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研所主任醫師教你孩子生病、受傷怎么辦
- 吳光馳
- 1477字
- 2020-06-18 16:16:52
孩子嘔吐、腹瀉怎么辦
嘔吐、腹瀉,幾乎每個孩子都會不止一次地出現過,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孩子嘔吐、腹瀉相比大人癥狀表現更為劇烈,每當這時,父母都會非常擔心,恨不能代替孩子受罪,為了讓孩子早日康復,很多父母一股腦兒地給服用各種藥物。很多時候,服用了藥物,孩子非但不見好,反而越來越止不住地瀉,甚至拖得時間更長,孩子的生長發育也受到很大影響。
其實,嘔吐和腹瀉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能夠把有毒的物質或者異物排出體外,對人體是有益的,但是過度的嘔吐、腹瀉則容易造成機體電解質平衡紊亂,如代謝性堿中毒,所以這個時候相比于止瀉,做好護理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發生嘔吐、腹瀉的癥狀時,父母需要做好以下防護措施。
及時補水防脫水
嘔吐和腹瀉時身體在短時間內丟失大量的體液,所以必須注意隨時喂水、米湯、果汁,最好能補充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內含有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枸櫞酸鈉等成分,可補充因丟失的電解質及體液,調節人體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醫院和藥店均可買到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服用的方法:將一小袋口服補液鹽溶于500毫升溫開水中,在一天內分多次服用。服用量以“丟失多少,補充多少”為原則。如難以把握,可按下面標準進行補充:一般小于6月齡者50毫升,6月齡~2歲者100毫升,2~10歲者150毫升。10歲以上能喝多少給多少,或者按照50~70毫升/千克體重給予,并注意少量多次飲用,直至腹瀉完全停止。
飲食細碎易消化
嘔吐和腹瀉在丟失體液的同時,也會影響營養的攝取,而嘔吐、腹瀉期間,孩子往往也沒有胃口,所以吃的也會很少,很多孩子吐瀉之后,體重會明顯降低,臉色也會變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營養沒跟上。
孩子腹瀉期間,父母要注意調整飲食,讓他吃得下去,消化得了。若是母乳喂養的孩子,要繼續母乳喂養,非母乳喂養的,如果不是配方奶引起的吐瀉,也不要驟然變換配方奶。6月齡以上的孩子可繼續吃已習慣的平常飲食,如粥、面條、雞蛋、蔬菜等。但要處理得更細碎,使之更容易消化,期間不要增加以前沒有吃過的食物。
母乳喂養的孩子,媽媽飲食上要避免高脂、高糖、高鹽的食物;能自己吃飯的孩子,也要避免此類食物。
雞湯、果汁、運動飲料等并不能補水,還會加重脫水癥狀。

消毒工作不可少
如果是感染性嘔吐或腹瀉,要做好消毒隔離,食具、水杯、水瓶等都要經常消毒。衣物要勤洗、勤曬。在為孩子處理完嘔吐物或便便后,雙手應反復清洗,然后再做其他事情。孩子的手也要注意清潔。
孩子每次大便后應及時更換尿布,并用溫水沖洗肛門及周圍,洗凈后用柔軟干凈的棉布吸干水分。不要用力擦肛門,也不要使用消毒紙巾。如果已形成紅屁股,可涂抹護臀霜或者鞣酸軟膏、金霉素魚肝油等。
注意觀察病情
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并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這樣能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
如果孩子發生腹瀉而沒有脫水,或只是輕度脫水,哭時眼淚汪汪,口渴和尿量減少不明顯,在家做好護理即可;如果孩子在家護理期間病情不見好轉,出現大便次數頻繁、口渴明顯、雙眼凹陷、尿量明顯減少等脫水表現,以及高熱等癥狀,應及時就醫治療。
保暖腹部
孩子腹瀉時往往會因腸痙攣而引起腹痛,這時做好腹部保暖可以緩解腸痙攣,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可用熱水袋熱敷,或者喝些熱飲料,也可將手搓熱揉摸孩子腹部,既能溫暖腹部,也能對孩子起到安撫作用。
這些情況要就醫
1.孩子月齡小于6個月,或體重小于8千克。
2.有早產史或慢性病。
3.小于3月齡的孩子體溫大于38℃。
4.便中見血。
5.持續嘔吐。
6.6個小時內無尿,哭時無淚。
7.口服補液鹽補不進去或沒有效果。
8.孩子的精神狀態改變,如嗜睡等。
9.腹瀉癥狀超過7天仍不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