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410字
- 2019-08-09 14:40:47
疾病46 腦膜血管瘤
簡要病史
例1,女,26歲。突發頭痛、頭暈及嘔吐6小時。例2,女,49歲。頭痛、左眼失明1周。
CT與MRI所見
例1,首次CT平掃(圖1-46-1A左圖),左額頂葉大片低密度灶,頂葉皮層處結節狀高密度影,CT值51HU(箭),局部腦溝變淺。5個月后CT平掃(圖1-46-1A右圖),上述低密度范圍減小,左頂葉結節狀高密度演變為稍低密度(箭)。首次CT后3個月MR檢查。壓脂T 1WI(圖1-46-1B左圖),上述病變為低信號,內見結節狀高信號(箭)。T 2WI(圖1-46-1B右圖),病變中央為低信號(箭),周圍輕度高信號帶。發病后1年MR檢查。T 2WI(圖1-46-1C),病變呈中高信號(箭),內見多個圓形或結節狀稍高信號,及不規則形更高信號(箭頭),周圍見不完整低信號環,左半卵圓中心較大范圍水腫(?)。SWI(圖1-46-1D),上述左頂葉病變為不均勻低信號,內見雜亂的條紋狀更低信號(箭),水腫區為高信號(?)。例2,T 2WI(圖1-46-2A),左鞍旁(箭)、并向鞍內延伸(箭頭)袋狀高信號腫塊,內部信號較均勻,邊緣清楚,可見包膜樣低信號,左頸內動脈與基底動脈頂端受壓及部分包繞,腦橋受壓變形及移位。增強T 1WI(圖1-46-2B),腫瘤明顯及均勻強化(箭),其T 1WI平掃為低信號(未列出)。

圖1-46-1A

圖1-46-1B

圖1-46-1C

圖1-46-1D

圖1-46-2A

圖1-46-2B
最后診斷
均為腦膜血管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腦膜血管瘤(dural hemangioma)是一種非腦膜上皮來源的間葉組織腫瘤,并非海綿狀血管畸形,后者是一種血管發育異常,而本病為真性腫瘤,WHOⅠ型。病理學上腫瘤無包膜,呈棕紅色或紫紅色腫塊,內見較大血管腔及血栓形成。根據結構分為毛細血管型、海綿狀型及混合型,以海綿狀型最多見,由大而內襯內皮的腔隙構成,內見纖維分隔,缺乏彈力纖維與肌層,瘤內無正常組織。本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但30~50歲多見,女性約為男性2~4倍。臨床表現為頭痛、復視及相應腦神經功能障礙。有時出現POEMS綜合征(多發神經病變、器官肥大、內分泌異常、單克隆漿細胞增多、皮膚病變)。本病增大緩慢,預后良好,但妊娠及使用雌激素可使腫瘤增大。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顱內各部位均可發生,但幾乎均見于腦外,如大腦凸面、靜脈竇、硬膜等處。腫瘤大小可從很小到巨大,大者可跨間隙生長,位于鞍區者常自鞍旁向內侵入鞍內,呈葫蘆狀或袋狀。一般單發。無鈣化;②CT檢查表現為邊緣清楚的等密度腫物,合并出血時為不同形態高密度,瘤周水腫為低密度。增強掃描明顯強化,內見梁狀不強化區;③MR檢查呈T 1低至等信號混雜,脂肪及出血均為高信號,前者在壓脂序列上信號下降。T 2/FLAIR序列為明顯高信號,邊緣清楚,無流空信號。增強掃描呈彌漫性顯著及較均勻強化,也可呈填充樣漸進性強化。
鑒別診斷
①腦膜瘤,常見于中年女性,CT密度較高,MRI表現為等或稍低信號、T 2/FLAIR高信號,增強掃描強化較均勻,腫瘤寬基底與腦膜相連,常見粗大腦膜尾征,鄰近顱骨者可見骨侵蝕或增生;②表皮樣囊腫,呈塑形性或鉆縫樣生長,CT密度及MR信號近似腦脊液,但FLAIR為較高信號,DWI血栓擴散受限,內部信號不均勻,包膜可見鈣化,增強掃描無強化或輕度包膜強化;③垂體大腺瘤與侵襲性腺瘤,冠狀位或矢狀位顯示腫瘤通過鞍隔處呈腰狀細索,易包繞兩側頸內動脈及侵犯海綿竇;④血管周細胞瘤,血管豐富,常見瘤內或瘤周血管流空信號,增強顯著,腫塊邊緣可見分葉;⑤顱咽管瘤,常見于鞍上,也可侵犯鞍內,呈囊實性,囊變區信號較均勻,可見短T 1成分,瘤內或囊壁常見鈣化。
簡要討論
顱內腦膜血管瘤少見,以鞍旁區較多且具有典型征象,形似腦膜瘤,較均勻,但可見漸進性及明顯強化,并呈葫蘆狀突入鞍內,無腦膜尾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