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疾病3 腔隙性腦梗死

簡要病史
例1,女,70歲。嗜睡、乏力1天。例2,男,58歲。言語不清及左側肢體無力2天。
CT與MRI所見
例1,CT平掃(圖2-3-1A),兩側豆狀核多發點狀與結節狀低密度影,最大徑4mm,CT值21HU。右側丘腦腹內側輪廓欠清楚。T 1WI(圖2-3-1B),雙側基底核多發結節狀與點狀低信號灶。FLAIR(圖2-3-1C),右側丘腦腹內側隱約可見局限性略高信號,界限不清。雙側基底核病變為低或等信號,右側外囊條狀高信號。DWI(圖2-3-1D),右側丘腦片狀高信號(箭),最大徑13mm。ADC圖(圖2-3-1E),右丘腦病變為低信號(箭),基底核病變為高信號。例2,T 2WI(圖2-3-2),左豆狀核腎形不均勻高信號(箭),其T 1WI為低信號、DWI為高信號(未列出)。
圖2-3-1A
圖2-3-1B
圖2-3-1C
圖2-3-1D
圖2-3-1E
圖2-3-2
最后診斷
均為腔隙性腦梗死。
病理與臨床特點
腔隙性腦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常發生于基底核、丘腦等處小的梗死(15mm及以下),約占所有缺血性中風的1/4,病因是穿支動脈動脈硬化性閉塞或小血管脂質透明變性,偶為栓塞性梗死。病理學表現為神經元喪失、巨噬細胞浸潤以及膠質增生。本病危險因素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TIA、心臟病、動脈炎、老年化、酗酒及嗜煙。好發于中老年,男性多見。臨床表現與病變部位有關,多無癥狀,約20%~30%出現不同類型及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如肢體活動受限、言語不清、偏癱、構音障礙等,并可出現抑郁與焦慮。上述中風癥狀可歸納為多種腔隙綜合征,如純運動性輕偏癱(可合并運動性失語、合并水平凝視障礙、合并動眼神經交叉性癱、合并精神錯亂、閉鎖綜合征)、純感覺性卒中(偏身感覺缺失及異常關節如麻木與燒灼感)、共濟失調輕偏癱、構音障礙-笨手綜合征、以及其他感覺運動障礙。本病預后良好,2~3個月癥狀改善明顯,但再次出現腔隙性梗死的可能性較大。反復多發腔隙性梗死可導致癡呆。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常見于深部灰質核團,尤其是殼核、丘腦、深部腦白質、胼胝體,以及內囊、尾狀核、腦橋,可從很小至15mm,也有文獻將15~20mm或超過20mm者稱為巨腔隙性梗死。一般為圓形或類圓形,也可為條狀及不規則形,常為多發性;②CT平掃常難以顯示超急性期病變,超急性期之后表現低于腦實質密度的小病變,增強掃描于發病后3天至2周可見強化;③MR表現為邊緣清楚的T 1低信號及T 2高信號,急性者FLAIR高信號、DWI顯示擴散受限、ADC圖呈低信號,慢性者FLAIR為低信號伴周邊高信號(膠質增生)、DWI無擴散受限。急性晚期與亞急性早期增強T 1WI可見明顯強化。腔隙性梗死多無繼發出血,約1/3病例為出血性腔隙性梗死,SWI與T 2?WI上顯示低信號,代表微小出血。MRA難以顯示責任血管的病變,或僅見較大腦動脈分支動脈硬化征象,其原因是導致腔隙性梗死責任血管為腦動脈深穿支,當前3T及其以下的MR設備很難顯示。
鑒別診斷
①血管周圍間隙增大,常見于基底核下部、皮層下白質及中腦,邊緣清楚及光整,呈圓形或橢圓形,其CT密度及MR各序列信號均與腦脊液一致,但FLAIR上無周邊膠質增生所致的信號增高,鄰近腦實質無萎縮或腫脹等征象;②分水嶺梗死,見于不同腦動脈分布的交界區(如幕上大腦半期前、后分水嶺)及灰白質界面(皮層下分水嶺),具有特定部位,累及皮質者常為三角形或扇形;③伴微血管疾病的腦白質T 2/FLAIR高信號病變,主要是微血管脂質透明變性及動脈硬化,常為斑片狀及融合性,多發,最大徑超過15mm,以側腦室周圍白質最常見,并不見于基底核與丘腦;④正常老年腦改變,見于50歲以上,呈三種T 2/FLAIR高信號;⑤出血后軟化灶,既往有出血史,SWI可見含鐵血黃素所致低信號。
簡要討論
本病為最常見的中風之一,可有或無癥狀,影像學特點為局限性密度及信號異常,其演變特點與其他部位腦梗死近似,診斷困難時需結合功能成像如DWI、SWI等進行鑒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剑川县| 阿勒泰市| 缙云县| 台北市| 揭东县| 北宁市| 宜章县| 纳雍县| 大化| 阿瓦提县| 邢台市| 南开区| 舒城县| 和平区| 普陀区| 温州市| 缙云县| 稷山县| 玛曲县| 叙永县| 罗山县| 吕梁市| 霍州市| 吉木乃县| 新和县| 渝北区| 宜昌市| 上栗县| 龙山县| 芜湖县| 威远县| 库伦旗| 溆浦县| 奈曼旗| 从化市| 温宿县| 商丘市| 改则县| 和林格尔县|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