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生活習慣

有兩棵松樹,一棵長在山頂,一棵長在山谷,如果我們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它們的生長狀況完全不一樣。它們有各自的生活習慣,雖然都屬于松樹這一樹種。山谷中的生長習慣完全不同于山頂上的生長習慣。樹的生長習慣,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并表現出來,就是樹的個性。當我們在研究某種生長習慣的時候考慮到了環境的背景因素,那么就會注意到,這并不同于我們的期望。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每棵樹并不只是機械地回應環境,它們都有自己的生長習慣。

人也是一樣的,我們若想要研究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就一定要關注環境條件。隨著環境的變化,人的意識也會發生變化。所以,觀察生活習慣與現實環境的直接關系是我們的目標。對于一個處在順境中的人,我們可能無法清晰地看出他的生活習慣,但如果他處在一個陌生的、困難不斷的生活環境里,他的生活習慣就能夠非常明顯地暴露出來。假如一名心理學家非常有經驗,那么就算某個人處在順境之中,他也能夠看清這個人的生活習慣。不過對于普通人來說,要想看到某個人的生活習慣,就只能等他處于逆境中的時候了。

生活里到處都是困難,而完全不是游戲。人們總會遇到困難重重的環境,對于人們遇到困難時所表現出的特別的性格特點和不正常活動,我們一定要進行研究。就像前面說的那樣,生活習慣是一個整體,因為在早期生活的困難中,以及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它就已經形成了。

然而相比于我們對過去的興趣,我們對未來的興趣更加濃厚。我們一定要理解他的生活習慣,才能夠理解一個人的未來。假如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么就算是我們把驅力、刺激、本能等因素都考慮到了,那也不能夠對未來做出預測。有的心理學家在得出結論時,試圖通過關注創傷、印象、本能等一系列因素的方式來得到幫助。不過只要深入地進行觀察,就能夠發現,這些因素都在說明,某種生活習慣從頭到尾都保持一致。所以,無論哪種類型的刺激,所起到的作用不過是“維持”和“保護”某種生活習慣。

那么,我們在前幾章里所討論的問題,是怎樣與生活習慣的觀點緊密聯系起來的?我們已經說過,在面臨困難的時候,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會產生自卑感或者是自卑情結,并因此備受煎熬。而且,這種狀態是人們無法長期承受的。因為有自卑的刺激,他們會行動起來,這樣就會產生一個新目標。長期以來,個性心理學用“生活計劃”這個詞來概括這個目標持續的一致性活動,不過因為學生常常對這個名稱產生誤解,所以我們把它稱之為生活習慣。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所以在對他的未來進行預測的時候,就好像看一場戲的第五幕,可能只是通過讓他回答問題,或者觀察他與別人的攀談,就得出了結論。這個過程會暴露出所有神奇和玄奧的東西。因為我們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各種問題、各個階段都有所了解,所以我們才能夠預測未來。對于不同類型兒童將要發生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一些事件中的信息和經驗來做出判斷,比如有些兒童總是讓自己遠離他人,有的兒童被溺愛,有的兒童要依賴他人,而有些兒童在進入了新的環境時表現得非常遲疑。假如某個人的目標是尋找一個讓自己可以倚仗的人,那么他會遇到什么樣的情況?在遇到生活中的問題時,他可能會躲避處理問題,也可能表現得躊躇、猶豫、停滯。因為我們已經多次看到過與之相似的情況了,所以能夠明白他的這些行為。他希望被人寵愛著,不愿意自己一個人前進,他想和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離得遠遠的。他讓自己忙于那些根本沒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想著去為了有意義的事情而奮斗。他缺乏社會興趣,所以最終成了一名罪犯、一名神經病患者、一名問題兒童,甚至會為了徹底解脫而選擇了自殺這條路。我們在過去也了解這些情況,不過我們現在了解得更加透徹。

比如,我們已經知道可以用正常的生活習慣為標準,來研究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還可以在研究正常外的變化形式時,以社會適應良好的人作為標準。

對生活習慣的理解

現在我們應該解釋一下明確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方法。另外,我們還要在正常生活習慣的基礎上,認識各種特別的和錯誤的生活方式,說不定我們可以從中受益。不過我們首先要提出,我們在劃分各種人的類別時,不應該使用這種研究方式,然后再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就像不能發現同一棵樹上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也不可能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要知道大自然是非常多樣的。我們很難統計出錯誤本能和刺激的可能性,所以也不可能找到兩個完全相似的人。因此在說到分類的時候,我們只是為了更加方便才歸納出相似之處,這是一種明智之舉。我們可以提前設定一種簡便的分類,比如歸納出某個類別,然后研究這個類別的獨特之處,這樣我們的判斷就會更加準確。不過,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那么我們所使用的劃分方式,應該是有助于解釋某種特別的、相似的類別的,我們不應該總是使用同樣的分類方式。有的人在對待劃分和類別的時候非常嚴謹,一旦某個類型能夠容納某種人的特點,他就絕對不會想到另外一個類型也能夠容納。

為了能夠解釋得更加清楚,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當我們說到某種類別的人不適應社會的時候,我們說的是他生活比較孤獨,對人生、對社會都沒有任何興趣。雖然這種方法也可以劃分人的類別,而且還可能是最重要的方法,不過我們很容易發現,在認識每一個個體的時候,有些人的興趣總是集中在視覺事物上,不管他這些興趣是怎樣有限,而另外一些人的興趣卻集中在口頭事物上。所以我們知道,雖然這兩種人都能夠適應社會,但他們卻是完全不同的。在這兩者之間,我們很難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使用這種抽象的方法,只是為了在劃分類別的時候更加簡單,那么這種劃分方法可能會導致混亂。

正常人是我們衡量變化形式的標準,所以我們現在要討論正常人。對于在一個社會中生活的正常人的個體,他們的生活模式的適應性非常強——暫且不論他的愿望是不是與他所得到的好處相一致——這就使得他們能夠從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某些好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時,他有充足的勇氣和精力去解決。不過,在有心理疾病的人身上,我們完全不能發現這兩種能力。他們不能在心理上調節自我以和每天生活中的任務和工作相適應,也不能夠和這個社會相適應。

我可以拿出一個病例作為例子。這是一個男人的例子,他三十歲左右,面對問題時他總是在最后一刻選擇逃避。他有一個朋友,不過他總是擔心,覺得兩人之間的友誼很難長久。對于發展友誼來說,這些因素都是不利的,因為有一方總是處于緊張的狀態。因此他必然沒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能夠和他打招呼的人。他不能適應與別人交朋友,也對此不感興趣。其實他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靜默不語,他根本就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我們可以對此做出解釋,他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什么話可以說,因為他完全沒有自己的觀點。

另外,他還是一個非常害羞的人。他說話的時候總是臉紅,可如果害羞的情緒被克服,他講話的時候也不錯。不過對于這個問題,他需要的不是別人對他的批評,而是別人的幫助。所以,他的朋友們都不可能喜歡他緊張、畏畏縮縮的樣子。他對此也有所感受,所以對說話就更加憎惡了。我們可以肯定,他的生活習慣就是,在與別人接近的時候總是關注自己。

在交往問題和社會生活問題以外,他還面臨職業問題。在這方面,這位病人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完成工作,所以他沒日沒夜地學習,把自己弄得非常緊張,而且又很疲憊,最終不得不辭職。

如果將他對待生活中的兩種錯誤的態度進行對比,我們就可以發現,他一直都處于焦慮的狀態中,這說明他的自卑感非常嚴重,他對自己的評價過低,而且認為新的環境和別人都是非常不友善的。所以,從他的各種行為看,都讓人感覺到似乎他所處的環境對他有敵意。

對于這個人的生活習慣,我們此時已經有充足的材料來刻畫。我們可以發現,他在恐懼的同時,又總是表現焦慮緊張、拘束,另外他也希望自己能夠進步。讓他向前走一步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不然他寧可永遠和這些令人厭煩的交往保持距離,或者是干脆在家里待著。

他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婚戀問題,大多數人在對待這個問題的時候,所做的思想準備都是不足的。在和異性交往的時候,他也總是表現得很遲疑,他認為自己內心想要結婚或者是談戀愛,可是又不敢面對自己的未來,因為他的自卑感非常嚴重,他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夠符合自己的心愿。我們可以用一個轉折句來描述他所有的態度和行為:“是的……不過……”他竟然能夠同時與兩個女孩談戀愛,不過這種事情對于神經病患者來說是經常存在的。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兩個女孩還不如一個女孩,很多一夫多妻的喜好都可以通過這個事實來解釋。

現在我們可以探討這種生活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個性心理學的目標就是分析生活的習慣,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在他四五歲的時候就建立起來了。這個時候的某些悲慘事件可能使他的一生都會受到影響。對于這樣的悲慘事件,我們一定要找出來。我們可以發現,他之所以失去了對人的正常興趣,可能是因為某些東西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痕跡。他認為與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還不如直接撤退為好,因為生活中的問題非常嚴重。所以他就變得懦弱、謹慎,總是要想個辦法逃避。

他可能是第一個孩子,這個問題一定要提出來。我們前面已經說過,第一個孩子的意義非凡。我們已經提到,這種情況下的第一個問題是,他一直都是大家關注的中心,而且這種情況保持了很多年。不過現在另外一個受寵愛的人取代了他光榮的地位。我們可以發現,由于別人得到了更多寵愛,所以很多害怕前行或者是害羞的人,都有這種傾向。可見,我們已經很容易地發現這種病例的問題所在了。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要問病人一個問題:“你是家中的第一個、第二個還是第三個孩子?”然后我們就會得到自己需要的資料了。不過我們還可以用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對病人的早期記憶展開盤問,我們在下一章會占用一定的篇幅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所說的原型是早期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原型就是這種最早的圖像或者是早期的記憶形成的,所以這種方法非常有價值。如果某個人把他自己的早期記憶講出來,我們就能夠發現,人性中的真實部分便包括這些內容。我們現在可以回想一下,所有人都可以對一些重要的事情保持著記憶,另外有些不重要的事情也存在于記憶中。

有些心理學派的假設正好相反,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已經忘記了的事情。不過其實這兩種觀點的區別并不是特別大。一個人可能不知道記憶中的事對他有什么意義,也不知道他的行為和這些記憶之間有什么關系,但他仍然能告訴我們,這些事還在他腦子里記著。可見意識中的一些記憶的含義已經被忘記了,或者是被隱藏起來了。不管我們怎么樣強調這種遺忘或者隱藏,都要重視被遺忘的記憶的重要性,所得出的結論其實是一樣的。

對早期記憶的描述,哪怕是少量的,其透視度也非常高。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記憶發現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有些人可能會告訴你,在他小時候,媽媽總是帶著他和弟弟去市場。他說到了他和他的弟弟,那我們就應該知道,他的弟弟對他來說一定很重要。另外,如果我們進一步引導他,他可能會想起下面這些事:沒多長時間就下雨了,母親把他抱了起來,可是當母親看見他的弟弟時,就把他放下,然后去抱弟弟了。在這樣的描述中,我們能夠發現他的生活習慣——他認為有一個比他更受寵愛的人存在。所以對于他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不說話的特點,我們就能夠做出解釋——他總是在到處觀察比他更受歡迎的人到底都有誰。朋友的問題上也是這樣的,他總是擔心自己的朋友會有其他喜歡的人,最終的結果就是他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朋友,而且永遠都是如此。總是有一些小事能被他用來破壞友誼,因為他的猜疑心太重了。

另外,我們還可以找出他的社會興趣發展是怎樣被他經歷的悲慘經歷阻礙的。他曾經回憶起母親抱起了他的弟弟。我們從這件事中可以發現,他已經感覺母親對弟弟的關注更多了。既然他已經有了這種認識,那么他就要驗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會不停地尋找一些證據。他總是非常焦慮,因為他完全相信自己想得沒有錯。他總是感到非常困擾,因為他要去努力,而別人卻更加受寵。

讓他完全孤立是這種多疑的人唯一的出路,所以他要成為這個世界上的唯一,讓他盡量避免和其他人去競爭。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會產生某種幻想:這個世界只剩下他一個人了,整個世界都已經坍塌了,所以不會有人來與他爭奪寵愛。他在尋找能夠讓自己得救的所有可能,不過他所走的道路卻是虛假的、沒有邏輯的、與常識相違背的。這條路線就是猜疑的道路。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個世界非常狹小,他一直都在想著逃跑,他對別人不感興趣,也與別人沒有聯系。其實他只是一個不正常的人,我們不應該指責他。

修正生活方式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這些人的社會興趣能像正常人那樣,能良好地適應社會,不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對于這種人來說,他們總是過于焦慮,而且為了證實自己一直堅持的想法,總是在不斷地尋找證據。他們的想法已經完全被先入為主的觀點占據了。如果我們不改變這種狀況,就根本不能讓他們的觀念發生扭轉。我們一定要擁有某種技能和技術,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醫生對病人的興趣不能太大,兩者的聯系也不能太密切,這就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假如醫生對病歷有了直接的興趣,那么醫生就會發現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才會關注這個病人,而不是因為病人的利益才去關注。另外,病人可能會因此變得疑心重重,因為他并不會注意到醫生的反應。

使病人的自卑感減弱是關鍵之所在。自卑感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另外,因為自卑感是激發某種奮進的基礎,所以我們也不希望自卑感完全被清除。改變目標是我們一定要做的。因為我們已經發現,他(病人)在他人受到喜歡和歡迎的時候,才會以躲避目標為自己的目的。這是一種觀念情結,我們一定要告訴他,他對自己的評價過低,這樣他的自卑感才能夠減弱。他的做法中經常有一些和常理相違背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向他說明。他感覺隨時都會受到侵害,總是處于危險的境況中,時時都在提防。我們一定要解釋,他實在是過于緊張了,世界上沒有那么多的危險。另外,我們也要告訴他,阻礙他給人留下最好的印象、讓他不能夠做好工作的障礙物,就是他擔心別人更受歡迎。

在社交場合中,某個人能夠很好地接待自己的朋友,做好主人的角色嗎?想到朋友們的利益和興趣,他能夠在一段時間內非常快樂,他的境況就會得到很好的改善。不過這種情況在平時的生活中卻變了樣。我們可能會發現他沒有什么想法,也不能享受快樂,最后只是說:“他們不能讓我產生興趣,也不能讓我高興起來,他們簡直是一群蠢蛋。”

他的問題是,他的常識和個人智慧非常缺乏,使他不能夠理解事情。他就像我們說的那樣,過著一種與別人脫離的生活,他總是感覺四面都是敵人,只剩下自己這一頭狼。這種生活在人類的環境中是變態的,也是非常可悲的。

還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也就是抑郁病人的例子,我們現在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抑郁這種疾病非常普遍,而且是可以治愈的,一般在患者年幼的時候就能夠發現。其實我們已經發現很多兒童在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時,都表現出一定的抑郁癥狀。現在我們說的這個病人大約發病了十幾次。他一換新的工作就會發病,不過如果他一直在某個位置上待著,就會完全正常。他希望能夠統治別人,但卻不想進入社會,最后到了五十歲還沒有結婚,而且也沒有朋友。我們應該了解一番他的童年時代,然后才能對他的生活習慣進行研究。他從小就爭強好勝,而且非常敏感,總是強調自己的虛弱和苦難,所以他的姐姐和哥哥都聽他的話。在他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在床上玩,把他的哥哥姐姐們全都推到了床下。因為這件事,他的姑媽把他訓了一頓。他的回答是:“現在我的整個生活都要崩潰了,都怨你責罵我。”

他總是在埋怨自己所受的苦、自己的虛弱,而且還希望能夠操控別人,這就是他的生活習慣。在他后來的生活中,這種性格特點讓他變得抑郁,其實抑郁癥是懦弱的表現,而不是其他什么東西。所有的抑郁癥患者基本都會說同樣的話:“我什么都沒有了,我的整個生活都癱瘓了。”因為這些人一直都被嬌慣著,所以在出現反差時,他的生活習慣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對環境的反應都是非常相似的。所有的人對環境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但一只兔子、一只狼或者是一只老虎對環境的反應卻是不同的。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三個男孩帶到了獅子籠子前面,觀察他們第一次看到這種恐怖的動物時會有怎么樣的反應。第一個男孩說:“咱們回家吧。”然后轉過了身體。第二個男孩表現得非常勇敢,他說:“真有趣。”不過說話的時候卻在顫抖,其實他是一個懦弱的人。第三個男孩說:“我真想往它身上吐唾沫,可以嗎?”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三種態度是不同的,三種反應也是不同的。另外,我們還發現,恐怖是大多數人都具有的特點。

在社會環境中,這種恐懼也會表現出來,恐懼基本是社會適應不良的原因之一,而且也是最頻繁的原因之一。有一個人總是希望倚仗別人,自己從來不努力,因為他出生在一個社會地位很高的家庭。他肯定找不到工作,因為他變得非常懦弱。后來他家里的環境變差了,他的兄弟就告訴他:“你竟然找不到工作,實在太笨了,你真是什么都不懂。”后來這個人開始大量飲酒。幾個月以后,他就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酒鬼,后來又在監獄里度過了兩年。他的監獄生活對他是有益的,不過他又回到社會中去了,而且沒有任何準備,所以這種有益不是永久性的。雖然他出生于一個聲望很高的家族中,可他還是找不到工作,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沒多長時間他就產生了幻覺。他認為自己不能夠找到工作而成為別人的笑料。最開始他是因為酗酒才找不到工作的,后來卻是因為幻覺而找不到。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讓一個酒鬼找到自己的錯誤生活習慣并修正,單純地讓他清醒并不能解決問題。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個人小的時候就總是希望別人能夠幫他,因為他是在溺愛中長大的。對于從事一份獨立的工作,他的準備完全不充足,所以這個結果應該是我們能夠預見到的。我們一定要讓所有的兒童都有獨立性。只有通過這個辦法,才能夠明白他們生活習慣中到底有哪些是錯誤的。至于上面說到的這個男孩,我們應該訓練他開始某些活動,這樣他就不會在自己的兄弟姐妹面前有羞愧感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社县| 台州市| 四子王旗| 潍坊市| 武定县| 乐东| 清涧县| 正镶白旗| 沭阳县| 平乐县| 宜春市| 胶州市| 武陟县| 南康市| 顺平县| 灵川县| 通河县| 锡林浩特市| 宁晋县| 刚察县| 东平县| 榆树市| 布尔津县| 六盘水市| 景德镇市| 徐水县| 海盐县| 东乡族自治县| 雷山县| 济南市| 星座| 会东县| 蓝田县| 麻江县| 霍林郭勒市| 玛多县| 遵义市| 奉节县| 星座| 定西市|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