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稻盛和夫親自授權)
- (日)北康利
- 2670字
- 2019-07-31 11:06:36
避難處的洞穴
小山田到鹿兒島中學的距離很遠,路也不好走。雖然可以搭乘國道上往來行駛的卡車上學,但難免有的卡車司機要收取路費。還有的司機車開得太過野蠻,乘客被摔到莊稼地里的事也時有發生。
戰后的日本食品極度匱乏,東京甚至還因為糧食不足引發了大規模的示威游行。吉田首相與麥克阿瑟談判,最后達成協議由GHQ發放糧食也發生在那個時期。
發放的物資也流入了學校。有時候,學校會在鋸成一半的鐵桶里加入熱水,把浸泡加熱后的牛肉罐頭人手一個進行分配——這是在戰爭年代無法想象的奢侈美味。大家在津津有味地品嘗牛肉罐頭的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像美國這樣物資充裕的國家根本就無法戰勝。
課堂就設在藍天之下。學生們干農活的時間仍然很長,和戰時沒什么變化。稻盛有一次趁著在田里干活的機會,悄悄地和幾個平時表現不太好的同學一起合謀偷番薯烤著吃。因為怕烤番薯時冒出的濃煙被老師發現,稻盛就自作聰明地一邊烤,一邊拼命扇風,想把濃煙驅散開。沒想到老師聞到了氣味,事情還是敗露了。老師勃然大怒,狠狠地訓了他們。
稻盛一家的生活十分不易。多虧了本家的幫助,他們在祖父七郎繼承的土地上重新搭建了小屋,搬了進去。他們將青竹刨開,做成屋頂,又從附近的井里將清水引來。
不能總依賴親戚的幫助。畩市開始學著釀制燒酒,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先將番薯蒸熟、搗碎,冷卻后加入米曲攪拌,然后放進密封的壇子里,讓其發酵。等發酵至適當程度后進行蒸餾,最后將蒸餾出的酒混合一下,就完成了。
釀造好的燒酒灌入水袋,一個水袋可以裝兩升多。畩市將灌滿燒酒的水袋像綁腰帶那樣扎在腰間,前后各扎一個,然后去黑市兜售。因為是沒有營業執照的黑市買賣,一旦被警察發現,就會被拘捕。如果按照畩市平日里謹小慎微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做這種生意的,但是當時被生活所迫,不得不這么做。
蒸餾的時候會產生酒渣,酒渣會有酒香飄出。畩市怕被別人聞到,戰戰兢兢地將酒渣埋在田里的一角。最后,因為害怕私自釀酒的事情暴露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沒過多久,畩市就放棄了釀酒。
走投無路的父親畩市帶著利則和和夫,借了紀美娘家一間靠海的房間,開始做起了制鹽的買賣。先將鐵桶割開,用來代替大鍋,然后用一些廢棄物做燃料把海水煮沸,海水蒸發后就成了鹽。畩市將做出來的鹽拿到農村去換點兒食物。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無計可施之下,他們不得不又回到藥師町生活。
就這樣,稻盛家把在臨時居所上搭建的屋子直接移建回藥師町的原住址。因為是簡易的竹木結構的棚屋,搬運起來相對容易。然后,他們又在原有屋子的基礎上擴建了房間。
房子蓋得比較簡陋,一到刮臺風的時候就狼狽不堪。大家用竹竿支撐著防雨門,再用繩子綁緊。為了不被臺風刮跑,他們可以說是想盡了辦法。房子里的墻壁很薄,弟弟豐實年紀雖小,也幫著撐墻。外面的圍墻經常會倒塌,他們經常是第二天一早就要忙著修理。
1947年(昭和22年)6月,祖父七郎逝世,享年70歲。
稻盛的身體一康復,又重新找回了他“孩子王”的地位。
讀鹿兒島中學一年級的一天,稻盛因為一件小事和班上最不好惹的同學發生了爭執。事情的起因其實是稻盛扔塑料墊板玩,差點兒扔到了那位同學身上。
那位同學認為稻盛是故意找碴兒挑釁,于是兩個人相約放學后在鹿兒島中學和鹿兒島實業學校之間的小路上“決斗”。稻盛他們班上的同學就不用說了,就連隔壁班的同學也都紛紛趕來起哄、圍觀。
當時,誰都不看好稻盛。稻盛從中學二三年級才突然長高,成年后身高達到一米七八。但當時的他個頭并不突出,也不過剛剛達到平均標準,而對方卻要高大得多。
但是,稻盛有取勝的秘訣。
“我當時想著‘先下手為強’。于是,一下子跳起來,朝著對方臉上狠狠地就是一拳。因為反作用力,我也差點兒摔倒。”(稻盛和夫《稻盛和夫自傳》)
稻盛在接受采訪時不好意思地講述了他當年的這段“英勇事跡”:“拳頭重重地打在對方的鼻子上,對方頓時滿面都是鼻血。我趁他還沒反應過來,又在他身上補上了幾拳。但其實我打架沒那么厲害。”
然而,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那個原本就不好惹的家伙居然氣急敗壞地拔出藏在身上的匕首。
“有種就空手上來!”
稻盛大喝一聲,怒目圓瞪。
好在高年級學生聞訊趕來,奪下匕首,才算化解了危機。不過,當時的確是很危險的。
為了教訓一下他們的好勇斗狠,那幾個高年級學生把他們兩個人都狠狠地打了一頓。
稻盛畢竟還是個孩子,沒過多久,又開始神氣活現了。但是,父親畩市不一樣。戰爭結束后,為了生計,他忙著釀制燒酒、制鹽等,但是沒過多久,都因為各種原因又不得不放棄了。
勤奮的畩市一直很努力地存錢,還曾滿懷希望地說過:“到50歲以后就可以靠著利息吃飯了。”但是,戰后由于通貨膨脹和存款凍結等原因,貨幣嚴重貶值。越是老老實實儲蓄的人損失越慘重。
戰前,紀美曾向畩市建議:“把儲蓄拿出一半買土地或者房子。這樣可以把房子租給別人,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還可以賣掉貼補家用。”
當初,中介看到稻盛承制堂的經營狀況良好,曾介紹了好幾處便宜的房產給畩市,都被畩市回絕了。中介知道畩市不好說話,于是找到紀美,希望她吹吹枕邊風。
紀美是完全贊成此事的,可是畩市卻頑固不化,誰的話都聽不進去。
“你在說什么呢?那些東西是靠不住的,錢才是最重要的。錢是能生利息的,房子和土地能生利息嗎?不能!不管過多少年也沒辦法生出錢來。”
這對恩愛的夫妻在理財方面意見相左,經常為此爭論不休。當然,后來的事實證明,母親紀美是對的。
“我早說過了吧?你不聽——”母親后來偶爾會發發牢騷,父親什么也不說,一直沉默著。(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
父親畩市盡管才剛四十出頭,卻好像突然間就變老了。畩市原本就是很保守的性格,現在變得越發謹小慎微。無論紀美怎么勸他重開印刷所,他始終都沒有點頭。
因為如果要重開印刷所,就需要購買印刷機器設備,那么肯定要大量舉債,而畩市不愿意這么做。
后來,原來在稻盛承制堂工作的員工自立門戶開了印刷所,畩市說要去那里工作。這讓紀美更心急、焦慮。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稻盛一邊體味著父親當時的心情,一邊感慨地對筆者說:“父親當時真的是失去了自信。”
但在那時,母親紀美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勇氣和能力。
她先到郊外農戶那里用自己的和服換糧食——當時城市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歷,但紀美花了更多心思。她將換來的部分糧食在黑市倒賣,接著用掙來的錢去二手市場采購和服,再拿和服去農家換大米。在這個過程中,她展現出了經商的才能。
當時的交通情況很糟糕,紀美不得不乘坐極其擁擠的公交車。她的腸胃虛弱,一定是大受折騰。但在她的努力下,稻盛一家終于不用過每天只能吃點兒小米的凄涼生活了。稻盛的商業才華或許是來自母親的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