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364字
- 2019-08-09 14:40:45
疾病43 平滑肌瘤
簡要病史
男,17歲。晨起后左側額面部疼痛及麻木、左側牙痛10余年,每次持續10分鐘緩解,無惡心、嘔吐、頭痛、頭暈及耳鳴等癥狀。體檢:神志清楚,語言流利,雙側瞳孔等大正圓,對光反射靈敏,四肢肌力與肌張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CT與MRI所見
CT平掃(圖1-43-1A),左側中顱凹巨大圓形腫物(箭),邊緣清楚,最大徑5.7cm,內部呈稍低密度,CT值21~28HU,周邊為厚度不均勻的軟組織密度、CT值30~38HU。病變周邊及內部多發斑點狀與結節狀、弧形高密度影,最高CT值達498HU,部分區域呈包殼狀。中腦受壓輕度旋轉移位。CT平掃骨窗(圖1-43-1B),腫塊向前及下壓迫蝶骨翼,向外壓迫左側顳骨、使之變薄及變形。腫塊向后下壓迫左側顳骨巖部、后者輕度變形(箭頭)。CT增強掃描(圖1-43-1C,D,E),上述腫塊壁較厚,呈中度強化(箭),CT值為74HU,病變內部未見增強。左側大腦中動脈受壓、弧形移位。CT灌注成像CBV圖(圖1-43-1F),腫瘤壁血容量與腦皮質近似(箭),內部僅見點狀類似血管的異常灌注區。

圖1-43-1A

圖1-43-1B

圖1-43-1C

圖1-43-1D

圖1-43-1E

圖1-43-1F
最后診斷
平滑肌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平滑肌瘤(leiomyoma)是腦膜間質來源的罕見腫瘤,在2007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屬于腦膜間質腫瘤,編號為8890/0。體內平滑肌瘤主要見于泌尿生殖系統及胃腸道,位于顱內者非常少見,1968年Kroe等首次報道。本病起源不明。可能來自于胚胎殘余細胞、多潛能間充質細胞、血管周圍結締組織或柔腦膜及血管壁平滑肌細胞等。組織學特點是瘤細胞呈梭形、紅染,排列成束狀或柵欄狀,核鈍圓,無分裂相,應與神經鞘瘤、纖維瘤鑒別,常需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確診。發病年齡為4~73歲,平均30.5歲,性別比為1∶1.36。臨床表現與腫瘤所在部位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有關,偶有病例合并感染時出現發熱。本病為良性,手術切除后預后良好。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顱內腦外平滑肌瘤半數見于鞍區,可能與下丘腦-垂體軸血管較豐富有關,其余見于松果體區、腦室內及腦膜,后者可為彌漫性腦膜侵犯。腫瘤一般呈圓形或球形,邊緣清楚,可見分葉。具有腦外良性腫瘤的特點,包括腫瘤周圍腦質及血管結構受壓推移、缺乏水腫。少數為囊性,腫瘤壁及瘤體內多發鈣化、鄰近的顱骨受壓變形均提示腫瘤呈慢性膨脹性生長,術前誤診為表皮樣囊腫;②CT平掃為軟組織密度,常見鈣化,注射對比劑后腫瘤均勻及明顯強化;③MR T 1WI上腫瘤呈均勻稍低或等信號,T 2WI呈不均勻較高信號,位于腦實質內者腫瘤周圍可見不同程度水腫信號,位于腦外者一般無水腫。增強掃描腫瘤實性部分明顯強化。
鑒別診斷
①本病位于腦外及腦室內者最易誤診為腦膜瘤,腦膜瘤多為實性,增強掃描可見腦膜尾征;②其他實性腫瘤,如神經鞘瘤、血管周細胞瘤也需要鑒別,神經鞘瘤常發生于橋小腦角區或鞍旁,易囊變。血管周細胞瘤多位于鞍旁,增強掃描強化顯著,同時可見血管豐富所致的流空信號;③囊性者需與表皮樣囊腫、畸胎瘤等鑒別,表皮樣囊腫形態特殊,呈塑形樣生長,FLAIR序列上信號不均,DWI可見擴散受限,增強掃描一般不強化或囊壁輕度強化;畸胎瘤內可見脂肪密度及信號;④腦實質內平滑肌瘤需與星形細胞瘤、神經鞘瘤鑒別,腦實質神經鞘瘤強化明顯,并可伴鈣化與囊性變;高級別星形細胞瘤多境界不清,強化不均勻。
簡要討論
顱內平滑肌瘤罕見,主要位于腦外,常呈邊緣清楚的圓形或球形,可見鈣化,無瘤周水腫,為實性或囊性,增強掃描實性成分中度以上強化,需與其他顱內腦外實性或囊性腫瘤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