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單純性肥胖的診斷與分度
一、肥胖的診斷標準
判斷是否肥胖,單純的測量體重不夠確切,主要看脂肪的重量以及在全身的比例,因此,測量體重指數和局部體脂含量是診斷、治療和預防肥胖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1)體重指數。目前常用的體重指數(BMI),又稱為體質指數。它的計算方法為: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m)的平方。在判斷肥胖程度時,使用這個指標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對體重指數的影響,以便于人群或個體間相互比較。研究表明,大多數個體的體重指數與身體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顯的相關性,能較好地反映機體的肥胖程度。
WHO推薦將BMI作為肥胖的診斷指標已經用于臨床及所有的研究。BMI與肥胖有很強的相關性,除了對肌肉發達的人及年齡很大或很小的人以外,對所有的人群都可應用。這個方法簡便、實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WHO1998年將BMI>25定為超重,BMI>30為肥胖。
但對于亞洲人的研究中發現當BMI>23時與肥胖有關的疾病發病率逐漸增高。國際及亞太地區研究肥胖的有關專家建議,將亞洲人健康體重的切割點定在BMI=23,大于此點為超重,BMI≥25的為肥胖。有專家建議,中國人肥胖診斷以BMI≥27為宜,BMI≥25但BMI<27可視為超重,但就預防與肥胖相關疾病而言BMI>23時即應予以注意。其他還有一些測量體脂的方法大部分要求精密儀器,在臨床難以做到。
2.局部體脂分布
近年來,關于體脂分布與動脈硬化危險因子的關系有較多報道。主要是軀體部脂肪蓄積的上半身肥胖與糖代謝異常,脂質代謝異常以及高血壓密切相關。對于一般人,脂肪的80%分布于皮下,余下的大部分存在于腹腔的大網膜和腸系膜等部位,男性高于女性,而且老年人內臟脂肪所占的比率更高。
測量內臟脂肪的方法有核磁共振(MRI)、CT或雙能X線吸收測量體脂分布,以計算內臟脂肪量或脂肪面積。盡管儀器的測量能精確反應內臟脂肪的量,但是較為麻煩。
臨床常用的簡易方法是測量腰圍和臀圍。WHO建議男性腰圍94cm,女性80cm為歐洲人群適宜的標準。但是這一標準并不適用于亞洲人,建議臨時將男性90cm與女性80cm作為測量腰圍的較低標準。必須強調,任何評價肥胖的方法均需要包括腰圍的測量,因為當腰圍減少時,即使體重無改變,亦可顯著降低肥胖相關性疾病發病危險。
綜合所述,亞洲人BMI≥23即為超重,23~24.9處于肥胖前期,25~29.9為Ⅰ度肥胖,BMI≥30為二度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即為肥胖。

二、我們需要監測的指標
對于肥胖的病人,我們應該通過以下幾個指標來監測其肥胖程度:
(1)體重指數。根據《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試行)的規定,在測量時,受試者應當空腹、脫鞋、只穿輕薄的衣服。測量身高的量尺(最小刻度為1mm)應與地面垂直固定或貼在在墻上。受試者直立,兩腳后跟并攏靠近量尺,并將兩肩及臀部也貼近量尺。測量人員用一根直角尺放在受試者的頭頂,使直角的兩個邊一邊靠緊量尺,另一邊接近受試者的頭皮,讀取量尺上的讀數,準確至1mm。稱量體重最好用經過校正的杠桿型體重秤,受試者全身放松,直立在秤底盤的中部。測量人員讀取杠桿秤上的游標位置,讀數準確至10g。

(2)腰圍和臀圍。根據《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試行)的規定,腰圍的測量方法是讓受試者直立,兩腳分開30~40cm,用一根沒有彈性、最小刻度為1mm的軟尺放在右側腋中線胯骨上緣與第十二肋骨下緣連線的中點(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圍繞腹部一周,緊貼而不壓迫皮膚,在正常呼氣末測量腰圍的長度,讀數準確至1mm。臀圍是測量臀部的最大周徑。

(3)體脂率(F%)。體脂率可按下列公式計算:F%=(0.570/D-4.142)×100。其中體密度(D)按照下表測算,然后代入公式中。


(4)皮下脂肪厚度。B超測定法:測定位點4個:A點在右三角肌下緣臂外側正中點,B點在右側肩胛下角,C點在右側臍旁3cm,D點在右側髂前上棘。測定三頭肌和肩胛下角部位的正常值高限:男性為51mm,女性為70mm。本方法影響的因素較多,壓力不同,皮下脂肪組織分布不同,皮下脂肪和深部脂肪含量的比例個體的差異較大。
皮卡鉗法:測定位點與B超測定法相同,用卡鉗測量皮褶厚度。

(5)臀圍。患者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足均勻承擔體重,醫生將皮尺置于患者背面臀下橫紋處,水平圍繞大腿一周的圍度。
(6)上臂圍。患者上臂自然垂直,醫生將皮尺置于受試者上臂最豐滿處,水平圍繞上臂一周的圍度。

(7)體重。用體重計測量,患者每次測量體重需著相同且盡量單薄的衣物站立于體重計稱重。

三、怎樣才是有效的減肥標準
根據1997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五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中修訂的《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療效評定標準及病歷書寫要求》,將單純性肥胖病療效評定標準修訂為以下4點:
(1)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體重下降>80%,體脂率男性接近26、女性接近30,體重指數接近26~27。
(2)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或基本消失,體重下降30%~70%,體脂率下降≥5,體重指數下降≥4。
(3)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體重下降25%~30%,體脂率下降3~5,體重指數下降2~4。
(4)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體重下降未達到25%,體脂率下降未達到3,體重指數下降未達到2。

四、中醫辨證分型標準
參照1997年第五屆全國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肥胖的辯證分型主要有以下五類:
(1)脾虛濕阻型:肥胖、浮胖、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滿、脈沉納、舌苔薄膩、舌質淡紅。
(2)胃熱濕阻型:肥胖、頭脹、眩暈、消谷善饑、肢重、肢重怠情、口渴喜飲,脈滑數,舌苔膩微黃,舌質紅。
(3)肝郁氣滯型:肥胖,胸脅苦滿,胃脘痞滿,月經不調、閉經,失眠多夢,脈弦細,舌自或黃膩、舌質暗紅。
(4)脾腎兩虛型(脾腎陽虛):肥胖,疲乏、無力、腰酸腿軟、陽痿、陰寒、脈沉細無力、苔白、舌質淡紅。
(5)陰虛內熱型:肥胖、頭昏眼花、頭脹頭痛、腰痛酸軟、五心煩熱、低熱、脈細數微弦、苔薄舌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