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疼痛的心理學

關于疼痛目前最為廣泛公認的是國際疼痛研究協會給出的定義:即“疼痛是伴隨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而產生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復雜結合的主觀感受”。近20年來,疼痛心理學的快速發展為心理學家們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同時也對臨床治療和社會政策的制定產生了一定的指導作用。心理因素對疼痛的性質、程度、時間空間感知、分辨和反應程度等方面均能產生影響,同樣,疼痛在其信息傳遞的任何水平、環節上也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
在大多數患者中,持續疼痛總伴隨著自主神經反應,表現為焦慮、抑郁、睡眠障礙、食欲減退、易憤怒、干擾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疼痛→失眠疲乏→疼痛→失眠心理障礙”的惡性循環。抑郁狀態能改變疼痛信號的傳遞,降低患者應付疼痛的能力。據報道慢性疼痛患者抑郁的發病率在40%~60%,其中的數據差異可能與所研究疾病的類型、診斷標準、評估工具表及所研究樣本的人群有關。心理因素的作用表現在疼痛的各個環節上,而且同醫學和生物力學因素相比,心理因素更容易引起功能障礙。心理因素包括消極的情緒反應(如抑郁、焦慮等)、認知的偏差(對疼痛的態度、認知模式、恐懼-逃避反應)以及消極的應付方式(如災難化)等。
一、疼痛形成的心理過程
有研究將痛覺形成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模型,初始是“感覺辨別階段”,與疼痛感覺特征的即刻評價、自主神經系統和軀體運動系統的激活及疼痛產生的環境背景有關;第二階段為“即刻不愉快感”,反映了個體即時的情緒反應,與個體對當前疼痛的評價有關,有較少的認知活動參與;第三階段為“延伸的情緒反應”,是個體對涉及疼痛遠期意義的反思和認知過程,其中會出現抑郁、焦慮、挫折感等多種情緒的反應;第四個階段是外在的“行為學表達”,該階段對于疼痛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二、影響疼痛的心理學因素
疼痛的引起,除器質性病變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這是因為疼痛發生的沖動信號起源于大腦皮層,而大腦皮層對疼痛的反應除了與疼痛刺激的部位、強度有關外,還受到患者心理因素的影響。在臨床中,同樣性質、同種刺激、程度的創傷發生在不同患者身上,往往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和反應卻各不相同。這也說明,不同的心理因素、心理狀態對疼痛的認知各有不同,因而在對疼痛的反應及表達上才會出現不同差異。影響患者疼痛反應的主要心理因素有以下幾點:
(一)情緒
疼痛除了表現為一種軀體癥狀外,還伴隨著情緒反應。一般而言,軀體的疼痛會引起不愉快的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也會反過來影響對軀體疼痛感的認知。與疼痛相關的情緒主要以負面的為主,常見的有抑郁和焦慮。患者的性格、文化修養、幼年經歷、既往經驗、體質、年齡等都可以影響患者對疼痛刺激的反應。愉快、興奮、有信心等一些積極的情緒會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反應;相反恐懼、焦慮、悲傷、失望等消極情緒則會使患者的疼痛感覺增強。
(二)人格
人格特征是由先天素質和后天條件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日趨穩定,會逐漸形成對客觀世界特有的認知與行為方式。不同的人格特質可能改變疼痛程度的主觀體驗和疼痛持續的時間。也有研究證實,人格對于疼痛各個階段會發生選擇性的影響,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傾向于更頻繁地表達他們的疼痛。
(三)認知
認知可以通過影響情緒和行為而影響對疼痛的感覺。疼痛是人的一種主觀的感覺和情緒體驗。疼痛患者的認知特征也包含著對疼痛的認知評價,包括對疼痛的意義、來源、損害程度、轉變的可能以及未來情況預期等的評價。注意和記憶兩種認知能力受疼痛影響較大,當個體經受疼痛刺激時,其注意的選擇性和持續性以及記憶的程度與時效性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自我效能感和預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對疼痛患者而言,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減輕抑郁,消除應激,解除疼痛,降低殘疾程度,反之,則會加重疾病的程度。同樣,自我效能感也與患者以往治療經驗的成敗、對其他疼痛患者治療效果的觀察等因素有關。因此,在疼痛患者的求診過程中,醫務人員恰當的情緒表達及言語評價、適度的語言鼓勵與指導對患者建立疾病轉歸的良性預期至關重要。
(五)應對技能
疼痛患者所掌握的應對方式會產生廣泛的影響,會影響到患者對疼痛的感覺、耐受疼痛的能力以及維持生活的水平。
(六)錯誤認知
錯誤認知會直接影響患者抑郁的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認知與患者以往的經驗態度及假設也有關聯,因此患者以往對疼痛的負性認知會影響目前對疼痛的反應,而負性認知與負性情緒互相加強,惡性循環,也會加重疼痛的程度。
三、疼痛患者的心理評估
當患者的主訴癥狀和疼痛程度超過了其體征時,常常需要對其進行心理評估。心理評估可以顯示患者對疼痛的心理反應,如工作問題、家庭壓力、抑郁成程及其他的心理障礙。進行評估時應首先了解患者以往的就診記錄,重點采集軀體方面的病史。要仔細弄清患者以前用過的藥物及其不良反應,藥物成癮的可能性,睡眠問題及性功能狀況,還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患者所受的教育,工作經歷以及其對工作的滿意度在評估中是很關鍵的。從這些信息中,醫師就患者應對能力的強弱給予評估。心理評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以心理學的技術、方法和工具為主獲得信息,對個體的心理狀態、行為等心理現象作全面、系統和深入的客觀描述、分類、鑒別與診斷的過程。
(一)心理評估的意義
心理評估是用來描述與疼痛、痛苦和失能有關的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這包括各種各樣的過程,例如社會和環境因素對患者疼痛行為、抑郁和活動回避(認為活動可引起疼痛)的增強作用。心理評估還可揭示與患者目前問題有關的心理社會史的各個方面。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礙史(例如抑郁)、藥物濫用或依賴、職業問題、疼痛或慢性疾病的家庭作用模式、新近的生活應激等常常可增強對其目前疼痛問題的理解。為了最大可能地獲得成功治療,對于一個特定患者和疾病來講,心理評估的一個更深層次的目的就是確定何種心理治療方法和行為治療方法是合適的、必要的、有效的。對疼痛患者進行全面的心理評估可獲得以下十分有用的信息:①明確導致患者疼痛和失能的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②闡明慢性疼痛問題對患者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造成的影響;③為有效治療方案的制訂和實施提供重要信息。
心理評估不能為疼痛原因提供明確的信息,正如存在陽性體征結果并不意味著缺乏心理因素的重要影響一樣,存在可能影響疼痛和失能的心理因素并不能排除器質性病變的可能,反過來陽性體征的缺乏也并不表明疼痛一定是“精神性的”。大多數慢性疼痛綜合征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的共同影響。如果患者的疼痛被稱為“精神性的”,患者常常認為該術語意味著其疼痛是不真實的或臆想的,從而患者的反應是憤怒和抵觸的。這不僅會影響醫患關系,而且可對患者就診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心理評估的意義就是需要與每位就醫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醫患關系,從而為患者提供科學的心理評價,并理順其疼痛行為與心理因素之間的因果或伴行關系,為進一步的治療措施的實施提供有價值的臨床資料的收集。
心理評估的主要目的是發現疼痛患者心理活動方面現存的/潛在的健康問題;了解被評估者心理特征,作為心理護理和選擇醫患溝通方式的依據;評估個體壓力源,壓力反應及其應對方式,以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護理計劃;對受試者常見心理問題進行量化和分級。
(二)心理評估的方法
對疼痛患者的心理評估應大體涵蓋五個項目:①個人行為方面,如個人衣著、飲食、衛生習慣;②心理行為方面,如個人生活、行為動機及溝通方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③社會行為方面,如家事的處理、社交活動和工作情形;④醫療行為方面,如個人接受健康檢查、門診治療及服藥情形;⑤患者家屬及患者的互動行為,如家人與患者的溝通情形及對患者的態度。在對患者進行評估時,可運用以下方法進行評估:
1.調查法
調查法包括歷史調查和現狀調查兩個方面。歷史調查主要包括求醫記錄、檢驗資料和向了解被評估者過去經歷的人調查等內容。現狀調查主要圍繞與當前問題有關的內容進行。調查對象包括患者本人及其陪同人員。調查方式除一般詢問外,還可采用調查表(問卷)的形式進行。
2.觀察法
是通過對患者表現直接或間接(通過攝影錄像設備)的觀察或觀測而進行心理評估的一種方法。觀察法可分為自然觀察法與控制觀察法兩種形式。前者指在自然情境中,患者的行為不受觀察者干擾,按照其本來方式和目標進行所得到的觀察。后者指在經過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所進行的觀察。觀察法的優點是材料比較真實和客觀,對兒童的心理評估以及對一些精神障礙者的評估而言,觀察法顯得尤為重要。
3.會談法
會談法也有稱做“交談法”、“晤談法”等。其基本形式是一種面對面的語言交流,也是心理評估中最常用的一種基本方法。會談的形式包括自由式會談和結構式會談兩種。前者的談話是開放式的,氣氛比較輕松,患者較少受到約束,可以自由地表現自己。后者根據特定目的預先設定好一定的結構和程序,談話內容有所限定,效率較高。會談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評估者掌握和正確使用會談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會談技巧包括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如表情、姿態等)兩個方面。在言語溝通中,包括聽與說。在非言語溝通中,可以通過微笑、點頭、注視、身體前傾等表情和姿勢表達對被評估者的接受、肯定、關注、鼓勵等思想感情,從而促進被評估者的合作,啟發和引導他(她),將問題引向深入。
4.心理測驗法
心理測驗可以對心理現象的某些特定方面進行系統評定,并且測驗一般采用標準化、數量化的原則,所得到的結果可以參照常模進行比較,避免了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心理測驗的應用范圍很廣,種類也十分繁多。
(三)心理評估的內容
對患者心理評估的要素通常應包括以下部分:①對壓力的反應,由個人對壓力的反應,可以預測他對問題的解決能力;②人際間關系,借觀察個人與周圍人物關系的親疏可以評估該人對人際間的需要及其自尊;③動機和生活方式,由個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對生命的態度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層次;④思考和言談,評估患者的思考過程可以區分精神病患者及其他異常狀況,更可以了解個人受其潛意識的支配情形;⑤非言語性行為,姿勢、表情、動作、外觀等非語言性的訊息內容更容易表達出一個人的反應;⑥情緒的控制和自我認識,個人的感覺是他自我認識的一部分,而自我認識對個人的行為又有絕對的影響;⑦外在資源,將患者當做一個系統,需要認識患者的外在資源,增進對患者的了解。患者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無形的資源,以及護理人員本身能為患者做些什么也應列為評估范圍;⑧潛能及個人長處,包括人格特質和適應特征;⑨身體健康狀況,將患者的身體健康情形與其他相關的資料以及行為做綜合性評估與處置等。
1.一般內容
疼痛患者的評估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技巧,與患者當面交流的形式可以對患者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容易獲得患者的信任。另外還可以采用填寫表格的方式,提供全面的病史,但容易使患者對醫生的能力產生懷疑。為了使醫生在心理評估時與患者更容易交流,現將主要評估內容敘述如下:
(1)主訴:
可以了解患者本人對疼痛的認知程度、對疼痛的描述等。
(2)現病史:
包括疼痛的發生過程、疼痛的部位、性質、強度、誘發因素、加重或緩解的因素、伴隨癥狀以及目前采取的治療等內容。
(3)既往史:
包括過去身體健康狀況、是否出現過類似癥狀、是否有手術或外傷史、是否接受過何種治療、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和藥物濫用史以及是否有煙酒嗜好等內容。
(4)家族史:
家族成員是否有類似的疼痛癥狀、家族成員有無其他的疼痛癥狀、家族成員有無傷殘性疾病、死亡家屬的死亡原因、家族有無遺傳性疾病。
(5)職業和社會環境:
是否有過戰爭經歷、曾接受過何種教育、目前從事的職業、目前是否因疼痛喪失了工作能力、目前家庭經濟狀況、能否參加休閑娛樂活動、能否滿足醫療費用的需要、疼痛是否影響了你的人際關系。
(6)婚姻狀況:
目前婚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狀況等。
2.疼痛病史和目前的主觀體驗
(1)疼痛是如何發生的、疼痛的發展過程:
首先提出的問題是為了使患者敘述發病的整個過程,按患者的思路和語言描述有關疼痛的問題。醫生要耐心地傾聽患者的主訴。了解患者的痛苦是什么?必要時可以對敘述模糊的地方進行更詳細的提問。在提問時要使患者的敘述按一定的時間順序,注意疼痛的時間、特點,如損傷后疼痛是立即出現,還是在幾天、幾周或幾個月后出現;疼痛程度是比較穩定還是逐漸加重。
(2)疼痛像什么、如何描述感受到的疼痛:
這一提問實際上包含了對疼痛性質的描述,允許患者使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根據患者的描述再提供給患者規范的描述詞匯和常用術語。由于疼痛性質的描述有助于疼痛的分類,正確地反映患者對疼痛的感受是極為重要的。
(3)疼痛的部位、向何處放射:
疼痛的部位與病變的部位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有些患者的疼痛定位不確切,這與導致疼痛的病變部位和范圍有關,因此在診斷時應結合其他臨床資料。在描述疼痛部位時,應使用人體輪廓圖,請患者在圖上標明疼痛的部位和范圍,并將不同部位的疼痛輕重加以區別。注意識別患者是否存在牽涉痛,如有應標出疼痛的放射部位和范圍。
(4)疼痛的強度如何:
疼痛的嚴重程度是患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因其受患者的體質、耐受力、心理狀況、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對疼痛強度的感受個體差異非常大。疼痛強度的評估一般對診斷無太大的幫助,但對治療效果的評價卻非常有價值。
(5)疼痛與時間有何關系:
疼痛的時間特點是什么。疼痛每天、每周、每月、每個季節有什么變化?疼痛在時間方面有無規律?如偏頭痛是否與月經周期有關?關節痛會因為天氣寒冷而加重嗎?疼痛的時間因素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價值的依據,在詢問病史時應特別注意。
(6)使疼痛減輕或加重的因素是什么:
在詢問病史時,要注意對減輕或加重疼痛的原因加以了解,幫助患者明確誘發或加重疼痛的因素,并指導患者如何避免。有些誘發或減輕疼痛的因素可能對診斷有幫助。
(7)疼痛發生時有無伴隨癥狀:
疼痛的伴隨癥狀常常可以提示疼痛的原因和性質,為診斷提供線索。例如惡心嘔吐、大汗淋漓、顏面潮紅、疼痛部位皮膚溫度的變化等,對臨床診斷均有價值。
(8)疼痛對日常生活影響的程度:
疼痛肯定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了解疼痛對患者生活造成的干擾對評估病情和治療均有幫助。例如,疼痛造成患者失眠了嗎?患者因為疼痛喪失工作能力了嗎?患者因為疼痛失去工作了嗎?疼痛使患者家庭的收入減少而支出增加?疼痛是否使患者失去了生活樂趣?疼痛是造成患者人際關系緊張的原因嗎?
(9)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在治療前,必須對相應的疾病做檢查,以防止發生誤診、誤治。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注意有發生末梢神經炎的可能。
3.患者及其重要親屬的疼痛認知模式、期望和目標
在為患者制訂治療方案和在為患者治療做最佳準備的過程中,弄清患者及其重要親屬對患者疼痛原因的看法以及他們對治療的期望和目標十分重要。了解患者或其家屬對其疼痛發生的看法、對其發生原因的推斷有利于對患者心理狀態的評定,為進一步采取客觀評價工具提供參考。但是在臨床面談中,經常存在患者或其家屬對疼痛癥狀存在的異常情緒反應,譬如抑郁、絕望等,對臨床采取的治療手段缺乏信心,不接受治療的階梯方案,認為手術等有創治療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面對此類患者,正確的心理評估與科學的心理引導才能利于患者建立理性的認知與期望。
4.治療史
了解患者曾經接受的治療和目前的治療有助于正確判斷疼痛的程度。詢問患者曾經去過哪些醫療機構就診,接受過什么樣的治療,是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局部注射治療還是針刺治療、中醫治療等,治療是否按照療程完成的,治療的效果如何,目前還在采取何種治療方法等。面談的過程中通過患者對自己曾經就醫行為的敘述,可以間接了解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配合的態度,對下一步采取的治療手段提供參考。
5.藥物治療史
了解患者先前的藥物服用史以及是否應用過鎮靜、抗抑郁等精神性藥品,有助于了解患者對藥品的依賴程度,也可以了解目前患者的疼痛癥狀與服用藥物之間的關系。藥物治療是疼痛治療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鎮痛治療藥物有:麻醉性鎮痛藥:通過激動阿片受體產生強烈的鎮痛作用,連續使用易產生耐受性和藥物依賴性;非麻醉性鎮痛藥:包括人工合成的非阿片類中樞性鎮痛藥;非甾體抗炎藥:具有解熱、鎮痛、抗炎與抗風濕作用。長期應用無耐受性和成癮性;糖皮質激素類藥: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素、抗休克作用以及對代謝和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產生明顯的影響;局部麻醉藥等,判斷患者曾經使用的階梯藥物、療效,為下一步評估診斷提供參考。
6.行為分析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行為理論學家開始關注疼痛。他們對疼痛行為展開了分析,并用相應的術語來定義這些行為,包括應答式行為:即個體對刺激產生的被動反應;操作式行為:個體的疼痛行為會因為某些因素而得到強化,如經濟上的補償、逃避責任、獲得別人的關心等。治療目標也由減輕疼痛癥狀轉變為同時減少疼痛行為、恢復正常活動和重返工作崗位等。80年代以后,認知因素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在個體對疾病的歸因、期待、自我效能、自我控制感、應對、想象等一系列方面都展開了研究。評估疼痛行為的外在表現包括:情緒體驗是否消極、自我調節能力是否減退、親社會行為是否減少以及攻擊行為是否存在等。在對疼痛患者的行為觀察中應識別出需要進行調節的疼痛行為;找到出現在這些行為之前并對其產生影響的刺激;確定針對這些行為的強化刺激與懲罰方式。目標在于移除疼痛行為的強化因素,并且提供對好的行為的獎賞。疼痛行為的分析,還有其他的伴隨行為特征:
自我限制活動:在一項神經血管反射研究中發現,如果使肢體長時間保持某一姿勢不動,則會引起組織腫脹、皮溫下降等變化。長期制動也會造成皮下組織纖維化以及肌腱和韌帶攣縮。限制活動是阻礙慢性痛治療效果的一大障礙,同時會導致肌筋膜炎性疼痛。許多纖維肌痛患者都有痛相關行為的惡性循環史。肥胖也是慢性痛的一個問題。研究發現,在那些不能順利返回工作崗位或恢復正常功能的患者中,78%是體重超標的。
疼痛學習和條件化:疼痛是可以學習的。疼痛患者可以學會在沒有物理刺激的情況下或看到別人痛苦時感到疼痛,即疼痛完全是精神來源的。疼痛也可以發生條件化,疼痛行為會因某些事件而被強化,例如僅在家人出現時才表現出疼痛相關的行為。疼痛行為被強化后患者會覺得疼痛更加難忍,而消除這些條件則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研究發現,疼痛行為并非患者的個體活動,還應包括他所處的環境,廣義的疼痛行為定義是患者與其直屬環境和疼痛之間的關系。這些社會關系的相互影響,以及其生活工作環境的相互影響可加重或緩解疾病的疼痛,這些關系即疼痛的社會行為,家庭成員、配偶、親友、醫-患關系以及成人對兒童的教育和影響,均包括在這些行為之中。患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分析和心理情感的評估成為疼痛行為正確評估的重要內容。
7.職業史及現狀
應了解患者的職業史、目前的職業狀況。有研究顯示,不同職業與疼痛程度有顯著相關性。如工人、農民感受到的疼痛體驗較公務員、科教人衛人員、商人等低。因此,疼痛患者的職業評估對了解疼痛發生的原因及輔助診斷有一定影響作用。如果患者目前沒有工作,應詢問患者再就業是否為患者渴望的現實目標?如果是,該患者以前從事的工作是否可得和可行?是否有必要進行再就業培訓?如果是,再就業培訓的費用如何投資?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許多在工作時受傷的患者享有的是薪水補償收入。這些患者害怕喪失這種穩定的收入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對所從事工作感到厭惡或不可得的患者、對所從事工作(例如季節性工作)收入不可靠的患者或對害怕恢復工作再遭受損傷或使疼痛加重的患者對于因醫學情況阻止其從事先前工作的患者,其可能會發現這種不能工作而致的經濟損失是非常令人痛苦的。作為治療的部分,在進行治療之前必須首先闡明這些相關的問題,否則治療成功的機會將明顯降低。例如,疼痛造成患者失眠了嗎?患者因為疼痛喪失工作能力了嗎?患者因為疼痛失去工作了嗎?疼痛使患者家庭的收入減少而支出增加?疼痛是否使患者失去了生活樂趣?疼痛是造成患者人際關系緊張的原因嗎?
8.社會史
應詢問患者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員和社會關系網方面的信息、疼痛對日常生活影響的程度,疼痛對患者生活造成的干擾以及家屬和他人對其的支持情況對評估病情和治療均有幫助。患者已有的生活經歷對于疼痛有顯著影響。臨床觀察多次接受手術的患者,如果第一次手術時患者未感到劇痛和心理恐懼,那么二次手術時其對于疼痛的擔心和疑問會明顯減少。相反,如果首次手術曾引起過難以忍受的疼痛,則二次手術時就會對疼痛極度恐懼。而且,還應詢問患者兒童時期的成長過程,對判斷疼痛的原因及診斷也有重要影響。如一些父母對兒童輕微的外傷就大驚小怪,而有的父母卻采取鼓勵支持的態度,這種日積月累的生活體驗,也會使人對疼痛產生不一樣的反應。可見,先前的社會生活體驗對疼痛患者的心理影響是十分顯著的。部分疼痛患者因患病可導致自身收入減少、社會關系疏遠同時增加家庭負擔等社會情況,面談時都需要將患者目前的社會經歷考慮到患者的心理狀況評估中,才能對患者進一步作出客觀評價。
9.應激狀態
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險或緊張情況下所引起的反應。應激事件是指對一般人來說都是相當危險或十分嚴重的事情。目前,已將常見的應激源分為4類:第1類為應激性生活事件即生活中重大變故,如中年喪偶、老年喪子等;第2類為日常生活中的困擾,如來自家庭、工作及人際關系的困擾;第3類為工作相關應激源,如勞動條件、工作負荷、個體在組織中的角色、負責態度、職業性人際關系等;第4類為環境應激源,即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突然變故如地震、洪水等。無論是哪一類應激源,若長時或過強地刺激人體,而人體又不能根據環境進行自我調節時,均可能誘發心身疾病。即引起人們心理和軀體上的一系列反應,出現心理和行為異常。
適應不良反應由各種精神刺激所引起,持續時間較長。其作用的性質和強度因人而異。在同樣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很快地適應,有的人慢慢適應,有的人根本不能適應,造成適應不良。適應不良,不同人表現也有差異,有人以情緒障礙為主,表現為抑郁、悲痛、煩惱、焦慮、恐懼等;有的人以行為障礙為主,導致攻擊性和反社會的行為。疼痛刺激的存在,對患者而言,本身也是應激源。因為疼痛引起的一系列反應甚至情緒的異常,會加重患者的異常心理反應。正確評估患者的應激狀態,有利于進一步的心理疏導與治療。
10.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并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因為長期疼痛體驗的存在以及多次就醫行為的困難,有些強烈的情緒異常會演變為心理的疾病。長期承受疼痛帶來的痛苦的慢性疼痛患者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了解這些問題將利于指導慢性痛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過程。疼痛會導致功能殘疾和應激,這些又會加重疼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社會支持、抑郁性疾病.以及藥物濫用史等均可促使急性痛轉變為慢性痛。當慢性痛患者存在心理、用藥、家庭問題、法律責任等一系列問題時,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會使問題愈加復雜化。
研究發現,40%~60%的慢性痛患者都伴隨抑郁癥狀。疼痛可以引起抑郁,抑郁也可以引起或加重疼痛,孰因孰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慢性疼痛和抑郁會共存,需要同步治療。臨床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療能夠有效緩解甚至治愈慢性痛。焦慮和恐懼都是由于患者對身受的痛苦失去控制感而產生的情緒反應。治療疼痛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消除其恐俱和提供心理支持,這樣做不僅有助于減輕疼痛,而且會大大減少鎮痛藥的使用量。臨床中還有一種疼痛疾病為幻肢痛,幻肢痛現象是因截肢或外傷而使人失去身體某一部分后仍持續感知那部分肢體存在或者出現疼痛的現象,分為幻肢感、幻肢痛和殘肢痛,這種疼痛屬于一種神經病理性疼痛,雖然心理因素沒有直接參與其發生,但是卻影響其發展進程和嚴重程度。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影響疼痛判斷上的失誤,引起患者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情緒低落抑郁、緊張焦慮、行為失常、意志減退等行為意識的改變。
(四)心理評價的工具
人的心理特質具有內隱性的特征,需要借助于專業的心理測評才能夠準確地把握到人的內在特質。心理測評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首次提出,卡特爾通過設立了16種人格心理測量量表來對人的性格特征來進行劃分。此后眾多學者紛紛開始介入心理測評領域,并在卡特爾量表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多種測評工具。心理評價的主要功能有:鑒別功能,心理評價作為一種工具能夠鑒別出患者的心理特質;預測功能,是心理評價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評價工具的使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有了預測性的歸類,區別出其心理特質的種類,利于心理存在問題的診斷;導向功能,通過心理測評可以將患者心理特質中的不足進行了解,為進一步的心理診斷與治療提供指導作用。
1.明尼蘇達州多形式個性調查表
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S.哈撒韋和神經精神病教授J.C.麥金利共同制訂的一種自我報告形式的個性調查工具。簡稱MMPI。1939年,哈撒韋和麥金利試圖利用經驗法制定一套能夠協助精神病醫生進行客觀診斷的工具。他們參考了多種個性量表、臨床報告、病歷、醫生談話的筆記及患者的日記,從中選出1000個有關的項目,在正常人與患者中反復試用,不斷篩選,從中確定了504個項目構成此表,并于1943年作為一項心理測驗方法正式出版。1946年~1951年,該調查表的制定者又將項目增為550個,加上重復的16個項目共566個,成為MMPI最初的分組式。1966年,他們又將此表題目順序重新排列,把常用量表的項目集中于前399項,使之既便于計分,又不影響其可靠性。這種經過改編的調查表稱為R式表。
MMPI在全世界范圍內使用廣泛,65個國家使用。翻譯成115種外國文字。廣泛應用于人類學、心理學和醫學領域。我國中科院心研所宋維真1980年組織修訂,1984年確定中國常模。MMPI屬自陳量表,采用經驗法編制。主要功能:人格鑒定,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人類學、心理學、醫學的研究。
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題目組成包括14個分量表、4個效度量表、10個臨床量表。還包括附加量表,如外顯焦慮量表(A)、抑制量表(R)、自我力量量表(Es)麥氏酗酒量表(MAC—R)等。每個分量表有若干條目但數目不同,讓被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就每一個條目回答“是”或“否”,另外可選“棄權”。測驗形式包括卡片式(個別測驗)、手冊式(個別或團體測驗)、電腦式(個別或團體測驗)、人機對話、錄音帶式、簡略式等。
MMPI量表的判斷標準,按中國標準T分>60分為異常或偏離。包括單因素分析法:以T分超過70分為高分,按各量表診斷分析;兩點編碼法:從大量MMPI的臨床研究中,經過有關專家反復驗證,進一步提出了兩點編碼的解釋。所謂兩點編碼就是將出現高峰的兩個量表的英文符號聯合起來,其中分數較高的寫在前面。如各臨床量表的高分點很多,則應逐個配對解釋,尤其要對最高點特別重視。
使用MMPI量表的注意事項:進行測試之前,一定要讓被試者知道這個測驗的重要性以及對他的好處,以便得到他的合作。并詳細記錄測驗時被試者的表現;應該向被試者講清楚,如果他遇到什么問題不能回答,可以空下來,但應盡量回答,不要讓空著的問題太多。還要告訴被試者不要對每個問題做過多的考慮,個性各有不同,對每個問題的回答無所謂正確與不正確,好與不好,完全不必有任何顧慮;如果被試者問道,有些想法以前有過,而現在沒有了,該如何回答?可以告訴他以目前情況為準;填答此調查表是個需要長時間而又枯燥的任務,如果一個人焦慮或情緒不穩定,這時可將測驗分成幾次完成。也可以用錄音帶或由一個固定的人將題目讀給被試者聽,由被試者或主試者記錄下反應。
2.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由英國心理學家H.J.艾森克編制的一種自陳量表,是在《艾森克人格調查表》基礎上發展而成。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制訂,1952年首次發表,1975年正式命名。有成人問卷和兒童問卷兩種格式。包括四個分量表:內外傾向量表(E),情緒性量表(N),心理變態量表(P,又稱精神質)和效度量表(L)。有男女常模。P、E、N量表得分隨年齡增加而下降,L則上升。精神病患者的P、N分數都較高,L分數極高,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國的修訂本仍分兒童和成人兩式,但項目數量分別由原版的97和107變為88及88項。因量表題目少,使用方便,比較適用。艾森克的三個人格度不但經過許多數學統計上的和行為觀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實驗室內多種心理實驗的考察,被廣泛應用于醫學、司法、教育等領域,適合各種人群測試。
EPQ測驗的實施與計分:①手工操作,是常用方法。受試者根據問卷上的問題,在答卷上逐條作答;主試者用記分鍵來計算得分,并根據得分作解釋。EPQ的成人和兒童問卷包括P、E、N和L四個量表,各量表又分別包括不同數目的項目。一個項目只負荷一個維度因素。每一項目只要求回答“是”或“否”,而且一定要作一回答。可以個別進行,也可以團體進行。為了節約問卷紙和方便計分,可將問卷紙與答卷紙分開。受試者將問卷與答卷的題號對齊,然后逐條回答,只需在“是”或“否”上劃一圈便可;②機械操作,現已在PC1500、蘋果Ⅱ以及IBM PC/XT等各種型號的計算機上編制出不同的處理程序。其中,僅以第四軍醫大學研制的“DXC多項心理測評儀”為專用機。受試者可根據熒光屏、幻燈片或問卷上顯示的指導語和各項問題,依次按“是”或“否”鍵。回答完畢后,結果自動打印出來,并繪制出彩色剖析圖。
EPQ是由P、E、N、L四個量表組成,主要調查內、外向(E)、情緒的穩定性(N)和精神質(P)三個個性維度。關于各量表的簡要解釋分述如下:E(內向-外向):分數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際,渴望刺激和冒險,情感易于沖動。分數低表示人格內向,可能是好靜,富于內省,除了親密的朋友之外,對一般人緘默冷淡,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緒比較穩定。N(神經質):反映的是正常行為,并非指神經癥。分數高者常常焦慮、擔憂、郁郁不樂、憂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以至出現不夠理智的行為。分數低者情緒反應緩慢且輕微,很容易恢復平靜,他們通常是穩重、性情溫和、善于自我控制。P(精神質):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高分者可能是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感覺遲鈍,與他人不友好,喜歡尋釁攪擾,喜歡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顧危險。低分者能與人相處,能較好地適應環境,態度溫和、不粗暴、善從人意。
3.抑郁癥調查表
(1)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SDS使用簡便,能相當直觀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主要適用于具有抑郁癥狀的成年人,包括門診及住院患者。只是對嚴重遲緩癥狀的抑郁,評定有困難。同時,SDS對于文化程度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SDS反映抑郁狀態的4組特異性癥狀包括:精神性-情感癥狀,包含抑郁心境和哭泣2個條目;軀體性障礙,包含情緒的日夜差異、睡眠障礙、食欲減退、性欲減退、體重減輕、便秘、心動過速、易疲勞共8個條目;精神運動性障礙,包含精神運動性抑制和激越2個條目;抑郁的心理障礙包含思維混亂、無望感、易激惹、猶豫不決、自我貶值、空虛感、反復思考自殺和不滿足共8個條目。
SDS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按照癥狀出現頻度評定:沒有或很少時間、少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若為正向評分,依次評為1、2、3、4。反向評分,則依次評為4、3、2、1。自評結束后,把20個項目中的各項分數相加,即得到總分數。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DS總分的的分界值為41分,即總分≥40分要考慮有抑郁癥狀,需要得到專科醫師咨詢或就診(表1-5-1)。
表1-5-1 抑郁自評量表
(2)Beck抑郁自評問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Beck AT編制于20世紀60年代,后被廣泛運用于臨床流行病學調查。BDI早年的版本為21項,其項目內容源自臨床,每組有4句陳述,每句之前標有的阿拉伯數字為等級分。患者可根據一周來的感覺,把最適合自己情況的一句話前面的數字圈出來。全部21組都做完后,將各組的圈定分數相加,便得到總分,根據分數評定是否有抑郁、抑郁的程度如何。但是有些抑郁癥患者,特別是嚴重抑郁者,不能很好地完成21項評定。Beck于1974年推出了13項版本,經實踐認為新版本品質良好。
4.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
由華裔教授Zung編制。從量表構造的形式到具體評定的方法,都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十分相似,是一種分析患者主觀癥狀的相當簡便的臨床工具。適用于具有焦慮癥狀的成年人,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國外研究認為,SAS能夠較好地反映有焦慮傾向的精神病求助者的主觀感受。而焦慮是心理咨詢門診中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所以近年來SAS是咨詢門診中了解焦慮癥狀的自評工具。
評分方法:SAS采用4級評分,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其標準為:“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20個條目中有l5項是用負性詞陳述的,按上述1~4順序評分。其余5項(第5,9,13,17,19)注?號者,是用正性詞陳述的,按4~1順序反向計分。
分析指標:SAS的主要統計指標為總分。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或者可以查表作相同的轉換。結果:SAS的主要統計指標為總分。在由自評者評定結束后,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再乘以1.25以后取得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
結果的解釋: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注意事項:由于焦慮是神經癥的共同癥狀,故SAS在各類神經癥鑒別中作用不大;關于焦慮癥狀的臨床分級,除參考量表分值外,主要還應根據臨床癥狀,特別是要害癥狀的程度來劃分,量表總分值僅能作為一項參考指標而非絕對標準(表1-5-2)。
表1-5-2 焦慮自評量表
5.癥狀自評量表(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又名90項癥狀清單。也叫做Hopkin’s癥狀清單,于1975年編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是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
本測驗適用對象為16歲以上的用戶。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具有容量大、反映癥狀豐富、更能準確刻畫被試者的自覺癥狀等特點。它的每一個項目均采取1-5級評分:1分代表沒有:自覺并無該項問題(癥狀);2分代表很輕:自覺有該問題,但發生得并不頻繁、嚴重;3分代表中等:自覺有該項癥狀,其嚴重程度為輕到中度;4分代表偏重:自覺常有該項癥狀,其程度為中到嚴重;5分代表嚴重:自覺該癥狀的頻度和強度都十分嚴重。SCL-90包含9個因子,每一個因子反映出個體某方面的癥狀情況,通過因子分可了解癥狀分布特點。按照中國常模結果,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需考慮篩選陽性,需進一步檢查。
SCL-90可以用來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診斷,也可以做精神病學的研究。本測驗的目的是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種角度,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如何。它對有心理癥狀(即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用于測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某人可能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不適合于躁狂癥和精神分裂癥。本測驗不僅可以自我測查,也可以對他人(如其行為異常,有患精神或心理疾病的可能)進行核查,假如發現得分較高,則應進一步篩查。
6.常用心理評價的量表分類:
(1)人格評價量表:
EPQ人格測試(成人);卡特爾16項個性因素測試(16PF);氣質測試;性向測試;明尼蘇達(MMPI)多相人格測試;心境投射測驗等。
(2)智力評價量表:
韋氏智力測驗(兒童);畫人智力測驗;瑞文智力測驗;韋氏智力測驗(成人);幼兒智力測驗;比內-西蒙智力測驗等。
(3)心理健康測評:
90癥狀清單(SCL-90);抑郁狀態量表;康奈爾醫學指數(CPI);焦慮自評量表;簡明精神病量表;社會功能缺陷評定量表等。
(4)心理狀態測評:
成人人際關系量表;成人心理壓力量表;社會適應能力量表;心理適應性量表;社會支持問卷;心理年齡量表;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問卷;情商測試等。
四、疼痛患者的心理治療
疼痛不僅是一個生理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表現過程。在慢性疼痛中,心理表現尤其突出。因此疼痛治療時,在治療器質性疾病的同時,進行心理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亦稱精神治療(psychological treatment)或談話療法(talking cure)。應用心理學的原則與方法,通過語言、表情、姿勢、行為,以及周圍環境來影響及改變患者原來不健康的認識、情緒及行為等,從而達到改善其心理狀態,端正對疾病的認識,解除顧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或緩解患者現有癥狀的目的。
(一)健康教育
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知識手冊和情緒管理手冊發放等形式,進行疼痛相關知識的教育。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對疾病知識不同的需求、患者的文化層次、年齡選擇適當的內容及教育形式,從而使患者不僅在對疾病的認識上有所提高,而且可以提升就醫的依從性。
(二)支持心理療法
心理支持在整個心理治療過程中是最基本的。支持心理療法是一種以支持為主的特殊心理治療方法。支持心理療法是心理醫生應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采取勸導、啟發、鼓勵、支持、同情、說服、消除疑慮、保證等方式,來幫助和指導患者分析認識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使其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和優勢,正確面對各種困難和心理壓力,以度過心理危機,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三)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認知行為療法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方法之一,廣泛應用于多種精神障礙的治療,包括抑郁和焦慮。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變患者對自身疼痛的負面認識,增強其自信和自我控制感。而行為療法的依據是通過一些操作方法來消退、抑制、改變和替代原來的不良行為。認知行為療法是兩者的結合,重點在于改變患者的信仰、期望和應對能力。在治療過程中,醫生可以指導患者如何使用特殊的認知方式控制疼痛,如注意和分散注意、引導想象、自我催眠等,作為對藥物治療的補充。研究已證明了認知行為療法在提高患者對各種傷害的忍受度中發揮的作用。而這種療法的臨床意義也在疼痛綜合征的治療中得到了證明,這其中包括頭痛、顳下頜關節紊亂、燒傷清創、術后疼痛、癌性疼痛、腰背痛、四肢疼痛、灼性神經痛、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痛、非典型性胸骨疼痛、復合局部疼痛綜合征、多相式樣的慢性疼痛綜合征等。
(四)放松治療
放松治療是一種通過患者的主動放松來增強對體內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方法。適合于各種心理特質的人群,且操作簡單。放松方法主要包括呼吸訓練、三線放松、漸進性放松、瑜伽、氣功等內容。患者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交感神經活動,使呼吸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全身肌肉放松,頭腦清醒,身體舒適的感覺。
(五)暗示催眠治療
催眠治療有3個基本要素:誘導、治療性暗示和終止催眠。在開始治療前,應首先測試患者的暗示性的高低,暗示性高的人催眠容易成功,效果較好。誘導是促使患者從平常的清醒狀態變為一種有利于暗示發揮作用的想象性投入狀態。分離性感受是使催眠區別于非催眠體驗的關鍵。在疼痛治療中,催眠激發了患者從意識中分離出痛苦的能力。一旦患者體驗到了分離,便可以對他們實施治療性暗示,即分離疼痛癥狀。在這一階段主要進行治療性溝通。在經歷了治療性暗示后,催眠體驗趨于尾聲。催眠療法可以用于多種急、慢性疼痛的治療。在急性疼痛中,對于正在遭受疼痛折磨、接受術后護理或因疾病和外傷而喪失能力的患者,分離性暗示可以使重度疼痛患者從疼痛及伴隨疼痛的不愉快感中解脫出來,并產生高度的舒適感。暗示催眠療法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患者放松,消除緊張焦慮情緒,提高患者的痛閾水平,從而減輕終止疼痛。
(六)集體心理治療
集體心理治療是一種為了某些共同目的將患者集中起來進行心理治療的方法。具體操作是將一些經過選擇的患者安排成一個小組,定期在治療師的引導啟發下進行治療性聚會,主要討論疾病及疾病帶來的問題。在每個小組成員的積極參與下,利用集體對參與者的相互影響、誘導和幫助,促進各成員對自身存在問題的自我領悟和認識。這種治療有利于幫助患者談論及面對害怕和焦慮情緒,幫助患者解決心理沖突,消除精神癥狀。
(七)減輕有創操作引起疼痛的方法
臨床的有些有創操作往往會使患者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由此會造成患者對治療的不配合等現象,恰當運用心理干預方法可以減輕以上問題。首先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操作前的解釋,使患者建立疼痛感覺的預知,然后,在操作過程中,使用分散注意力、放松和引導想象等策略可以幫助患者減少治療過程中產生的疼痛和擔憂,引導患者參與治療的不同階段。對于兒童患者,根據年齡特點可以采用圖文并茂式圖片資料或模擬情景式講故事方式做好操作前宣教,操作過程中主要應通過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減輕操作引起的痛覺感受,如播放兒童音樂、影片、提供適當玩具、將操作過程演變為游戲等方式。
疼痛是一種感覺,同時又是一種不愉快、不舒適的情緒反應。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醫學界對疼痛的心理學治療越來越重視,心理學干預也已從個體心理治療朝著群體治療和多學科合作治療的方向迅速發展。在傳統的疼痛治療基礎上結合心理學治療已成為疼痛治療的趨勢所在。因此,掌握疼痛的心理學理論,正確辨識影響疼痛發生的心理學因素,必將有助于臨床對急慢性疼痛患者的診斷與治療。
(宗 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阜新| 尼木县| 垫江县| 巍山| 额敏县| 门源| 顺义区| 特克斯县| 漾濞| 凌海市| 房山区| 白玉县| 乐业县| 英山县| 大余县| 锦州市| 女性| 云阳县| 安溪县| 清丰县| 横峰县| 崇礼县| 彝良县| 南陵县| 伊宁市| 长垣县| 安西县| 浦城县| 伊通| 石狮市| 灵武市| 乌审旗| 吉安县| 东方市| 兖州市| 白朗县| 密云县| 乌兰浩特市| 宁夏| 甘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