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胥河兩岸的跳五猖(調查報告·1990—1992)

前記

1983年春,為補充調查皖南花鼓戲劇種史料,我在郎溪縣與老友周河清相逢,中午在他家中暢談皖花在郎溪的情況。談之正酣,周提出其家鄉(郎溪縣梅渚鎮周家村),原有一“跳五猖”節目。因不知此節目的究竟,我順便問起跳五猖情況。周只稱童年時在家鄉見過,儀分五猖五色,演跳時人聲沸騰;但只對此節目的民間習俗,尚能說出眾多。所以,對周提出的跳五猖,我只得建議他先寫出一文,在縣內有關資料上印發,以引起縣內有關部門的注意。1985年我又去郎溪,周拿出縣志辦編印的《郎溪古今》(1984年4月5日第6期),方見周文《跳五猖——即將湮沒的民間神舞》短文。

1990年初春,因參與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王秋桂主持的“中國地方戲與儀式研究”計劃,為申報課題項目,于是想起了跳五猖。因我未見過此儀,其儀是否合乎課題要求,心中無底,只得又去郎溪,約周同去周村,先作一次初步調查。這樣,同年3月9日我隨周同至周村,初步調查后答案是肯定的。當“儀式研究”計劃同意了這一課題后,1992年4月17日我便又約周,兩人深入周村、北莊一帶,正式調查此儀。1993年1月2日恢復演跳,我又作了一次調查采訪。三次調查、采訪,都得到了南、北兩岸定埠有關老人和知情者的全力支持。所獲資料,基本上都記錄在《胥河兩岸的跳五猖》一書中了。

“中國地方戲與儀式研究”計劃,后經中央文化部審定,于1993年5月批準為兩岸合作的“儺戲調查和研究”立項,正式由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合作展開。計劃共分五個方面內容:1.調查報告。2.資料匯編。3.劇本或科儀本(集)。4.專著。5.研究論文集。《胥河兩岸的跳五猖》屬第一部分內容。

該計劃課題的總體內容,牽涉到多種社會學科。有的與文化人類學都有牽連。僅面具一項,竟是中國面具的首次面世,使“研究世界面具文化的學者,就不可能再忽視中國的現象”。在兩岸合作的進程中,“調查所及,從江西萍鄉的儺舞、萬載的跳魈,安徽貴池的儺戲、郎溪的跳五猖,福建邵武的跳番僧和跳八蠻,到廣西柳州的師公戲、四川酉陽的陽戲、云南小屯的關索戲、昭通的端公戲、貴州德江和岑鞏的儺堂戲及安順的地戲等,各具特色的面具都是儀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引自《民俗曲藝》叢書王秋桂序)。

本調查報告中的部分內容,1991年9月題作《儺儀跳五猖中的陰陽五行說》,曾為我當年出席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中國少數民族儺戲、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交流之用(文載張子偉、廖如一編《中國儺》,湖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1991年10月跳五猖全儀,被列入“中國地方戲與儀式研究”調查課題。1994年5月作為兩岸合作調研的成果,在臺北市召開的“中國祭祀儀式與儀式戲劇研討會”上,首次和國際與會者進行了交流,并得到了臺灣著名學者、藝術學院戲曲研究所所長邱坤良教授的點評。1995年10月作為《民俗曲藝》叢書之一,在臺灣公開出版。

本次再版,書中個別詮釋不盡之處,已在本集《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跳五猖七十題問答》兩文中有所更正。同時對書中個別注釋不妥之處和個別照片,略有改動或增添。全書內容仍按原著,未作更改。

2016.11.14

“跳五猖”,又稱“跳菩薩”,是對祠山神張渤祭祀的遺留。這一儀式,帶有濃郁的宗教多神的神秘色彩,是巫、儺、道、釋多元宗教的載體?!疤宀币躁庩栁逍袑W說為主導思想,具有先秦宮廷儀禮的重要特征。它的表現形式,是古樸、凝重的。現經調查,發現由于歷史的衍變,這一儀式在胥河南北兩岸,已有了顯著的差異性。本報告主要是以南岸這一儀式的表現形式及其歷史淵源關系的探索為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青县| 蕉岭县| 黔西| 永年县| 曲麻莱县| 奇台县| 井陉县| 富宁县| 沾益县| 万源市| 万山特区| 北流市| 淮北市| 安达市| 山西省| 垫江县| 成武县| 湖州市| 凤阳县| 务川| 分宜县| 旬阳县| 海林市| 莱州市| 海兴县| 荃湾区| 威海市| 任丘市| 泽州县| 雷州市| 定结县| 新建县| 荥经县| 稷山县| 花垣县| 阿尔山市| 南靖县| 长岭县| 许昌县| 沂源县|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