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爾是最偉大的古羅馬詩人,他的經典之作《埃涅阿斯紀》堪稱自荷馬之后最偉大的史詩,也是整個西方文學史上第二部最偉大的史詩。
還有,它不僅僅是一部史詩,還是以詩的形式寫就的羅馬的歷史,是羅馬人的“詩史”。
維吉爾傳 維吉爾于公元前70年10月生于羅馬曼圖亞附近一個叫安第斯的地方,農民出身,父親只有一小塊土地。由于從小在農村中長大,培養了他對于農村廣闊天地和這天地之下質樸善良的農民們的熱愛,這些真摯的愛有一天將化于他的著作之中,成為優美的詩篇。
在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中度過童年后,離開了父老兄弟,到了帝國的中心羅馬去求學。
他學了修辭、演講術、哲學之類,然后在羅馬當了一段時期的律師,生意不好,便回到了故鄉,享受美好的田園生活去了,還開始寫詩了。
但不久后羅馬就開始了內戰。
內戰的最后勝利者屋大維打敗了反對派、懲罰了謀殺愷撒者之后,隨即履行了諾言,沒收了意大利最好的土地,然后賜給了他的士兵們。
在這些土地被沒收的人之中就有維吉爾。
這對于靠土地維持生計的維吉爾自然打擊非小,因此他這時寫的一些詩里便充滿了一種悲哀:對失去財產感到的深深的悲哀。
后來由于他已經小有詩名了,屋大維又把沒收了的土地還給了詩人。
這令得維吉爾簡直感激涕零,從此成了屋大維最忠實的擁躉,他在三部主要作品之一的第一部《牧歌》中用第一首詩表達了對屋大維的感恩。
在他那一小塊土地上,詩人過著極為簡單甚至困苦的生活。
他沒有健康,幾乎一輩子都生活在半病之中。
他也沒有愛情,他是那種一看到女子就臉紅的人,要他去向美女獻媚還不如殺了他。他又不英俊,得不到女子主動的青睞,總而言之他一輩子都不知道愛情與婚姻這回事,如果古羅馬有哪個著名的男人到死還保持童子身的話,那九成就是他了。
既然沒有愛情與婚姻,也就更談不上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了。
他唯一享有的東西就是詩以及由這些美麗的詩篇所帶來的榮譽。
他最早的偉大作品是10首《牧歌》,然而給他帶來最初的聲譽的卻是第二部杰作《農事詩》。
由于這部贊頌農耕與收獲的《農事詩》符合是時帝國的政策,他得到了屋大維的青睞,據說屋大維曾一連四天親自傾聽他朗誦。
寫完《農事詩》后,整整11年里他埋首創作另一部作品、一部偉大的史詩,據說是屋大維建議他寫的,就是《埃涅阿斯紀》。
維吉爾也將這部作品看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準備用一生來完成它。
然而天不假年,埋首創作整整11年后,史詩仍只完成了初稿,然而維吉爾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據說他臨死時叮囑友人將只是初稿的《埃涅阿斯紀》燒掉,他不愿意讓他認為尚不完美的作品流傳于世。
所幸的是屋大維用他的帝王之權阻止了這個行動,因為,大家馬上就會看到,《埃涅阿斯紀》的確是一部偉大的作品,雖不完美,但近乎完美。
《埃涅阿斯紀》實際上是羅馬人的民族史與羅馬帝國的建國史,所以我們在讀完了《埃涅阿斯紀》后對羅馬的整個歷史也就一清二楚了。
《埃涅阿斯紀》大致的內容如下:
希臘人從木馬中沖將出來,頓時令特洛伊變成了屠場,絕望中的特洛伊人仍然殊死搏斗,這其中就有埃涅阿斯,這位特洛伊人中僅次于赫克托耳的偉大英雄。這時赫克托耳顯靈了,他命令埃涅阿斯立即停止戰斗,逃出城出,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特洛伊,一座比雅典更偉大的城市。
得到神諭之后,埃涅阿斯停止戰斗,回到了家。他聚齊一家老小和仆人隨從,在赫克托耳和他那愛神母親的幫助下,成功地逃出了特洛伊,來到了大海上。
路上,他同妻子,也就是普里阿摩斯老王的女兒,失散了。她已經死了,她的幽靈告訴他,要他到遙遠的臺伯河邊去,在那里建立一座新城。
以后的路漫長而艱險,最后他的船在阿非利加岸邊遇險沉沒。但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保@次遇險卻帶來了他漫長艱難困苦之后的歡愉。
他遇險的地方是迦太基,迦太基的歷史比羅馬要悠久得多,當羅馬人的始祖還在海上飄零時,迦太基的旗幟已經在阿非利加上空飄揚了很久。
這時迦太基由女王狄多執政,她美麗而忠貞,自丈夫死后一直守寡。她熱情招待了遠方來的遇險者。在宴會上,埃涅阿斯向女王講述了特洛伊的陷落和他在海上的千般驚險遭遇,把女王聽得一時目瞪口呆,一時又心搖意蕩。后面的一切不說我們也明白,總之他們相愛了。埃涅阿斯留在了迦太基,享受起溫柔艷福來。以他自己的意志,他會在這里終老天年、與女王相伴到永遠。然而神卻不讓他這樣,宙斯——在羅馬神話中他改叫朱庇特——派神使來嚴厲地警告他,讓他注意自己的偉大使命。在神意面前,埃涅阿斯別無選擇,他離開了女王,前往神要他去的地方,絕望的女王用自殺最后一次表達了她的愛。
埃涅阿斯到了神指示他去的地方,臺伯河邊,在那里受到了國王拉丁努斯的盛情歡迎,他將自己的女兒拉維尼亞嫁給了這位特洛伊英雄,然而另一些人,包括國王的妻子,還有當地魯圖利人的王圖耳努斯十分不滿這幫異鄉人。于是戰爭爆發了,結果是這樣的:埃涅阿斯勝利了,他殺死了圖耳努斯,并同拉維尼亞結婚,建立了拉維涅姆城。
這就是《埃涅阿斯紀》的大致內容。
然而這只是我們根據歷史總結出來的內容,《埃涅阿斯紀》的具體內容卻與這有相當的區別,作為文學作品它有復雜得多的結構,因此我們下面再分卷講述其內容。
羅馬人的史詩 《埃涅阿斯紀》全書共分十二卷,其中第一卷說的是埃涅阿斯在海上艱難漂泊,整整七年后終于抵達了迦太基;第二、三卷寫他在宴會上向狄多女王講述特洛伊的陷落以及他在來到迦太基之前歷經的千辛萬苦,還有他的父親安喀塞斯之死;第四卷寫他同狄多的相戀結婚,然而朱庇特派神使來警告他,他只得離開女王,以及狄多之死;第五卷講埃涅阿斯離開迦太基后,來到了西西里島,適逢安喀塞斯逝世周年,埃涅阿斯為父親舉行了紀念運動會。這時特洛伊婦女們厭倦了漫長而痛苦的航行,要留在這里,并縱火燒船。他的父親安喀塞斯托夢獻計。第六卷寫埃涅阿斯一行終于到達意大利。在女先知西比爾的引導下,他到了地府,見到了父親的亡魂,他向兒子描述了羅馬人未來的英雄,埃涅阿斯偉大的子孫,從羅馬城的奠基者羅慕洛斯直到愷撒與屋大維。第七卷寫埃涅阿斯到達拉丁姆后,拉丁努斯因為受到神示,熱情接待了遠道而來的特洛伊英雄并答應把女兒嫁給他,然而圖耳努斯——他也在向拉維尼亞求婚——起來反對,于是在埃涅阿斯與圖耳努斯之間爆發了戰爭。第八卷寫失利的埃涅阿斯尋找盟友和他的愛神母親阿佛洛狄忒,現在她該叫維納斯了,請匠神為兒子打造一副好甲胄和盾牌。上面描繪了羅馬偉大的未來;第九卷寫埃涅阿斯不在時特洛伊人作戰失利;第十卷寫天神們聚會,會上大神朱庇特譴責他的妻子朱諾——前面她叫赫拉,不應再去搗蛋。接著圖爾努斯殺死了埃涅阿斯的好朋友派拉斯;第十一卷寫埃涅阿斯提議雙方軍隊停戰,由他同圖耳努斯單獨決斗;第十二卷寫兩人都在為決斗做準備,但圖耳努斯爽約了。在戰場上埃涅阿斯迎擊圖耳努斯并殺死了他。
這就是十二卷《埃涅阿斯紀》的內容提要。
就結構與內容而言,《埃涅阿斯紀》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沒有多少自己的特色,只是對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的大模仿。
首先,它內容本身就是《伊利亞特》的延續,是特洛伊戰爭結束后發生的事,因此可以說是《伊利亞特》的續集,里面的基本人物如埃涅阿斯和諸神等也都直接來自荷馬史詩。
其次,在寫作時,它述事的方式也有許多地方模仿荷馬。例如前面講埃涅阿斯在海上的歷險就明顯是參照了《奧德賽》,而后面講特洛伊人與圖利人之間的戰爭則模擬了《伊利亞特》。還有,《伊利亞特》中有希臘人最偉大的英雄阿喀琉斯為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羅斯報仇的事,《埃涅阿斯紀》中也有埃涅阿斯替他的盟友派拉斯復仇,連神也像《伊利亞特》里頭一樣仍分成兩派,明爭暗斗。
當然,結構與內容上《埃涅阿斯紀》也并非全無創新,它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其中最獨特者也許是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極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對和平的向往。
我們知道,在荷馬時候,希臘雖然強大,但從來不是統一的帝國,希臘人在外邦人面前也許有點兒自我優越感,但斷乎沒有做什么帝國之夢,要把全世界的人都統一在它的旗幟之下,它甚至連自己都統一不了!
然而羅馬就不同了,維吉爾時代的羅馬已經是一個極其強大而統一的帝國了,它統治著歐洲、亞洲與非洲無數民族,地中海差不多要變成它的內湖了。而且它還在繼續征服。
因此,當維吉爾寫作《埃涅阿斯紀》時就不能不受到這種帝國理想的激勵,將羅馬人那種天生的偉大感,自認為有權統治所有其他民族的思想表諸文字間。這種文字是《伊利亞特》里斷乎沒有的。
在第一卷中朱庇特就用毫不隱晦的甚至令人生畏的語言宣告了羅馬的偉大,他說:
對這些人我沒有設置時空方面的任何限制——我給予他們無限的統治。
這類文字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第六卷中埃涅阿斯的父親安喀塞斯在地府中告訴兒子的話:
毫無疑問,別人會把青銅像鑄造得精美無比,會把大理石刻得栩栩如生,會在法庭訴訟上說得頭頭是道,會用規尺計量天體的運行,
會預告星辰的升起。
但你們羅馬人呵,
卻要牢記以威力統轄天下萬民。這正是你的天才所在——
在世界推行和平之道,
對馴服者寬宏大量,
對桀驁者嚴懲不貸。
大家猜猜這里的“別人”指的是誰?就是希臘人,作為特洛伊人后裔的羅馬人雖然有點兒不服,卻一向承認希臘人文化上的優越。
《埃涅阿斯紀》的主要特色是語言。
荷馬史詩的語言雖然有如火如電的力度——這是它最主要的特色,但仍然是相當質樸的語言,是用一種文明初期所特有的無拘無束的人寫出的無拘無束的語言,它的力量也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力量。但《埃涅阿斯紀》就不同了,維吉爾受過良好的教育,包括哲學與修辭,這些學院式教育使得他的詩歌必然也是一種文人寫就的中規中矩的文學作品,具有這些文學作品的特色,首先是文字的多彩多姿,維吉爾會依據不同的時間、情節與地點用不同特色的語言來寫作,寫到戰爭時就用戰爭般雄壯的語言,寫到愛情時就用愛情般柔美的語言,這些語言都不再是那種質樸與原始的語言,而經過了精雕細琢,是典型的“文人之作”。
或者我們還可以來個比喻,我們可以把《伊利亞特》與《埃涅阿斯紀》比作兩個美女,《伊利亞特》就像前面歐里庇得斯筆下的美狄亞一樣野性十足、熱情如火,而《埃涅阿斯紀》則像《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一樣嬌柔婉轉、欲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