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疼痛學
- 艾登斌 謝平 許慧主編
- 3725字
- 2019-08-09 14:20:34
第二節 疼痛術語的定義
根據兩次出版的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ASP)慢性疼痛分類,我們對疼痛學領域的常用術語進行定義:
(一)急性疼痛
急性疼痛是一種復雜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覺、知覺及情緒上的感受,并伴有某些自主的、生理學的及情緒上的行為反應,是由軀體組織損傷和局部組織損傷部位的傷害性感受器被激活而引起的疼痛。局部損傷不僅可改變傷害性感受器及其中樞聯系的反應特征,而且還可改變局部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特征。急性疼痛均由皮膚、深部結構、內臟的損傷和/(或)疾病、肌肉或內臟的功能異常產生的有害刺激而誘發。由于有效的治療和/(或)疾病、損傷的自限性結果,疼痛及其伴隨反應通常在幾天或幾周之內消失。但是,治療不當會引起急性疼痛持久及其病理生理學改變增加,致使疼痛發展為慢性。
(二)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通常是由損傷所引起,但可被在發病機制和軀體上與原發病因相去甚遠的因素長期維持。慢性疼痛的持續時間長,其所伴有的不明顯基礎病理學改變無法解釋疼痛的存在和/(或)疼痛的嚴重程度。這種疼痛促使患者頻繁求醫,但是很少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由于疼痛持續存在,所以環境和情感因素最終可與組織損傷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疼痛和疾病行為的持續存在。正如經驗(尤其是生命早年的經驗)可改進大腦一樣,大腦亦可改變對傷害性信息的處理方式,減少或增強其對主觀認知的影響。
(三)癌痛
癌癥、癌癥相關疾病及抗癌治療所致的疼痛。常為慢性疼痛,早期即可發生。
(四)復發性疼痛
是呈陣發性或間斷性發作的疼痛,每次疼痛發作的持續時間較短,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反復發作。根據時間和病理學改變兩個方面綜合區分急、慢性疼痛的方法不適用于復發性疼痛,例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鐮狀細胞危象等。復發性疼痛患者可有陣發性的疼痛發作,間或存在一些完全無痛的間歇期。雖然復發性疼痛看起來像是急性疼痛,因為每次疼痛發作的持續時間很短(例如鐮狀細胞危象),但是許多復發性疼痛疾病(例如偏頭痛)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以復發性急性疼痛為特征的疼痛綜合征通常既有急性疼痛的特點又有慢性疼痛的特點。但是這些疼痛綜合征隨著時間遷延的事實表明,除了軀體病理學因素以外,心理社會因素和行為因素亦可能是患者疾病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
(五)疼痛行為
旁觀者所能理解的、可表明患者正在遭受疼痛和痛苦的語言性或非語言性行為。這些行為包括言語主訴、面部表情、異常姿勢或步態、使用假肢裝置、避免活動、公開的表達以及對疼痛、憂傷和痛苦的語言性和非語言性主訴。
(六)中樞性疼痛
由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損害或功能障礙所引起或導致的疼痛。
(七)神經源性疼痛
是指由周圍神經系統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原發性損害、功能異常或一過性功能紊亂所誘發的或引起的疼痛。
(八)周圍神經源性疼痛
是指由周圍神經系統的原發性損害、功能異常或一過性功能紊亂所誘發的或引起的疼痛。
(九)神經病理性疼痛
是指由神經系統的原發性損害或功能異常所誘發的或引起的疼痛。
(十)神經病
是指神經的功能紊亂或病理學改變,累及單一神經的稱為單神經病,累及數根神經的稱為多元單神經病,如果受累神經彌散且為兩側則稱為多發性神經病。
(十一)神經炎
是指一根神經或多根神經的炎癥。
(十二)神經痛
是指一根神經或多根神經分布區的疼痛。
(十三)一過性疼痛
是指在無任何明顯局部組織損傷的情況下由傷害性感受器激活所引起的疼痛。這種疼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很少有患者因此而求醫。在臨床上,這種疼痛僅見于偶發性疼痛或操作性疼痛,例如在靜脈穿刺或免疫注射時。一旦刺激被解除,這種疼痛也就隨之消失。
(十四)精神性疼痛
疼痛主訴主要歸因于心理因素,通常無任何可用來解釋疼痛的客觀軀體病理學變化。這個術語通常是貶義的。它常常具有笛卡爾二元論的觀點,通常不是一個描述患者的有效方法。
(十五)復雜性局部疼痛綜合征Ⅰ型
既往亦稱作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該綜合征通常是在遭受初始的傷害性事件后發生的,不局限于單一周圍神經的分布區,并與激發事件明顯不相稱,伴隨一些部位的水腫、皮膚血流改變、疼痛區的發汗異常、異常性疼痛或痛覺過敏。
(十六)復雜性局部疼痛綜合征Ⅱ型
既往亦稱作灼痛。該綜合征表現為創傷性神經損傷后發生的持續性燒灼樣痛、異常性疼痛和痛覺過敏,并常常伴有血管運動功能異常和隨后的營養功能改變。
(十七)痛閾
疼痛的最小感知體驗是可以被辨識的。傳統上的閾值定義正如從前定義的那樣,痛閾是感知疼痛的最小刺激強度。但正確的定義應該是患者自身的真實體驗,而不是外界測量的刺激強度,大多數疼痛研究人員都普遍用刺激來定義痛閾,但應避免使用這種方法。然而閾刺激仍然是可以被辨識和測量的。在身心醫學中,閾值被定義為50%的刺激能被辨識的水平,按照定義,痛閾應該是50%的刺激被感知為疼痛的水平。如果這種刺激未被感知,痛閾就不能作為疼痛的一種測量手段。
(十八)疼痛敏感范圍
是指痛閾和疼痛耐受限之間的范圍。
(十九)疼痛耐受限
是指個體能夠耐受的最大傷害性刺激強度。
(二十)痛覺缺失
是指對正常可引起疼痛的刺激喪失自發性疼痛主訴或疼痛行為的情況。此術語表明一個明確的刺激有一個明確的反應。
(二十一)痛性感覺缺失
是指在感覺缺失區出現的自發性疼痛。
(二十二)感覺異常
是指一種異常的感覺,可以是自發性的或誘發性的。
(二十三)痛覺減退
是指正常疼痛刺激所引起的疼痛強度減弱。
(二十四)感覺過敏
是指對刺激的敏感性增強(不包括特殊感覺)。
(二十五)痛覺過敏
是指對正常疼痛刺激的反應增強。
(二十六)痛覺過度
是指一種疼痛綜合征,特征是對刺激的反應增強,并伴有閾值的增高。
(二十七)中樞敏感化作用
是指脊髓神經元的興奮性和反應性增加的狀態。
(二十八)疼痛緩解
是指治療后患者主訴疼痛減輕。它不要求個體對傷害性刺激的反應減弱,也不是痛覺缺失的同義詞。該術語僅適用于人類。
(二十九)異常性疼痛
是指由在正常情況下不能引起疼痛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疼痛。
(三十)觸物感痛
是一種不愉快的異常感覺,可以是自發性的或誘發性的。
(三十一)傷害性感受
是指熱能、機械能或臨床所用能量作用于特殊神經末梢而激發的神經感覺換能活動。這些相關神經可將組織損傷的信息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
(三十二)傷害性刺激
是指可激活組織傷害性感受器的刺激。
(三十三)傷害性感受器
是一種對組織損傷或對長時間存在可引起組織損傷的刺激具有特異敏感性的感受器。
(三十四)殘余功能
是指在對相關功能障礙進行康復治療后或在疾病獲得最大醫學改善時,患者從事具體社會活動和工作相關性軀體和精神活動的能力。
(三十五)功能障礙
是指任何可量化的心理、生理或解剖的結構或功能失用或異常。它不等同于失能。功能障礙與失能的關系就像疾病與病態一樣。
(三十六)康復
根據患者功能障礙的程度,使個體的軀體功能和精神功能恢復至最佳狀態。
(三十七)最大醫學改善
是一種即使再采用其他醫學治療也不能進一步改善功能的狀態。
(三十八)安慰劑
是指作為治療措施應用的無治療作用的藥物或治療方法。在檢驗一種治療手段的有效性時,它常常被用來控制患者對療效的期望效應。
(三十九)安慰劑效應
是指采用安慰劑或安慰性療法所取得的通常僅在采用有效治療方法的情況下才能取得的陽性療效。
(四十)癥狀夸大
為使旁觀者相信自己的確正在遭受某種程度的疼痛,患者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夸大癥狀的嚴重性。
(四十一)耐受
是指個體為維持滿意療效需要增加精神活性藥物劑量的一種生理狀態。
(四十二)軀體依賴
是一種藥物(例如阿片類藥物)的藥理學特性,其特征為突然停藥或使用拮抗藥后出現戒斷綜合征。它并不是指異常的心理狀態、行為或成癮。
(四十三)成癮
是一種精神藥物濫用的行為方式,其特征是無法抵制的用藥行為(強迫性用藥)、覓藥行為和高復發傾向。強迫性用藥可在軀體、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對用藥者產生危害,盡管存在這種危害,但是用藥者仍繼續用藥。
(四十四)假性成癮
是指觀察者在遭受嚴重疼痛且未得到足夠藥物治療的患者或在未得到其他有效疼痛治療的患者所見到的覓藥行為。雖然這些患者表現出獲取阿片類藥物的強烈欲望,但是這種強烈欲望反映的是患者想緩解疼痛的需要而不是藥物的成癮性。假性成癮行為與真性成癮行為不同,因為在被給予更大劑量的阿片類藥物時:①假性成癮患者不是以獲得持續性鎮靜或欣快感的方式使用這些藥物;②患者的功能情況不是惡化而是改善;③這些藥物是按處方使用而不是毫無控制地過量使用。
(四十五)痛苦
對疼痛的軀體成分或情感成分產生的無法控制、無助、絕望、無法忍受和永無盡頭的感覺反應。痛苦是對個體自我概念、自我識別和完整性的威脅。
(四十六)神經可塑性
是指傷害性刺激的傳入導致神經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從而改變感知過程和促使慢性疼痛形成。
(四十七)疼痛門診
是一種專門對疼痛問題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機構,它可能專門從事與特殊診斷和軀體特殊部位疼痛有關的醫療活動。
(四十八)多學科疼痛治療中心
是一個由衛生保健專業人士、基礎科學家和應用科學家所組成的、面向急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教學和醫療機構。它包括多個專業的衛生保健專業人士,例如內科醫師、心理學家、護士、物理治療學家、職業治療學家及其他專業的衛生保健提供者,可提供多種治療方案。這些中心可對患者提供評估和治療,并常常附屬于較大的衛生科學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