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疼痛學
- 艾登斌 謝平 許慧主編
- 10573字
- 2019-08-09 14:20:47
第二節 中樞性鎮痛藥
一、概述
中樞性鎮痛藥通過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緩解或消除疼痛,并改變疼痛情緒反應,其典型代表是阿片類藥物。阿片類藥物通過與體內不同部位的特異性阿片受體結合而產生多種藥理效應:與位于脊髓背角神經元上的阿片受體結合,抑制P物質釋放,阻止疼痛上傳至腦;也可作用于大腦和腦干的疼痛中樞,發揮下行疼痛抑制作用。
1.阿片受體
阿片受體分為μ、κ、δ三種類型,并可進一步分為μ 1、μ 2、κ 1、κ 2、κ 3、δ 1、δ 2等亞型。μ1受體主要參與脊髓以上水平鎮痛,μ 2受體與呼吸抑制、心率減慢、欣快感等效應有關,脊髓及脊髓以上部位的κ 1、κ 3受體介導鎮痛、鎮靜、縮瞳等效應,δ受體與呼吸興奮、煩躁不安、幻覺、焦慮等情緒活動有關。
表3-1-1 阿片受體的分類

2.阿片類藥物的分類
(1)按阿片類藥物的來源可以分為天然阿片類、半合成的阿片類制劑和人工合成的阿片類藥物。
(2)按鎮痛強度可以分為強阿片類藥物和弱阿片類藥物。強阿片類藥物如嗎啡、芬太尼、哌替啶、舒芬太尼等鎮痛作用確切,無封頂效應,通常用于全身麻醉誘導和維持用藥,以及術后鎮痛和中重度疼痛的治療,弱阿片類藥物如可待因、布桂嗪等主要用于輕、中度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療。
(3)按作用于受體的效應分類,可以分為阿片受體激動劑、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和阿片受體拮抗劑。阿片受體激動劑可以激活μ、κ、δ受體,如嗎啡、芬太尼、羥考酮、哌替啶等。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可以選擇性激活某種類型阿片受體,而對其他類型有拮抗作用。如噴他佐辛主要激動κ、δ受體,而對μ受體有拮抗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已使用阿片受體激動劑治療的患者可以安全地換用其他的阿片受體激動劑,但不能換用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否則可能導致戒斷反應。阿片受體拮抗劑如納洛酮可以逆轉強阿片類藥物的藥理作用,用于嗎啡過量的搶救。
表3-1-2 阿片藥物的分類

3.阿片類藥物的副作用
(1)惡心、嘔吐:
阿片類藥物可以興奮延髓催吐化學感受器,引起惡心、嘔吐,對于曾使用阿片藥物出現惡心嘔吐的患者,推薦預防性應用止吐藥物。
(2)呼吸抑制:
阿片類藥物可以抑制腦干呼吸中樞,抑制呼吸中樞對血液二氧化碳分壓升高的反應,使呼吸頻率降低,呼吸代償性加深,如劑量過大,則呼吸代償能力減弱,出現潮式呼吸、發紺等癥狀,可以謹慎使用納洛酮拮抗阿片類藥物的呼吸抑制作用。
(3)軀體依賴和精神依賴:
對于接受規律給藥的患者,如突然減量或停藥則導致戒斷癥狀,表現為焦慮、易激惹、出汗、發熱、惡心嘔吐等。
(4)肌張力增加:
對于長期大劑量治療的患者,可能出現胸腹壁肌肉僵直甚至肌陣攣。
(5)縮瞳:
阿片類藥物通過激活μ、κ受體興奮動眼神經副交感核導致瞳孔縮小。
(6)便秘、體溫下降、免疫功能抑制等:
患者可以預防性應用大便軟化劑,維持足夠液體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預防便秘的發生。
4.阿片類藥物的合理應用
(1)按階梯用藥:WHO癌癥疼痛治療指導原則根據鎮痛藥物的作用強度和性質劃分為3個階梯,臨床應用時根據患者疼痛的強度合理選擇鎮痛藥物,在保證鎮痛效果的同時,減輕不良反應,提高患者對鎮痛藥物的依從性。一階梯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主要用于輕、中度疼痛的鎮痛。二階梯藥物包括可待因、雙氫可待因等弱阿片類藥物,主要用于中度疼痛的治療,如使用最高限制劑量仍不能控制疼痛,則應選擇三階梯藥物,目前臨床上有淡化二階梯用藥的傾向。三階梯藥物包括嗎啡、芬太尼透皮貼劑、鹽酸羥考酮等強阿片類藥物,用于重度疼痛的鎮痛。輔助藥物包括抗抑郁藥、抗驚厥藥、皮質類固醇等,可以增強阿片類藥物的鎮痛效果,可用于任何階梯中。
(2)確定合適的藥物劑量:合適劑量為臨床達到充分鎮痛,同時可以耐受阿片藥物副作用的劑量。
(3)給藥途徑:以無創給藥為首選,吞咽困難者可選擇經皮膚或經直腸給藥,無創用藥后疼痛無明顯改善者,可選擇肌內注射或靜脈用藥,全身用藥產生難以耐受的副作用時,可以選擇經椎管內給藥或局部神經阻滯治療。
(4)按時給藥而非按需給藥:根據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點,確定合適的給藥時間。
(5)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調整用藥劑量:對于疼痛反復發作的患者,可以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增加藥物劑量,增加的幅度一般為原劑量的25%~50%,并注意防范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如長期應用阿片類藥物的患者經綜合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則需逐漸下調鎮痛藥物劑量,一般減少的幅度為原劑量的25%~50%,在保證鎮痛效果的同時,注意避免出現戒斷反應。
(6)如患者出現難以耐受的副作用,疼痛評分<4分,可以考慮阿片類藥物減量,然后再評估鎮痛效果,如鎮痛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持續存在,可以考慮換用另外一種阿片類藥物。
二、阿片受體激動藥
(一)嗎啡

圖3-1-1 嗎啡化學結構
嗎啡為強阿片類藥物,口服吸收快,在體內分布廣泛,其脂溶性低雖然僅少量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但是足以發揮效應。嗎啡經肝臟代謝,其代謝產物嗎啡-6-葡糖醛酸仍具有藥理活性。嗎啡主要經腎臟排泄,可經乳汁分泌,并可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嗎啡口服給藥方便、無創、費用相對低廉,為最佳給藥途徑。硫酸或鹽酸嗎啡口服劑型有即釋片、緩釋片和水劑,鎮痛效能無明顯差異。嗎啡緩釋片服藥后血藥濃度相對平穩,無明顯的血藥峰值和血藥濃度的波動,鎮痛時間長。嗎啡緩釋片可以間隔12小時給藥,24小時內服藥次數少,有利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提高了患者對鎮痛藥物的依從性,減少了嗎啡耐藥出現的機會,故推薦為臨床首選鎮痛藥物。嗎啡即釋片服藥后起效快,但會出現明顯的血藥峰值和血藥濃度的波動。嗎啡即釋片的服藥間隔時間為4~6小時,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睡眠,但與嗎啡緩釋片相比,費用相對低廉,可以用于藥物滴定和控制爆發痛時給藥。
1.嗎啡的藥理作用
(1)中樞神經系統
1)鎮痛作用:
嗎啡具有強大的抗傷害效應,對持續性鈍痛的鎮痛作用大于間斷性銳痛,對神經性疼痛的作用差,對組織損傷、炎癥、腫瘤等所致的疼痛作用強,鎮痛的同時伴有鎮靜。
2)鎮靜作用:
嗎啡能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煩躁不安等情緒反應,有利于鎮靜催眠,劑量過大可以引起深睡眠甚至昏迷。
3)欣快效應:
μ受體激動劑可以降低腦內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活性,增加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活性,提高腦內相應區域的興奮性,從而使患者出現愉悅欣快的感覺,這是導致阿片類藥物濫用的神經生理基礎。
4)呼吸抑制:
嗎啡可以直接抑制腦干呼吸中樞,抑制呼吸中樞對血液中二氧化碳張力變化的反應,從而產生呼吸抑制。治療量即可引起呼吸頻率降低、潮氣量減少,如患者呼吸系統正常可通過呼吸代償反應保證分鐘通氣量不變。用藥量過大,對呼吸系統的抑制加深,患者可出現潮式呼吸、缺氧、發紺,是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5)鎮咳作用:
嗎啡可以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樞,使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但臨床并不作為鎮咳藥物使用。
6)惡心、嘔吐:
嗎啡可以興奮延髓催吐化學感受器,引起惡心、嘔吐。
7)縮瞳:
嗎啡通過興奮動眼神經縮瞳核,使瞳孔縮小,急性中毒時針尖樣瞳孔是診斷的重要體征。
8)肌張力增高:
嗎啡可以增加脊髓反射和肌張力。
(2)平滑肌
1)胃腸道平滑肌:
嗎啡具有止瀉和致便秘的作用,嗎啡增加胃腸道平滑肌張力,使胃腸蠕動減慢,排空延遲;抑制消化道腺體分泌;提高回盲瓣和肛門括約肌張力,使排出受阻;直接抑制中樞,抑制排便反射。
2)膽道平滑肌:
嗎啡可以使奧狄括約肌痙攣性收縮,升高膽囊內壓,誘發膽絞痛。阿托品可以部分緩解嗎啡對膽道平滑肌的作用。
3)其他:
劑量過大可以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誘發和加重哮喘。可以降低子宮張力延長產程,嗎啡可以增加輸尿管平滑肌張力和膀胱括約肌張力,導致尿潴留。
(3)心血管系統
1)嗎啡對心臟沒有直接作用,嗎啡可以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導致低血壓。
2)嗎啡通過抑制呼吸,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引起腦血管擴張,增加腦血流量,升高顱內壓。
(4)其他作用:
嗎啡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并可以促進組胺的釋放。另外嗎啡可以使抗利尿激素、催乳素、促生長素分泌增加,促黃體生成素分泌減少。
2.適應證
(1)鎮痛作用:嗎啡可以用于多種疼痛的鎮痛,如嚴重燒傷、創傷所造成的疼痛;術后疼痛;癌痛;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絞痛如血壓正常也可以使用嗎啡鎮痛。但對于診斷未明的患者,則慎用嗎啡鎮痛。
(2)鎮靜作用:可以作為術前用藥調整患者情緒。
(3)急性肺水腫的治療。
3.禁忌證
(1)嗎啡過敏者禁用。
(2)禁用于合并呼吸抑制、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及急性肝炎的患者。
(3)不建議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的長期治療
4.臨床應用
(1)確定嗎啡的初始劑量:
根據患者既往鎮痛用藥史,疼痛的病因、強度和性質,以及患者一般情況、是否有心肺、肝腎等并發癥,確定嗎啡的初始劑量。對于曾服用過弱阿片類藥物的患者,初始劑量可以為普通嗎啡即釋片5~10mg,嗎啡緩釋片10~30mg,對于一般情況比較差、伴有其他并發癥、高齡的患者注意減少用藥劑量,延長給藥間隔時間。普通嗎啡即釋片可以間隔4~6小時給藥。
(2)治療過程中藥量的調整:
患者的病情發生變化,服用嗎啡后出現耐藥現象以及初始劑量偏小等情況,均需要調整用藥劑量,劑量增加的幅度根據初始劑量的大小而不同。詳見第四篇第十五章第四節。
癌痛患者所需嗎啡劑量可不受限制。但需警惕,隨著嗎啡用藥量增加,其不良反應也增加。
5.注意事項
(1)應用鎮痛藥物之前,診斷應明確,尤其對于急腹癥患者。
(2)注意用藥后的觀察:充分告知患者和家屬藥物的劑量、作用和不良反應,防止患者用藥過量。
(3)通常選擇口服給藥,嗎啡靜脈或肌內注射給藥血藥濃度波動大,藥物耐受出現更快。
(4)嗎啡鎮咳作用弱,且有成癮傾向,臨床上不推薦使用嗎啡緩解咳嗽,同樣也不建議使用嗎啡治療腹瀉。
(5)嗎啡引起的惡心嘔吐多為自限性,可通過聯合用藥控制惡心嘔吐。便秘是嗎啡最常見和頑固的副作用,作為鎮痛治療的一部分,需要預防性用藥治療便秘。
(6)定期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和嗎啡的副作用,及時調整劑量。當采用其他方法進行鎮痛治療時,及時減少嗎啡用藥量。
(7)當出現呼吸抑制或急性中毒癥狀時,使用納洛酮拮抗嗎啡的藥理作用。
(二)羥考酮

圖3-1-2 羥考酮化學結構
羥考酮是從生物堿蒂巴因提取合成的半合成阿片類藥,羥考酮口服生物利用度達60%~87%,消除半衰期約為4.5小時,代謝產物主要經腎臟排泄。羥考酮屬于阿片受體激動劑,其鎮痛強度約為嗎啡的2倍,藥效作用個體差異小,鎮痛作用無封頂效應,適用于中重度疼痛的治療。羥考酮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和平滑肌,還具有抗焦慮作用。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臨床上用于重度癌痛的鎮痛治療,初始劑量根據患者疼痛的程度和既往阿片類鎮痛藥物服藥史確定,未使用過強阿片類藥物的患者初始劑量為10mg/12h。
2.禁忌證
(1)羥考酮過敏者禁用。
(2)存在呼吸抑制、嚴重支氣管哮喘或高碳酸血癥患者禁用。
(3)麻痹性腸梗阻患者禁用。
(4)急性酒精中毒、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昏迷、脊柱后側凸、甲狀腺功能低下、前列腺肥大或尿道狹窄、一般情況差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疾病患者,慎用或禁用羥考酮。
3.注意事項
(1)羥考酮治療初期出現的副作用為阿片類藥物典型的不良反應,如便秘,惡心、嘔吐,嗜睡,瘙癢,頭痛,口干,出汗乏力等。
(2)羥考酮加重驚厥患者癥狀,可能導致或加重癲癇癥狀。
(三)美沙酮
美沙酮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阿片類藥物,藥效與嗎啡相似。美沙酮是堿性脂溶性藥物,口服、舌下含化、經直腸給藥等給藥途徑均吸收良好。口服給藥起效時間為30~60分鐘,3小時達血藥濃度峰值,半衰期個體差異性大,約為13~48小時(平均25小時)。美沙酮在體內分布廣泛,僅有1%的藥物在血液中,重復給藥可以造成組織蓄積。美沙酮主要在肝臟代謝,其代謝產物無藥理活性,經腸道和腎臟排出體外,約10%的藥物未經代謝以原型直接排出體外。美沙酮藥效與嗎啡相似,具有鎮痛、鎮靜、呼吸抑制、縮瞳等作用,與嗎啡相比,美沙酮具有作用時間長,不易產生耐受性,藥物依賴性低的特點。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美沙酮在臨床上作為強阿片類藥物,用于重度癌痛的鎮痛治療。由于口服給藥后起效時間約為30~60分鐘,因此不適用于急性暴發性疼痛。美沙酮可以阻斷NMDA受體,降低患者的超敏反應,可以用于腫瘤引起的神經源性疼痛。對于出現嗎啡耐受的患者,可以改用美沙酮治療。轉換過程中注意應從小劑量開始給藥,根據患者疼痛的情況調整劑量。美沙酮在體內分布容積廣,長期用藥應注意藥物蓄積中毒,長期應用美沙酮的患者可8~12小時服藥一次。美沙酮也可以用于阿片類藥物依賴的脫毒治療。
2.禁忌證
高齡或伴精神癥狀者、神經昏迷狀態的患者、顱內高壓、呼吸功能不全、肝腎衰竭、嬰幼兒、分娩鎮痛禁用。
3.注意事項
(1)美沙酮長期反復用藥可導致組織蓄積且個體差異性大,因此長期用藥者應定期評估患者的鎮痛情況和不良反應,及時調整劑量。
(2)美沙酮可以抑制呼吸,急性中毒時可用納洛酮拮抗。
(3)服用美沙酮期間慎用鎮靜催眠藥,禁忌飲酒。
(4)異煙肼、吩噻嗪類、尿液堿化劑可以減少美沙酮排泄,合并用藥時需調整劑量。
(5)與抗高血壓藥物合用可以使血壓下降,注意防范低血壓。
(6)美沙酮的副作用個體差異性大,便秘是常見的副作用之一,惡心、嘔吐較嗎啡輕,最為嚴重的副作用為呼吸抑制。
(四)哌替啶

圖3-1-3 哌替啶化學結構
哌替啶是一種人工合成阿片類藥物,其鎮痛作用是嗎啡的1/10,作用時間較嗎啡短,無鎮咳作用。所有給藥途徑均可吸收,但口服用藥的可靠性差。哌替啶在體內的代謝產物為去甲哌替啶,其鎮痛效能為哌替啶的1/2,神經毒性是哌替啶的兩倍,半衰期為哌替啶的10倍。因此大劑量反復應用哌替啶可以造成去甲哌替啶的蓄積,出現震顫、抽搐、肌陣攣和癲癇發作等神經中毒癥狀。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哌替啶只適用于短時的急性疼痛,不適用于需要長期用藥的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療,可用于術后鎮痛、麻醉前用藥和急性創傷性疼痛的治療等。哌替啶治療急性疼痛一般為50~150mg肌內注射,或50~100mg靜脈注射(或成人0.3mg/kg),每2~4小時1次,極量為一日600mg。應注意哌替啶具有刺激性,一般不能皮下注射,反復肌內注射可在局部形成硬結妨礙藥物吸收。
2.禁忌證
(1)不推薦用于癌痛的治療
(2)因為可導致興奮、譫妄、驚厥、呼吸抑制等,禁忌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
(3)顱腦損傷、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支氣管哮喘、嚴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3.注意事項
(1)因其特殊的副作用,超過200mg每3小時的劑量,可明顯增加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因此哌替啶不能作為嗎啡的替代藥物。
(2)哌替啶作用時間短、迅速出現耐藥、注射局部疼痛及吸收不確切,因此應避免在癌痛患者中的應用。
(3)哌替啶過量可以導致呼吸抑制,需使用納洛酮拮抗。
(4)肌內注射哌替啶,血藥濃度波動大,患者容易出現耐藥和藥物依賴。
(五)芬太尼透皮貼劑

圖3-1-4 芬太尼化學結構
芬太尼為人工合成的強效阿片類藥物,為阿片受體激動劑。由于芬太尼具有分子量小、脂溶性好、刺激性小的特點,適合于經皮給藥,是現階段臨床唯一可用的阿片類透皮劑,尤其適用于不能口服鎮痛藥的患者。芬太尼透皮貼劑由枸櫞酸芬太尼和透皮緩釋給藥系統組成,有效成分經透皮緩釋給藥系統的特殊微孔緩釋膜滲透入皮膚,首次使用貼劑后6~12小時達血漿峰濃度,12~24小時達穩態血藥濃度,72小時內持續釋放芬太尼,其釋放速率保持相對恒定。芬太尼透皮貼劑(多瑞吉)有4種規格:2.1mg/貼,4.2mg/貼,8.4mg/貼和12.6mg/貼;釋放芬太尼的速率分別為:12μg/h,25μg/h,50μg/h和75μg/h。芬太尼鎮痛效應和血藥濃度密切相關,但也存在明顯個體差異,芬太尼主要經肝臟代謝,其代謝產物無鎮痛作用,大部分藥物經腎臟排泄,少部分以原形形式經尿液和糞便排出。取下貼劑后芬太尼血藥濃度逐漸下降,半衰期約為17小時(13~22小時)。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適用于中重度癌痛和非惡性疼痛的鎮痛治療。
2.禁忌證
芬太尼透皮貼劑在下列患者中慎用或禁用:
(1)合并慢性肺部疾病患者。
(2)顱腦外傷及顱內高壓者。
(3)合并心臟疾患的患者。
(4)肝腎功能損害患者。
(5)發熱患者:由于皮膚的通透性和芬太尼的釋放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加,故發熱患者必要時應調整劑量或暫停使用。
(6)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兒童應慎用或禁用。
3.注意事項
(1)芬太尼透皮貼劑為強效阿片類藥物,起效慢,故不應用于治療短期疼痛、非連續性疼痛或術后疼痛以及從未使用過阿片類藥物的非癌痛患者。
(2)掌握好個體用藥劑量是有效鎮痛和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關鍵。既往未使用過強效阿片類藥物的患者初始劑量為25~50μg/h(即2.1mg/貼~4.2mg/貼),曾服用過強效阿片類藥物的患者按等效劑量轉換公式計算所需要的劑量。芬太尼透皮貼劑和口服嗎啡的等效劑量轉換公式:多瑞吉(μg/h,q72h)=1/2×嗎啡口服量(mg/d)。確定劑量后,若疼痛得到完全或明顯緩解,則72h后按照該劑量繼續給藥,每72h更換一次,若疼痛24小時未緩解,則按照25μg/h增加劑量,直至獲得滿意的疼痛緩解或最大劑量300μg/h。
(3)芬太尼透皮貼劑不良反應與嗎啡類似,患者出現嗜睡、頭暈、惡心、嘔吐、便秘等,經對癥處理后大多明顯緩解。
(4)芬太尼透皮貼劑具有起效慢、滴定時間長,代謝慢,不易用調整劑量來緩解不良反應,大劑量使用價格高等缺點,但鎮痛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使用方便,與嗎啡比不良反應輕,尤其適用于不能口服用藥的患者。
(六)可待因

圖3-1-5 可待因化學結構
可待因是阿片中的天然成分,是弱阿片類藥物的典型代表,其鎮痛作用約為嗎啡的1/12,主要用于輕、中度疼痛的鎮痛。可待因口服吸收良好,臨床主要使用可待因口服片劑,口服后約30~45分鐘起效,1小時達血藥濃度峰值,作用維持時間約4小時。可待因主要在肝臟代謝為嗎啡和去甲可待因,經腎臟排泄,少部分以原形形式排出。可待因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少量分泌入乳汁中。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1)用于輕、中度癌痛及短期內非癌痛的鎮痛治療:臨床常聯合應用可待因和阿司匹林,常用劑量為30~90mg,每隔4~6小時服藥一次。可待因屬于弱阿片類藥物,藥量增加后,副作用增加但療效不增加,因此對于重度疼痛,不宜盲目加大可待因劑量,而應改用嗎啡等強阿片類藥物鎮痛。
(2)用于治療嚴重咳嗽,尤其是肺癌引起的干咳。但可待因可以抑制支氣管腺體分泌,使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故慎用于痰多的患者。可待因常用劑量為30~60mg,每隔4~6小時服藥一次。
2.禁忌證
過量應用可待因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興奮,甚至導致驚厥。
3.注意事項
(1)可待因副作用與嗎啡類似,可以引起便秘、嗜睡、惡心、嘔吐等,但程度較嗎啡輕,大劑量應用也可導致呼吸抑制、驚厥。
(2)可待因的生理依賴性較嗎啡弱,臨床用于癌痛患者時基本無身體依賴現象。
三、阿片受體激動-拮抗藥
(一)噴他佐辛

圖3-1-6 噴他佐辛化學結構
噴他佐辛是人工合成的阿片類藥苯丙嗎啡烷的衍生物,屬于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噴他佐辛主要激動阿片κ受體,較大劑量時可激動δ受體,對μ受體有較弱的拮抗作用,鎮痛強度約為嗎啡的1/4~1/3。肌內注射15分鐘,靜脈注射2~3分鐘后達血漿濃度峰值,半衰期約為2小時。噴他佐辛主要經肝臟代謝,經腎臟排泄。大劑量應用可以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這可能與噴他佐辛可以升高血漿中兒茶酚胺的濃度有關。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噴他佐辛可以用于各種中重度疼痛的治療,如癌痛、創傷性疼痛、術后疼痛等,也可以用于麻醉前給藥,麻醉中輔助鎮痛等。
2.禁忌證
呼吸道梗阻性疾病、呼吸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驚厥、顱內高壓、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慎用或禁用。
3.注意事項
(1)惡心、嘔吐是噴他佐辛常見的不良反應,偶可出現呼吸抑制、煩躁不安、焦慮甚至驚厥等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組胺釋放誘發蕁麻疹、支氣管痙攣、喉痙攣等。
(2)噴他佐辛增加膽道括約肌張力,不推薦在膽道內鏡檢查或膽道疾病患者中應用。
(3)長期反復注射噴他佐辛,可使皮下組織或肌肉內產生無菌性膿腫、潰瘍和瘢痕。
(二)地佐辛

圖3-1-7 地佐辛化學結構
地佐辛是人工合成的強效阿片類鎮痛藥,其鎮痛強度、作用時間和維持時間與嗎啡相當。地佐辛主要激動阿片κ受體,對μ受體有部分激動-拮抗作用。肌內注射地佐辛起效時間約為15~30分鐘,半衰期平均為2.4小時。地佐辛主要經肝臟代謝,經腎臟排泄。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地佐辛可以用于各種中重度疼痛的治療。成人單次肌注劑量為5~20mg,應根據患者體重、年齡、疼痛程度、一般情況以及合并用藥情況調整劑量,必要時每隔3~6小時重復用藥一次,一天最高不超過120mg。
2.禁忌證
(1)對阿片藥物過敏者禁用。
(2)合并呼吸抑制、顱腦損傷、顱內高壓、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3)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3.注意事項
(1)地佐辛常見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頭暈,偶可見出汗、寒戰、高血壓、低血壓,心律不齊等,地佐辛不易出現生理成癮性。
(2)與阿片類鎮痛藥、靜脈麻醉藥、鎮靜藥以及酒精等合用,應減量。
(三)丁丙諾啡
丁丙諾啡是天然阿片生物堿蒂巴因的衍生物,屬于強阿片類鎮痛藥,鎮痛作用約為嗎啡的30倍,但使用劑量有封頂效應。丁丙諾啡與μ受體的結合力強,約為嗎啡的50倍,可置換與μ受體結合的麻醉性鎮痛藥,從而產生拮抗作用,不適合與嗎啡等阿片受體激動劑同時應用。丁丙諾啡一旦與受體結合則不易解離,從而維持較長時間的藥理作用。丁丙諾啡的藥效學特征不是由藥代動力學決定的,與受體結合的特性相關,即血藥濃度與鎮痛作用間的相關性差。丁丙諾啡口服首關效應明顯,生物利用度低,舌下含服吸收好,約30分鐘起效,1~2小時達到作用峰值,持續時間約為6~8小時,因此長期用藥的患者可選擇舌下含服的給藥途徑。丁丙諾啡靜脈注射15分鐘起效,30~40分鐘達作用峰值,維持約4~6小時。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丁丙諾啡屬于中長效強效鎮痛藥,可用于中重度癌痛及非惡性疼痛的鎮痛以及術后鎮痛等。
2.禁忌證
(1)丁丙諾啡可以通過胎盤和血-腦屏障,抑制新生兒呼吸,因此禁用于分娩鎮痛。
(2)妊娠婦女、老年患者禁用。
(3)對嗎啡過敏的患者,以及合并呼吸抑制、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或急性肝炎、癱瘓、胃排空延遲的患者禁用。
(4)慎用于輕度疼痛以及病因不明的疼痛的治療。
3.注意事項
(1)丁丙諾啡屬于部分μ受體激動劑,不能與完全性阿片受體激動劑聯合使用。
(2)首次應用丁丙諾啡可能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但程度較嗎啡輕。對心臟、肝腎等無明顯損傷,可以安全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鎮痛。
(3)丁丙諾啡雖然也有呼吸抑制效應,但程度遠較嗎啡、哌替啶輕。
(4)丁丙諾啡生理成癮性小,但臨床應用時仍可以觀察到部分患者對該藥有一定的依賴性。
四、阿片受體拮抗藥
(一)納洛酮

圖3-1-8 納洛酮化學結構
納洛酮是羥氫嗎啡酮的衍生物,與μ受體親和力強,與κ受體、δ受體也有一定親和力,結合后可以置換與受體結合的阿片激動劑。納洛酮既可以拮抗阿片受體激動劑,也可以拮抗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但對丁丙諾啡的拮抗作用較弱。納洛酮靜脈注射后2~3分鐘達血藥濃度峰值,維持30~45分鐘,肌內注射10分鐘達峰效應,維持約2.5~3小時。納洛酮主要在肝臟代謝,經腎臟排泄,半衰期約為30~80分鐘。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1)拮抗麻醉性鎮痛藥急性中毒的呼吸抑制。
(2)拮抗全麻術后麻醉性鎮痛藥的殘余作用。
(3)拮抗新生兒因受母體中麻醉性鎮痛藥影響而致的呼吸抑制。
(4)誘發戒斷癥狀,對疑為麻醉性鎮痛藥成癮者有診斷價值。
2.禁忌證
高血壓、嗜鉻細胞瘤、心血管和腦血管病變的患者慎用或禁用。
3.注意事項
(1)納洛酮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拮抗長效阿片類藥物時,應注意防范呼吸恢復后再抑制的情況。
(2)應用納洛酮拮抗后,可因患者痛覺突然恢復、劇烈疼痛,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的癥狀,如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甚至出現肺水腫或室顫。
(3)納洛酮也可以用于拮抗椎管內使用阿片類藥物引起的呼吸抑制、皮膚瘙癢、惡心嘔吐、尿潴留等并發癥。
(二)納曲酮
納曲酮藥理作用與納洛酮相似,但藥效強、作用時間長。納洛酮只有口服制劑,主要用于戒毒后維持治療。
五、其他中樞性鎮痛藥
(一)曲馬多

圖3-1-9 曲馬多化學結構
曲馬多是一種人工合成的中樞性鎮痛藥,對中樞神經系統內的阿片受體親和力弱,通過抑制中樞內單胺能神經遞質的重攝取、激活脊髓內膽堿能系統發揮鎮痛作用。曲馬多還可以抑制神經元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增加神經元外5-羥色胺的濃度產生鎮痛效應。曲馬多口服20~30分鐘起效,2小時達血藥濃度峰值,維持時間約6小時。肌內注射1~2小時達血藥濃度峰值,維持時間約5~6小時。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曲馬多用于中度癌痛,以及中度急、慢性非惡性疼痛和術后疼痛的治療。使用劑量為50~100mg,每隔4~6小時服藥一次,每日總量不宜超過400mg。
2.禁忌證
(1)禁忌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
(2)與酒精、鎮靜藥、鎮痛藥或中樞神經系統藥物聯合應用容易出現藥物中毒。
(3)阿片藥物過敏者慎用。
(4)妊娠婦女和哺乳期婦女慎用。
3.注意事項
(1)曲馬多不良反應與嗎啡相似,但程度較輕。
(2)曲馬多在臨床治療量無呼吸抑制,對心血管系統無顯著影響,對老年人和合并呼吸道疾患的患者尤其適合。
(3)曲馬多較少出現身體依賴。
(二)氯胺酮

圖3-1-10 氯胺酮化學結構
氯胺酮為環乙哌啶衍生物,是目前唯一具有確切鎮痛作用的非巴比妥類靜脈麻醉藥。氯胺酮是NMDA受體拮抗劑,小劑量氯胺酮可以作用在非特異性丘腦-新皮層系統,阻斷脊髓網狀束與痛覺有關的傳入信號,發揮鎮痛作用。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可用于神經病理性疼痛以及癌痛等慢性頑固性疼痛的治療。臨床上常聯合應用氯胺酮和嗎啡,采用PCA的方法靜脈用藥,患者可以根據疼痛程度自己追加藥物。
2.禁忌證
高血壓、嚴重心血管病變、急慢性酒精中毒、顱內高壓、眼內壓升高、甲狀腺危象、甲狀腺功能亢進、精神異常患者禁用。
3.注意事項
氯胺酮的不良反應與藥物劑量、給藥途徑以及患者年齡的等因素有關。
(三)布桂嗪

圖3-1-11 布桂嗪化學結構
布桂嗪為中等強度鎮痛藥,鎮痛作用為嗎啡的1/3,起效迅速,口服10~30分鐘起效,維持約3~6小時。口服成人一次30~60mg,一日90~180mg,兒童一次1mg/kg。肌內注射劑量為100mg,4~6小時一次。布桂嗪經肝臟代謝,經尿和糞便排出。
1.適應證及臨床應用
布桂嗪可以明顯抑制皮膚、黏膜、運動器官(關節、肌肉、肌腱)的疼痛,但對內臟器官疼痛的鎮痛效果較差。主要用于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炎癥性疼痛,關節、神經疼痛,外傷性疼痛,術后疼痛以及癌痛等。
2.禁忌證
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3.注意事項
(1)布桂嗪不良反應偶可見惡心、眩暈、黃視、全身發麻等,停藥即可消失。
(2)布桂嗪生理成癮性較嗎啡輕,但連續應用可產生耐受和成癮,應防止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