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431字
- 2019-08-09 14:40:32
疾病15 腦室內室管膜瘤
簡要病史
例1,女,25歲。頭痛、惡心、嘔吐及行走不穩半月,加重3天。例2,男,61歲。惡心、嘔吐、頭痛9小時。例3,男,38歲。陣發性頭痛、惡心2個月。
CT與MRI所見
例1,CT平掃(圖1-15-1A),第四腦室類圓形腫物(箭),呈稍高密度,內見多發囊變及點狀高密度影,未見明顯瘤周水腫。矢狀位T 1WI(圖1-15-1B),腫瘤位于第四腦室內,上部為高信號、似見液液平面(箭頭),腫瘤下端呈舌狀向下延伸至頸延髓后方(箭)。T 2WI(圖1-15-1C),病變呈多囊狀高信號(箭頭),內見液液平面,液平面下為低信號(箭)。例2,T 2WI(圖1-15-2A),第四腦室混雜高信號腫塊(箭),內見多發小圓形更高信號。矢狀位增強T 1WI(圖1-15-2B),腫瘤不均勻及明顯強化,下端向枕骨大孔及小腦延髓池延伸(箭)。例3,CT增強掃描(圖1-15-3),右側側腦室體部中度強化腫物(箭),中央密度較低,外側以寬基底與室管膜相連。雙側側腦室擴大。

圖1-15-1A

圖1-15-1B

圖1-15-1C

圖1-15-2A

圖1-15-2B

圖1-15-3
最后診斷
腦室內室管膜瘤,例1合并腫瘤內出血。
病理與臨床特點
室管膜瘤(ependymoma)約占神經上皮腫瘤的3%~9%及兒童顱內腫瘤的10%,2016年WHO分類中包括乳頭狀、透明細胞及伸展細胞3個亞型。室管膜瘤為兒童后顱窩第3常見腫瘤,僅次于髓母細胞瘤與星形細胞瘤。腫瘤由膠質樣細胞及上皮樣細胞構成,瘤細胞排列密集,在血管周圍形成假菊形團,有間變及核分裂相,瘤內可見壞死。免疫組化檢查GFAP、上皮膜性抗原(EMA)陽性。本病多在20歲前發病。臨床表現與腫瘤所在部位有關,常因腦積水引起惡心、嘔吐、視乳頭水腫、共濟失調、抽搐等。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幕下最常見(約60%~70%),絕大部分位于第四腦室,其余見于橋小腦角池。幕上者占30%~40%,其中大部分(80%~85%)位于腦實質內,腦室內反而少見。腦室內者好發部位依次為第四腦室、側腦室與第三腦室。腫瘤一般單發,大小不一。第四腦室內者起自于腦室底,常呈類圓形,內見多發小囊變及少許鈣化,腫瘤呈塑形性生長,呈舌狀經腦室孔向小腦延髓池及橋小腦角池延伸,具有特征性。由于腫瘤位于腦室內,常引起梗阻性腦積水。幕上腦室內的室管膜瘤則體積較大,易囊變、鈣化及出血;②CT表現為等或稍高及低密度,低密度區為囊變,約半數可見斑點狀鈣化,10%病例可見不同程度出血。增強掃描腫瘤多為均勻或不均勻輕中度強化(約70%);③MRI典型表現為腦室內不均質信號腫物及腦積水,腫瘤實性部分為T 1WI等或低信號、T 2WI高信號。由于壞死、囊變、出血及鈣化,腫瘤常常信號混雜,囊變部分T 1WI信號略高于腦脊液、T 2WI則為明顯高信號,有時可見出血所致的短T 1信號及液液平面。T2 ?WI及SWI顯示腫瘤內鈣化及出血為低信號,甚至顯示腫瘤出血所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由于細胞外間隙較大,DWI一般無擴散受限,呈等或低信號。MRS表現無特異性,包括Cho峰增高、NAA降低。PWI顯示腫瘤CBV明顯增大。增強T 1WI常表現為明顯及相對均勻強化。
鑒別診斷
幕上者需與以下腫瘤鑒別:①髓母細胞瘤,位于小腦蚓部或半球,常較均勻,呈稍高密度及T 1等或稍低信號、T 2/FLAIR等-高信號,DWI高信號,明顯及較均勻強化;②星形細胞瘤,多位于小腦偏中線區,易囊變,腫瘤實性部分或壁結節明顯強化;③腦干膠質瘤,可向后凸入第四腦室,其特點是易包繞基底動脈,罕見鈣化。
幕上腦室者需與下列疾病鑒別:①脈絡叢乳頭狀瘤,呈分葉狀,強化明顯;②腦室內腦膜瘤,密度及信號較均勻;③腦室內血管周細胞瘤,血供豐富,強化明顯。
簡要討論
腦室內室管膜瘤以第四腦室多見,好發于兒童,其特點為多發小囊變、鈣化及塑形性生長,幕上者以寬基底與室管膜相連,DWI無擴散受限,與其他腫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