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疾病42 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簡要病史
例1,男,72歲。頭痛、惡心、嘔吐1個月,加重1周。例2,男,23歲。3個月前無意中發現頭皮腫物,輕微觸痛。12天前出現頭痛。
CT與MRI所見
例1,T 1WI(圖1-42-1A),左顳頂部類圓形低及等信號腫物(箭),略呈同心圓狀,外側累及顱骨及腦膜(?),灶周斑片狀低信號。T 2WI(圖1-42-1B),腫物為稍高及高信號,中央為圓形更高信號,灶周水腫為高信號(箭)。軸位增強T 1WI(圖1-42-1C),腫物為不規則環狀強化(箭),外側腦膜明顯增厚(箭頭)。冠狀位增強T 1WI(圖1-42-1D),腫物(箭)直接侵犯顱骨(箭頭),鄰近腦膜顯著增厚及不均勻強化(彎箭)。例2,T 2WI(圖1-42-2A),右側顳枕部見跨顱板生長的不規則T 2高信號腫物,最大徑6cm,略似啞鈴狀,顱內部分較大,腦膜血管受壓內移(箭),腦實質內移,未見瘤周水腫,鄰近頭皮及皮下脂肪受壓向外隆起。冠狀位增強T 1WI(圖1-42-2B):上述腫物明顯及較均勻強化(箭),其邊緣見腦膜尾征(箭頭),腫物與天幕右側緣分界不清。
圖1-42-1A
圖1-42-1B
圖1-42-1C
圖1-42-1D
圖1-42-2A
圖1-42-2B
最后診斷
均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MFH)為腦膜惡性間葉組織來源腫瘤,WHOⅣ級。起源于腦膜間充質細胞。顱內病例罕見,占顱內腫瘤2%以下。病因不明,可能與外傷、接觸放射線、骨折等有關。病理學特點為腫瘤由梭形纖維母細胞及圓形細胞樣細胞構成,排列紊亂,可見多形核巨細胞,伴炎性細胞浸潤,瘤內可見黏液。好發于中老年病人,男性稍多。臨床表現與病變部位有關,包括顱內壓增高所致的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等,以及侵犯顱骨及頭皮所致的頭皮腫塊,侵犯局部腦實質則引起相應神經功能障礙。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多起自于顱底及腦膜,也可見于顱穹隆與頭皮。腫瘤常較大,邊界清楚,多有囊變及壞死。由于腫瘤為高度惡性,因此常見顱骨破壞、腦膜增厚,甚至出血,并見腫瘤部分邊緣與腦實質分界不清,可見范圍不等的瘤周水腫;②CT表現為低及等密度混雜腫塊,出血時見高密度,鄰近顱骨破壞,板障與頭皮下可見軟組織腫塊,有時可見骨膜反應;③MR影像描述較少,且缺乏特異性。腫物邊界清楚,呈分葉狀,信號不均勻,與肌肉相比,多為T 1低至等信號、T 2/FLAIR高信號,混雜信號提示腫瘤內有壞死及出血。MR檢查的優越性在于能清楚顯示腫瘤范圍,對腫瘤是否侵犯腦實質及腦膜判斷準確。
鑒別診斷
①非典型與間變性腦膜瘤、顱骨腦膜瘤,前兩種腫瘤形態不規則,伴顱骨破壞、甚至顱外侵犯與轉移。顱骨腦膜瘤以板障為中心,顱內部分較少,或以顱骨為中心呈夾心蛋糕狀;②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成人及兒童均可發病,腫瘤巨大、結構混雜,但瘤周水腫較少或無,常見鈣化,很少侵犯腦膜與顱骨;③轉移瘤,有原發腫瘤病史,強化較均勻,可合并腦實質及柔腦膜轉移;④以顱骨侵犯為主者需與其他顱骨局灶性破壞性病變鑒別,包括嗜酸性肉芽腫、單發骨髓瘤、骨巨細胞瘤、骨膿腫及結核等。嗜酸性肉芽腫常見于青少年,骨破壞一般邊界清楚、可見硬化緣,內見碎片狀死骨。骨髓瘤實驗室檢查本-周蛋白陽性,常為多發骨破壞,邊緣清楚。骨巨細胞瘤典型者膨脹性明顯,局部呈皂泡狀骨質破壞。骨膿腫或結核臨床可有感染癥狀,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顱骨結核可出現竇道,影像學可見死骨與骨膜反應;⑤其他間葉組織來源惡性腫瘤,如腦膜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Ewing肉瘤,與本病表現類似,影像學鑒別困難。
簡要討論
腦膜MFH罕見,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若見到以腦膜為基底的混雜密度及信號腫物,伴顱骨破壞及腦膜增厚、出血,病人年齡較大,鑒別診斷時應考慮本病可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辽宁省| 永丰县| 阜阳市| 德庆县| 乐安县| 巢湖市| 宁都县| 始兴县| 新津县| 荣昌县| 平邑县| 泾川县| 文登市| 万载县| 馆陶县| 永川市| 泰顺县| 太仆寺旗| 武陟县| 确山县| 谷城县| 金阳县| 巴彦县| 砀山县| 西吉县| 安图县| 安达市| 冕宁县| 称多县| 沅江市| 桂东县| 三台县| 济南市| 大石桥市| 沙雅县| 闽清县| 云霄县| 三穗县| 道真| 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