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病到天年2:大病預防先除濕
- 路志正
- 1803字
- 2020-06-18 16:15:49
4.肺好,水道運行才暢通
中醫稱肺為華蓋,華蓋是什么?古代皇帝出行時,輦車上一般都有個傘狀的頂蓋,這就是華蓋。從解剖位置上來看,肺居胸中,在諸臟腑中像華蓋一樣居于最高處。天上若是降雨,地上的各個角落都能得到灌溉滋養。肺為水之上源,若水分充足,五臟六腑都能受其“恩澤”。
有的學醫者讀到“肺為水之上源”時不理解,我建議他們多觀察一下生活或自然。老子說“道法自然”,許多問題如果只是結合著人來看,可能吃不透,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到天地自然間,就可能會豁然開朗。
臟腑中肺的位置最高,而自然界喜馬拉雅山是最高的山脈。我們看喜馬拉雅山上終年白雪皚皚,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雪花,而雪水又從山上流淌下來,孕育了諸多的大江大河。高山流水,這不就是“肺為水之上源”嗎?
我們還可以回到生活中,若是在鍋中煮水,水在加熱中會產生蒸汽,而蒸汽在碰到鍋蓋時會凝為水珠,肺就相當于這個鍋蓋。蒸汽碰到鍋蓋凝為水,這也可以理解“肺為水之上源”。
肺對水濕的調節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肺在接收脾運化后的水濕后,通過宣發作用,將水濕向上向外輸送到全身,最終達到肌膚、皮毛,并把水濕代謝產物轉化為汗,排泄出去;二是通過肅降作用,將水濕向下向內輸送到其他臟腑,并把濁液(廢水)下輸至腎,最后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
如果肺宣發肅降功能失調,水液就會在人體內滯留,形成痰飲,可能出現小便不利、水腫等。金元時期的朱丹溪在治療小便不通時,曾這樣說過:“肺為上焦,而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后下竅之水出焉。”這就是中醫經常提到的“提壺揭蓋法”。我們平時用的水壺的蓋子上,通常都有個小氣孔,如果這個小氣孔被塞住,壺嘴就倒不出水了,這時候把壺蓋打開一條縫,水就又能暢快地流出。“提壺揭蓋法”在治療小便不利時,不是直接使用通利小便的藥,而是用了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這跟提壺揭蓋一個道理,肺氣得宣,小便得利。
◎肺為嬌臟,怕寒怕冷
《黃帝內經》中講,形寒飲冷則傷肺。這話里有兩層意思:第一,身體受涼后,容易傷及肺臟;第二,飲食寒涼后,也容易傷肺。孩子出門時,家中老人總不忘叮囑:別吃太多涼飲瓜果,衣服要穿暖和,別凍著。別看這些話很簡單,甚至經常聽感覺很啰唆,但是你若能真正遵守,那等年紀大了得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的可能性就會小很多。
中醫說“肺為嬌臟”,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說了,五臟里肺居最高處,它就像一把大傘一樣在上面遮擋住下面的臟腑,而且它“外合皮毛,開竅于鼻,與天氣直接相通”。一旦風、寒、暑、濕、燥、火這些外邪進犯我們皮膚、鼻子的時候,肺臟首當其沖。所以,生活中,與肺相關的疾病發病率最高。肺臟的嬌氣還體現在它受損得病后,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比如有人感冒了,流鼻涕或是發燒的癥狀很快就好了,而咳嗽卻纏綿持久,一咳就是幾周甚至幾個月。
嬌氣的肺臟需要我們特別的呵護。如果你違背了這一原則,形寒飲冷,導致肺氣宣降失常,年輕時你可能正氣充足,感冒幾次感覺沒事,但當你年老時這些寒濕就會秋后算賬,賴上你。我在門診時遇到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患者,一問,很多人都愛喝冰鎮碳酸飲料,這就是“形寒飲冷則傷肺”的典型。因此,對于體質較差,容易感冒的人而言,平時既要注意保暖,同時也要盡量避免飲冷過度。
◎不小心受寒受涼了,喝碗蔥白生姜湯
如果不小心受了寒涼怎么辦呢?寒氣引起的感冒,最明顯的表現是身體發冷,同時伴有流清涕、打噴嚏的癥狀;如果咳嗽,痰為白痰、易咳出,這就要溫養肺氣。有咳嗽癥狀的,可以在藥房購買通宣理肺丸,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適合風寒感冒的初期。我們也可以在家用蔥白、生姜做成簡便小方。
蔥白生姜湯
【材料】蔥白連須7根,生姜7片。
【做法】將生姜片與連須蔥白一起放入沸水中煎湯,開鍋后煮兩三分鐘即可。
【用法】溫服,蓋上被子取汗。
【功效】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蔥白和生姜具有散寒發汗、解表祛風的作用。因為風寒感冒時,人體所感受的外邪尚且停留在體表,這時通過一些解表散寒的藥物,可以將寒邪發散出去。
蔥白、生姜在水里稍微熬一下即可,不會破壞它們本身的有效成分。正如清代名醫吳鞠通所說:“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矣。”中醫所用解表藥一般都不宜久煮。
另外,為了不傷肺,大家在平時要多注意保暖。陽虛怕冷之人睡眠時,最好穿上襪子;不穿敞領口的上衣睡;注意保護脖子至肩關節部位;即便家里是木質地板,也最好穿上拖鞋,不要光腳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