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445字
- 2019-08-09 14:40:53
疾病59 蛛網膜囊腫
簡要病史
例1,女,46歲。頭痛1天。例2,男,2歲。間斷性頭暈1月余。例3,女,55歲。頭暈、記憶力差2年。例4,男,25歲。視力下降半年,頭悶脹感3天。例5,男,11歲。面部抽動3年,神經系統無陽性體征。
CT與MRI所見
例1,軸位CT平掃(圖1-59-1A),右側中顱窩前中部水樣密度影(?),CT值2HU左右,局部蝶骨大翼受壓變薄。CT平掃矢狀位重組(圖1-59-1B),病變呈均勻水樣密度(箭),顳葉前極受壓。例2,T 2WI(圖1-59-2),枕大池偏右側囊袋狀腦脊液信號影,局部枕骨受壓呈扇貝狀變形(箭),病變左緣見硬膜受壓移位,T 1WI及FLAIR均為低信號(未列出)。例3,T 2WI(圖1-59-3),右側中顱窩囊袋狀高信號影(?),向后經天幕切跡進入后顱窩(箭),累及小腦上池,T 1WI及FLAIR為低信號(未列出)。例4,矢狀位T 1WI(圖1-59-4),鞍上池囊袋狀水樣信號影(?),視交叉(箭)及視神經、第三腦室明顯受壓變形,鞍背吸收,蝶鞍前后徑增大。例5,矢狀位T 2WI(圖1-59-5),小腦上池囊狀高信號影(箭),四疊體、第三腦室后部、小腦蚓部、大腦大靜脈-直竇受壓。

圖1-59-1A

圖1-59-1B

圖1-59-2

圖1-59-3

圖1-59-4

圖1-59-5
最后診斷
均為蛛網膜囊腫。
病理與臨床特點
蛛網膜囊腫(arachnoid cyst,AC)也稱蛛網膜下囊腫,為蛛網膜包裹、內含腦脊液的囊袋,不與蛛網膜下腔相通。本病約占顱內腫塊的1%。病因不明,可能為胚胎發育時蛛網膜形成憩室樣結構、腦脊液持續分泌所致,或腦脊液搏動導致病變緩慢增大,或由于活瓣樣作用使腦脊液從蛛網膜下腔單向進入囊腫。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兒童多見,男性為女性3~5倍。常為偶然發現,也可出現頭痛、眩暈、耳聾、半側面部痙攣,巨大者可致腦積水。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多位于中顱窩(50%~60%),其他見于橋小腦角、鞍上、大腦凸面、小腦上池、枕大池等部位。呈邊緣清楚、銳利的類圓形或橢圓形均質腦脊液密度或信號影,大小不一,可從不足1cm到巨大,具備腦外腫物的影像學特點。位于中顱窩者可致顳葉發育不良;②CT平掃為低密度,與腦脊液一致,偶因出血呈高密度。鄰近顱骨受壓變形及變薄。增強掃描無強化,鄰近血管受壓移位,腦池造影CT可顯示對比劑進入囊腔;③MRI呈邊緣清楚的T 1低信號、T 2高信號、FLAIR低信號,與腦脊液一致,DWI無擴散受限,增強掃描無強化,MRA顯示血管移位,特別是腦表面血管內移。相位對比成像顯示其內信號與流動的腦脊液不同;④位于中顱窩的蛛網膜囊腫分為三型:Ⅰ型為小的梭形病變,局限于中顱窩前部;Ⅱ型沿外側裂向上延伸,顳葉受壓移位;Ⅲ型為填充中顱窩的巨大病變,同側額顳頂葉均受壓移位。
鑒別診斷
主要需與其他囊性病變鑒別。①表皮樣囊腫,呈鉆縫樣生長,密度及信號近似腦脊液,但不均勻,FLAIR不能完全抑制其信號,DWI為不均勻高信號,偶見囊壁鈣化與強化,易包繞血管與神經;②硬膜下積液,見于外傷后,典型者呈新月形或扁平狀,可兩側對稱發病,隨訪有增大或縮小;③慢性硬膜外血腫,CT密度及MR信號與腦脊液有差異,呈梭形或雙凸形,DWI為高信號,增強掃描可見包膜及內部分隔強化,T2 ?WI及SWI顯示含鐵血黃素所致低信號;④腦實質內神經上皮囊腫,少見,完全或大部位于腦實質內;⑤腸源性囊腫,多位于后顱窩,如橋小腦角區,DWI可因內含蛋白而呈高信號;⑥腦膜型腦豬囊尾蚴病,常位于外側裂、大腦凸面及鞍上,囊壁較厚,可見強化,鄰近腦膜增厚及強化,實驗室檢查可確診;⑦大枕大池,無包膜及顱骨受壓變形,伴小腦半球發育不良。
簡要討論
蛛網膜囊腫多無癥狀,特征性表現為邊緣清楚、銳利的囊袋狀影,密度與信號均與腦脊液一致,無強化,無擴散受限,極少數合并出血或附著于腫瘤的蛛網膜囊腫應注意與其他疾病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