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388字
- 2019-08-09 14:41:00
疾病4 腦干梗死
簡要病史
例1,女,65歲。左側肢體無力2天。例2,女,60歲。右側面癱及痛溫覺喪失、右側肢體無力3天。例3,女,60歲。右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4天,右側面舌癱及右側病理征(+)。例4,女,36歲。右側動眼神經麻痹及瞳孔擴大2天。例5,男,47歲。眩暈、共濟失調及飲水嗆咳1天。例6,男,51歲。肢體無力及言語不清2天,病理征(+)。
CT與MRI所見
例1,FLAIR(圖2-4-1),腦橋右側三角形高信號(箭),內緣平直。例2,T 2WI(圖2-4-2),腦橋右側中部斑片狀高信號(箭)。例3,DWI(圖2-4-3),右側黑質局限性擴散受限(箭),其ADC圖為低信號(未列出)。例4,FLAIR(圖2-4-4),右側大腦腳、近中線處結節狀高信號(箭)。例5,FLAIR(圖2-4-5),右側小腦下腳片狀高信號(箭)。例6,FLAIR(圖2-4-6),延髓中央及兩側錐體高信號(箭)。

圖2-4-1

圖2-4-2

圖2-4-3

圖2-4-4

圖2-4-5

圖2-4-6
最后診斷
均為腦干梗死。
病理與臨床特點
腦干梗死(brainstem infarction)為最常見的腦梗死之一,常因椎-基底動脈及分支動脈硬化血栓形成或栓塞、動脈炎所致,約占所有腦梗死的1/5。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病理學表現為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及軟化。因腦干結構復雜,因此腦干梗死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具有一定程度神經定位特征,出現各種不同的綜合征(約30種),最常見的癥狀包括眩暈、復視、共濟失調、球麻痹、肢體偏癱或交叉性癱瘓、緘默、意識障礙等。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腦橋最常見,其次為延髓,中腦較少見,也可為多發性,好發部位包括腦橋腹側及中線旁、小腦下腳、橋臂等。常為結節狀與條狀,位于腦干一側,以中線旁較多見,病理基礎是腦干穿支動脈為椎-基底動脈自中線向兩側發出,一側穿支動脈阻塞導致腦干一側梗死。也可位于中線區,類似于幕上的分水嶺梗死。病變一般較小,多為10mm左右;②由于顱底致密骨質的影響,CT對腦干梗死評估的價值有限,常難以與偽影鑒別。超急性期一般無異常所見,此后可出現各種形態的低密度灶,邊緣清楚。發病后2~3周因模糊效應導致病變密度與正常腦實質類似、界限顯示不清。晚期因梗死腦組織壞死形成軟化灶,表現為近似腦脊液密度的低密度影,局部腦干體積縮小。除較大梗死,腦干梗死一般占位效應不明顯。增強掃描于急性晚期與亞急性早期明顯強化,呈結節狀或斑片狀,其病理基礎為血腦屏障破壞及新生毛細血管結構不完整;③MR表現為局限性長T 1長T 2及FLAIR高信號,FLAIR序列抑制腦脊液信號,因此有利于位于腦干邊緣部位梗死灶的顯示。慢性期呈各序列類似腦脊液信號,FLAIR序列可見病變邊緣因膠質增生所致的高信號。DWI對腦干急性梗死敏感,血流中斷后30min左右即可檢出梗死灶,表現為DWI高信號及ADC圖低信號,其病理基礎為缺血后腦組織細胞內鈉水潴留、細胞毒性水腫,水分子自由擴散受限。PWI顯示局部血流量及血容量下降、循環時間延長。擴散張量成像顯示腦白質纖維束,尤其是有助于腦干梗死時重要白質纖維束如皮質脊髓束受累的判斷,評估預后。腦干梗死繼發出血性轉化時典型表現為T 1及T 2高信號,壓脂T 1WI病變信號不下降,但常規序列對灶性出血不敏感,此時T 2 ?WI與SWI可清楚顯示病變內低信號。
鑒別診斷
①血管周圍間隙,常見于中腦,密度及信號與腦脊液一致,無FLAIR序列病變邊緣高信號;②腦囊蟲病,可見頭節,CT顯示鈣化。
簡要討論
腦干梗死較常見,臨床與影像學表現常具有特征性,首選MR檢查,MRI對臨床表現不典型病例責任病變的確定、以及檢出超早期腦干梗死、評估預后價值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