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如何讓別人特別想跟你聊下去

有“好問題”才會有“好答案”

作為機構合伙人,從2016年9月起,多明戈差不多有7個月沒到公司上班了。這段時間,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話”項目上。這個項目集合了14位大學教授、20位社交領域專家和近50位人際關系領域頗有建樹的人士,研究的重點并不是“怎么幫一個人交到朋友”,而是“如何學會提問”。

有人說:“提問還不簡單嗎?上學的時候老師天天提問,無非就是讓別人回答問題。只不過老師的問題我大部分都答不上來,可見提問是刁難人的。”

“提問是刁難人的。”這是相當一部分人的理解。但聊天是刁難人的嗎?顯然不是。作為聊天的一個重要環節,提問起到的往往是提綱挈領的作用。問得好,才能聊得透;問對了,才能聊下去。

關于提問,你有沒有碰到過下面的情況。有人拿著一個問題跑過來,大概交代了一下他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具體場景,接著描述了他的思路,告訴你這中間他碰到了一個障礙,然后便問你怎么越過這個“障礙”,他一臉期待地看著你。每當遇到這類具體的“媳婦和媽媽有矛盾我該如何處理”的棘手問題,我總是很難回答。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即使是同一個場景,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思路,也會有各自的想法,也許我的思路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而我的想法他也未必接受。

例如有人想去一個20千米之外的地方,他問我:“我怎么套馬鞍?”這時我就很困惑,對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因為我的思路不是騎馬,而是坐公交車或自己開車。這就是一個針對同一場景的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會選取不同的解決方案的例子。這本身就是一個可無限延伸的話題,充滿了選擇的智慧。

所以,“如何提問”本身就是一個很棒的問題,它值得我們用一本書的篇幅來展開分析。

·有效的聊天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對事實或真相的探究一般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你對問題沒有敏感性,對生活也就缺乏洞察力,那么你一定是個聊天時很無聊的人。

為什么提出問題很重要和如何才能提出一個“好問題”是這本書的兩個核心宗旨,也是主線。近幾年來,向我提問的人越來越多,許多讀者直接發來郵件,出版商也轉發過來大量的個人和企業的咨詢。在高興的同時,也收到了不少讓我頭疼和難以直接給出回復的問題——“我要不要開除某個員工?”“我要不要搬出去住?”“我該選什么專業?”諸如此類。

我把這些通常難以給出一個具體回答,又或者壓根兒就無法讓人產生回答欲望的問題稱為“殺死對話欲望的命題”。

因此,在本書一開始,我們需要簡單普及一下什么是一個“好問題”,以及如何才能問出一個“好問題”,開啟高質量對話的大門,讓對話的參與者都有繼續探討的興趣。

·提問的能力,決定你受認可的程度。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和我的機構長期開設有一門“溝通與人際關系”的課程,多明戈是重要參與者。在這門課程中,我們并不著重教授結交朋友的技巧,而是專注于對話及思維博弈層面。不論是溝通還是交際,其本質都是人和人思維的“較量”,它往往以對話的形式展示出來。如果你能贏得一場對話,你便同時贏得了一種關系。

毫不夸張地說,我把“學會提問”視為該課程的“終極殺器”。是否能夠提出一個好問題,很多時候直接決定了你在別人眼中的受認可程度。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以下的典型場景:

場景1

某一個社交場合,陌生人A與你攀談。

A:請問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你:互聯網運營。

A:請問互聯網運營是什么?

場景2

在微信上,某好友B向你提問。

B:哥們兒,我跟愛人之間的關系一直不好,我該怎么辦?

好了,假設你是回答者,遇到這樣兩個場景,你會如何作答?我猜多數人的反應和感受是相同的,無法回答并且感到厭煩。比如多明戈曾告訴我他的一份調查結果:人們在對話中最討厭的兩件事就是解釋自己的工作和替對方決斷家務事。兩者分居“最討厭回答的問題”排行榜的前兩位,加起來比例高達93%。頗為有趣的是,無論在歐美還是亞洲地區,結果都是如此。

如果繼續深入思考——為何人們對這樣的問題感到無法回答和十分厭煩?

很顯然,無法回答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它們往往不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我們很少愿意主動介紹自己的職業,除非很有必要;我們也不愿意插手對方的家事,那和自己無關。第二,它們也不夠具體。回答這種籠統的問題,你會覺得無從入手,又或者只能回應一些“正確的廢話”,然后就沒辦法進行下去了,聊天戛然而止。

“哦,這個工作沒什么可說的。”

“這件事我無法給你出主意,是你的家事。”

再以場景2為例,假設你要直接進行回答,能夠較好應對這個問題又不至于出錯的唯一方式,就是說一些人人都講的場面話,告訴你的好友要學會包容,要互相理解,要坦誠溝通,彼此關愛等。你知道的,這樣的回答正是生活中經常聽到的那種“正確的廢話”——沒有風險,也不會帶來太多幫助。

一個足以打消對方對話欲望的命題,就會引出“正確的廢話”,讓聊天就此結束。你雖然聽到了、提出了一個問題,但回答的一方給不出任何具體的答案。這樣的問題就得不到好答案。經常這樣提問的人,也很難跟對方把一個話題聊透,進而得出一些有益的東西。

因此,如果你經常在提問后聽到對方的“正確的廢話”,先不要生氣、責怪和抱怨,你需要反思一下這是不是由于自己先問出了一個“壞問題”。

為了改善問題的質量,避免在提問后得到“正確的廢話”,在這里幫助A和B分別換一種提問方式,看看能否帶來一些不同——還是同一個問題,但我們換一種提問,讓問題更豐富。

假設我是A:

1.我對互聯網不太了解,不過企業在運營方面應該大體是類似的,在您看來,和傳統企業相比,互聯網運營有哪些不同呢?

2.曾經有人說互聯網運營實質上便是開源節流,節省成本,您覺得這個理解對嗎?您是怎么看的?

3.我可不可以這樣來理解互聯網運營:它通過網絡平臺來維護、管理和升級,或者還有別的含義?

假設我是B:

1.我和妻子鬧別扭時她總是會翻舊賬,把陳年舊事拿出來再爭論一番,這讓人特別煩躁,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2.我和妻子很長時間都沒有過深度溝通和交流了,氣氛冷冰冰的,我想主動溝通但不知怎樣開始,能否給些建議?

3.我和妻子總是因為一些家庭瑣事發生爭吵,兩個人的火氣一點就著,事后又都覺得后悔,該如何去調節經常會突然爆發的負面情緒呢?

現在,該我來提問了。

當提問的方式變化以后,該我反過來問你了:

1.從不同的提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對比同樣的問題和兩種不同的提問方式,你認為兩者的不同是什么?

如果有興趣,你不妨把這兩個問題當作是本書的一個開篇練習。等閱讀完全部的內容后,再返回到這里做出自己的回答。我相信從提問方式的改變中,你能體會到一個好問題對于深度聊天的重要性。為了能讓對方給出一個你期待中的好答案,我們都有必要對自己即將脫口而出的問題進行仔細斟酌。

提問的唯一目的

人們在對話中的提問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海綿式;一種是淘金式。海綿式的提問就像一塊海綿丟進了一盆水中,相對被動地獲得信息,但無法篩選和以某種原則去探知真相,也無法判斷觀點的正誤。淘金式的提問是主動和有所針對的,通過問問題以及找到問題的答案來判斷是否接受自己所聽到的觀點,并體現出一定的“攻擊性”。

不過,我們大部分人都需要積累一定的知識才能采用淘金式的思維進行提問,因為對觀點進行評估的能力并不是生來就有的。它和基因中與生俱來的一些常識并不一樣。比如,我們生下來就知道“父母養育之恩大于天”,這無須任何知識的積累,每個孩童對此都有強烈的本能。但是,直到上了大學,你才能真正領悟粒子對撞機對于研究宇宙起源的意義。

就提問的不同領域而言,對知識儲備的要求高低也是不同的。兩種思維方式需要在對話中結合起來運用,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提問不是威脅,是為了解決問題。著名的公關顧問、《六度人脈》的作者李維文說:“人際溝通中一個常犯的錯誤是,當一個人覺得有必要提出問題時,他往往認為必須提出具有攻擊性的問題才能彰顯問題的價值,為自己創造溝通上的主動。這在多數情況下都帶來了不妙的結果,因為對方感受到的是惡意而非誠意,自然就不會認真回答問題。”

在提問時,為什么人們運用淘金式思維時總是表現出過多的攻擊性呢?

曾采訪數任美國白宮發言人的CNN記者吉姆·阿科斯達(Jim Acosta)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在我多年來的新聞生涯中,凡是提出尖銳的批評性問題時都不是為了聽到真實的答案,制造批評是我的第一目的。我們深知這無濟于事,但它有新聞效應,能左右一部分公眾的情感。”

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烙上了強烈的個人印記——閱歷、習慣、價值觀和文化觀念,并呈現為某一種形態的個人情感。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事物都體現著這種與個人情感息息相關的社會性。但如果你要成長、成熟和成功,那么就必須盡量暫時把這些情感束之高閣,用理性的邏輯包裹起來。只有這樣,你才能有效地展開對話,避免冒犯別人,或在價值觀遭到侵犯時提出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問題。

同時,在提出問題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情感理由”不應該成為你接受或者拒絕一個觀點的主要基礎,也不應該是提問的主要目的。

第二,假如你將批判性的目的視為維護自己的一種方法,對話就無法解決問題。

第三,假如你將批判性的目的應用到所有的觀點中,包括我們自己的觀點中,通過強迫對方順從于一種特定的觀念,達到強加自身意志的目的,那么對話就是無效的,它最終會激化矛盾,帶來新的麻煩。

·正確的批判性聊天。你的時間是寶貴的,別人的時間同樣是寶貴的。當你花費時間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批判性評價之前,要先問一問自己:“who cares?”對于一些小事,你沒必要大張旗鼓,小題大做。

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得出最佳結論,構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不是撕裂雙方的關系。同理,你尋找的最佳結論不是為了拿自己和那些具有其他結論的人進行比較,而是帶領大家(協同對方)朝著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

這是在進行攻擊性提問和試圖追根溯源的對話中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不要為了爭論而爭論,要就事論事,討論問題的細節,更不要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

當批評有必要時,如果你要進行批判,需要注意下面幾點:

第一,你意識到了一些彼此相關的批判性的問題;

第二,你能夠在適當的時機提出這些需要對方直接回答的問題;

第三,你有把握(證據)證明自己的批判是正確的。

只有在確認具備這三個條件時,淘金式的提問和對話才有進行下去的可能。而這,是本書的主要目標之一:如何正確地運用提問的技能,來獲得真實的信息,并保證對話的深入和有益性。

滿足對方表達的需求

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是《財富》雜志的專欄作家,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顧客是忠誠還是背叛,這是由他在你公司的一系列遭遇的總和決定的。”換句話說,你怎么對待他,他就如何對待你。

在忠誠和背叛的背后,弗里德曼談到的正是“需求”。人的需求是否被有效、充分地滿足,決定了他是選擇忠誠還是背叛。在每一個領域這條定律都屢試不爽。因此才有這句名言:“一個人選擇了忠誠,是因為讓他背叛的籌碼不夠。”

從事銷售行業20年的老友、廣州一家化妝品公司的副總經理秦銘也同意這個觀點。有一次他對我說:“為了贏得顧客,你就必須滿足他的要求,所有的要求。你首先要允許、提供空間讓他把這些合理、不合理的要求都講出來,然后你再考慮怎么滿足他們。從我的經驗來看,銷售員賣不掉產品的最大原因,并不是顧客不需要它,而是他在交流時沒有把顧客的需求挖掘出來。在考察一個銷售人員是否合格時,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標準。”

曾經有一家企業的營銷部門統計,在一個不滿意的顧客背后,存在著這樣一組數據:

在一個不滿意的顧客背后有25個不滿意的顧客;24個不滿意但不投訴;6個遇到了嚴重的問題但沒有發出抱怨聲;投訴者比不投訴者更有意愿繼續與公司保持關系;投訴者的問題得到解決,會有60%的投訴者愿與公司繼續保持關系,如果迅速得到解決,這個比例則會上升到90%~95%。

秦銘說,當你了解到這些數字后,還會對顧客的抱怨感到厭煩嗎?肯定不會。他舉的例子反映了一個普遍存在的溝通問題——我們在對話中的提問,沒有給予對方充分表達真實想法的空間。于是,實際的對話往往變成了另一種情況:你在不停地說,越說越興奮。對方在無奈地聽,越聽越反感。

這是因為每個人在聊天時都喜歡談論自己,這是人的本能。除了對衣食住行、情感、性等物質和非物質的需求外,人還有極強的自我表現的心理。所以,愿意傾聽的男士總能贏得女人的歡心,喜歡在聊天時表現自己多優秀的男士則不太受女人的喜愛。

為什么優秀的男士輸給了人們眼中的“普通人”呢?也許這就是原因——他們太愛在女人面前表現自我,以致忘記了女人也有同樣的欲求。當女人的表現欲得不到滿足時,她們就會遷怒于男人,認為這個男人索然無味。優秀的男士常常會忽略這一點。

如果留心觀察各種形式的對話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愛談話,喜歡談論他們自己。也就是說,假如你的提問是為自己當一名好聽眾做鋪墊,那么恭喜你,你會拿下一場戰斗。讓對方自然愉快地談論他自己的方方面面,正是提問的一種目的。

別人更在乎你怎么對他說,如何請他說,而不是你在說什么。我拿出20分鐘聽你講話,不是為了聽到你的工作如何努力,你的成果如何卓越,你的產品如何先進,而是為了表達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和需要。任何人都是這么想的,尤其是當他面對一個不熟悉的家伙、這個人還想賣給自己一些東西、掏空自己的錢包時。

場景1

在一家電信產品店,你試圖說服和引導顧客購買電信產品,問道:“您之前了解過我們的產品嗎?”

顧客:“沒有。”

你:“那請讓我介紹一下這款產品的優點……”

最后沒有成功。

場景2

假如你這么問:“請問我有什么可以幫您的?你有哪些需要,盡管跟我說。”

顧客:“我現用的手機經常沒有信號,不知道怎么回事。”

你:“您可以看下這款產品,也許它的功能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最后成交了。

兩者的區別在于,你在場景1中的問題為顧客設置了一個和“他來店里的目的”無關的選項。他的第一感覺是這與他的需求無關,因此后面的交流就不太順利,你的行為言語帶有濃厚的功利味道,他沒有辦法直接講出自己的要求,容易產生抗拒心理。

在場景2中,情況發生了轉變,你提了一個傾聽式的問題,他可以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要求,對話得以順利進行下去。

在提出問題之后,傾聽他的回答,要盡量使用平和的語調與對方交流。涉及關鍵問題(說服)時,先要說明“特點”,再解釋“優點”,最后再闡述“利益”。按照這三步進行,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

這里的竅門是,與他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前,要給他宣泄和抱怨的機會。這是第一個問題的功能,為了讓他講出委屈和真實的要求,然后再告訴他如何解決。

那么,準備向一個“對你有所要求”的人提問時,你第一時間想到的和應該做的是什么?

第一,你必須耐心地詢問對方的真實要求,并且確認你從他那里所得到的資料是準確的。在沒有額外獲得足夠的信息之前,不要輕易地對他的觀點下任何的結論。換句話說,不要急于給出答案。

第二,如果你的問題發生了錯誤,勇于承認并且及時道歉、改正,千萬不能在對方面前說自己(公司或相關方)在某些地方的決策有問題,這會是致命的錯誤。如果你這么做了,對方也許立刻會覺得對話不再有必要,因為他不需要你了。

第三,在回答問題時不輕易許下承諾。只有在個人非常有把握的前提下,我們才可以對人們進行承諾。和需求有關的提問應該謹慎,當你提出一個問題時,就要做好滿足對方的要求和解決問題的準備。

這三項建議適用于不同的場合。社交達人都明白,不管是商業溝通還是友人間的聊天,滿足對方的需求都可以帶來回報,尤其當你讓對方收獲意外之喜時。

犀利地提問,避免兜圈子

美國福克斯新聞頻道的主播摩根·凱莉(Megyn kelly)因一次采訪事件名聲大噪,盡管付出了離職的代價——跳槽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那里主持一檔日間脫口秀和一檔周末新聞欄目,與之前的新聞主播相比,新的工作并不起眼。

她得罪的人是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5年8月份的共和黨首場電視辯論中,擔任主持的凱莉向特朗普接連拋出一系列尖銳的問題,令特朗普十分不滿。她從不兜圈子,直截了當,贏得了公眾的好感。不過特朗普就不那么高興了,他以凱莉對他有“偏見”為由,拒絕參加次年1月舉行的最后一場共和黨黨內的初選辯論。

在福克斯新聞頻道工作的日子里,凱莉始終秉持著這種直接干練的提問風格。她曾經是一名律師,后來轉投媒體行業,語言犀利,提問棘手,而且對民主和共和兩黨一視同仁,因此受到了福克斯新聞集團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杰·艾爾斯的賞識。后者也是一位提問的行家,以提出讓人頭疼的問題著稱,但他們并非故意刁難人。

旅居美國十幾年的財經學者、埃克森美孚公司的顧問周然有豐富的采訪政要的經驗,作為與現任國務卿蒂勒森關系深厚的學者,他對政客的對話藝術極為了解。談到這個話題時他說:“不要浪費哪怕一秒鐘,盡快提出你的問題,然后等待答案。這是好問題的要素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講,凱莉和艾爾斯都是能夠提出好問題的優秀的對話者。在他們的身上,你能看到一種簡潔犀利的品質。

·是你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一個簡單的原則是:你的提問必須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別人要找”或者“對方希望你問”的問題。

在有些場景中這種現象十分常見。以凱莉的經歷來說,她見多了采訪時順著被采訪人的思路和意圖提問的記者,就像是對方的傳聲筒。“有的問題很直接,開門見山,但卻是為了給對方歌功頌德,正好是那些發言人想說的東西。”

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因為你在對話的過程中沒有自己的思想。

·提問清晰準確,而不是兜圈子。我們提出的問題和回答務必保證兩點:第一,意圖清晰,不拐彎抹角;第二,用詞準確,不產生歧義。

兩兄弟湯姆和科迪,他們同住在母親家。有一天,湯姆去另一個州度假。第二天,他給留在家中的科迪打電話,詢問自己的貓莫里斯的情況。

科迪立即回答:“它死了。”湯姆一聽火冒三丈,沖著電話對科迪吼叫個不停。科迪講了許多安慰的話語,湯姆才終于平靜下來。

最后,科迪懇求湯姆原諒自己,因為貓的死亡不是科迪的錯。

湯姆說:“我知道你盡了全力,使我惱火的是你告訴我這件事的方式。”

科迪不解地問:“那我應該怎么說呢?”

湯姆回答:“這樣,首先,當我第一次打電話時,你可以說,‘它在屋頂上,我無法讓它下來’。當我第二次打電話時,你可以說,‘它病了,必須去看醫生’。當我第三次打電話時,你可以說,‘由于醫治無效,莫里斯死了’。如果你這樣說的話,我就能接受了。”

一個星期之后,湯姆又給科迪打來電話:“喂,兄弟,我們的媽媽還好嗎?”

科迪回答:“她在屋頂上,我無法讓她下來。”

這是一個反面故事,說明了講話兜圈子的害處。作為人與人交流的工具,語言務必清晰準確,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到效果,否則容易引發誤解,還耽誤寶貴的時間。

讓別人愿意跟你聊的關鍵

既然開口提問,就要問到要害、節骨眼與關鍵的問題上。在“對話”項目的課程中,我受邀為20位傳統企業的中層干部講課,他們是企業運營信息上傳下達的中轉站,既要向老板匯報,還要收集和了解基層員工的心聲,承擔著十分重要的溝通任務。

“當你為老板獲取基層信息時,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說,“一條關鍵的渠道是進行調研和訪談,對員工提出問題,坦率深入地交流,問出重點。”

但在一般的上對下的談話中,員工未必講實話。避重就輕是員工的拿手好戲,為了保護自己和關系密切的同事,他們擅長說謊,隱藏重點。面對這種情況,你怎么辦?

上對下的提問與訪談不同于從其他渠道獲得信息,也有異于生活中普通的對話,它需要當面與人打交道,而且是上司和下屬面對面的“較量”。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在調研訪談中,首先應該是一名高超的提問者,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會將自己的知識水平、社會閱歷、學識口才、聰明機智等各種能力綜合地融入到自己的提問之中,讓說話者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從而順利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其中最主要的一種能力,就是可以三言兩語問出重點和要害信息。

·問題要有針對性。針對性體現在什么地方?首先,問題必須與對方的關注重點聯系起來,使其愿意發表看法;其次,問題必須是你想知道的核心議題。

國內有一家企業幾十年來經營不善,勉力維持,最近終于下定決心改革。為了調查了解基層情況,于經理和喬經理受命進行各下屬單位的改制調研。剛開始時,喬經理把員工召集起來,問道:“你們部門的改制搞得怎么樣?”

有些員工敷衍式的回答說:“還行,還行。”

有些員工不愿回答:“這么大的問題是你們領導該關心的,我不知道該怎么講!”

總之,喬經理兩天內問了上百個人,聽到的實話也就兩三句。

于經理說:“你這樣的方式是沒有辦法獲得信息的,讓我試一下吧。”他首先找到了幾位有多年從業經驗的老員工與各部門的主管,并且逐一問了下面的問題:

“你們部門(分公司)的改制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你們看,我們的改制開始以來,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不過,相比之下,原來的體制有什么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在改制的過程中,你遇到過哪些困難與阻力,又是怎樣克服的?”

“眼下的體制對于員工來說,是有利的還是有弊端的?”

“你認為,下一步的改革還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在保障你們的利益方面,總公司遺漏了哪些地方?”

于經理的每個問題都很有針對性,且正中要害,是員工非常關心的話題。很顯然,人們更樂于與他進行交流,他也獲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匯報給了總公司。

過于空泛的問題不是人們喜歡的,因為這意味著無話可說,也只會讓對方感到不知所措。要想讓人愿意跟你聊,就得問到人們敏感的區域,問到重點,才能打開雙方的話匣子,深入地交談下去。因此,于經理在提問時增強了針對性,提出了具體和重要的問題,人們踴躍回答,他成功地收集到了第一手信息。

·要學會問得恰到好處。我的建議是四個字:恰到好處。即在提出你的問題時,要有個性、有特點,要在第一時間問出對方最了解、最關心和最熟悉的問題——做到只有對方回答才最適合。如何才能問得恰到好處?

第一,這個問題是對方的專業或所擅長的,否則便是“對牛彈琴”,對方不明就里,問題就失去了價值。

第二,要問到對方的痛點,關聯到對方的責任、錯誤或正在承擔的義務,讓對方覺得有回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第三,要在恰當的時機提問,并體現出你的個性和該問題的重要性,以使對方既不感到突兀,又不會反感。

·提出重要的、有份量的問題。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森說:“最重要的是選擇有份量的問題。”埃德森認為,一個好問題具備兩個基本要素,極強的概括力與豐富的內涵。兩者缺一不可。“要有精練的表達,要有豐富的內容和重要的意義,這樣才能引起對方的重視,否則聊天就成了喝水,什么都談不出來,喝完就忘。”

為了不把我們的天聊成一碗白開水,就需要你在對話展開之前,根據自己掌握的素材和信息,提煉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在這方面,你可以借鑒一些記者招待會上的記者提問——他們在設計問題方面具有過人之處,總能提出一些讓受訪人不敢小覷的問題。為此,他們也做足了功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阿巴嘎旗| 凤山市| 岳池县| 石屏县| 苍山县| 车险| 连江县| 浪卡子县| 开原市| 澄江县| 日照市| 大同县| 石台县| 汕尾市| 家居| 大安市| 梧州市| 阿克陶县| 昆山市| 三台县| 蓝田县| 霍城县| 收藏| 西和县| 班戈县| 深水埗区| 枣庄市| 焦作市| 汤原县| 莆田市| 河北省| 文安县| 密云县| 历史| 台南市| 自治县| 海宁市| 郎溪县| 石河子市| 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