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最好的關系,是親近地保持距離
- 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際關系的秘密
- 凌嵐
- 14883字
- 2019-08-07 16:16:11
最好的關系,是親近地保持距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你與別人的關系多么親密,都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度介入別人的生活。誰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都會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如果你不懂得包容和忍讓,一味地咄咄逼人,很可能會破壞彼此的關系。而適當地保持距離,才能給對方和自己都留下回旋的余地。
公司有個女同事叫玲子。有天,玲子問我,能不能幫她找一間廉租房,她想一個人住。
我有些疑惑,她本來是跟閨密歡子一起合租的,怎么突然就要找房子呢?
玲子看出我的疑惑,有些失落地說:“唉,別提了,我再也沒辦法跟歡子好好相處了。”
聽了玲子這句話,我想起三天前的一件事。
那天上午,玲子一到公司就在辦公桌上東翻西找。我看她一臉焦急,就問了一句:“丟東西了嗎,要不要我幫你找我?”
原來玲子有份客戶資料找不到了。
我和玲子是鄰桌,我們經常有把東西放到對方桌子上的情況,我在自己的桌子上翻了翻,沒發現有玲子的東西。這時,我突然想起來,昨天晚上下班的時候,玲子好像將一份客戶資料帶回了家。我連忙提醒玲子。經我一提醒,玲子也想起來了,她確實把那份客戶資料忘在家里了。
玲子馬上給在家調休的閨密歡子打電話:“歡子,我有份資料丟在家里了,麻煩你幫我送到公司吧。”
我聽不到電話那邊歡子說了什么,只看到玲子舒了口氣,估計是資料找到了。
半小時后,玲子的電話響起,她接了電話,就匆匆地趕到前臺。我尋思,肯定是歡子到了。
果然,不一會兒,玲子致謝的聲音從前臺傳來:“歡子,辛苦你了,今晚回家我給你帶好吃的。”
出人意料的是,歡子卻對玲子好一番責備:“你這個豬腦子,總是丟三落四的,要不是我在家,看你不得哭死。”聲音之大,讓公司所有人都吃了一驚,大家紛紛向前臺看去。
當著整個公司人的面,玲子被這一番數落,自然不悅。可歡子依然不依不饒,“豬腦子,豬腦子”說個沒完。
玲子氣憤地說:“我錯了還不行,你趕緊回去吧,我還要上班。”
歡子哼了一聲,轉身離去。可剛走出沒幾步,她忽然又折轉身來,盯著前臺的小姑娘說:“剛才我跟閨密鬧著玩兒,你一直冷著眼看我干什么,沒教養。”丟下這句話,歡子揚長而去。
前臺的小姑娘都快被氣哭了,玲子見狀,趕緊好言安慰。
事情平息后,玲子回到座位,一陣長吁短嘆。
被歡子一鬧,玲子覺得在公司丟盡了臉面,非常苦惱。我便安慰了她幾句,見玲子沒什么過激反應,我們便各自投入到了工作中。
我以為那件事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玲子現在提出想搬家,我猜想可能跟歡子送資料那件事有關,便問:“你跟歡子還沒和解嗎?”
玲子說:“那次矛盾只是個導火索,我忍歡子很久了,她做事真的好過分。”
玲子和歡子是大學同學,兩人來北京發展已經三年了,一直住在一起。
剛來北京那會兒,她們為了生計奔波,兩人常常不分彼此——衣服換著穿,房租誰有錢誰先墊付,一起買菜做飯。
當她們工作穩定,收入有了保障后,開始對生活的品質有了一定的追求。漸漸地,兩人的性格、愛好、審美等方面的差異逐漸顯露出來。她們便遵循大事共同商議,小事各隨心意的原則相處。比如,房租每人承擔一半,值日按天輪流。
三年來,兩人親如姐妹,相處得非常融洽。就算有了爭議,也能很快解決,從來沒有過傷害對方感情的過激行為。
然而,玲子心里明白,表面看來她跟歡子親密無間,其實內心早就互生嫌隙。兩人每次鬧矛盾,都是玲子主動容忍退讓,才換得了眼前的相安無事。時間久了,玲子心生郁結,總有一天會忍無可忍,爆發出來。
按玲子的話說,她跟歡子的矛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歡子認為跟玲子關系好,就可以直言不諱,經常毫不留情地指責玲子,即便在公眾場合也不顧及;二是歡子完全不尊重玲子的私人空間,經常妄動玲子的私人物品,干涉玲子的私事。
歡子犯了一個許多人都會犯的錯誤。她忘記了,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和私人空間,別人決不能毫無底線地強加干涉。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建議玲子應該先跟歡子好好談一談,把她的感受說出來,畢竟是多年的好朋友,不要因一時沖動就斷了來往。
玲子嘆了口氣,想想自己都忍了這么久了,也不差這一次,決定回去跟歡子聊聊。如果聊開后,歡子還是不知分寸,她就果斷搬走。
這件事后,過了一個多月,玲子對我說,歡子以前把自己的咄咄逼人當成親密的表示,現在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逐漸改變了與人相處的方式,在這份友誼中,兩人都感到更加舒服,也更加親近了。聽了這話,我打心里為她倆高興。
人們常說最親近的關系也是最脆弱的,兩個人長時間不分你我,難免會忘記自身應該堅守的分寸,以至于過多地干涉對方的私人生活,最終導致互相怨恨。
人與人之間,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平行線的方式相處,才能避免摩擦,共同進退。親人之間,距離是尊重;愛人之間,距離是美麗;朋友之間,距離是愛護;同事之間,距離是友好;陌生人之間,距離是禮貌。適當的距離是我們表達愛的最佳方式,沒有距離的相處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人與人相處需要給對方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間,感情才會長久。
把握自我邊界,別因自我認同感而失去理性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觸:當別人說起你所熟悉和喜愛的人或事時,哪怕他的評價很客觀,可一旦稍有負面評價,你就無法容忍,會與之據理力爭。
這是自我認同感在作祟。自我認同感是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目標的感覺,一種從他信賴的人們中獲得所期待、認可的內在自信”。
一般來說,人在成熟之后的各個階段,不論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會被自我認同感影響到日常中的規劃、心情、行動。它給了我們內在自信,但有時也會讓我們盲目自信,丟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我們一味地堅守自我認同感,就很容易在跟別人的交往中引發不快。
我的小表妹剛剛步入大一,她的自我認同感也是在這一時期趨于成熟的。不過,這可給她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有一次,小表妹在微信里跟我訴苦說:“我真是討厭死班里那幾個多嘴的女生了,恨不得馬上轉到別的班級去!”
我平時跟小表妹見面的機會并不多,在我的印象中,她是個好脾氣的乖乖女,從初中到高中,全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學習上,從未做過出格的事。這次不知是什么事,竟然惹得她大發雷霆。
我試探著問:“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女孩子間拌拌嘴是再正常不過的,能有多大的事讓你這么生氣呀?”
小表妹憤恨地說:“如果是我個人的事,她們隨口說說我也忍了;可是她們居然辱罵我的高中母校,我怎么能咽下這口氣。”
聽到這里,我心中咯噔一下,大概猜到了其中的原因。我說:“她們是不是議論你高中時學校有個女生墜樓自殺的事情了?”
小表妹說:“是呀,那件事給我的高中母校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可是,她們也不能以偏概全,說我的高中是個垃圾學校吧?”
我勸慰說:“她們那樣說確實不對,但是那件事確實惡劣,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你可以跟那幾個女生解釋說,不論是哪所學校,誰都不希望發生那樣的事,但她們不能因為這件事就惡意抹黑你的高中母校,更不能以此嘲笑你。”
小表妹說:“好,我會跟她們解釋的,更會以優秀的表現來證明我的高中母校不垃圾。”
過了一段時間,小表妹再次給我發微信,說那幾個女生已經跟她道過歉了。因為她在班級里成績優秀,還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她的同學們認為這是她在高中時期打下了好的基礎,對她很是佩服,現在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我回微信說:“這樣最好不過,你們年紀都還小,有了矛盾就要及時化解。不論是誰,要想明辨是非,就得走出自己的偏見,用客觀事實來說話。”
隨即,小表妹發了個撇嘴的表情和一個網址給我。我不明所以,打開網址,立即被里面的內容驚呆了。
那個網址是一個論壇討論帖,內容是某明星因犯了嚴重錯誤被媒體曝光,結果引發了粉絲和看客的口水仗。粉絲自然是極力維護這位明星的名譽,看客則是大加指責。
我發現,小表妹也是這位明星的粉絲,她極力跟看客們爭辯,甚至不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對看客進行謾罵。
為此,我不禁懷疑這還是那個好脾氣的小表妹嗎?很多人在網絡中固然會放縱自己的情緒,但小表妹發表的那些言辭,堪稱是網絡暴力。
很快,我就意識到,小表妹的這種情緒,是她盲目地聽從自己的自我認同感的結果,只要對小表妹加以指導,就能帶她走出這個情緒的雷區。
很多人都有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通常會固執地堅守自己所認可的觀念,容不得別人指責。比如,像小表妹提到的母校問題,即便她的母校發生過不好的事情是事實,她也無法忍受別人說出這個事實。我們最先認可的觀念在我們心中往往是神圣的,即便那種觀念是錯的,我們也無法察覺,而是按照慣性思維去一味地堅守。
小表妹這次為了維護自己的偶像,而不辨是非地對別人惡語相向,就是因為在她看來偶像是神圣的,不可能有污點。與其說她在維護偶像,不如說是在維護自己的自我認同感。
明白了癥結所在,我對小表妹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那位明星,但明星不是圣人,也可能犯錯。你已經是大學生了,應該能夠分辨是非,你捫心自問,那位明星真的沒錯嗎?一個犯了嚴重錯誤、品行有問題的人,值得你費盡心思去維護嗎?”
小表妹猶豫了好一陣,終于給我發來一個微笑的表情,并回復說:“我想通了。其實是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不管好壞,都一律維護。可是,如果我認定的是錯的,還極力去維護,不就是錯上加錯嗎,這可不是好事,幸好有你的提點。”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每每面對與自己觀念相反的事情時,就會以自我為中心,極力排斥其他觀念。如此一來,輕則跟別人鬧得不愉快,重則大傷感情。
要知道,自我認同感固然能維護自己的自尊和立場,卻更容易讓人失去理性,誤判是非,以至于引發跟他人的矛盾,破壞彼此間的感情。
試想,當我們判斷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我如何如何”,又怎么能作出理性判斷呢?如果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而且自認為凡是關系到自己的都具有“優異性”,這將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如此一來,你的視角將會變得狹窄,從而得出一些片面和幼稚的結論。
與人相處,如果能不一味地聽從自己的自我認同感,不盲目地固執己見,或許,你可以與別人更加愉快地相處,你的世界從此會變得更加寬容美好。
遷怒,損人不利己
日常生活中,別人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冷漠的眼神,都可能碰觸我們的情感底線,引發情緒的潮涌。當壞情緒一股一股地涌上心頭,出于不得已,我們可能會選擇強忍著將其壓抑。然而,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當情緒積蓄久了,就會變成決堤的洪水,若不及時給它找一個引流的出口,就可能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公司的一位女同事跟我坦言,每天在大城市里打拼,背負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在公司里,做得不對要被老板批,合作出了問題要被客戶埋怨,打電話拉業務有時候還會無端地被人辱罵……很多時候,她都會選擇忍耐,默默承受,安慰自己說這都是生活的考驗。
不過,她很慶幸,身邊還有心疼她的母親。之前的那些忍耐,有一半也是為了不讓母親擔心,可時間長了,她已經不知道怎么安慰自己了。情緒越來越低落,偶爾還會莫名地傷感、哭泣,對工作也沒了興趣,感覺生活就是煎熬。
終于,她忍不住在母親面前大發雷霆,歇斯底里地將多日的積怨發泄了出來。那一刻,她哭了,母親也哭了。一陣急風暴雨的發泄后,她有一種強烈的負罪感。二十幾年來,母親含辛茹苦,只身一人拉扯著她,好不容易熬到她長大成人,卻還要忍受她的壞脾氣。她覺得自己太不孝順了,那些美好與溫情,都隨著怒吼消失在了空氣中。
對于這位女同事的遭遇,我表示理解和同情,但是對她宣泄情緒的方式,卻不敢茍同。
每個人都會遇到影響情緒的事,當我們不堪重壓時,就要為自己找個“出氣筒”。然而,這里說的“出氣筒”,并不是將壞情緒發泄到他人身上。如果只圖一時痛快,亂發脾氣,只會給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煩,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
有一次,我去一家銀行辦事,看到一個女營業員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有位顧客對此十分不滿,就指責了她說:“請你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給我們,我們是來辦業務的,不是來看你臉色的。”誰料,那位女營業員沒好氣地回了一句:“我又沒跟你生氣,你管得著嗎?”一聽這話,后面排隊的顧客紛紛換到了其他通道去,寧愿等的時間長點,也不愿意讓營業員難看的臉色影響自己的好心情。
這一幕,恰恰被值班經理瞧見了,他先是安撫了被女營業員怠慢的顧客,隨后把女營業員叫到一旁,好心勸解了幾句。誰知,女營業員非但不聽勸,反而劈頭蓋臉地罵了經理一頓,然后揚長而去。
后來,因為業務需要,我經常去這家銀行辦事,但是再也沒見到過那位女營業員,我猜她要么是主動離職了,要么是被解雇了。
情緒如同一把雙刃劍,控制得好,就能賦予自己一雙翅膀;失去控制,就會化為人生路上的荊棘。我們不能盲目地壓制情緒,但也不能任由情緒隨意地爆發,在釋放心中積壓的怨氣時,一定要以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為原則。
我大學時的校花楊爾,現在是一名空姐。對她而言,微笑是她每天的必修課,謙和是她工作的一部分。或許是職業的緣故,與同齡的女孩相比,她算得上好脾氣的那一類人。然而,好脾氣的人并不意味著就沒有煩心事,沒有壓力和壞情緒。有時,身體不舒服,心情不好,還得強顏歡笑,不免會讓人覺得煩躁和厭倦。幸好,楊爾懂得自我調節。每飛完一次國際航班回來后,她都會好好“犒勞”自己:請自己美餐一頓,送自己一件喜歡的衣服或去泡個溫泉,卸下所有的煩心事。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覺,疲憊感和厭倦的情緒一掃而光。再次投入到工作中時,她又是一副容光煥發、溫婉謙和的樣子了。
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人每天都要與其他人接觸,并相互影響。如果動輒就把別人當成自己情緒的垃圾桶,只要不爽,就不管不顧地向無辜的人發泄,別人也會不堪重負,勢必會想辦法甩掉包袱,把這種壞情緒再傳給別人,你的不良情緒就變了一個污染源。
靜心想想:遷怒于他人,把對方的心情弄得很糟,自己也沒得到快樂,事后還可能會懊悔,是不是損人不利己呢?
隨意遷怒于他人,你不僅侵犯了他人的心理空間,也是一種沒有修養的體現。要想不委屈自己,又受人歡迎,切記:你可以發泄情緒,但不可遷怒于他人。
炫耀,碾壓了別人的尊嚴,也失去了他們的認同
人們大都有這種感受,當你把一件你所得意的事情,以自我夸耀地方式向別人講出來時,得到的往往是別人的反感和輕視。
不知你是否說過這樣的話呢?“如果不是得到了我的指點,他不會有今日的成就。”“這幫人真是太愚蠢了,看看他們整天忙來忙去卻一無所成,我卻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成功。”“你看,我這事做得多棒啊,你能比得過我嗎?”……這一句句夸耀的話,就像一粒粒種子,從你的口中說出去,種在別人的心里,滋長出厭惡的幼芽。
生活中,就有這么一部分人,總是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以為這樣就能夠得到別人的敬佩。殊不知,夸耀自己同時也是貶低別人,效果會適得其反。
有一次,我受好友王賀之邀參加一個聚會。席間,有一個叫陸明的人,正處于人生低谷,他的公司因經營不善而瀕臨倒閉,他的妻子因不堪生活重壓正與他鬧離婚,這讓他感到萬分痛苦。
來參加聚會的人對陸明的遭遇大都了然于心,飯桌上大家說話都很小心,避免去談跟事業有關的事。
可是,其中有一個姓許的人,因為最近賺了很多錢,加上喝了幾杯酒,便無所顧忌地談起了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這個人那眉開眼笑、趾高氣揚的樣子,讓其他人覺得很不舒服。
陸明聽著許姓朋友的高談闊論,想到自己的失敗,真有一種如坐針氈的感覺,沒多久就借故離開了。
王賀把陸明送到門口,憤憤地說:“老許會賺錢也不必那么炫耀啊!”
王賀十分了解陸明的心情,因為很多年前他也遇到過低潮。那時,每逢親朋好友在他面前炫耀薪水、年終獎金,他就有一種心如刀割的感覺。
陸明也氣憤地說:“真是太可氣了,這種隨處炫耀的人,我以后堅決不跟他來往。”
在失意的朋友面前,如果你一味炫耀自己得意的事,不顧及聽者的感受,對方很有可能會疏遠你,于是你不知不覺中就會失去一個朋友。
把自己的得意裝在心里,而不是掛在嘴上,更不能把它當成炫耀的資本,這才是明智的做法。與人交往,多談一些對方所關心和正在得意的事,才能夠贏得對方的好感和認同。
再說一件我的好友大軍的事情。
大軍剛調到市人事局的那段日子,總是得不到同事們的認可,更別說交一個知心的朋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自己也弄不明白。
大軍是個喜歡炫耀的人,他認為自己進入了人事局可謂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相當滿意,所以他每天都跟同事們夸夸其談,說一些與工作無關的大話。但同事們聽了之后,不僅沒有人理睬他,而且還極不高興。
后來,人事局的一位勤雜工對大軍說,他的夸耀行為讓同事很反感。大軍這才意識到,自己得不到同事認可的癥結在哪里。從這以后,他很少在同事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相反,每當有同事跟他閑聊,他總是耐心地傾聽同事口中的得意之事,與他們分享其中的快樂。久而久之,大軍的同事們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自我炫耀的人常常不作自我批評,對別人的優點視而不見,好像誰也不如自己,而這樣的做法是為大多數人所不屑和討厭的。自我夸耀的結果就是,只向別人證明了你其實沒有什么可炫耀的,同時給人一種感覺——這個人所說的話一點也不可信,別聽他瞎吹。
我有位表哥,也曾因自我炫耀而吃了虧。
表哥大學剛畢業時,去一家大賓館應聘大堂經理。主持面試的考官跟他交談了一番后,便問道:“我們經常接待外賓,你學過哪門外語,水平怎么樣?”
表哥不無自豪地說:“我學過英語,成績在學校總是名列前茅,有時我提出的問題,英語老師都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
考官笑了一下又問:“做一個合格的招待員,還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你……”
考官的話還沒說完,表哥便搶著說:“我想是不成問題的。我在校期間各門學習成績都不錯,我的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都很快,做招待工作絕不會比別人差。”
“那么說,就你的學識來說,當一名大堂經理是綽綽有余了?”
“我想,是這樣。”
“好吧,就談到這里,你回去等消息吧。”
表哥沾沾自喜地回去等消息,可等到的消息卻是不錄用。
這個失敗的面試經歷表哥經常跟我提前,他為此明白了一個道理: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一味地抬高自己,反而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凡是有修養的人,都不會輕易評價自己,更不會輕易向別人夸耀自己。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旁人看得明明白白,好壞別人自有公道,不必自吹自擂。與其過分夸耀自己,不如謙遜示人。世界上本沒有多少值得自我夸耀的事,如果總是大話連篇,只能讓別人瞧不起你。
所以,跟別人交往時,一定要把持有度,即便你有真才實學,也不可用炫耀的姿態告之于人,否則只會令別人心生厭惡。
別在自己的主場丟盔卸甲,獨立人格讓你獲得愛與尊重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關愛,只有得到這些,我們的人生才是快樂和有意義的。可別人的尊重從哪里來呢?前提是,保持獨立的人格。
然而,有的人總是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以至于不得不偽裝自己,改變自己,最后迷失自己。
我的表姐是個精明、能干、獨立的女強人,事業上風生水起,身邊也不乏追求者。
她沒有選擇那些苦苦追求她的人,而是追求了張先生,也就是我的表姐夫。表姐夫是位大學教授,溫文儒雅、風度翩翩,他希望表姐在工作上不要太強勢,這很正常,男人一般在面對女人時,都會有保護她的欲望。
表姐一直對表姐夫這樣的男人沒有抵抗力。為了能嫁給他,她毅然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婚后的表姐很幸福,她安心守在家里,做著合格的家庭主婦。
面對一個聽話而乖巧的妻子,男人的新鮮感通常不會持續太久。當表姐生了孩子,身材尚未恢復的時候,表姐夫的所作所為驗證了這一點。
表姐夫漸漸地開始晚回家,表姐整日里除了做家務便是帶孩子,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干練。她想出去工作,可孩子離不開她,她覺得日子就在她那些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家務事里過去了。
生活越來越乏味,表姐以前的那些好姐妹因為忙于自己的事業,基本上都沒有時間聽她訴苦。于是,她打電話給我抱怨說:“我現在覺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女人。我的生活沒有絲毫樂趣可言,丈夫現在對我也不冷不熱的,我到底做錯了什么?”
“你想聽我的真話嗎?”
“當然!”
“表姐啊,你還記得你結婚前的樣子嗎?那時候,你是多么精明能干,是個多么聰明的女人啊!可是你為了愛情居然完全拋棄你之前的生活。你覺得這樣做好嗎?”
“我愛我丈夫,為了他我什么都愿意做。”
“可這樣是你表達對他的愛的唯一方式嗎?你放棄了你的一切來追隨這個男人,你為了迎合他拋棄了你身上最閃光的部分,而沒有了這些,你甚至不如街上那些烈焰紅唇卻沒什么頭腦的女人啊!人家至少打扮得比你光鮮亮麗。當一個女人沒有了獨立的人格的時候,她便只是男人的附庸了呀!你這么聰明,怎么會犯這樣的錯誤?”
“那我現在該怎么辦呢?”
“找回你自己。”
以表姐的聰明程度,她當然明白我在說什么。果然,從這之后,她在做家務帶孩子之余,會看很多書,甚至還與和她有著相似經歷的女人們成立了一個女子協會,不定時地舉辦活動,大家一起看書,討論育兒經,討論如何做一個優雅的家庭主婦。慢慢地,她們的協會有了起色,還辦了自己的會刊。表姐則憑借自己的能力擔任會刊主編,慢慢變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女人。
后來,表姐打電話給我說:“我現在終于明白,擁有獨立人格是多么重要。我不再因為失去的東西而自怨自艾,不再因為生活的無聊而覺得失落,我現在很充實。丈夫重新燃起了對我的熱情,女兒也很愛我。我覺得我是一個好妻子,一個好媽媽。更重要的,我是一個好女人。”
的確如此,女人在家庭中,一定要有“平等”的心態,這種平等意味著夫妻雙方在地位、感情上沒有任何高低貴賤之分,而獨立的人格,便是這種平等的來源。如果為了得到某些東西,哪怕是愛,便輕易地放棄自己的人格與自尊,那么,別人怎么會尊重你與愛護你呢?如此一來,你與對方相比,便已經處于下風了。
有位著名作家曾說:“在我的生活中,我就是主角。”你是你命運的主人,你是你靈魂的舵手,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生活的觀眾。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別人替自己選擇,而只有自己駕馭自己的命運,才能做一個幸福獨立的人。
是的,保持獨立的人格,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最佳主角,我們才能活得精彩,活得瀟灑。否則,我們只能屈居于別人的屋檐下,茍且地活著。
如果你認定自己一無所長,你便真的會庸庸碌碌地過一生。如果你堅持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無論走到哪里,無論過程多么艱辛,你都會贏得尊重。
給對方一點空間,就是給自己一份心安
我們知道,即便跟最親密的人相處,也難免會發生矛盾。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固然可以在觀念、習慣、感情上互相磨合,卻不可能真正融為一體。從個人角度看,也許自己的想法沒有錯,但從別人的角度看,你的想法卻與他的背道而馳。如果雙方想愉快地相處,最好還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鄰居阿紅是位記者,她結婚后,擔心寡居的婆婆一個人生活很孤苦,就把婆婆從農村接到了城里一起住。
原本這是一件好事,可婆媳之間反而經常鬧矛盾。
出于工作的需要,阿紅隔三差五就要外出采訪,忙起來的時候,一兩個星期都會在外面。對此,婆婆很不理解,她認為成家的女人就應該在家好好待著,好好照顧家庭,不應該到處亂跑。阿紅的丈夫是一名教師,每天都是正常上下班,買菜做飯,收拾家務,婆婆看到這種情況,對阿紅更是不滿了。幸好,丈夫理解并支持阿紅的工作,每次都對母親好言相勸。
見兒子站在兒媳一邊,婆婆便另做打算,讓阿紅趕緊生個孩子。婆婆還是傳統思想,認為生了孩子的女人就會收斂一些,不會再四處亂跑。可是,生孩子并不在阿紅的計劃之內。婚前阿紅就跟丈夫商量好了,婚后5年后再要孩子,那時候兩個人的經濟狀況會更好一些,供養孩子的負擔會輕一些。阿紅的拒絕惹怒了婆婆,婆婆就以長輩的姿態向阿紅施壓。就這樣,婆媳間的關系漸漸出現了裂痕。
后來,阿紅實在無法忍受婆婆的嘮叨,就提出自己出去租房子住。到了這個地步,婆婆以為阿紅是在變著法子趕自己走,于是氣呼呼地回了老家。這樣一來,阿紅跟丈夫都背上了不孝的罪名。
阿紅跟婆婆各有各的道理,都沒有錯。但是年輕人跟父母的觀念、生活習慣都不一樣,起沖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阿紅沒有跟婆婆住在一起,就不會發生長時間的拉鋸戰。對長輩的孝順與關愛,并不一定住在一起才能做到。為了避免這種矛盾,保持距離未必是壞事。
另外一個鄰居阿歡在處理婆媳關系上就值得參考。她不跟公婆住在一起,但是電話問候卻很多,時不時就會回家看望公婆,成了公婆口中的好兒媳。
與父母相處需要保持距離,就連與愛人相處也是需要保持距離的。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需要自我沉淀,需要自我成長的時間與空間。如果雙方總是干涉彼此的私人空間,就很可能引發矛盾。
我認識一對情侶,自從他們確立了男女關系后,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他們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游玩,一起參加朋友聚會,一起商量工作上的事情。但是,半年過去后,雙方都覺得這樣反而影響彼此的感情。
因為升職之后負責的工作更多了,女方經常開會,漏接男友的電話也在所難免。男方雖然表示理解,但也認為女友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視他了。為此,女方時不時就要跟男友解釋,漸漸地,兩個人都覺得疲憊,沖突越來越多,最后還是分手了。
因為我是你的戀人,所以你的一切行蹤我都要掌握,我對你的建議你都要聽從。很多情侶就是毀在這樣的觀念上的。情侶之間,既要在感情上水乳交融,也要在個人空間上涇渭分明,這才是長久之計。
我們是親人,我們是愛人,但我們更是我們自己。為了親近的人,我們可以義無反顧地一路陪同,但我們也會有不想被打擾只想一個人靜靜的時候。所以,跟身邊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彼此的關系才能更和睦。
少一些計較,大氣的人才受歡迎
人與人相處,難免有不痛快時和不痛快處。比如,明明是同事犯了錯,結果自己卻受了牽連;好端端地做著自己的事,突然受到別人冷言冷語的譏諷;同樣的付出,別人得到了好結果,自己卻一無所獲……如果非要細數,隨隨便便就可以找出令你生氣的理由。與其這樣計較著,煎熬著,倒不如豁達一點,告訴自己別太在意,人生從來都不是等價交換。
幾經周折,我的朋友天宇終于謀到了一份心儀的工作,有挑戰性,能發揮才華,他已經做好了留在公司長遠發展的打算。剛入職的那兩個月,他興奮不已,感覺身體里的每個細胞都充滿了正能量。與同事熟悉了之后,他也更加喜歡這里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
那天,他與一位同事聊天,也許是聊到興頭上,兩人竟忘了辦公室聊天的“禁忌”,說起了月薪。比較之下,他發現自己的工資比同事少了500元,而那個同事比他來得晚,剛入職一個月。天宇的心里開始不平衡了,不斷地嘀咕著:“他比我來公司還要晚,工作能力又沒我強,工資竟然比我還高。”因為心里憋著氣,他敲打鍵盤的動靜也比平時大了許多。
那天之后,他說不清楚是什么緣故,只想“疏遠”那位同事,對工作也沒了之前的熱情和成就感。那500元,奪走了他的自尊,奪走了他的平靜,也奪走了他的快樂。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沒有變,唯一改變的就是他的心——總覺得比別人少了一些。
世上愛計較的人,不止天宇一個,我的另一個朋友陳寒也是個愛計較的人。自結婚以來,陳寒的日子過得一點也不舒心,經常生悶氣。丈夫的家境一般,結婚時婆家并沒有給她太多的彩禮錢,拍婚紗照,請婚慶,辦酒席,大部分的錢都是兩人自己攢的。因為這件事,陳寒一直覺得婆家“虧”了她。
幾年之后,丈夫的弟弟也要結婚了。第一次與女方見面時,婆婆給了女方一千塊錢的見面禮。陳寒很生氣,她想起自己初次登門時,婆婆的見面禮只給了500,轉眼間就翻倍了,顯然是偏心。這件事壓在陳寒心里,好幾天都沒給婆婆好臉色。
接下來,全家就開始操辦婚禮。那場婚禮辦得很風光,當然花銷也不小。陳寒從丈夫那里得知,辦婚禮的錢都是公婆拿的。她心里很窩火,晚上就跟丈夫吵了起來,說明擺著就是“欺負”人。丈夫示意她小點聲,不要讓老人聽見,可她偏偏提高嗓門,故意讓公婆聽見,以發泄心中的不滿。
第二天,婆婆主動找了陳寒,說出整件事情的原委:“你們結婚那會兒,咱家的條件不好,你爸剛動了手術,家里沒那么多錢,所以很多事都是你們倆自己辦的。說實話,我和你爸一直都覺得虧欠了你。老二結婚了,婚禮的錢是我們出的,那是因為女方家買了房子。咱家娶媳婦,總不能還讓人家給辦婚禮吧?我們把你爸單位那邊的小房子賣了,除了給老二結婚的錢之外,還剩下了一些,想給你們倆湊個首付……”婆婆的話還沒說完,陳寒就羞愧不已了,想起自己這些年的斤斤計較,與婆婆此時此刻的大度,儼然是天壤之別。
太計較生活里的小事,落得心胸狹窄、咄咄逼人的名聲;太計較工作上的小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耽誤了大事;太計較感情上的小事,對人持有偏見,影響彼此間的關系。計較來計較去,發現得到的不過是一肚子的怨氣,失去的卻是名聲、機會、感情和修養。
完全不計較得失,有點不太現實,可若把計較當成了習慣,對任何事、任何人都計較,就未免顯得太過淺薄了。我們擁有細膩如絲的情感固然可貴,但偶爾也該有“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大氣。放開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一種生活智慧,也是一種可貴的修養。如此,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無限的喜悅與精彩。
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再決定要不要開口
不知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明明你好心勸解一個人,可是人家非但不領情,還對你心生怨懟;明明你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可是人家非但不接受,還與你針鋒相對;明明你掏心掏肺地想討好一個人,可是人家非但不動心,還對你視若無睹。
想必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卻找不出源頭所在,為此大為苦惱。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你在表達善意,發表見解,示人以好的時候,是否認真考慮過對方的感受呢?你是否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了呢?
可以說,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想的就是別人想的,而不去顧及別人的立場。這樣一來,別人自然不愿意顧及你的感受,也就不可能重視你的一言一行了。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化是很大的,這也是俗話常說的知己難尋的原因之一。我們不能單憑自己的喜好、認知、理念去左右別人,而應根據別人的特點投其所好,這樣才可能打動他,從而建立良好的關系。
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是我們必須學會的技巧,這對我們的人際交往大有裨益。
講一件我生活中的小事吧。
有一天,我出去見一位客戶。雖然我提前查詢了公交路線,但由于某個路段臨時維護,我只能更改乘車方案。不巧的是,我當時所在的地方手機網絡信號比較差,沒辦法及時查詢公交路線,就給同事小木打電話求助:“小木,我要去張經理那邊談業務,中途路段維護,得改換路線,我現在在A大街,你幫我在電腦上查一下怎么去吧。”
沒一會兒,小木就回答說:“我幫你查了,你所在的位置距離張經理那里已經很近了,不必乘車,直接步行就可以。你先往北走,第二個十字路口左轉,直行300米,在馬路東邊就是。”
我聽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好說:“你先別掛我電話,我試著找找,萬一找不到你再給我指示。”
其實我是個路癡,經常分不清東南西北,現在心中焦急,更是找不到方向。于是,我不得不反復詢問小木。
小木被我詢問了幾次后,猜到我對方向不敏感,就說:“今天晴天,你就背對著太陽,沿著馬路走,一直往前走,到第二個十字路口了,順著馬路往左轉,直行看到肯德基店面后,往對面看,就能看到張經理的公司了。”
這么一說,我馬上心領神會,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張經理的公司。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起初小木按照自己的思路給我指路,卻沒料到我是路癡。后來他從我的立場出發,換了一種角度闡述路線,我才心領神會。
可見,只有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才能讓別人得到幫助,進而感受到你說的話的真實、善意和價值。那么,跟別人交往時,要怎么考慮別人的立場呢?
我們不妨先看一則小寓言:
一位農夫追趕上伊索大師,說要給他講一件事。伊索問他:“你這件事經過三道篩子了嗎?”那人愣了,問:“什么是三道篩子?”伊索說:“一是這件事真實嗎?二是這件事是善意的嗎?三是這件事重要嗎?”那人想了想回答:“這件事只是聽來的,好像是在說某人的壞話吧,要說起來這件事不講也行,沒什么重要的,只是消遣。”伊索說:“既然沒有經過這三道篩子,就不用講了吧。”
我們在跟別人交往時,也要經過這三道篩子。
首先,你說的話一定是對的嗎?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天下之大,總有你不知道的事。不過,我們總是習慣用自己有限的經驗、閱歷和學識去評判別人。比如,我們常常說類似這樣的話,“看你這副邋邋遢遢的樣子,以后肯定成不了大事”,“就你這水平,干這行絕對不行,趁早改行吧”,“你那套思路早過時了,我的方案才是最合適的”……我們認為自己所言所行都是正確的,而將別人放在對立面。但是,換個立場去看,也許別人也覺得你大錯特錯呢。所以,世間沒有絕對的事,你的話也未必全都正確,跟別人交流時,最好留幾分情面,不要誤以為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
其次,別人相信你說的話嗎?
當過心理醫生的人都知道,要想幫助心理患者恢復健康,絕非僅靠藥物和治療技術就可以實現的,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也就是說,病人必須信任醫生,醫生才有機會治愈病人。同理,只有在別人信任你的情況下,你的話才能打動他。如果雙方之間沒有信任的基礎,即便你講得天花亂墜,對方也會持懷疑態度。
最后,你說的話別人有沒有興趣?
別人信任你,也愿意聽你講話。可是,如果你說的話索然無味,別人也就沒有聽下去的耐心了。也許你并不具備幽默的潛質,但起碼要做到觀點清晰明確,直言重點,這樣別人才有興趣聽下去。比如,你給別人推薦一款數碼相機,上來就說你哥哥對這款相機評價特別高,用起來特別順手,別人怎么可能有興趣聽下去,而如果你直接說這款相機像素高,操作簡便,別人自然愿意聽下去。
跟別人交往時,不論是抱著什么樣的目的,都應該事先用這三道篩子衡量一下,這樣才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同。
這三道篩子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的重點,只要你愿意遵守,就會在人際交往中收獲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能隨手解決的摩擦,沒必要小題大做
每個人每天都要置身于各種人際關系中,如家人、同事、朋友、戀人等,難免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如果懂得如何妥善處理,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影響雙方的感情,甚至釀成大錯。
事實上,生活中的很多摩擦僅僅是因為一些小事,而到最后我們卻把它弄得令雙方都僵持不下。其實這些摩擦的起因無非是我們太在乎爭一時之長短,令自己情緒失控,讓矛盾激化,最后使自己十分被動。為什么不帶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控制自己憤怒的情緒,妥善處理事情呢?如果總是帶著當仁不讓,一定要爭強好勝的心理,就很容易將“小摩擦”演變成“大問題”,甚至在矛盾激化時,釀成大禍,最后損人又損己。
朋友小田給我講述過她的一段經歷。
小田每天都騎著電動車上下班,在人流高峰期的時候難免會與人磕磕碰碰。
一天傍晚,小田騎著電動車在路口準備右轉的時候,前面突然開過來一輛拉風的摩托車,速度非常快。雖然兩人都緊急剎車,但還是輕微地碰了一下。
騎摩托車的是個年輕帥哥,見此情景沒說話。小田越想越火大,心想:什么人啊,以為長得帥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開這么快,撞到人了連一句道歉的話都不說。正當小田想開口埋怨的時候,帥哥從自己的摩托車上下來,看了看小田的電動車被碰撞的位置,然后給她鞠了一個躬,笑著說:“路這么寬,我們也能碰到一起,真是緣分啊,不過我們這樣擦了一下,說明還真是緣分不淺啊,最起碼也得回眸五百次以上吧。”對方的一句俏皮話,讓原本怒氣十足的小田一下子笑了起來。
這個回應讓小田真的很意外,第一次聽人這么說,這樣也叫緣分,虧他想得出來。盡管這樣,小田還是很高興,對他露出了笑容,火氣立馬消退得一干二凈。
一句幽默的話,有時就能化解一場大矛盾。幽默的背后就是大度與寬容,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智慧。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遇到一些小摩擦,這時你不妨嘗試用一份沉穩的心態來對待,用一份寬容來化解,讓人際關系變得更加融洽,反之,如果你大動肝火,小摩擦就可能變成大矛盾,直至無法收場。
一個人若懂得寬容他人,以誠相待,不被一時的憤怒情緒所左右,多一分理解,就能讓人際中的摩擦消失于無形中。退讓不意味著懦弱,反而會令自己視野更加開闊,令自己能更加透徹地分析情況,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處理人際摩擦時的“退讓”,反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胸懷,是一種令自己贏得幸福的方式。
下面,說一下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的妥善處理與他人摩擦的方法:
1.爭強好勝分時機。每個人都要注意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學會替對方著想、尊重對方,本著這樣的原則處世,就能令自己保持冷靜、諒解及寬容大度。
2.耐心傾聽。當與他人產生摩擦的時候,請先耐心傾聽與觀察,包括對方的說話節奏、眼睛,這樣不僅能幫你了解對方,幫你給對方一個解釋的機會,同時也給自己一個緩沖的時間平息憤怒,或許結果就會有所不同。
3.站在大局上考慮。當遇到矛盾時,要考慮到自己更長遠的目標,要考慮若放縱自己胡鬧的話,能否承受將要出現的結果。意識到這一點,你自然會采取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與人爭斗。
4.糾正認識上的誤區。與人相處時遭遇到摩擦,不能我行我素,要學會放下身段去追求和解。想要妥善處理就得控制那些不理性的思維,比如武斷、主觀、貼標簽等,這樣我們的頭腦才不至于模糊昏聵,喪失判斷力與分析能力。
生活中,跟別人發生摩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妥善處理摩擦的方式。請記住一句話,你沒必要把小摩擦變成大問題,這樣對自己、對他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