非常重視的呀?!彼f其實是一個關鍵問題困擾了她。
“我家住在北京的南城……”
她說出一半的時候我就明白了。因為從南城到滴滴出行,每天在路上要花將近三個小時。
她需要換乘兩次公交車,再乘坐地鐵。在高峰的時候地鐵對于普通人來說乘車都是一種痛苦,更別說孕婦了。
從字里行間能看出,柳青對上班族及這個孕婦在上下班時乘車的艱辛和痛苦的感同身受和同情。她就是在解釋滴滴出行是怎么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困難、痛苦的。從這個角度看,這個業務本身就是一個善舉。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做企業的人具有一顆憐憫、同情的心。
因此,對行業理解的核心,就是對人們生活中苦難、艱辛、煩惱、恐懼等的理解。然后,這樣的企業所做的業務本質就是對人的同情和幫助。這樣的事業、這樣的企業、這樣的人,又怎會不成功呢?
對這個說法的認同并沒有太大的意義,關鍵是,我們的仁慈之心、憐憫之心、同情之心、柔和之心、愛心就此蘇醒了嗎?
如果是,企業就有福了,消費者即我們所有人都有福了。因為有了更多的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人做企業。山寨、偷工減料、不擇手段、低效的企業越來越少,創新、認真負責、高效、高品質、高質量、一絲不茍、兢兢業業、深刻思考的企業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