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理他!你的焦慮是因為對孩子關注太多
- (美)凱瑟琳·珀爾曼
- 1553字
- 2020-04-17 18:06:08
囚犯們在尋求庇護
為了保證嬰兒的茁壯成長,他們與生俱來就有一套“呼叫—反應系統”。即使是只有一天大的新生兒也會因為生理需求而啼哭,比如,要喝奶或是需要更換尿布,等等。嬰兒的哭泣提醒父母他們需要幫助。一旦父母對嬰兒的需要迅速做出反應,他們之間便建立起了一種安全的依賴關系。對孩子來說,與父母之間建立這樣的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夠保證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那么,這種依賴關系的壞處又是什么呢?
嬰兒很快就會意識到,啼哭是獲得家長關注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嬰兒學會開口說話之前,甚至在他們還不會用手比畫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時候,就會通過啼哭來與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了。當嬰兒想喝奶時,他們開始哭;當嬰兒見到陌生的面孔或聽到不熟悉的聲音時,他們開始哭;當嬰兒憤怒、沮喪、無聊、傷心時,他們還是會哭。
對新生兒來說,啼哭是一種本能,一種生存技能。同時,這還是全球通用的,所有的父母都能夠理解的語言。
父母努力讓他們的孩子停止哭泣。一開始,這樣做確實很有必要,但實際上,孩子們能夠忍受一定程度的饑餓和不適的情緒。當父母不停地干預孩子們各種各樣的哭鬧時,他們便學會了利用它——哭泣和抱怨能夠讓他們獲得父母及時的關注,讓他們的需求迅速得到滿足。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學會了如何完美地掌控自己哭泣時的聲調,還能把哭泣轉變成各種難以忍受的吵鬧。父母們痛恨孩子們的壞脾氣和不停地哭鬧,他們往往會做出妥協以阻止孩子們歇斯底里地吵鬧——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對此,孩子們非常清楚。
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對于自己的生命,他們能夠掌控的部分很少——父母控制著一切。在這種不平衡的權力關系中,弱勢的一方感覺尤其明顯。所以,有時孩子挑戰父母只是因為他們可以這么做。例如,2歲的山姆向媽媽要一碗麥片,但是,當媽媽把麥片和牛奶倒進碗里時,他卻拒絕吃?!安?!不!不!我要吃雞蛋!不要麥片!我要雞蛋!”其實山姆想吃麥片,但他就是想看看媽媽會不會給他雞蛋。這時,你能猜到將會發生什么嗎?
山姆開始發脾氣,他把碗推到夠不到的地方。他開始哭泣,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媽媽將盛麥片的碗推給他,這激怒了他?!安灰溒?!不要麥片!”他的臉憋得通紅,尖叫著大聲哭泣,不停地踢著腳。這時,山姆什么都做得出來,并且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毫無疑問,媽媽開始給他做雞蛋了——她不能讓山姆在這么小的時候就餓肚子,她希望孩子趕緊長大,可以去上學。此刻,山姆立刻安靜了下來,就像在嬰兒時期一樣——山姆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什么都愿意為他做。
現在,山姆發現他擁有比自己想象中更強大的力量,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感覺。由此,山姆找到了許多其他方法讓媽媽就范。比如,當她在CVS玩具柜臺對他說“不”的時候,山姆大發脾氣。他!想要!他的!玩具!
媽媽被弄得非常尷尬。她感覺周圍的人全都盯著她的兒子看,然后看著她,好像在說:“你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因為如果你是一個好媽媽,你的孩子就不會這么做了。快讓那個孩子閉嘴!”她沒有心情向周圍的人解釋。于是,她買了那個玩具。山姆高興極了。他不僅有了一個新的塑料機器人,而且還強迫媽媽做了他想做的事。對他來說,這再一次證明了——這種做法確實有效。
他不僅對媽媽如此。
山姆這種行為的累積效應是一場相當持久的“意志之戰”:媽媽或爸爸這樣說,山姆就偏要那樣說。父母說“不!”,他就偏要說“我要!”。在這場戰斗中,父母有時會贏。他們耗盡了精力,最后離開了商店,沒有買他想要的玩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獲勝的仍然是山姆。他總是不屈不撓地跟父母進行戰斗。有趣的是,這樣做總是能夠成功地吸引父母大量的注意力,偶爾還能得到一個玩具或是一個蛋卷冰激凌。
但這對于父母而言卻意味著無休止的斗爭。他們只是不想說“不”,難道他們就不能直接走出商店而不買任何東西嗎?是的,他們可以。
前提是他們必須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