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攻擊性性格特征(1)
-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共4冊)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9603字
- 2019-08-07 17:00:17
第一節 虛榮心與野心
若個人以獲得認同作為自己最強烈的欲望,那其心靈就會因該欲望的刺激呈緊張狀態,其心底就會不斷明確追逐權力與優越感的目標。為朝該目標進發,其將表現出昂揚的斗志,對成功的期許由此將貫徹其生命始終。這種人將終日思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時常憂心自己給他人留下的印象是否惡劣,對于生活本身卻不再留意,這必將導致他無法跟上實際生活的節奏。他受這種生活方式作用,不光在行動的自由方面大不如前,還得到了一種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即貪慕虛榮。
一般說來,人們都會給虛榮加上種種巧妙的掩飾與多變的面具,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盡管也許人人都貪慕虛榮,但將這種虛榮對外公開,在任何人看來都不是聰明的做法。在虛榮的掩飾面具中,有一種是謙遜,謙遜的實質便是虛榮。此外,虛榮還有如下面具:因為虛榮而拒絕接納他人建議;因為虛榮而要求獲得大眾認可且不知饜足,之后憑借這些認可謀求個人利益。
超過某種限度的虛榮會導致個人做很多無意義的事,導致其拒絕探究事物實質,只留意外在表現,并導致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只考慮自身(其對他人的想法最多不過是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從而引發巨大的危險。其中最大的危險是最終導致個人跟實際生活脫節,導致個人對人們相互之間不可避免的復雜關聯感到無從理解,導致個人跟實際生活間的關聯被歪曲,并導致個人將自己應該履行的人生職責、世界對人們提出的要求全都拋諸腦后。在阻撓個人自由發展方面,虛榮堪稱最惡劣的一種習慣。不管遇到什么人或事,貪慕虛榮之人的想法都是:“這能給我帶來怎樣的利益?”
人們在進行自我描繪時,時常采用一些更美妙的形容詞,比如理想遠大之類,以跟貪慕虛榮的壞名聲劃清界限,為虛榮、驕傲等貶義詞做出掩飾。回想一下,我們聽多少人得意揚揚地提及自己擁有何等遠大的理想。同樣被如此應用的還有斗志昂揚、積極上進這兩個詞。若對社會有利,斗志的價值必定能得到人們的認同,這是很自然的。然而,實情卻是,努力、精力、斗志、上進等褒義詞,大都是為了幫虛榮做出掩飾或裝點。
通常情況下,虛榮之人做事情都不愿遵從規則,更有甚者,會時常故意打擾別人。例如部分虛榮心無法獲得滿足之人,希望別人也遭遇失敗,于是費盡心機為別人制造障礙。孩子也會貪慕虛榮,只是這種虛榮還未發育成熟。貪慕虛榮的孩子有如下喜好:在危險中展現自身勇氣,在比自己更小的孩子面前展現自身強壯。這方面有個典型案例,便是很多孩子時常以殘酷的手段對待動物。從某種程度上說,部分孩子已喪失自信與勇氣,因此會為滿足虛榮心,盡可能以種種匪夷所思的小事作為手段;會為滿足自身對優越感的渴求,從人生主要戰場來到小角落中,在這里,其能做主角而沒有任何顧忌。這種人就包括不斷抱怨生活艱難、命運殘酷之人。他們不過是為了說明自己原本一定能變成大人物,但前提是自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且沒有那么多悲慘的經歷,所以才不斷發出怨言。即這種人既想滿足自身虛榮,又不想迎戰現實生活,因此只剩了一種選擇,就是不停地尋找理由,編造種種美妙幻想。
跟貪慕虛榮之人保持友好的關系,對普通人頗具難度。在批評、評判貪慕虛榮之人這件事上,普通人同樣無從著手。犯錯誤后,貪慕虛榮之人通常會推卸責任,無論何時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但對與錯在實際生活中也許并不重要,所有人都要達成自身目標,為他人奉獻自己的力量,這才是最重要的。貪慕虛榮之人完全不會想到奉獻一事,只會抱怨連連或不斷找理由寬慰自己。我們能看出這種人心底隱藏的迂回曲折的真實思想,其為維持優越感,寧愿做出犧牲一切的努力,及其想要保護自身虛榮的意愿。
部分人會就此提出如下不同意見:現在人類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全都以偉大的理想作為必要前提。實際上,這種看法錯得離譜。完全不虛榮的人是不存在的,即所有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貪慕虛榮的,且虛榮斷然無法讓人采取任何行動,能夠造福人類社會,或賜予人們力量,能夠取得了不起的成就,這便是我們的觀點。社會感是人們取得了不起的成就獨一無二的推動力。連天才創作的作品的價值,都以擁有社會感為必要前提。過多的虛榮融入作品的創作中,只會讓作品的價值與作用遭到貶低,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天才作品一定只包含極少量的虛榮。
但任何人都無法在社會整體環境的作用下完全避開虛榮,不受半點影響。這牽涉到人類文明的疼痛點,揭示了很多人終日難以擺脫痛苦與折磨的原因,因此單是能明白這個道理已經很難得了。貪慕虛榮之人以追求外在的光鮮,作為自己人生的全部意義,所以不管是跟他人友好共處還是跟實際生活相適應,對這些可憐的人來說都是不可能的。這種人只關注自己的聲譽,對其他人或事毫不關心,所以他們通常極易跟其他人發生爭執,對此不必感到半分驚訝。我們發覺部分人的虛榮心得不到滿足,是人類社會眾多復雜矛盾的根源。這表明應先掌握如下關鍵技巧,才能嘗試發掘個人復雜的人格:判定其到底有多么強烈的虛榮心,其虛榮心會在什么事上展現出來,其虛榮心目標如何達成。這些能幫我們找出,虛榮對社會感的損害到底有多嚴重。虛榮與為人著想這兩種性格特征截然相反,無法共存。原因在于,個人受虛榮驅動,斷然不會向社會規則臣服,也斷然不會為人著想,顧念其他人的感受,這是很自然的。
貪慕虛榮之人的命運,取決于其虛榮心。虛榮心剛剛萌芽,便被迫將自己的真實身份隱藏起來,改頭換面之后,再兜著圈子追逐自身目標,因為社會生活是虛榮心的強大對手,無論何時都無法將其擊敗,虛榮心的發展始終受源自社會生活的抗議威脅。貪慕虛榮之人一直在質疑自己有沒有達成目標的能力,外在表現便是猶豫且缺乏自信,青春年華就在其猶豫不決之際悄悄流逝了。但貪慕虛榮之人卻會在老去時找到種種理由,表示自己之所以與展現才能的良機擦身而過,全因局勢的逼迫,并因此發出怨言。
一般說來,虛榮會沿著如下路徑發展:首先,貪慕虛榮之人會找到一個位子,在那里普遍規則極少會約束他,這樣他便能跟常見的生活拉開距離;隨后,他會觀察別人的生活,眼神冷漠且缺乏信賴。他好像把其他人都當成了自己的仇敵,所以對于這些人,他只有進攻與防守這兩種應對策略。這導致他在從自己的多種想法中做出選擇時,常常左右為難,好像其中每一種都有其依據。他因這種反復、謹慎的思考產生誤會,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其實卻在這種思考中喪失了良好的時機,跟社會生活斷開了關聯,并將個人務必要擔負的責任丟到一旁。
我們能通過更深刻的觀察找到虛榮背后潛藏著什么,并找到一種征服所有的欲望,該欲望的表現有很多種。貪慕虛榮之人的一切言行、裝扮、講話方式、社交活動,都展現了其虛榮,即貪慕虛榮之人的虛榮印跡與強烈野心(為追逐優越感,這種人通常什么方法都能利用),在其全身上下都得到了展現。如果全部表露出來,這種強烈的虛榮必然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與厭惡,所以有充足智慧且對個人無力對抗自己故意疏遠的社會生活有認知的貪慕虛榮之人,會為掩飾自身虛榮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部分人據此為避免自己的虛榮心太過明顯,做出了謙恭乃至邋遢的假象。有個講述一名演講家在演講時穿著破衣爛衫的趣聞。“來自雅典的青年,你袍子上面所有的破洞,都成了你的虛榮向外眺望的窗口!”蘇格拉底這樣跟他說。
堅信自己沒有半點虛榮心的人看見的只是表象,一般情況下,虛榮都潛藏在人們心底。由始至終,貪慕虛榮之人都想成為身邊人關注的焦點,想讓身邊人都聽自己的話,在評判自己所在的社交圈子的優劣時,會以自身在其中占據的地位為依據,這些都展現了其虛榮。而部分貪慕虛榮之人卻始終遠離社交圈子和人際交往,拒絕他人邀約,遲到,除非主人費盡心機恭維自己,否則不去他家,等等,都是這種人躲避社交的手段。實際上,這些做法全都源自他們的虛榮。另有部分貪慕虛榮之人參與社交,僅限于一些特殊狀況,他們把這種習慣視為一種驕傲與突出的長處,因為這讓他們看起來如此特立獨行。但這種獨特的姿態卻剛好展現了他們心底強烈的虛榮,若能認真思考一下,就能得出這種結論。反過來還有一種虛榮的表現,就是部分人對參與種種社交活動懷有極為強烈的熱忱。
以上表現絕非不值得重視的細節,其在人類心底扎根極深,是對人類心靈活動的真實表現。這種表現其實證明了一個人社會感匱乏,極易危害社會。也許只有大文豪的高超文筆,方能形象、細致地描繪出形式多樣的虛榮心,在這里我們只能盡全力將其框架大概描繪出來。
一切貪慕虛榮之人都以超越全世界的人作為自己的愿望與目標,只是該目標終其一生都無法達成。自身無能為力的感覺,是其確定這種目標僅有的依據。我們也許能據此推導出,所有擁有較強虛榮心的人都沒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部分人也許能明白,自身的脆弱無能是虛榮心的源頭,可只有這種認知是毫無價值的,除非他們能借機認真進行自我反思。
貪慕虛榮之人通常會顯得很幼稚,因為虛榮往往帶有一些天真的成分。人在童年時期其實就已有了虛榮,這種虛榮源自多種刺激,例如部分孩子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因此承受重壓,他們不堪忍受,據此產生了自己很微不足道且遭到忽略的感覺,這便是他們十分貪慕虛榮的原因。此外還有一項關鍵元素,即家庭環境。有些家庭的孩子極易形成目空一切的態度,可見其父母必然也是這種姿態,好像卓爾不群的“貴族”,且為此非常驕傲。但實際上,這種態度背后潛藏著如下隱秘的念頭:在他們看來,自己跟其他任何人是不一樣的,自己的家庭比其他任何家庭都更優越,并有更高貴的操守與血統,這種高貴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他們必然要享受一些特殊的生活待遇。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確會把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確定為追逐特殊的生活待遇,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種特殊行為模式。但通常來說,這種人很難達成該愿望,因為生活不允許,而且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會怯懦后退,最后過上了隱居避世的反常生活,因為他們對這種特殊待遇的追逐,只會引起其他人的仇恨與輕蔑。他們若能閉門不出,便不用直面真實的生活,不用對其他人承擔責任,繼續孤芳自賞,更加堅信自己必然能在某種條件下,達成出類拔萃這一目標,他們的傲慢姿態便是借助這種方法,持續培育、加固起來的。
這種人還包含部分有著很強的能力與很大的成就且十分驕傲的人。這種人的能力客觀說來的確有些價值,可惜都被他們用來自我欣賞了,真是浪費。要讓他們積極跟社會合作,往往頗具難度。他們總是羅列出大量完全不成立的借口,例如他們也許會羅列出某些從時間上說根本不現實的事,會為說明別人沒資格跟自己合作,吹噓自己的所做所學所知,說這些都是其他人沒有的。為了給自己不肯合作辯解,他們還會羅列一些完全站不住腳、缺乏實際內容的借口,例如他們可能會感嘆,一切事情都能變得讓人滿意,但前提是所有男人都能成為男子漢,所有女人都能擺脫當前這種狀態。很明顯,要達成這些心愿是不可能的,無論其本身多美妙都是一樣。可將這種人的行為總結為,為避免思考被自己浪費掉的寶貴光陰,而為自身懶惰尋找等同于安眠藥或是麻醉藥的托詞。
對于外界,這種人存在強烈的敵對情緒,且從來不在乎其他人的痛苦與哀傷。拉羅什富科對人性有透徹的了解,他評價這種人“面對他人的痛苦,完全不為所動,好像什么事都沒發生”,一語中的。這種人就是借助這種方法,才能一直自我感覺良好。一般說來,他們都會通過尖銳刻薄的批判態度,把對社會的仇視展現出來,他們懷有巨大的怨恨,整個世界都無法讓他們滿意,無論何時,他們對世界的態度都是評論、挑剔、批判、諷刺與責備。每個人都應承擔如下職責,將渣滓找出來,對其進行抨擊,這是很自然的。可我們絕不能只滿足于這樣,還應進行自我反省,向自己提問:“我是不是在否認了那些渣滓后,吸收了某些精華,列出了某些有價值的提議?”
貪慕虛榮之人總是玩弄種種伎倆,貶損他人,抬高自己,且總是言辭惡毒,毀謗他人的個性。在這件事上,他們經常能輕而易舉地達成目標,因為他們已在無數次磨煉中積攢了大量經驗。其中的確有不少人很聰敏,思維靈活,反應敏捷,應對自如,可聰敏跟其他一切事情一樣,都有正反兩個方面,能同時給人帶來很多利益和一些損害。有個很典型的案例,便是上述言辭惡毒之人,他們的所有智慧都用在了對他人的捉弄與損害上。
這種人基本都有一種性格表現,即總是毀謗或貶損別人,所謂否定情結就是如此。該情結說明,對其他人的價值發起進攻,便是貪慕虛榮之人的目標所在,即貪慕虛榮之人就是為了從對其他人的否定或是貶損中得到優越感,才會有否定情結。這說明對貪慕虛榮之人而言,大眾對其他人價值的認同便等同于在羞辱他們的人格。我們從他們的這項特征中能得到很多重要發現,尤其是能清楚發現軟弱與無能為力的感受,在貪慕虛榮之人的人格中有多強烈、穩固。
虛榮心是任何人都無法徹底消除的缺陷,既然如此,我們就算不能在短期內鏟除這種自古便深深扎根于人們內心的事物,也能對此處開展的討論進行有效利用,為自己制定堅決避免自身發展被虛榮阻礙的行為規則。能做到以下這點,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避免自己的視線被這種危險、惡劣的習慣遮擋,避免自己的心思因其迷亂。我們再三突出虛榮心造成的惡劣影響的原因是,我們認為所有人都應主動跟別人合作,這是理所當然的,也是自然規則對人類的合理要求。我們并非想借此宣傳獨特論點或自身的獨一無二。在現代社會,虛榮心每天都在引發失敗,引發社會對貪慕虛榮之人的強烈批判,這讓我們覺得很遺憾,而且虛榮心在現代社會中,能刺激產生異常清晰、愚蠢的矛盾,這些便是現代社會更重視合作,不能只追求個人虛榮心獲得滿足的原因。總之,當前的時代是對虛榮心的抗拒最為統一的時代,我們在這種整體環境中,雖然無法消除虛榮心,但最低限度能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將虛榮心對外展現出來。不管怎么樣,我們都能據此賦予虛榮心一種能增加公共利益的發展方向,哪怕依舊不能消除虛榮心。
為深入闡釋虛榮心的源頭,接下來列舉一個案例。一名年輕的女士作為家中最小的女孩,自幼便受盡寵愛。母親終日照料她,不管她有何種心愿,母親都會幫她達成。這個身體柔弱的小女孩被這種無微不至的照料寵壞了,產生了近乎無窮無盡的欲望,不停地羅列種種要求。忽然有一天,小女孩發現母親每次生病都會表現得傲慢且隨意。沒過多久,小女孩便由此醒悟到,生病也能用作一種手段,有很高的價值。
她因此對普通人不堪忍受的疾病不再持抗拒態度,身體不好在她眼中并非糟糕的事。在這方面,她經驗豐富,能隨心所欲地生病,當她很想要什么東西時,就更是如此了。可惜她的需求太多,最終,長期身體虛弱導致她真的得了慢性病。這種疾病情結在孩子和大人身上都非常常見。在這種人看來,疾病能賦予自己更多權力,吸引所有家庭成員的注意力。借著這種機會,他們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身體不好的人有很大概率會借助這種方法獲取權力,這點必須要承認。最初就是這種人因家人對自己身體的種種關懷而獲利,因此首創了上述方法。
這種人會受這種思想驅使,采取種種小伎倆,以達成自身目標。例如少進食讓自己的臉色變得很糟糕,家人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馬上為“病人”精心烹制美食。時常被人如此悉心照料的人,極易產生如下想法:希望家人永遠在自己身邊無微不至地照料自己。通常說來,這種人都無法單獨生活,并對他人的關懷與照料懷有十分強烈的欲望。他們覺得達成這種心愿很簡單,只要讓自身處在危險或疾病中就行了。
我們以移情作用作為對換位思考某件事或某個情境的能力的稱謂。作為移情作用的代表,夢將該作用的基本特征完全表現出來了。我們做夢時會產生一種感覺,好像真的出現了一種情境。移情作用還有一種表現,就是疾病情結。在掌握了這種取得權力的手段后,有疾病情結的人就能想象自己的身體不舒服,這種想象毫無難度。任何人都看不出他們的行為是謊言、對真相的扭曲和想象,因為其本身往往十分精妙。對某種情境的換位想象,的確能讓人覺得自己就處在那種情境中,對于這點,我們心知肚明。例如想要有惡心或是恐慌表現的人,也許真能像惡心或是身陷險境時一樣,嘔吐或真正感到憂慮。因此通過這種方式“創造”某一癥狀的人,若長期堅持這么做,就有很大概率真會出現某種癥狀。以當前探討的年輕女士為例,她曾表示自己有時會忽然感到恐慌,“那是一種讓我害怕到簡直要中風的恐怖感受”。又如有些人時常會對一件事產生相當真切的想象,導致心理真的失去了平衡,其他人想說他們只是想象或假裝都不可能。一定要讓身邊人都覺得自己生病了,最低限度也是得了神經癥,這樣才能成為生病方面的專家。所有有這種感覺的人,都一定會支持這位“病人”,向他提供幫助與照料,憂心他的身體健康。某個人的疾病確實會讓所有身體健康的人承受重壓,毋庸置疑,所謂生病方面的專家便是為獲得掌控其他人的優越感,而為他們制造壓力,且沒有任何顧忌。
由于公共生活規則要求所有人都要關懷自己的同類,因此很明顯,疾病情結背離了該規則。上文中提到的生病方面的專家有一項重要特征,我們已經看到了,即伙伴的情緒如何,他們完全不放在心上。這種人完全不想為他人提供幫助,不僅如此,他們總是會侵害他人利益。他們之中的部分人也許能借助努力拼搏、強大的教育與知識背景,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表現得親和友善,受人喜愛。然而,這種人最多只會做出關懷其他人的幸福的假象,自戀與貪慕虛榮才是他們一切行為的動機。
剛剛提及的年輕女士同樣如此,她對家人的關懷,表面看來已到了極致。一般情況下,母親都會把早餐送到她床邊,如果母親遲了半個小時,她就會緊張不已,為讓自己放心,她會逼迫丈夫起床去查看母親那邊發生了什么情況,母親為此漸漸養成了每天都準時為她送早餐的習慣。她的丈夫也有相同的遭遇,作為一名生意人,他要跟合作伙伴交際往來,有時必須要耽誤一些時間,可妻子每次都會因他遲了數分鐘到家而緊張,全身哆嗦,流汗不止,簡直要支撐不住了,還會發出痛苦的怨言,說自己心急如焚,可憐的丈夫只能逼迫自己準時回來,就跟自己的岳母一樣。
很多人可能會抗議,年輕女士并沒有真正取勝,因為上述行為并未讓她真正獲益。但有幾個關鍵點一定要留意:一、我們對這名年輕女士的描繪,只是她所有狀況中極少的一部分;二、對她身邊人而言,她的疾病必然是傳遞危險的信號,隨時都在告誡人們要謹慎,要給予她小心翼翼的照料,即在她的一切社會關系中,占據支配地位的是疾病。她很容易就能讓自己生病,以此控制了身邊所有人。她對掌控這些人懷有強烈的欲望,她的虛榮心將因該欲望的達成,得到大大滿足。試想她將如何拼盡全力,用盡各種方法,以求達成該目標。我們若能了解她的欲望有多強烈,她為該愿望做出了何種犧牲,就能確定在她的生活中,上述態度與做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她將時刻處在焦慮不安中,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其他人都甘愿且恭敬地遵從她的心意。然而,除了要求丈夫按時歸家外,婚姻還有很多構成。在掌握了借助憂慮強行達成自身意愿的方法后,年輕女士將在其他所有事情上,繼續推行這種強制性方法。表面看來,她似乎非常關懷其他人的幸福,但是有種顯著的前提,即所有人都務必要服從她的意志,就潛藏于這種關懷背后。可據此推導出,她只是為了讓自己的虛榮心獲得滿足,才去關懷其他人。
這種精神狀態極易嚴重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已不再是當事人最關注的事情了,其最關注的是一定要讓其他人全都遵從自己的意愿。例如有個六歲的女孩,只關注所有在她腦子里隨機出現的怪誕想法能不能變成現實,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她的一切行為都流露出了這樣一種欲望:打敗自己的伙伴,彰顯自己的權力,即征服成了她一切行動的動機。母親非常想討好她,曾做好了她最愛吃的糕點,想給她意外之喜。母親把糕點擺在她面前,對她說:“我知道你最喜歡吃糕點,給你拿過來了。”小女孩卻將盤子一下推到地上,在糕點上狠狠踩踏,同時大叫道:“我不要你給我,我要,只因為我想要。”她根本不接受這種好意。母親還曾問她,午餐時喝咖啡還是牛奶。小女孩在門口站著,說:“她說咖啡,我要牛奶;她說牛奶,我要咖啡。”聲音很低,卻十分清晰。
這個女孩能把自己的思想直接、清楚地描繪出來,很多同類型的孩子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可能所有孩子都有這種性格特征,不過程度不一。他們還會為達成自身意愿,傾盡所有力量,沒有絲毫猶豫與吝惜,哪怕到了最后,這種剛愎自用的行為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益處,更有甚者,也許會讓他們承受痛苦與折磨。大人對孩子太過縱容,是孩子這種剛愎自用性格的主要成因。而在現在的成人中,相較于愿意為其他人提供幫助的人,希望不受任何約束、剛愎自用的人要多得多,這是什么原因?由于社會總體環境相當于給這種剛愎自用的做派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因此只需觀察社會總體環境,就能回答這個問題。部分人虛榮至極,無論其他人提議他們做什么,他們都不想做,他們甚至堅定地拒絕做最正確且切實關系自身幸福的事。這種人還具備一項特征:提出抗議時,態度非常急切,常會打斷其他人正在說的話。另有部分人會因虛榮變得非常執拗,會強硬地提出抗議,哪怕內心是認同的。
只有在家里,人們才可能不受任何約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這種可能能否成真,依舊要由具體狀況決定。人類社會有一項確鑿無疑的規律,就是人們要彼此交往、溝通。很多人會在人際交往中,以禮貌、和善的態度對待初相識的人,可通常用不了多久,這種友誼關系就會難以為繼。部分人能得到身邊所有人的歡迎,但有時他們也不想跟其他人往來過密,更有甚者,有不少人連家門都不想出,只在家里活動。比如我們的這位病人,在家庭之外的地方,她憑借美麗的容貌獲得了極好的名聲,幾乎贏得了所有人的喜愛;但每次外出,她都盼著能早些回去,她的身體為了幫她實現這個心愿,總會出現種種小小的不適,這可真是湊巧。例如她會在宴席中無緣無故頭痛,只能及早離開。她在家里能感受到毋庸置疑的權威,而無論在何種社交場合,她都無法擁有這種感受,這便是她有上述表現的原因。讓自己的虛榮心獲得滿足,這個問題在她的人生中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而她能如愿解決該問題,僅限于在自己能完全掌控的家里。為此,她為了能及早趕回家想盡了法子。她的病情不斷惡化,之后發展到在任何陌生人面前都會感到焦躁且激動,甚至發展到沒勇氣去戲院,最終發展到不能外出,只因她能掌控一切的權威感受,會在外出時徹底消失。她最迫切想要得到的安全感與權威感,會在她離家后,特別是當她在路上行走時消失,這點顯而易見。她據此表示,若沒有“大臣”陪伴,自己就厭惡出門。簡而言之,終日被關懷、照料自己的人圍在中央,便是她最喜歡的生活。調研過程中,我們還發現,這種生活模式在她幼時便出現了。
相較于其他孩子,她作為家中年紀最小、身體最虛弱、最多病的孩子,獲得了更多的寵愛與照料,這是很自然的。在家庭中,她飽受寵愛的地位不可動搖,為保持這種地位,她原本必然會付出畢生努力,不計任何犧牲,但她的行為方式卻跟真實生活產生了矛盾,且無法消除。所有人都能看出她的忐忑與焦慮,這太顯而易見了。這只表明她在滿足虛榮心這件事上犯了錯,即她為解決該問題,選擇了一種不適合的方法,最終當然不會取得預想中的結果,而她做出這種選擇,是因為她不想直面真實生活,也不想遵從社會生活規則。她因該問題受盡折磨,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最終只能向醫生尋求幫助。
我們治療這名病人的方法是,幫助她把努力建造了這么多年的思想體系展示出來。她自然會抗拒,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她來求醫只是一種表象,繼續像過去一樣掌控家人,且不必像路上的行人一樣做出巨大的犧牲,飽受折磨,才是她真心迫切想要得到的,其實她并未準備改變什么。在我們看來,她一直不明白所有事都有好與壞兩個方面,因此她才會在虛榮心的滿足上,執意只想得到好的方面,擺脫壞的方面。
極度膨脹的虛榮心會變成人的重負,終其一生,人都很難卸下這種重負,其全面發展也會因此遭遇障礙,最終徹底失敗,這便是該案例有力證明的結論。若只關注利益或好的方面,病人便無法明白這點。可惜很多人都執意相信,野心作為一種性格特征相當可貴,而野心準確說來便是虛榮心。他們最終會因野心失去希望與平靜,對此他們卻并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