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把腎病“吃回去”
我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為了驗證營養的治療效果,我開始在自己身上做起實驗。
2004年的時候國內營養方面的書籍很少,在醫院內網站上查到的國內外文獻中,可用的、現成的營養治療腎病的資料更是寥寥無幾。查來查去,沒有一篇文章專門說我的病情。
看來只能靠自己了,好在根據這段時間的營養學習,再加上我對腎臟結構的了解,對自己的營養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構想:
第一,不增加腎臟負擔:例如減少鈉的攝入,不吃任何有添加劑的食物,不吃零食,植物蛋白要減少,因為植物蛋白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含氮廢物,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避免過度勞累。
第二,增加腎臟修復的營養素:主要任務是修復破損的腎小球過濾膜,那些已經硬化的腎小球也只好不去管,好在腎臟的儲備能力比較強。
我把上大學時用過的教科書找出來看,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了解營養素與細胞結構、細胞功能的關系。理清了其中的關系,我的眼前漸漸云開霧散,很多問題突然之間迎刃而解了。
食物中主要含有七大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當然還有最為重要的水。營養素組成了我們體內的細胞,進而形成我們的肌肉、心臟、大腦、胃腸道等器官;營養還提供了細胞工作所需要的能量。機體每天都在進行新陳代謝,只要營養充足,受損細胞就會通過不斷的“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完成自我恢復,長出“新”的組織與器官。只不過這個周期比較漫長,比如皮膚細胞28天左右更新一次,紅細胞每4個月更新一次,肝的更新周期是6個月,肺的更新周期是2~3周……在細胞的更新周期內,受損的細胞被修復,置換出“新”的組織和器官,疾病也就有了康復的可能。
后來想想,上大學時都學過這些東西,當時沒有完全理解,直到與臨床結合才有所頓悟。
可是,我該怎么把腎小球需要的營養送到它們手上呢?
有一段時間,我對此一直困惑不解,于是翻閱各種資料,直到看到一句話:“人體的代謝不需要去設計,只要把足夠的營養素提供給身體,它們自己就會按照基因賦予的指令,走到相應的位置,完成應有的功能。”
這句話突然點撥了我,我開始按照細胞修復的原理,給予人體所有需要的營養素,同時增加我的腎病需要的特殊營養素。
首先,我需要考慮身體最基本的營養需求。
(1)每一個細胞的基本結構成分是蛋白質、類脂(磷脂和膽固醇等)。
(2)細胞代謝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酶的基本成分是蛋白質和輔酶(維生素+礦物質),因此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不能少。
(3)細胞代謝需要能量,最好的能量來自于碳水化合物。
其次,在滿足身體最基本的營養需求基礎上,為了促進腎臟細胞的修復,我還要考慮腎病需要的特殊營養素。
(1)腎小球細胞為上皮組織,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維生素A的幫助,因為維生素A能夠維護上皮細胞的結構及功能。
(2)細胞之間的間隙為結締組織,結締組織最重要的成分是膠原纖維,合成膠原纖維主要靠蛋白質和維生素C。
這些營養物質都來自哪些食物?
食物分成五大類:糧食類、蛋白質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
(1)糧食類:主要依靠各類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給細胞提供能量。體力勞動多,需要的能量更多,我的體力勞動比較少,所以應該每天吃150克米面,同時增加一些粗糧。
(2)蛋白質類:包括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腎病患者要注意提高動物蛋白的比例(肉、蛋、奶、魚),減少植物蛋白的比例(豆類、粗糧、堅果)。正常人每天攝入蛋白質的量為每千克體重1~1.2克。好在我的腎功能還正常,此時不需要嚴格控制蛋白質,只有出現氮質血癥(當腎病患者到了慢性腎功能不全階段,血中尿素氮、肌酐均超出正常范圍,這個時期就是氮質血癥期,也叫尿毒癥前期)的患者才需要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入量。所以,我給自己制定的每天優質蛋白攝入量是每千克體重1克,算下來,我需要的總量是50克,其中動物蛋白占一半以上,為此我每天需要牛奶200毫升、雞蛋1~2個、瘦肉100克,每周吃2~3次魚。
(3)蔬菜類:主要提供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每天應該吃250克到500克。
(4)水果類: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和碳水化合物。每天應該吃250克。
(5)油脂類:包括炒菜的油、肉類(畜禽類和魚蝦類)里的油、堅果里的油。油脂里面有兩大類成分,一種是脂肪,另一種是類脂,類脂主要包括磷脂和膽固醇。磷脂主要來自于雞蛋、大豆和肝臟,膽固醇來自雞蛋、肝臟和其他內臟,這些類脂是細胞膜最基本的成分,必須保證每天攝入。
(6)要注意以下營養素。
維生素A:主要來自于肝臟及含有胡蘿卜素的水果蔬菜。胡蘿卜素在油脂的環境中可以轉換為維生素A,因此油脂的攝入不能少。
B族維生素(參與細胞代謝):主要來自于新鮮的蔬菜和動物性食物。
維生素C:來自新鮮的水果。每天需要吃250克以上。
(7)需要減少的食物:適當控制食鹽的攝入量,少吃各種含化學添加劑的加工食物,另外植物蛋白也應有所減少。
方案出來了,接下來就是每一天努力執行下去。
不知不覺間一個多月過去,我慢慢地感覺到身體有了變化,最明顯的感受是身體有勁兒了,不再是一副病歪歪的模樣。要知道,以前我連每天做飯都感到累,但慢慢地已經可以應付家務活,還能出去散步。
更令我沒想到的是,這樣調理了3個月,竟然真的有了治療效果,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每次排尿后我看到蛋白尿引起的泡沫越來越少,后來居然逐漸消失了。
生病這幾年,我已經習慣回頭看一眼馬桶,通過尿液中泡沫的多少,大致判斷最近尿中的蛋白情況。
之前,我每個月都會到我所在的安貞醫院做一次尿檢,結果始終是尿蛋白++~+++,尿潛血+++。自從開始營養調理后,我發現尿液中泡沫越來越少。真的快好了嗎?我趕緊跑到檢驗科去驗證。
尿常規檢查速度很快,3分鐘后給我做檢查的檢驗員王大姐就拿著一張化驗報告走了出來,滿臉笑容地告訴我:“夏醫生,尿蛋白陰性,潛血+。”
作為醫生,我非常清楚腎病是多么遷延難治,聽到這個不可思議的結果,心里直打鼓:“別是搞錯了吧?”我趕緊接過化驗單,左看右看,名字正確,化驗結果也正如王大姐所說。
但我當時一直不敢相信3個月時間就能創造奇跡。為了驗證這個結果,那段時間我每周都去驗,而且都是清晨的第一次尿液,以提高尿檢的準確性。最后結果都一樣:尿蛋白陰性,潛血+。后來又繼續堅持營養調理3個月,竟然連尿潛血也變成了“-”。
看到尿檢結果上沒有一個“+”,我心里既感到驚喜又感到驚奇:我的慢性腎炎竟然真的靠營養調好了?
當時我已經被腎病折騰了4年時間,但僅僅半年時間,我竟然用營養調理好了原本正在走下坡路的腎臟組織。這次在自己身上進行的“人體實驗”讓我親眼見證了營養的作用,也讓我對營養的認知徹底改觀。
后來,由于每天的三餐越來越講究,再加上根據自己的需求增加了一些保健品,我感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好,腿腳也有了力氣,感冒次數逐年減少,抵抗力越來越強。從2005年4月以后,我再也沒有請過一天病假,每天都是精神抖擻地去上班,天天坐在門診看幾十個患者。每年到了年底,還有許多年假沒有時間休,只能“無私”地奉獻給醫院。
近幾年醫院里開始重視醫務人員的健康,每年都給我們免費體檢,我的腎很爭氣,尿蛋白和潛血始終都是陰性。
健康回來了,快樂和自信也回來了。
與此同時,作為醫生我也敏感地捕捉到一些對我來說極具顛覆性的信息:以往在治療疾病時,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都過多地依賴醫療科技,從未意識到很多疾病其實和飲食不當及營養失衡有關。營養失衡成為很多疾病的罪魁禍首,認識到這一點,再面對疾病的時候,我們的思路就不能只局限在藥物、手術等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