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疾病45 骨軟骨瘤

簡要病史
女,27歲。無明顯誘因頭痛2天,無肢體抽搐,不伴惡心、嘔吐,左側巴氏征(+)。
CT與MRI所見
例1,CT平掃(圖1-45-1A),右額部近顱穹隆處腫塊,周邊為面圈狀高密度,CT值1439HU,中央為等密度,未見明確瘤周水腫(箭頭)。CT平掃矢狀位與冠狀位重組(圖1-45-1B,C),腫瘤周邊為高密度(箭頭),上緣與顱骨內板相連(箭),局部內板增厚及不規則。矢狀位T 1WI(圖1-45-1D),腫瘤周邊為環狀、不均勻低信號(箭頭),內部為更低信號,前上緣腦膜稍增厚及推移(箭),鄰近腦實質受壓。T 2WI(圖1-45-1E),腫塊周邊為厚環狀、不均勻低信號,環內見條紋狀稍高信號(箭),腫塊中央為明顯高信號,鄰近腦回移位,未見水腫。冠狀位增強T 1WI(圖1-45-1F),腫塊周邊呈分層的柩狀強化(箭),兩層之間見斑點狀或顆粒狀輕度強化,平掃所見的中央低信號區無強化。腫塊上緣與顱骨相連處腦膜增厚。大腦鐮左移。
圖1-45-1A
圖1-45-1B
圖1-45-1C
圖1-45-1D
圖1-45-1E
圖1-45-1F
最后診斷
(額骨)骨軟骨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骨軟骨瘤(osteochondroma)屬于腦膜間葉組織來源腫瘤,罕見于顱內,可能為胚胎性錯構或纖維母細胞起源。鏡下腫瘤由透明軟骨構成,內見纖維化及明顯骨化。約占顱內腫瘤0.2%以下。病理學上腫瘤生長緩慢,呈堅實、邊緣清楚、橢圓形腫物,體積常較大。病理學上需與軟骨肉瘤鑒別,后者瘤細胞多形性明顯,并見核異形性。骨軟骨瘤可見于任何年齡,但青年病人多見,高峰年齡為20~30歲,男性較多。常為散發性,也可見于Marfucci綜合征、Oiller綜合征、Noonan綜合征。顱外骨軟骨瘤可惡變為軟骨肉瘤,顱內者未見類似報道。臨床表現與腫塊占位效應有關,如抽搐、頭痛、惡心、嘔吐、視力下降。本病預后良好,徹底切除后不復發。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常見于顱底軟骨連接處如蝶骨與顳骨巖部連接處、蝶枕聯合、顳骨巖部與枕骨連接處,也可見于顱穹隆骨或大腦凸面、大腦鐮,鞍區較多見,大腦凸面者以額部較常見,起自于腦膜。偶見于腦神經、腦室壁、脈絡叢。其中位于大腦凸面者占15%。腫瘤常為寬基底或蒂狀,其皮質骨與母骨皮質相連,呈圓形或類圓形,邊緣清楚。由于不侵犯腦實質,瘤周無水腫,腦實質及灰白質界面受壓移位;②CT上腫塊呈高密度,其頂端的軟骨帽可見斑點狀骨化,內見灶性低密度,呈蜂窩狀改變。增強掃描可見中度強化。骨窗顯示鄰近顱骨內板增厚及密度增高;③MR表現為混雜信號腫物,狀如蜂窩。T 1WI為不均勻中低信號。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
鑒別診斷
①腦膜瘤,顱內骨軟骨瘤最常誤診為腦膜瘤。腦膜瘤一般密度及信號較均勻,女性多見,增強掃描較均勻及明顯強化,常見腦膜尾征,可見瘤周水腫;②軟骨肉瘤,尤其是低惡度軟骨肉瘤,影像學上形態不規則,鈣化較模糊,可侵犯鄰近腦實質造成瘤周水腫,伴骨質破壞;③少突膠質瘤,腫瘤位于腦實質,皮質受侵,界限不清,常伴鈣化,強化不均勻;④原始神經外胚腫瘤,腫瘤常巨大,位于腦實質,邊緣清楚,瘤周水腫輕微,易見壞死、出血,強化不均勻;⑤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位置表淺,侵犯皮質,可見鈣化及顱骨內板侵蝕;⑥表皮樣囊腫,位于鞍旁者可見顱骨受壓與鈣化,內部密度及信號類似腦脊液,但DWI顯示擴散受限,增強掃描無強化或輕微包膜強化;⑦其他間葉組織來源腫瘤,如平滑肌瘤、軟骨瘤,需結合病理檢查鑒別。
簡要討論
本病罕見于顱內,以成熟透明軟骨+局部骨化為其病理特征。若見到顱內腫瘤位于顱底(蝶鞍附近)或大腦凸面及大腦鐮旁,邊緣清楚,明顯鈣化,無瘤周水腫,應考慮本病可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新县| 和平区| 宜兴市| 泽州县| 乐平市| 达日县| 枞阳县| 东安县| 青川县| 洛隆县| 中江县| 罗田县| 江川县| 乌兰县| 麻江县| 乐都县| 南投县| SHOW| 石家庄市| 新余市| 儋州市| 桓台县| 汤原县| 瑞昌市| 白山市| 云南省| 镇原县| 炉霍县| 白银市| 从江县| 沁水县| 光山县| 寿阳县| 栾川县| 英吉沙县| 库车县| 华安县| 龙陵县| 房山区| 五大连池市|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