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疾病58 腦膜轉移瘤

簡要病史
例1,男,64歲。肺腺癌術后3年,頭痛、嘔吐1周。例2,女,57歲。左乳腺癌術后12年。肢體麻木1個月,言語不清及視物模糊2周,腱反射亢進,閉目難立征(+)。例3,男,26歲。胃癌術后1年,近1周頭痛、視力減退。
CT與MRI所見
例1,FLAIR(圖1-58-1A),腦溝彌漫性信號增高,雙側額顳葉為著(箭),雙側側腦室擴大,室管膜下片狀高信號。軸位與矢狀位增強T 1WI(圖1-58-1B,C),幕上下腦溝及小腦幕、大腦縱裂彌漫性線狀強化,明顯者如箭所示。例2,T 1WI(圖1-58-2A),小腦蚓部及右顳中下回前部信號減低、腦溝變淺(箭),右中顱窩前部隱約可見稍低信號腫物。增強T 1WI(圖1-58-2B),小腦蚓部及右中顱窩前部斑片狀及條狀強化(箭)。另見終絲及馬尾增粗,腰部蛛網膜下腔多發結節狀等信號影(未列出)。例3,增強T 1WI(圖1-58-3),幕上顱骨內板下彌漫性線狀強化(箭),左側為著。左眼眶外側肌錐外明顯強化腫塊(未列出)。
圖1-58-1A
圖1-58-1B
圖1-58-1C
圖1-58-2A
圖1-58-2B
圖1-58-3
最后診斷
均為腦膜轉移瘤,例1、2為柔腦膜轉移,例1伴腦積水,例2伴右中顱窩硬腦膜轉移伴椎管蛛網膜下腔轉移,例3為硬腦膜轉移伴眼眶轉移。
病理與臨床特點
腦膜轉移瘤(meningeal metastases)包括柔腦膜(蛛網膜與軟腦膜)與硬腦膜轉移。柔腦膜轉移瘤更常見,也稱腦膜癌病及癌性腦膜炎,多合并腦實質轉移,腦脊液細胞學檢查證實腦實質轉移瘤者約50%合并腦膜轉移。原發瘤常為肺癌及乳腺癌(約50%),其他包括消化道癌、血液系統腫瘤,少數為黑色素瘤及骨髓瘤轉移。高級別膠質瘤、生殖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等可沿腦脊液途徑播散。硬腦膜轉移常為乳腺癌所致。病理表現為腦膜彌漫性或多灶性增厚與浸潤似糖衣狀包裹腦實質,腦膜炎性反應及交通性腦積水,腦底池為著。一般在原發瘤診斷后6月~3年內發病,少數見于10年以上。確診方法是腦脊液細胞學檢查發現異型細胞。臨床表現常不典型,約半數出現頭痛,80%病人衰弱,40%見腦神經麻痹。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常見于腦底池、腳間池、橋小腦角池、小腦上池、腦神經腦池段、及大小腦凸面,也可彌漫性侵犯幕上下腦膜。硬腦膜轉移者為顱骨內板下帶狀或線狀影,不深入腦溝;②腦脊液陽性病例中僅1/3病例CT可見局部扁平狀腦膜增厚與腦膜結節、腦積水,腦膜、室管膜及鄰近腦實質結節狀、線狀強化;③MRI敏感度約為CT的2倍,FLAIR序列最佳,表現為蛛網膜下腔結節、線狀及斑塊狀信號增高,其原因是腫瘤細胞導致腦脊液弛豫時間改變。T 1WI可見腦溝變淺、腦回輪廓模糊、腦膜增厚。T 2WI易漏診病變。增強T 1WI顯示蛛網膜下腔線狀或結節狀強化,深入鄰近腦溝,并可沿血管周圍間隙浸潤鄰近腦實質,彌漫性者呈糖衣狀包裹腦實質。其他表現包括腦積水、腦實質轉移瘤及其周圍水腫。
鑒別診斷
①感染性腦膜炎,常見者如結核、化膿及真菌、病毒感染,國人以結核最常見,可有高熱及結核中毒癥狀,影像學顯示腦膜及腦實質異常強化灶,慢性者可見腦底池鈣化。真菌性及病毒性者腦膜強化常較輕,腦膜增厚也不明顯;②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發病,常可顯示動脈瘤、血管畸形或腫瘤,CT平掃為腦池及腦溝高密度,SWI顯示為低信號;③結節病,累及腦膜可見腦膜增厚及異常強化,皮質醇試驗性治療有效;④術后腦膜可因創傷及炎癥反應、纖維化等所致增厚,常位于手術區及其附近,結合手術史不難鑒別;⑤硬腦膜轉移需與特發性肥厚性腦膜炎及低顱壓綜合征鑒別,常有頭頸部慢性炎癥等基礎病及下垂腦征象,必要時可行腦膜活檢鑒別。
簡要討論
腦膜轉移瘤并不少見,MRI增強T 1WI及FLAIR序列為首選檢查,需注意的是本病常合并鄰近腦實質侵犯或其他部位轉移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新县| 尚志市| 宝山区| 始兴县| 长海县| 石屏县| 忻州市| 马鞍山市| 南充市| 天等县| 扎鲁特旗| 界首市| 柳河县| 三门县| 桐庐县| 宁津县| 通山县| 凤城市| 柯坪县| 南充市| 韩城市| 宁南县| 夏津县| 永清县| 宁远县| 嘉定区| 揭东县| 平陆县| 弥渡县| 盐源县| 资溪县| 台湾省| 莱州市| 岳普湖县| 英德市| 涟水县| 重庆市| 田阳县| 马公市| 得荣县|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