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基礎(第3版)
- 楊潔 喻文丹
- 4926字
- 2020-01-03 19:37:02
第三節 均衡價格理論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兩種力量共同決定的,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稱為均衡價格,此時對應的數量稱作均衡數量。
一、均衡價格的決定
均衡是物理學中的概念,它表示當一個物體同時受到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且合力為零時該物體處于靜止或者勻速運動的穩定狀態。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把這一概念引入經濟學,主要指經濟現象中各種對立的、變動著的力量處于一種力量相當、相對靜止、不再變動的狀態。因此,均衡指的是經濟事物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均衡價格是指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的交點對應的價格,此時需求價格等于供給價格,需求數量等于供給數量。如圖2.7所示,橫軸Q表示數量,縱軸P表示價格,D是需求曲線,S是供給曲線,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相交于E點,由E點決定的價格Pe是均衡價格,數量Qe是均衡數量。
圖2.7 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
1.對均衡價格的理解
對均衡價格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1)均衡價格的含義。均衡價格就是價格在需求與供給這兩種相反力量作用下處于相對靜止、不再變動的穩定狀態。
(2)決定均衡價格的因素是需求與供給。因此,需求和供給的變動都會影響均衡價格。
(3)市場上各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最后的結果,其形成過程是在市場中動態進行的。
2.均衡價格的形成
商品的均衡價格是商品市場上需求和供給這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是在市場供求力量的自發調節下形成的,不需要外力的干預。當需求大于供給時,價格上升,從而導致需求減少,供給增加;當供給大于需求時,價格下降,從而供給減少,需求增加。這正是前述的需求定理和供給定理交叉作用的結果,它使供給與需求在價格的波動中逐漸趨于一致,并形成買者和賣者都能接受的共同價格,即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等的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的形成過程,還可以通過需求—供給表來說明,如表2.5所示。
表2.5 某商品的需求—供給表
表2.5中的數據表明,價格在6.0元/kg以下時,該商品需求量大于供給量,這時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必然上漲。當價格上升到6.0元/kg以上時,供給量大于需求量,這時商品供過于求,價格必然下跌。只有價格在6.0元/kg時,供給量和需求量才會達成一致,從而形成均衡價格6.0元/kg和均衡數量150kg。
小結:需求曲線衡量的是在不同價格上人們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需求量;供給曲線衡量的是在不同價格上廠商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供給量。均衡價格是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
二、需求與供給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均衡價格及均衡數量是由需求與供給共同決定的,因此,需求或供給任何一方的變動或者同時變動,都會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變動。
1.需求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如前所述,需求變動是指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變動,這種變動在圖形上表現為需求曲線的平行移動。我們可以用圖2.8來說明需求變動對均衡價格(以及均衡數量)的影響。在圖2.8中,既定的供給曲線S與最初的需求曲線D1相交于E1,均衡價格為P1,均衡數量為Q1。需求增加后,需求曲線由D1平移到D2,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分別提高到P2和Q2;需求下降后,需求曲線由D1平移到D3,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分別降低到P3和Q3。由此可見,在供給不變的條件下,需求增加會使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都增加,需求減少會使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都減少。
因此,需求的變動會引起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同方向的變動。
2.供給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供給變動是指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影響供給的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變動,這種變動在圖形上表現為供給曲線的平行移動。我們可以用圖2.9來說明供給變動對均衡價格(以及均衡數量)的影響。在圖2.9中,在既定需求不變的條件下,供給變化前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分別為P0和Q0。供給減少后,均衡數量由Q0減少為Q1,但均衡價格由P0上升為P1;供給增加后,均衡數量由Q0增加到Q2,但均衡價格由P0下降為P2。顯然,當需求既定時,供給增加使會均衡數量增加而均衡價格下降,供給減少會使均衡數量減少而均衡價格上升。
因此,供給的變動會引起均衡價格的反方向變動,引起均衡數量的同方向變動。
圖2.8 需求變動對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影響
圖2.9 供給變動對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影響
探索與思考
需求與供給同時變化會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怎么變化?試著畫圖看看(同時增加、同時減少、一增一減、一減一增)。
3.供求定理
運用以上關于需求與供給變動對均衡的影響的知識,分析供求定理:
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價格上升,需求的減少引起均衡價格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數量增加,需求的減少引起均衡數量減少。
第三,供給的增加引起均衡價格下降,供給的減少引起均衡價格上升。
第四,供給的增加引起均衡數量增加,供給的減少引起均衡數量減少。
生活中的實例
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4年,阿膠類產品市場規模增長了將近4倍,但毛驢的存欄量卻下降了百萬頭。阿膠正迎來10年間的第17次提價,一斤裝純阿膠塊價格逼近5000元。請觀看視頻后試著用供求定理來討論這一現象。
中金在線新聞
小結:供求定理不需要死記硬背,應該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畫圖要遵循以下三個步驟:
(1)確定該事件是移動供給曲線還是需求曲線(或者兩者都移動);
(2)確定曲線移動的方向(向左還是向右);
(3)說明移動如何影響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
三、均衡價格理論的應用
在自由市場條件下,需求、供給兩種力量的對比決定了市場的均衡價格,而均衡價格又影響著供求的變化。因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運用均衡價格理論來調整社會的供求關系,將對經濟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
(一)價格對經濟的調節
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運行、資源的配置,都是由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的。美國經濟學家M.弗里德曼把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歸納為三種:第一,傳遞情報;第二,提供一種刺激,促使人們采用最節省成本的生產方法把可得到的資源用于最有價值的目的;第三,決定誰可以得到多少產品,即決定收入的分配。這三種作用實際上解決了資源配置所包括的三個問題: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
從價格調節經濟即決定“生產什么”的角度來看,價格的作用可以具體化為以下幾種。
(1)價格作為指示器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人們可以通過價格的變動來及時、準確地了解市場中的供求變化:某商品價格上升,表示此商品供不應求;價格下降,表示供過于求。價格作為供求狀況指示器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指標都不能代替的。
(2)價格變動可以調節需求。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享有完全的消費自由,消費決策受價格的影響。當商品價格下降時,消費者會增加購買;而當商品價格上升時,消費者則減少購買。價格對需求的調節作用也是任何其他指標都不能代替的。
(3)價格變動可以調節供給。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也享有完全的生產自由,其生產、銷售行為受價格影響。當商品價格上升時,生產者會增加產量;而當商品價格下降時,生產者則會減少產量。價格對供給的調節作用,也是任何其他指標都不能代替的。
(4)價格的調節可以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通過價格對需求和供給的調節,最終會使需求等于供給。此時,消費者的欲望得到滿足,生產者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價格分配于各種用途,這種分配使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產者的利潤最大化得以實現,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狀態。
生活中的實例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有心注意過這樣的細節:當你所在的小區菜攤上的黃瓜從4.2元/kg上漲到4.5元/kg時,全市所有菜市場上的黃瓜都是4.5元/kg。這就是神奇的市場機制的作用,它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背后操縱著這一切。著名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把這種神奇的機制比喻為“看不見的手”。他在其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指出,借助這只“看不見的手”配置資源效率高、成本低。政府只需要保證市場機制正常運轉,就可以獲得產品充裕、生產者與消費者均滿意的效果。
(二)價格政策
根據價格理論,市場價格應該是供求平衡時的均衡價格,它是由自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自發調節形成的。因為市場調節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所以在現實中由價格機制進行調節得出的結果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社會的長遠利益。
基于以上認識,國家制定一些價格政策來適當地控制商品價格就很有必要了。價格政策的形式有很多,以下主要介紹兩種。
1.支持價格
支持價格也稱為最低限價,是政府為了扶持某一行業的發展而規定的該行業產品高于均衡價格的最低價格。可用圖2.10來分析、說明支持價格。從圖2.10中可以看出,該行業產品由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均衡價格為P0,均衡數量為Q0。政府為支持該行業生產而規定的支持價格為P1,這時需求量為Q1,相對應的供給量為Q2,Q2明顯大于Q1,實行這一價格的結果就是供過于求,必然產生部分剩余產品。
圖2.10 支持價格
為了維持支持價格,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政府購買過剩商品,用于國家儲備或用于出口,但政府收購過剩商品會增加財政開支;二是給消費者補貼,如減免稅收等,從而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或者由政府按照P1價格收購,卻用P0的價格出售,差額由政府補貼;三是給廠商補貼,為了銷售商品,廠商按低于其成本價出售,政府為了支持該行業的生產,給予差額補貼,從而促進生產。支持價格一旦取消,商品的市場價格將會迅速下降,恢復到原有的均衡價格水平。
許多國家實行的農產品最低限價和最低工資,都屬于支持價格政策。在美國,采用支持價格的一個重要部門是農業部門。就農產品支持價格而言,其目的是穩定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這有其積極意義,但也使得農產品過剩,不利于市場調節下的農業結構調整,同時收購過剩的農產品也增加了財政負擔。
生活中的實例
農產品支持價格的利弊
各國對農產品實行最低限價通常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緩沖庫存法,即政府按照某種保護價收購農產品,在供大于求時政府按這一價格增加對農產品的收購,在供小于求時政府拋出農產品,以保護價進行買賣,從而使農產品價格由于政府的支持而維持在某一水平上;另一種是穩定基金法,也由政府按某種保護價收購全部農產品,但并不是按保護價出售,而是在供大于求時低價出售,供小于求時高價出售。
支持價格穩定了農業生產,保證了農業生產,保證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投資,也有利于調整農業結構,從整體上看對農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支持價格也引起了一些問題。首先,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政府為收購過剩農產品而支付的費用、出口補貼及為限產而向農戶支付的財政補貼等,都是政府必須為支持價格政策付出的代價。其次,形成農產品的長期過剩。過剩的農產品主要由政府收購,政府解決農產品過剩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擴大出口,這就有可能引起國家為爭奪農產品市場而進行貿易戰。最后,受保護的農業競爭力會受到削弱。因此,農產品自由貿易問題成為國際貿易爭論的中心。
我國實行的“保護價敞開收購”,也是一種支持價格,但是治標不治本,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落后的狀況和農民收入低的現狀,并使我國農業進入世界市場與發達國家農業競爭,必須提高我國農業自身的競爭力。
2.限制價格
限制價格是政府為了防止某些生活必需品物價上漲而規定的這些產品低于均衡價格的最高價格。我們可用圖2.11來分析限制價格。在圖2.11中,某產品由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均衡價格為P0,均衡數量為Q0。但在這種價格水平下,窮人可能無法得到必需的生活品。政府為了制止過高的價格,規定的限制價格為P1,P1<P0,即限制價格低于均衡價格。這時需求量為Q2,Q2>Q1,即供給量小于需求量,該商品將出現短缺。這樣,市場就可能出現搶購現象或黑市交易。為解決商品短缺,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用配給制,發放購物券。但配給制只適用于短時期內的特殊情況,否則,一方面可能使購物券貨幣化,還會出現黑市交易;另一方面會挫傷廠商的生產積極性,使短缺變得更加嚴重。
圖2.11 限制價格的影響
生活中的實例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煤炭、電力、煤氣、交通與郵電服務等都實行了限制價格政策。英國、瑞典、澳大利亞等國則對房租實行限制價格政策。還有一些國家,對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實行限制價格政策。
因此,限制價格的實行雖然有利于社會平等的實現、有利于社會的安定,但也有不利作用:第一,低價格水平不利于刺激生產,從而使產品長期存在短缺現象;第二,低價格水平不利于抑制需求,從而會在資源缺乏的同時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第三,價格水平不合理是社會風氣敗壞、官員腐敗等不良風氣的經濟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