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案類聚(下冊)
- 盛增秀 陳勇毅 竹劍平 王英主編
- 11713字
- 2019-08-09 14:17:33
流注案
外科發(fā)揮
一婦人暴怒,腰腫一塊,胸膈不利,時或氣走作痛,與方脈流氣飲,數(shù)劑而止;更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加香附、貝母,月余而愈。
一男子因怒脅下作痛,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加青皮、桔梗、枳殼治之而愈。
一男子臀腫一塊微痛,脈弦緊,以瘡科流氣飲,四劑而消。
一婦人因怒脅下腫痛,胸膈不利,脈沉遲,以方脈流氣飲數(shù)劑,小愈;以小柴胡湯對二陳,加青皮、桔梗、貝母,數(shù)劑頓退;更以小柴胡湯對四物,二十余劑而痊。
一男子腿患潰而不斂,用人參養(yǎng)榮湯及附子餅,更以補劑,煎膏藥貼之,兩月余而愈。
一老人傷寒,表邪未盡,股內(nèi)患腫發(fā)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熱止。灸以香附餅,又小柴胡湯加二陳、羌活、川芎、歸、術、枳殼,數(shù)劑而消。
一男子脾氣素弱,臂腫一塊不痛,肉色不變,飲食少思,半載不潰。先以六君子湯,加芎、歸、芍藥,二十余劑飲食漸進;更以豆豉餅,日灸數(shù)壯;于前藥內(nèi)再加黃芪、肉桂三十余劑,膿熟針去;以十全大補湯,及附子餅灸之,月余而斂。
一男子腿患腫,肉色不變不痛,脈浮而滑,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枳殼、木香飲之,以香附餅熨之。彼謂氣無補法,乃服方脈流氣飲,愈虛。復求治,以六君子湯加芎、歸數(shù)劑,飲食少進;再用補劑,月余而消。夫氣無補法,俗論也。以其為病痞悶壅塞,似難于補,殊不知正氣虛而不能運行,則邪氣滯而為病。《經(jīng)》云:壯者氣行則愈,怯者弱者則著而為病。茍不用補法,氣何由而行乎!
一婦人因閃肭 ①肩患腫,遍身作痛,以黑丸子二服而痛止;以方脈流氣飲,二劑而腫消;更以二陳對四物,加香附、枳殼、桔梗而愈。
① 閃肭:亦作“閃朒”,指扭傷筋絡或肌肉。
一婦人腿患筋攣骨痛,諸藥不應,脈遲緊,用大防風湯二劑,頓退,又二劑而安。又一婦患之亦然,先用前湯二劑,更服黑丸子而痊。此二患若失治,潰成敗證。
一男子臂腫,筋攣骨痛,年余方潰,不斂。診其脈更虛,以內(nèi)塞散一料,少愈;以十全大補湯,及附子餅灸之而愈。(流注)
一婦人潰后發(fā)熱,予以為虛。彼不信,乃服敗毒藥,果發(fā)大熱,竟至不救。(流注)
一男子腿腫一塊,經(jīng)年不消,且不作膿,飲食少思,強食則脹,或作瀉,日漸消瘦。診之,脈微細。此乃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而然也。遂以八味丸,飲食漸進,腫患亦消。
一男子背胛患之,微腫,形勞氣弱,以益氣養(yǎng)榮湯,間服黑丸子,及木香、生地黃作餅,覆患處熨之。月余膿成,針之,仍服前藥而愈。
一男子腿患,久而不斂,飲大補藥及附子餅,更用針頭散纴之而愈。
一男子臂患,年余尚硬,飲食少思,朝寒暮熱。以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牡丹皮,月余寒熱稍止;繼以益氣養(yǎng)榮湯及附子餅灸之,兩月余,膿成針之;更服人參養(yǎng)榮湯,半載而痊。
一婦人膿潰清稀,脈弱惡寒,久而不愈,服內(nèi)塞散,灸以附子餅而瘳。
一婦人腰間患一小塊,肉色如常,不潰,發(fā)熱。予謂:當以益氣養(yǎng)榮解郁之藥治之。彼家不信,另服流氣飲。后針破出水,年余而歿。一婦人久不斂,忽發(fā)寒熱,余決其氣血俱虛,彼反服表散之劑,果大熱,亦死。(流注)
一男子元氣素弱,將欲患此,胸膈不利,飲食少思。予欲治以健脾胃,解郁結,養(yǎng)血氣。彼不從,乃服辛香流氣之劑,致腹脹;又服三棱、蓬術、厚樸之類,飲食愈少,四肢微腫,兼腰腫一塊,不潰而歿。(流注)
外科心法
一聘士,流注久潰,肌肉消瘦,發(fā)熱作渴,惡寒飲食。予以六君子加歸、芪、附子,服數(shù)劑,患處遂紅活。又服十全大補三十余劑,膿漸稠而愈。后惑于人言,謂盛暑不宜用附子,彼又因場屋不遂,意復患前證,專服敗毒流氣之劑,元氣消爍,肌肉日瘦。醫(yī)以為不治,自分不起。其師滕洗馬云:向者病危,得附子藥而起。今藥不應,以致危篤,何不仍服附子藥?遂復求治。其脈微細,證屬虛寒,并無邪毒,仍用附子藥乃愈。(服姜桂附子補益藥)
嘗治賈閣老子,患流注,脈數(shù)作渴,不喜飲冷,膿水清稀,而帶赤色。予曰:此氣血虛而兼火也,治難奏功。彼以為迂,別服燥溫分利之劑兩月余,反加煩渴,寒熱往來。復邀治,形體已脫,予曰:雖治亦無功矣。后果不起。(瘡瘍里虛去后似痢)
陳進士遂初,年逾三十,患腹腫硬,逾年而瘡頭破,時出血水。此七情所傷,榮氣絕于肉理而然,名曰流注。診之肝脈澀。蓋肝病脈不宜澀,小腹正屬肝經(jīng),須澀脈退,乃可愈。予欲以甘溫之劑,補其氣血,令自消潰。彼不信,仍服攻伐之藥,致氣血愈虛,果歿于金旺之月。丹溪云:諸經(jīng)惟少陽、厥陰之生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少血而肌肉難長,瘡久不合,必成敗癥。茍不知此。輒用峻利毒藥,以伐真陰分之血,則其禍不旋踵矣!
一室女,背髀結一核如錢,大而不焮,但倦怠少食,日晡發(fā)熱,脈軟而澀。此虛勞氣郁所致也。予用益氣養(yǎng)血開郁之藥,復令飲人乳,精神稍健。彼不深信,又服流氣飲,飲食遂少,四肢痿軟。其父悔之,復請予治。予以為決不可起矣,后果斃。
一男子,年三十余歲,素饑寒,患右肋腫如覆瓢,轉側作水聲,脈數(shù)。《經(jīng)》曰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即此證也。及按其腫處即起,是膿已成矣。遂以濃煎黃芪六一湯,令先飲二鐘,然后針之。膿出數(shù)碗許,虛癥并至。遂以大補藥治之,三月余而愈。大抵膿血大泄,氣血必虛,當峻補之。雖有他病,皆宜緩治。蓋元氣一復,諸病自退。若老弱之人,不問腫潰,尤當補也。
一婦人,左臂胃經(jīng)部分結腫一塊,年許不潰,堅硬不痛,肉色不變,脈弱少食,月經(jīng)每過期,日晡發(fā)熱,遇勞或怒則痛。此不足之癥也。遂與參、芪、歸、術、川芎、芍藥、熟地黃、貝母、遠志、香附、桔梗、牡丹皮、甘草,百余貼而消。大抵婦病,多起于郁,郁則氣血受傷,百病生矣。
一子年十九,腰間腫一塊,無頭不痛,色不變,三月不潰,飲食少思,肌肉日瘦。此寒搏腠理,榮氣不行,郁而為腫也,名曰濕毒流注。《元戎》云:若人飲食疏,精神衰,氣血弱,肌肉消薄,榮衛(wèi)之氣短促而澀滯,故寒搏腠理,閉郁而為癰腫者,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遂以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三十余劑,始針之,遂出白膿二碗許。仍用前藥,倍加參、芪,及以豆豉餅灸之,漸愈。彼惑于速效者,乃內(nèi)服敗毒,外貼寒涼藥,反致食少膿稀,患處色紫復。請予治,喜得精氣未喪,仍以前藥加遠志、貝母、白蘞,百劑而愈。此瘡若久而不愈,或膿水清稀者,當以內(nèi)寒散服之,及附子餅灸之,然后可愈。若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不治。
劉文通室,年愈二十,腰間突腫寸許,肉色不變,微腫不潰,發(fā)熱脈大。此七情所傷,氣血凝滯,澀于隧道而然也。當益氣血,開郁結,更以香附餅熨之,使氣血充暢,內(nèi)自消散,不消雖潰亦無虞。不聽,乃服十宣、流氣之藥,氣血愈虛,破出清膿,不斂而斃。(流注)
校注婦人良方
一婦人因暴怒而腰腫一塊,或胸膈不利,或走氣作痛。此榮氣郁滯,與方脈流氣飲數(shù)劑而止,更以小柴胡對四物加香附、貝母,月余而愈。
一婦人因怒,脅下腫痛,胸膈不利,脈息沉滯。此榮氣郁遏而為腫,用方脈流氣飲數(shù)劑少愈。以小柴胡對二陳加青皮、桔梗、貝母,數(shù)劑頓退,更以小柴胡對四物,二十余劑而痊。
一婦人患此,過勞必痛,眾手按之痛乃止,屬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六味丸、逍遙散而痊。
一婦人先肢體作痛,后患流注,發(fā)熱惡寒,食少脅脹,月經(jīng)不調,痰盛喘嗽,五心煩熱,健忘驚悸,盜汗無寐。悉屬肝脾虧損,氣血不足,用十全大補,加味歸脾兼服,諸癥悉痊。
一婦人素頭暈,患流注,月經(jīng)遲少。此屬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后因勞仆地,月經(jīng)如涌,此勞傷火動,用前湯加五味子,一劑而愈。
一婦人患前癥,用行氣化痰等藥,胸膈不利,飲食少思;用疏利之藥,大便作泄,中滿不食。余以為脾胃復傷,用補中益氣湯加煨姜,脾胃健,飲食進,又用六君加芎、歸,百余劑而愈。(婦人流注方論第五)
一婦人腿患筋攣骨痛,諸藥不應,脈遲緊。此肝脾氣血虛弱,而寒氣之變也。用大防風湯二劑頓退,又二劑而安。又一婦患之亦然,先用前藥二劑,更服黑丸子而痊。此二患,若不早治,以致內(nèi)潰,必成敗癥矣。
一婦人患前癥,潰后發(fā)熱。余以為氣血俱虛。彼不言,乃服敗毒表散之藥,果發(fā)大熱,竟至不救。夫潰瘍雖有表癥發(fā)熱,宜以托里為主,而佐以表散之劑,況于瘰疬流注乎!(婦人流注方論第五)
女科撮要
一婦人左臂患之,年許不潰,堅硬不痛,肉色不變,脈弱少食,月經(jīng)過期,日晡發(fā)熱,勞怒則痛,遂與參、芪、歸、術、川芎、芍藥、熟地、貝母、遠志、香附、桔梗、丹皮、甘草,百余帖而消。
一婦人暴怒,腰腫一塊,胸膈不利,時或氣走作痛,與方脈流氣飲,數(shù)劑而止,更以小柴胡對四物,加香附、貝母,月余而愈。
一婦人因怒,脅下腫痛,胸膈不利,脈沉滯,以方脈流氣飲,數(shù)劑少愈;以小柴胡對二陳,加青皮、桔梗、貝母,數(shù)劑頓退;更以小柴胡湯對四物,二十余劑而痊。(流注)
一婦人腿患筋攣骨痛,諸藥不應,脈遲緊,用大防風湯,二劑頓退,又二劑而安。又一婦患之亦然,先用前湯二劑,更服黑丸子而痊。此二患若失治,潰成敗證。
一婦人潰后發(fā)熱,予以為虛,彼不信,乃服敗毒藥,果發(fā)大熱,竟至不救。夫潰瘍雖有表證,發(fā)熱宜以托里為主,佐以表散之劑,何況瘰疬流注乎?若氣血充實,經(jīng)絡通暢,決無患者。此證之因,皆由氣血素虧,或七情所傷,經(jīng)絡郁結,或腠理不密,六淫外侵,隧道壅塞。若不審其所因,辨其虛實,鮮不誤人。(流注)
保嬰撮要
楊鴻臚子年十二,左脅下患此流注,服流氣飲、十宣散之類,元氣益虛,年余不斂,左尺脈數(shù)而無力,左關脈弦而短。此肝經(jīng)之癥,因稟腎水不足,不能滋養(yǎng)肝木,血燥火熾而然耳。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九味蘆薈丸以清肝火而愈。
一小兒九歲患此,久不收斂,或咳嗽,或寒熱,皆服清氣化痰之藥,前癥益甚,至夜作喘口開,徹夜不寐,手足并冷,藥餌到口即嘔。余謂:悉因脾氣虛甚所致。先以人參、白術各五錢、炮姜五分,以米湯煎之,時灌數(shù)匙。次日能服一杯,次日又服一劑,諸癥漸愈。至十余劑后,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異功散而愈。
李通府子十六歲,腰患之,三年不愈,色黯下陷。余曰:此腎經(jīng)癥也,宜用六味丸,滋化源以生腎水,更用如圣餅,外散寒邪以接陽氣。不信,別用雜藥,元氣益虛,七惡蜂起,始信余言,仍用前藥而愈。
陳州守子,閃右臂腕腫痛,用流氣等藥,發(fā)熱作寒,飲食少思,口舌干燥,腫痛愈熾,形氣益疲,余以助胃壯氣為主,佐以外治之法而愈。
黃地官子,腿患之,腫痛發(fā)熱,以濕毒治之,虛癥悉至。余謂:此元氣虛弱,外邪乘之也。用十全大補湯、如圣餅而愈。
一小兒臂肘腫硬,用流氣飲,肉色不變,飲食少思。余曰:此肝脾虛癥也。用六君、桔梗、薄、桂、茯苓、半夏及如圣餅而消。
一小兒腿腕間患此,已半載,腫硬色白,形氣俱虛。余先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三十余劑,卻佐以八珍湯十余劑,更用蔥熨法,腫勢漸消,中間一塊仍腫。此欲作膿也,當補其血氣,俱用托里散為主,異功散為佐,仍用蔥熨法,月許針出稠膿。仍用前二藥,及豆豉餅,三月余而愈。
一小兒腿患之,腫硬色白,惡寒懶食。此脾胃陽氣虛,而不能成膿也,非敷貼敗毒所能療。遂用托里散,及蔥熨法,月余。患處脹痛發(fā)熱,膿成針之,膿出而安。仍用托里散,肢體漸健。因飲食內(nèi)作泄瀉,忽口噤目閉,自汗手冷,此脾胃虛寒之惡癥也,以異功散,內(nèi)用人參一兩,干姜一錢半,灌之盡劑而蘇。又以托里散,內(nèi)用人參五錢,數(shù)劑始能動履。卻用托里散、大補湯、蔥熨法、豆豉餅,半載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早喪天真,日晡發(fā)熱,遍身作痛,或四肢軟酸,唾痰頭暈。服祛濕化痰之藥,腿之內(nèi)外肉色腫硬而不變。因服攻毒之藥,虛癥蜂起。按:褚氏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正合此論。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半年而愈。此等癥候,誤認為實,而用敗毒之藥者,必致不救。
賈閣老子,年十六,患此二載矣。脈洪大而數(shù),膿清熱渴,食少體倦,夜間盜汗,午前畏寒。余曰:此真氣不足,邪氣有余之癥,治之無功矣。彼懇求治,午前勉用四君、芎、歸、炙草,午后四君、麥門、五味,逾月諸癥漸減。有用滲利之劑,保其必全者,彼信服之,形體骨立,未幾而歿。
一小兒右腿腕壅腫,形體怯弱,余欲以補氣血為主,佐以行散之劑,彼不信,反內(nèi)服流氣飲,外敷寒涼藥,加發(fā)熱惡寒,形體愈瘠,始求治于余。余曰:惡寒發(fā)熱,脈至洪大,乃氣血虛敗之惡癥也,不可治矣。后潰而不斂,瀝盡氣血而亡。
掌教顧東帆子十余歲,秋間腰腿隱隱牽痛,面色青中兼黑。余曰:青是肝虛,黑是腎虛,當急調補脾腎,否則春間必患流注矣。不信,另用行氣破血之藥。至夏,腰臀間漫腫五寸許,復來請治。脈數(shù)而滑,按之如無,此元氣虛極,而膿內(nèi)潰不能起也,辭不治,后果歿。(流注)
一小兒流注出血,吃逆腹痛,手足并冷,用六君子及獨參湯而益甚。此陽氣虛寒之甚,藥力未能驟及也。遂連服數(shù)劑,諸癥漸退,用月許將愈。因飲食失宜,寒熱發(fā)搐,血出,此脾氣虛肝火所乘也,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而安,又用八珍、四君而愈。后因勞心,發(fā)熱頭痛,另服清熱之劑,汗出口噤,良久方省,服大補湯數(shù)劑而安,又用八珍湯而愈。(出血不止)
一女子患流注,大便不通,干澀,色赤或黃,頭暈惡寒。此脾腎氣虛而血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桃仁、杏仁、麻子仁而便潤,去三仁加蔓荊子而頭暈愈,又用托里散而瘡痊。(大便不通)
一小兒流注愈而大便秘結,發(fā)熱作渴,兩頤赤色。余謂腎肝陰虛,用地黃丸、通幽湯而愈。次年畢姻后,大便仍秘,用潤腸丸。余曰:東垣云,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以苦泄之。不信,仍用前藥,后果歿。(大便不通)
一小兒流注,潰后作瀉,飲食難化,余謂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而愈。后因停食泄瀉,手足并冷,用六君、姜、桂,不應,用人參一兩,附子一錢,數(shù)劑諸癥始退,卻用獨參湯月許而愈。(大便不止)
一小兒患流注,小便不利,面白口干,手足時冷。悉因脾肺氣虛之所致也,用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諸癥漸愈,又用托里散而瘡愈。(小便不通)
一小兒流注久潰,面白時咳,膿水清稀,小便短少,或如淋不止。余謂脾肺氣虛不能生肝腎而然,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為主,佐以托里散而漸愈,又間用豆豉餅而斂。(小便不止)
一小兒流注,吐瀉吃逆腹痛,手足并冷。余謂陽氣虛寒之惡癥,用六君子、獨參湯益甚。遂以人參五錢、附子五分,連服數(shù)劑,諸癥漸退,用獨參湯月余稍愈。后飲食失宜,寒熱發(fā)搐,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而安。又因勞發(fā)熱,脈大而虛,面赤作渴,用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而安,用八珍湯、附子餅而愈。(五善七惡)
一小兒十六歲,流注久不愈,因勞兼怒,忽仆地昏憒,殊類破傷風,面色皎白,無氣以動。用補中益氣湯,內(nèi)用人參五錢,加肉桂一錢,不應。加干姜一錢,又不應。此陽氣虛甚,藥力不能勝之也,急加附子一錢,稍定。乃去附子,服十余劑,而元氣漸復,卻佐以八珍湯、豆豉餅,半載而痊。畢姻后因入試場,勞傷元氣,前癥復發(fā),亦類破傷風,脈浮大,按之如無,用參附湯四劑而蘇,八珍湯、地黃丸料各百余劑而痊。(破傷風)
臨證指南醫(yī)案
孫 因嗔 ①忿失血以來,致頸項左右筋腫,痛連背部,此屬郁傷氣血,經(jīng)脈流行失司,已經(jīng)百日不痊,竟有流注潰膿延綿之憂,治在少陽陽明。 流注
① 嗔(chēn琛):怒。
小生香附 夏枯草 鮮菊葉 薄荷梗 黑山梔 鉤藤 丹皮 郁金(瘡瘍)
洄溪醫(yī)案
蘇州一小兒,甫九齡,頗聰慧,而患流注,肩背腰脅十余處,百端醫(yī)治無效。余視之曰:此惟大活絡丹能愈。服至三十余丸,未破者消,已破者收口。更服補氣血之藥而愈,蓋流注一證,由風寒入膜所致,膜在皮中,旁通四達,初無定處,所以隨處作患,此真脈絡之病,故古人制大活絡丹以治之。其余煎丸,皆非正治。所謂一病有一病之法,藥不對證,總難取效也。
本邑劉近曾夫人,患虛痰流注,色
脈虛,發(fā)無定處,病極危險,非旦夕可奏功,余辭不能治。郡中一醫(yī)以百金包好,因留在家治之。聞余有不能治之說,笑曰:我醫(yī)好后,更請徐君質之,當無言可對耳。月余,劉君之兄元谷招余診,近曾出曰:流注之疾,雖向愈而未收口,托在相好,肯一觀否?余因視之,肩后瘡孔大如錢,內(nèi)膜干空,與皮不連,氣促脈微。診畢而出,近曾求方,余笑不答,書“危在頃刻”四字。劉不信,少頃內(nèi)呼,劉父子入,已氣絕矣。群執(zhí)包好之醫(yī),欲加以無禮。余曉之曰:此病本不治,非藥誤也。但不知生死,為無目耳。乃釋之。蓋流注之證,其類不同,大段皆津液枯而痰流膜內(nèi)之證,當內(nèi)外交治,而祛邪補虛,亦另有切病方藥,蠻補無益也。

嘉善張卓舟,未弱冠,患流注五年,自脅及腰腿,連生七八孔,寒熱不食,僅存人形,歷年共服人參二三千金,萬無生理。父母先亡,只有慈母,其伯悉收其田產(chǎn)文契,專待其斃而取之。其從兄汪千造余家哀懇,余頗憐之,破格往視,半身幾成枯骨,此乃虛痰流注。醫(yī)者不能治其經(jīng)絡之痰,徒費重貲而無一中病者,則藥之誤,而非病之真無治也。余用大活絡丹為主,而外敷拔管生肌之藥。醫(yī)者聞之大笑曰:活絡丹辛暴之藥,豈可入口?蓋彼惟知俗本所載烏頭、蚯蚓之活絡丹,而不知古方五十余味之大活絡丹也。蓋流注之痰,全在于絡,故非活絡丹不效。以后膿稀肉長,管退筋舒,漸能起立,不二年而肌肉豐肥,強健反逾于常。嗚呼!不知對病施藥,徒事蠻補,舉世盡然,枉死者不知其幾也。
雄按:大活絡丹治虛痰流注,深為合法,而外科不知也。若實痰,則控涎丹最妙。(流注)
續(xù)名醫(yī)類案
王洪緒治陳姓婦,年七十余,膝下患陰疽流注,潰經(jīng)數(shù)月,患下及旁又起硬腫二塊,與前患相連。一醫(yī)誤以為前患旁腫,與托毒藥二劑,致新發(fā)者被托發(fā)疽,始延王治。王令服陽和丸湯三劑,新發(fā)之二毒皆消。接服小金丹十丸,后服滋陰劑,以杏仁散敷,半月膿厚。令再服保元湯加肉桂,十余劑愈。流注之癥,毒發(fā)陰分,蓋因痰塞清道,氣血虛寒凝結,一曰寒痰,一曰氣毒。初起皮色不變,惟腫惟痛,雖身體發(fā)熱,內(nèi)未作膿,二陳湯加陽和丸同煎,數(shù)服即消。消后接服小金丹七丸,杜其復發(fā)。如皮色稍變,極痛難忍,須服陽和湯以止其痛,消其未成膿之毒氣。使已成膿者,至不痛而潰,如患頂軟,即為穿之,膿多白,以陽和膏貼之。但此癥潰后定增毒痰流走,患生不一。故即潰之后,五日內(nèi)宜服小金丹十丸,以杜后患。接用犀黃丸、陽和湯,早晚輪服,使毒消盡,方可收功。
王洪緒治一兒,甫歲半,太陽一毒,背上心臍對處二毒,頸口對此一毒,腰腹二毒,二腿五毒,共十一毒,皆皮色無異,其大腿二毒已經(jīng)醫(yī)開刀。王以小金丹,令日每服二次。至五日,九毒俱消。又以小金丹日服一次,十日后二孔皆紅活。以保元湯,芪、草皆用生者,加肉桂三分,煎服,另以參六分,水煎和入。半月后,芪、草皆易炙者,一月收功。小金丹方:白膠香一兩五錢,草烏一兩五錢,地龍一兩五錢,木鱉一兩五錢,五靈脂一兩五錢,沒藥七錢五分,乳香七錢五分,炮姜一錢二分,當歸身七錢五分,麝香三錢。共研末,以糯米粉一兩二錢為糊,搗千錘,為丸如芡實大。此一料約為丸二百五十丸,曬干忌烘。臨用,取一丸布包,于石上敲碎,入杯內(nèi),以好酒浸之約一二時,以銀物加研,陳熱酒送下,醉蓋取汗。如流注初起,及一切痰核、瘰疬、乳巖、橫痃,服至消乃止。如流注等癥,成功將潰,及潰久者,當以十丸,作五日早晚服之,以杜流走后患。但方內(nèi)有五靈脂,不可與人參同服。又方中乳香、沒藥,每一斤用燈心四兩同炒,至圓脆可粉為度,扇去燈心磨粉。草烏去皮,取白肉,每斤用綠豆半斤同煮,俟豆開花,去豆取草烏切片曬干。木鱉子用水浸半月,入鍋煮數(shù)滾,再浸熱湯中數(shù)日,刮去皮心。入香油鍋中,煮至油沫盡,再煮百滾,透心黑脆,以鐵絲篩撈出,即用土末拌,拌至土末有油氣,入粗篩篩去油土,另換土末拌至三次。凈以木鱉同土炒,入盆中拌罨一夜,取鱉磨粉聽用。以上各藥,須如法泡制,方可用。(卷三十四外科·流注)
馬培之醫(yī)案
脈象兩關細弦而右兼澀,脾有濕痰,肝氣大旺,榮衛(wèi)不利,以致胸腹不舒,腰髀作痛,不能轉側,左肋痰注成漏,間日必服通利之劑,而胸腹頓舒。然取快一時,恐傷胃氣,宜和榮衛(wèi)化痰,兼平肝木。
當歸 茯苓 黑丑 川楝子 青皮 苡米 陳皮 丹參 淮牛膝 半夏 郁李仁 絲瓜絡
木旺水虧,脾多痰濕,肝風暈厥之疾數(shù)年,去冬漸至臥床不起,肝腎血液俱疲。春分后木挾相火用事,濕痰隨風火之氣充斥三焦,眩暈發(fā)熱,遍體作痛。疑以舊恙復萌,詎知模骨之旁結為癰毒,約半月有余,是穴乃肝經(jīng)部位火濕凝聚絡中所致,肝熱最易上升,濕火熏蒸胃腑,始則發(fā)熱譫語,后漸熱退神安。乃濕熱之邪歸并下焦,是外患之見,端非舊恙之復萌也。現(xiàn)已成膿半月,未得更衣,齒干苔燥,陰傷而濕火不化。癥雖屬外,而藥餌尤當治內(nèi)。幸脈沖和而關微弦象,似可無虞。擬用甘寒育陰,兼和中潤下之治。
南沙參 麥冬 川石斛 大貝 柏子仁 瓜蔞仁 苡米仁 茯苓 天花粉 藕 青皮 甘蔗
流注臂臑已成,右腎俞穴結腫,痛難轉側,為患最劇,急為和氣化痰。
蒼術 烏藥 半夏 全蝎 當歸 川芎 桂枝 蘇葉 赤芍 陳皮 獨活 酒
背俞痰注痛,膿從肋縫而出,難以速愈,兼之發(fā)熱面浮,胸腹飽脹,泄瀉,脈滑數(shù),痰濕滯脾癥,非輕候,當先其內(nèi)。
小川樸 茯苓 神曲 砂仁 雞內(nèi)金 苡米仁 麥冬 枳殼 青皮 生首烏 鮮荷葉(流注)
過氏醫(yī)案
無錫鵝子岸陸秉安,患流注,自腰至臀板硬而紫,面白浮腫,時吐白痰,體瘦而重,不能轉側,苔黃納少,脈細而數(shù),兩目無神,直視良久始轉,常流稀膿,延及兩年。近則左肩又發(fā)硬塊,時覺痠痛,諸醫(yī)僉云不治。余曰:是癥初起,宜服陽和、二陳湯,兼服小金丹,即能消散。今誤服寒劑,惡象疊見,勢難挽回,既遠道而來,不得不勉為圖治,方用:
黃芪 生 當歸 冬術 各五錢,土炒 茯苓 白芥子 炒 鹿角膠 橘紅 續(xù)斷 各三錢 熟地 一兩 泡姜 麻黃 肉桂 各五分
煎至八分,加陳酒兩匙,再煎數(shù)滾服,日服小金丹一粒。五劑后,已能起坐,尚覺腰痛,方加杜仲 四錢,鹽水炒,制半夏 三錢。連服十五劑,雖行走如常,而面色未轉。旬日后忽覺少腹板痛,右足難伸,余曰:余毒未清,又生大腸癰矣。宜急治之,遂服:
金銀花 三兩 當歸 二兩 地榆 麥冬 元參 薏仁 各一兩 甘草 生,三錢 黃芩 二錢
三劑愈。或問余曰:患處烙手,前藥何以用姜、桂?余曰:遍身如此,非烙手也,是內(nèi)熱也。若誤為烙手,再用寒劑,必不治矣。
某小孩,因跌而腫,日久漸大,余曰:此瘀血流注也。消之不易,若背脊凸出,潰而難斂,則不治矣。幸背脊未凸。尚可消散。當用:
元胡索 生熟各錢半 五靈脂 金毛狗脊 去毛 蘇木 穿山甲 炙 骨碎補 各二錢 桃仁 去皮尖,打 續(xù)斷 黃芪 生 懷牛膝 各三錢 當歸尾 忍冬藤 各五錢 獨活 一錢半
酒水各半煎服,外用大蒜頭、生大黃研末,敷之數(shù)劑,全愈。
醫(yī)案摘奇
一日黃昏后,有張姓邀余往治,至則見病者年三十許,農(nóng)人也。日中惡寒發(fā)熱,無汗,至日夕時,神煩志糊。切其脈細澀而數(shù),是陽癥見陰脈之兇候也。雖不渴不食,察其身難轉側,問其有痛處否?答云:痛雖無,但身不能動。余曰:雖煩而未昏,惟陽癥見陰脈,殊非傷寒。使二人反其身,余以手按其背,摩挲而問曰:有木處者爾言之,得膊脅股髀五處,皆略高聳。余曰:此發(fā)流注,是外科病。為其書仙方活命飲,加桂枝,囑其家明日速請瘍科診治。后知其開刀十一處,臥床半年而愈。
又孫廷貴之婦,赴陶松家喜筵,至尚未食,即寒熱吐瀉交作,其夫以為祟,乃往卜之,便道候余診。至則陶家正開宴,親戚滿堂,領余至臥室,病婦臥床,吐瀉未止,臭惡難堪,切其脈弦澀,觀其形,豐體而白質,頭項手足能動,而身軀木強也。凡痙癥項必強,今但身體木強,得非流注乎?廷貴云:王瞎子占云:霍亂吐瀉,是非外癥,先生照霍亂治可也。余曰:卜者,盲人也。雖可卜其吉兇,何能識其病證。廷貴則信從不疑云:先生但開霍亂方可也。余拂衣而起曰:何不延卜者治之。親戚相留云:請先生勿憤,開方可耳。余曰:醫(yī)為治病之人,眸子既瞭,且又望問聞切,豈反不及隔三里之盲卜人耶?眾皆稱善。余曰:方雖開,不許服藥,恐今日服霍亂之方,后日變成流注,反謂有心弄巧耳。方成囑其家速請外科治,少間有政君從其宅后過而邀之。政君云:此流注之初發(fā)也。不料內(nèi)科先生竟能識之,后聞開刀一十五處,臥床六月份余而痊,余見外科之治流注流經(jīng),從未有一消退者,其無術耶?或取利耶?竟難言之。夫醫(yī)之為道,本仁術也,為人除痛苦者也。即病危甚,有一線之生機,雖留殘廢之體。無不盡心力而為之,此余八世家傳之不二法門是也。(流注)
醉花窗醫(yī)案
濕痰流注
風寒暑熱,飲食勞倦,內(nèi)因外因,病各有一定之證,一定之脈。惟痰之為病,奇奇怪怪,實有千變?nèi)f化之勢。凡不可名狀,無從考核者,大抵皆痰為之也。同年 ①李友蘭,亦精醫(yī)理。辛亥秋在會垣 ②閑寓,得痛病,或手或足,或頭或腹,或腰或脅,發(fā)無定時,亦無定處。自以為痹病,用續(xù)命湯不效。又以為寒,用麻黃湯亦不效,一日與余閑淡,告余曰:弟病實不可測。余請一診,則緩而滯,乃告友翁曰:君之病乃濕痰流注也。欲再言,友蘭頓悟曰:不差!不差!余已知之,君破題下文我自作也。相與一笑。越兩日,病良已。問服何藥,友蘭曰:箇中人豈煩明言,君試言何藥?余曰:不過二陳湯加蒼術、姜黃、羌活、獨活也。友蘭出方示之,種種不謬。石虞琴廣文在座,嘆曰:二公可謂心心相印矣。
① 同年:古代指科舉同榜錄取的人。
② 會垣:省城都市。
曹滄洲醫(yī)案
季 流注初成。胯間結核,逐漸滋大作痛,防成流注,急須消散,以防潰頭。
歸尾 連翹 川牛膝 赤苓 赤芍 忍冬藤 防己 生米仁 土貝 絲瓜絡 川萆薢 通草 鮮蘆根 桑枝(外瘍總門科)
陸 流注。流注,腐肉尚未脫盡,新肉見而不多,脈濡。宜托未盡之毒,參以養(yǎng)營宣絡,使氣血和暢,以希早日完口。
全當歸 三錢 赤芍 三錢,炒 海浮石 四錢 甘草節(jié) 四分 生芪皮 三錢五分 土貝 五錢,去心 絲瓜絡 三錢 川斷 三錢,鹽水炒 制首烏 五錢 陳皮 一錢 合歡花 三錢(外瘍總門科)
嚴 流注。病后氣血未復,受風。四肢痛作酸,右膝筋骨漸痛,腫而漸熱,漸有流注之勢,急須消散。
全當歸 三錢 白蒺藜 四錢 淮牛膝 三錢五分 鉆地風 川斷 三錢 伸筋草 三錢五分 豨薟草 三錢 生米仁 四錢 赤芍 三錢 絲瓜絡 三錢五分 臭梧桐 三錢五分 桑枝 一兩(外瘍總門科)
王 流注。流注已成,勢在必潰。當攻托之。
生芪皮 土貝 絲瓜絡 生米仁 白當歸 白蒺藜 連翹 制僵蠶 赤芍 忍冬藤 陳皮 白芷(外瘍總門科)
林 梅核流注。水虧木郁,濕隨氣陷,蒸為梅核流注,按之酸。癸水 ①因而即止,法當參顧。
① 癸水:即月經(jīng)。
全當歸 絲瓜絡 防己 土貝 炒丹參 川牛膝 川萆薢 豨薟草 制香附 五加皮 赤芍
顧 流注。表熱風濕交郁,絡氣不通,漸成流注。急急消散為要。
大豆卷 獨活 土貝 絡石藤 秦艽 赤芍 豨薟草 桑枝 白蒺藜 忍冬藤 絲瓜絡(外瘍總門科)
魯 流注。風痰氣,結于膻中之外,最防聚成流注,須消散為要。
蘇子 全當歸 防風 絡石藤 陳皮 絲瓜絡 淡木瓜 臺烏藥 土貝 白蒺藜 廣郁金 桑枝
楊 流注。流注,略見收小,無如所腫過甚,潰時風險尚在慮中。
全當歸 土貝 白蒺藜 淮牛膝 忍冬藤 赤芍 川斷 連翹 伸筋草 丹皮 五加皮(外瘍總門科)
徐 流注。病纏三月,形色脈俱憊,便溏,跨馬流注,腫脹。內(nèi)外同病,不易治。
漂白術 二錢,枳殼一錢同炒 歸須 三錢 陳皮 一錢 伸筋草 三錢 煨木香 七分 絲瓜絡 三錢 淡木瓜 三錢五分 粉萆薢 四錢 資生丸 三錢,吞服 土貝 四錢,去心 五加皮 三錢 桑枝 一兩 白蒺藜 四錢(外瘍總門科)
馬 流臁。濕毒流注,逾半年,紫腫僵木,防潰頭,又搔破延腐。防轉臁瘡。
歸須 三錢 川牛膝 三錢五分 陳皮 一錢 炒谷芽 五錢 赤芍 三錢 絲瓜絡 三錢五分 生米仁 三錢 土貝 五錢 粉萆薢 四錢 忍冬藤 四錢(外瘍總門科)
趙 流注。右腿彎酸痛腫硬,屈伸不利,風濕痰阻痹絡氣,已成流注,不易消散。
歸尾 三錢 淮牛膝 三錢五分,炒 忍冬藤 四錢 伸筋草 三錢五分 赤芍 三錢 白蒺藜 四錢,炒去刺 絲瓜絡 三錢 防風 三錢五分 土貝 五錢,去心 秦艽 三錢 淡木瓜 三錢五分 防己 三錢五分 桑枝 五錢(外瘍總門科)
徐 梅核流注。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兩小腿腫脹,并起梅核流注,按之作酸。此癥最為淹纏,一時不易即松也。
桑白皮 三錢 冬瓜皮 四錢 防己 三錢五分 絲瓜絡 三錢 丹皮 三錢五分 茯苓 四錢,帶皮 粉萆薢 四錢 澤瀉 三錢 赤芍 三錢 五加皮 三錢 生米仁 四錢 桑枝 一兩 白茅根 一兩,去心(外瘍總門科)
鄒 梅核流注。濕熱隨氣下陷,走入厥陰絡。梅核流注疊起,腫硬作酸,夜來兩足微腫,最防前沿潰頭。法當清營泄熱主之。
鮮生地 一兩 赤芍 三錢五分 冬瓜皮 五錢 生米仁 四錢 川柏 三錢五分,鹽水炒 土貝 四錢 五加皮 三錢 粉萆薢 四錢 知母 三錢五分,鹽水炒 絲瓜絡 三錢 茯苓 四錢 桑枝 一兩 白茅根 一兩,去心(外瘍總門科)
夏 痘毒流注,已結兩枚,不獨防其潰頭,且恐續(xù)竄不已。
歸尾 忍冬藤 制甲末 桑枝 赤芍 絲瓜絡 連翹 黃獨子 土貝 白蒺藜 丹皮(外瘍總門科)
徐 流注。流注已成,酸脹不已,風濕痰流絡,勢欲作膿,不易見松。
歸須 三錢五分 連翹 三錢 忍冬藤 四錢 鉆地風 一錢 片姜黃 三錢五分 白蒺藜 四錢 絲瓜絡 三錢五分 豨薟草 三錢五分,制 土貝 五錢 制甲末 三錢五分,包 伸筋草 三錢 桑枝 一兩(外瘍總門科)
嚴 流注。流注發(fā)于左肩臂,痛楚著骨,舌黃膩,脈數(shù)。伏風深重,不易消散。
歸須 三錢 白蒺藜 四錢,炒去刺 丹皮 三錢 桑枝 一兩,切 獨活 一錢 伸筋草 三錢五分 赤芍 三錢 片姜黃 三錢五分 鉆地風 三錢五分 淡木瓜 三錢五分,切炒 油松節(jié) 三錢五分 制甲末 三錢五分 忍冬藤 四錢(外瘍總門科)
嚴 流注。流注大勢漸消,當再流通氣血,解散風濕。
歸須 四錢 威靈仙 三錢五分 秦艽 三錢五分 油松節(jié) 三錢五分 豨薟草 三錢五分 制甲末 三錢五分,包 丹皮 三錢 忍冬藤 四錢 獨活 一錢 伸筋草 三錢 赤芍 三錢 海風藤 三錢五分 淡木瓜 三錢五分 小金丹 一粒,研沖(外瘍總門科)
蔣 流注。左肩背腫硬,按之作酸,起經(jīng)三日,最防延成流注,須速為消散。
歸須 三錢 白蒺藜 四錢 淡木瓜 三錢五分 制甲末 三錢五分,包 赤芍 三錢 忍冬藤 四錢 海浮石 四錢 桑枝 一兩 土貝 四錢 絲瓜絡 三錢 連翹 三錢(外瘍總門科)
胡 痘毒流注,初潰膿不暢,舌少苔,質小花毒痰濁凝阻,最防續(xù)竄不已。
歸須 白蒺藜 黃獨子 白茅根 赤芍 忍冬藤 連翹 桑枝 土貝 絲瓜絡 生甘草(外瘍總門科)
徐 梅核流注。據(jù)述兩小腿起疙瘩,按之堅不痛不紅,此風濕熱下走三陰絡,防成梅核流注,當清營利濕。
全當歸 川牛膝 防己 生米仁 赤芍 忍冬藤 五加皮 赤苓 土貝 絲瓜絡 粉萆薢 白茅根(外瘍總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