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德行第一
- 世說新語詳解
- (南朝宋)劉義慶
- 6327字
- 2019-08-12 14:18:13
德行主要反映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贊揚儒家的傳統(tǒng)美德,二是反映了魏晉時期特有的道德觀念。這些與傳統(tǒng)禮教乖違的行為,表現(xiàn)出當時士人的品行心態(tài)及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原文】
陳仲舉言為士則①,行為世范。登車攬轡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③,至,便問徐孺子所在④,欲先看之。主簿曰⑤:“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⑥。”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⑦,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①陳仲舉:陳蕃,字仲舉,東漢人,官至太傅,因謀誅宦官未成,被害。②登車攬轡:古代受任的官員通常乘車赴職,登車攬轡表示初到職任。攬轡:拿過韁繩。③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太守:郡長官,負責一郡行政事務(wù)。④徐孺子:徐稚,字孺子,終身隱居不仕。陳蕃在豫章時,不接待賓客,只為徐稚特設(shè)一榻,徐稚坐過走后,就掛起不用。⑤主簿:中央機構(gòu)或地方官府屬官,掌管文書簿籍。魏晉時期,為將帥重臣的幕僚長,地位甚重。⑥府君:對太守的尊稱。廨:官署,官吏辦公及居住的地方。⑦武王:指周武王姬發(fā),率領(lǐng)天下諸侯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式:通“軾”,車廂前部扶手的橫木,這里表示扶著軾。古人乘車俯身扶軾表示敬意。商容:商代賢人,因直諫被紂王廢黜。
【譯文】
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世人的典范。當他開始做官后,便有革新政治的志向。他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郡,便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要先去拜訪他。主簿告訴他說:“大家都希望您先進入官署。”陳仲舉說:“周武王得到天下后,連墊席都還沒坐暖,就馬上去商容居住過的里巷致敬。我以禮敬賢人為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原文】
周子居常云①:“吾時月不見黃叔度②,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③。”
【注釋】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東漢人,官至泰山太守。②時月:幾個月。黃叔度:黃憲,字叔度,因有德行,受到當時名流的推崇。③復:詞尾,無實義。
【譯文】
周子居常說:“我只要幾個月的時間沒與黃叔度見面,鄙陋吝嗇之心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
【原文】
郭林宗至汝南①,造袁奉高②,車不停軌,鸞不輟軛③。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④。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⑤。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注釋】
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東漢人,博學有德,善處世事和品評人物。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平輿北。②袁奉高:袁閬,字奉高,東漢人,官至太尉掾。③“車不”二句:指車子不停下,這里形容下車的時間極短。軌,車輪的軸頭,這里指車輪。鸞,通“鑾”,車鈴,裝在軛首或車轅頭的橫木上,鈴內(nèi)有彈丸,車行則搖動作響。軛,架在拉車牲口脖子上的曲木。④彌日:連日。信宿:留宿兩夜。⑤陂:池塘。
【譯文】
郭林宗到汝南去拜訪袁奉高時,見面的時間很短,但他去造訪黃叔度時,卻留宿了兩夜。別人問他這是什么緣故,郭林宗說:“叔度的學識人品如萬頃水塘那樣寬大,無法澄清,也無法攪渾,他的度量又深又廣,很難測量啊。”
【原文】
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①,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②,上有萬仞之高③,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釋】
①家君:對人尊稱自己的父親,這里在前面加上敬辭尊稱別人的父親。②阿:山的角落。③仞: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仞。
【譯文】
有客人問陳季方:“令尊太丘,有哪些功業(yè)與品德而能在天下享有崇高的聲望?”季方說:“我父親就好比生長在泰山一角的桂樹,其上有萬丈高峰,其下有不測的深淵;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潤。在這個時候,桂樹哪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這樣是有功德還是沒有功德!”
【原文】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①,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②。”
【注釋】
①孝先:陳忠,字孝先,陳諶的兒子。②“元方”二句:意思是元方、季方兄弟二人論排行有長幼之別,論功德則很難分出高下。
【譯文】
陳元方的兒子長文有出眾的才能,和叔叔季方的兒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親的功業(yè)道德,彼此爭執(zhí),仍無法得到答案,便去請教祖父太丘。太丘說:“元方卓爾不群,做哥哥很難啊;季方俊異出眾,做弟弟也很難啊。”
【原文】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①,值胡賊攻郡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③!”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④,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注釋】
①荀巨伯:東漢人,生平不詳。②胡: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東漢時常指匈奴、烏桓、鮮卑等。賊:對敵人的蔑稱。③子:對對方的尊稱。④汝:你,略帶輕賤、狎昵的意味。
【譯文】
漢朝人荀巨伯遠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當時正好遇到胡人來犯,攻打該郡,朋友對巨伯說:“我都是要死的人了,你還是離開這里吧!”荀巨伯說:“我從很遠的地方來看你,你卻叫我離開,敗壞道德以求生存的做法,難道是我荀巨伯的作風嗎?”胡人到了,問荀巨伯:“大軍到來,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一個人留下來?”荀巨伯說:“朋友有病,不忍心讓他一個人留在這里,我情愿代他受死。”胡人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這有道義的地方!”于是撤軍返回,整個郡城因而保全。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①,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②。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③,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注釋】
①管寧:字幼安,三國時魏國人,曾避居遼東三十余年,不愿做官。②捉:拿著,握著。③軒:官員乘坐的車子。冕:官員的禮帽。這里“軒冕”連用,是復詞偏義,偏指“軒”,“冕”字無義。④坐:同“座”,座位。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依然揮動鋤頭,和鋤去瓦石沒什么不同;華歆卻把它撿起來,然后才丟掉。又有一次,兩人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人乘一輛豪華的車子從門前經(jīng)過,管寧依舊讀著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觀看。于是管寧便割斷坐席,分開座位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②。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③,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④,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注釋】
①難:這里指漢魏之交的動亂。②難:認為……難。③疑:遲疑,猶豫不決。④納:接受。
【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就對這件事表示為難。王朗說:“幸好船還很寬,有什么不可以呢?”后來賊兵追到了,王朗想拋棄所帶的乘客。華歆說:“原先我之所以遲疑的緣故,正是為了預防這種情況,既然已接受他托身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危急而拋棄人家呢?”于是仍舊像當初那樣拯救他。世人就憑這件事判定華歆、王朗的優(yōu)劣。
【原文】
庾公乘馬有的盧①,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復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②,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注釋】
①庾公:庾亮,字元規(guī),晉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官至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死后追贈太尉,謚號文康。的盧:也作“的顱”,一種白額的馬,傳說騎它的人會遭遇不幸。②孫叔敖:姓孫叔,名敖,春秋時楚國人,曾任楚國令尹,輔佐楚莊王稱霸諸侯。據(jù)賈誼《新書》記載,孫叔敖小時候看見一條兩頭蛇,當時認為見到這種怪蛇的人一定會死去,他為了避免后人再見到,就把蛇殺死后埋掉。
【譯文】
庾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帶白額的馬,有人建議他把它賣了。庾公說:“我賣了就表示一定有人買它,也就是將害了它的新主人,怎么可以因為不利于自己而嫁禍別人呢?以前孫叔敖殺了雙頭蛇,為的是怕后人見到而遭到災難,這件事成了古代的美談,若我能效仿他,不也有了他的美德嗎!”
【原文】
謝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②,乃至過醉,而尤未已③。太傅時年七八歲④,著青布绔⑤,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⑥,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⑦?”遂遣之⑧。
【注釋】
①謝奕:字無奕,謝安的兄長,謝玄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擔任剡縣的縣令。作剡令:擔任剡縣的縣令。②醇酒:烈酒。③已:停止。④太傅:謝安,字安石,謝奕的弟弟,官至太傅。⑤著:穿著。青布绔:黑布褲。⑥可念:可憐。⑦阿奴:表示親昵的稱呼,一般是長者稱呼晚輩,或者尊貴的人稱呼卑賤的人。⑧遣:打發(fā)。
【譯文】
謝奕在剡縣做縣令的時候,有一個老頭兒犯了法。謝奕用烈酒懲罰他。老頭喝得酩酊大醉,但是謝奕還是沒有讓他停下來。太傅謝安當時七八歲,穿著黑布褲子,坐在哥哥的膝蓋邊,看他懲罰犯法者。謝安眼看老頭就要倒在地上,心生憐憫,勸哥哥說:“阿哥啊,老人家好可憐,怎么可以這樣整人呢?”謝奕聽了弟弟的話,改變神色,問:“阿弟,你是想放他走嗎?”謝安點了點頭,于是,謝奕就把老頭放了。
【原文】
謝太傅絕重褚公①,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②。”
【注釋】
①絕重:極為推崇。褚(chǔ)公:指褚裒(póu),字季野,晉穆帝時,擔任征北大將軍,死后授予太傅謚號。②四時之氣:春夏秋冬四季寒溫冷熱的交替變化。
【譯文】
謝安極為推崇褚季野,曾經(jīng)這樣稱贊道:“褚季野雖然不經(jīng)常說話,但春夏秋冬四季的寒溫冷熱,全都裝在了胸中。”
【原文】
晉簡文為撫軍時①,所坐床上②,塵不聽拂③,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④,以手板批殺之⑤,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⑥,教曰⑦:“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⑧?”
【注釋】
①晉簡文:指晉簡文帝司馬昱(yù),字道萬,晉元帝少子。撫軍:官名,指撫軍將軍。②床:坐榻。③聽:允許,準許。④參軍:官名,幫助軍府或者君王處理政事的人。⑤手板:古時候,官員上朝時隨身攜帶的板子,有竹子、木頭、象牙或者玉石等不同種類。批:打擊,拍擊。⑥彈:批評,批判。⑦教:君王或者諸侯下達的命令,稱之為教。⑧無乃:恐怕,表示一種委婉的語氣。
【譯文】
晉簡文帝擔任撫軍的時候,坐榻上的灰塵從來不讓人擦拭。如果灰塵上有老鼠爬行過留下的痕跡,他就認為這是好的兆頭,因此心里感到格外高興。有個參軍不知道晉簡文帝有這樣一個怪毛病,白天看見一只老鼠爬行,就拿起手板拍死了它。簡文帝知道這件事后,心里有點兒不高興。部下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便提議彈劾那個參軍。簡文帝知道人們誤解了他的意思,連忙下了一道旨意:“老鼠被殺,我心里就已經(jīng)過意不去,再因為這件事而懲罰他人,恐怕更加不妥吧?”
【原文】
范宣年八歲①,后園挑菜,誤傷指,大啼②。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③,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④,不受⑤;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后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裈邪⑥?”范笑而受之。
【注釋】
①范宣:字子宣,小時候非常喜歡學習,尤其擅長《三禮》。②啼:哭。③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出自《孝經(jīng)·開宗明義》:“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人身體上的肌肉和毛發(fā),都是父母賜予的,不能有絲毫的損傷,自己應(yīng)當妥善保護,最后完整地歸還,這就是子女行孝道的開始。④韓豫章:指韓伯,字康伯,曾經(jīng)擔任豫章太守。⑤受:接受,收受。⑥裈(kūn):又作“裩”,褲子。
【譯文】
范宣八歲那一年,在他家后面的菜園里鋤草,一不小心,傷到了手指。頓時,他號啕大哭。有人問他:“很痛嗎?”范宣一邊擦鼻涕和眼淚,一邊回答說:“其實手指并不是很痛,只是因為身體的皮膚和毛發(fā),都是父母賜予的,不敢有絲毫的損傷。現(xiàn)在我卻沒有保護好它們,所以心里非常難受。”范宣長大后,家境雖然貧寒,但是為人品行高潔,清廉寡欲。有一次,韓豫章送給他一百匹絹布,他不接受;減了五十匹,他還是不接受。就這樣,韓豫章不斷減少,最后只剩下一匹,結(jié)果他還是不接受。后來,范宣和韓豫章一起乘車。在馬車里,韓豫章扯下兩丈布給范宣,并說道:“一個人,總不至于讓老婆沒有褲子穿吧?”范宣這才笑著接受了那兩丈布。
【原文】
初,桓南郡、楊廣共說殷荊州①,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②。覬亦即曉其旨。嘗因行散③,率爾去下舍④,便不復還,內(nèi)外無預知者。意色蕭然,遠同斗生之無慍⑤。時論以此多之⑥。
【注釋】
①桓南郡:指桓玄,字敬道,曾經(jīng)被封為南郡公。楊廣:字德度,晉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人,曾經(jīng)擔任南蠻校尉。②殷覬:字伯通,與殷仲堪齊名,曾經(jīng)擔任南蠻校尉。南蠻:指南蠻校尉這一官職。③因:趁著,抓住機會。行散:魏晉時期,士官大夫喜歡服用五石散,用以調(diào)理身體。服用這種藥物后,身體逐漸發(fā)熱,需要吃一些冷的食物,并出外散步,借以宣導,散發(fā)藥性。因此,這種做法被稱為行散或者行藥。④率爾:迅速,快速。下舍:古代官員所住的地方。⑤斗(dǒu)生:指斗谷於菟,字子文,春秋時期楚國人,曾經(jīng)擔任楚國令尹。⑥多:贊揚,稱贊。
【譯文】
當初,桓南郡和楊廣一起勸說殷荊州,盡快奪取殷覬的南蠻校尉之職,借以擴大自己的勢力。殷覬知道桓南郡和楊廣有這樣的想法后,趁著服用行散外出散步之際,迅速離開官舍,再也沒有回來。殷覬丟棄官職這件事做得十分周密,里里外外沒有一個人料到他會如此。丟掉官職之后,殷覬表現(xiàn)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十分灑脫,就像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文那樣,雖然沒有了官職,但一點兒也不抱怨。當時,人們知道這件事后,都紛紛稱贊他。
【原文】
吳郡陳遺①,家至孝②,母好食鐺底焦飯③,遺作郡主簿④,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⑤,歸以遺母。后值孫恩賊出吳郡⑥,袁府郡即日便征⑦。遺已聚斂得數(shù)斗焦飯,未展歸家⑧,遂帶以從軍。戰(zhàn)于滬瀆⑨,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注釋】
①吳郡:晉朝的一個郡城,在今蘇州。②至孝:極盡孝道。③鐺(chēng):鐵鍋。焦飯:鍋巴。④主薄:官名,主要負責文書、印鑒等方面的事務(wù)。⑤貯錄:收集起來,保存好。⑥孫恩:字靈秀,瑯邪人。晉安帝隆安三年,發(fā)動農(nóng)民軍起義,三年后兵敗。⑦袁府郡:指袁山松,曾經(jīng)擔任吳郡太守,后被孫恩軍隊所殺。⑧未展:沒來得及。⑨滬瀆:水名,在今天上海市東北。
【譯文】
吳郡有個叫陳遺的人,在家里十分孝順。他母親有個嗜好,喜歡吃鍋底的焦飯。后來,他做了郡縣的主薄,仍然沒有忘記母親的這個嗜好。他隨身攜帶一個布口袋,每一次燒飯的時候,將鍋底的焦飯取出來,留在布口袋里,等回到家后再拿出來獻給母親。后來,孫恩在吳郡犯上作亂,一時間,老百姓受到賊兵的騷擾。當時,吳郡的太守袁山松召集地方武力進行清剿。陳遺在應(yīng)召之列,由于情勢緊迫,他沒有來得及將焦飯帶給母親,就隨著軍隊一起出發(fā)了。在滬瀆,袁太守兵敗,士兵們四下逃亡。路上經(jīng)過山林水澤地帶,很多人都餓死了。然而,陳遺憑借口袋里的焦飯,卻存活了下來。這件事傳開后,人們都認為是他的孝心挽救了他的生命。
【原文】
孔仆射為孝武侍中①,豫蒙眷接②。烈宗山陵③,孔時為太常④,形素羸瘦,著重服⑤,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注釋】
①孔仆射:指孔安國。孝武:指晉孝武帝司馬曜。侍中:官名,主要負責禮儀、顧問等事務(wù)。②豫:同“預”,預期,先期。眷接:受到重視,得到厚愛。③山陵:指帝王去世。④太常:官名,主要負責禮樂祭祀等事務(wù)。⑤重服:守重喪的衣服。
【譯文】
孔仆射在晉孝武帝時期擔任過侍中,受到了皇帝的賞識和信任。后來,皇帝駕崩,孔仆射親自去送葬。當時,孔仆射已經(jīng)官至太常。他向來身體瘦弱,到送葬那一天,他穿著沉重的孝服,整日以淚洗面。看見他的人沒有一個不說他是真孝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