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基礎(第3版)
- 楊潔 喻文丹
- 5279字
- 2020-01-03 19:37:00
第二節 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西方經濟學被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分支。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在某個市場上的相互交易;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如通貨膨脹、失業、經濟周期性波動等。現實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密切聯系的,不考慮微觀經濟主體的決策就無法理解宏觀經濟問題。盡管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存在固有的關系,但這兩個領域仍然是不同的,所以它們有時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的英文為“Microeconomics”,“Micro”的原意是“小”。微觀經濟學又稱個量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其著眼于分析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及單個市場的變化規律,核心是說明價格機制是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的。
1.對微觀經濟學概念的理解
理解微觀經濟學的概念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單個經濟單位是指組成經濟的最基本單位——廠商和居民戶。廠商又稱企業,是經濟活動中的生產者;居民戶又稱家庭,是經濟活動中的消費者。在微觀經濟學的研究中,假設居民戶經濟行為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廠商經濟行為的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
知識拓展
對于單個居民戶來說,在生產要素市場上提供要素以取得收入,然后在商品市場上購買最佳的商品數量,在消費中獲得最大的滿足,居民戶消費行為的目標是滿足程度最大化。對于單個廠商來說,在要素市場上購買所需的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以最佳的要素組合和最佳的產量組合進行生產,通過產品的出售以獲得最大的利潤,也就是說,廠商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
(2)微觀經濟學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資源配置就是根據現有的資源和人們的需要,決定生產的種類和數量,并尋找合適的分配方式。資源配置的核心是要使生產要素配置達到最優化。如果每個經濟單位都實現了要素效率最大化,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也就實現了最大化,這將給社會帶來最大的經濟福利。
(3)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居民戶和廠商的行為都要受價格調節機制的作用。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都由價格機制決定。價格機制如同“一只看不見的手”,調節著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通過價格機制的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實現最優化。微觀經濟學的內容相當豐富,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價格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其他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中心問題展開的。
生活中的實例
“豬周期”有望告別?
2016年,豬肉價格一路走高。按照以往的“豬周期”規律,生豬存欄量應該會出現明顯增長。2016年年底,中央電視臺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近一年多的時間里,盡管豬肉價格在上漲,但生豬的存欄量卻大幅降低。這是為什么呢?推薦觀看2016年12月18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片段,分析“看不見的手”對生豬價格的價格調節機理。
(4)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個量分析是研究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是如何確定的。微觀經濟學中所涉及的變量,如某種產品的產量、價格、需求量,某企業的成本、收益等,均屬于個量。微觀經濟學通過分析這類個量的確定、變動與相互關系,來說明價格機制是如何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的。
名人有約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經濟學家。1842年,馬歇爾出生于英國倫敦一個樸實的中產階級家庭,從小接受他那極為嚴厲的、期望他能成為一個牧師的父親的教育。但他背叛了父親的意愿,去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學習數學并獲得學士學位,被選為圣約翰學院教學研究員。1890年,馬歇爾發表了《經濟學原理》,該著作是對古典經濟學體系的顛覆,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由此,馬歇爾被稱為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
2.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經濟學的研究總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為前提的。就微觀經濟學而言,其基本的假設條件如下。
(1)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指居民戶和廠商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其行為動力是自己的利益,行為目標是利益最大化。在這一假設條件下,價格調節資源優化配置才是可能的。“經濟人”又稱“理性經濟人”,這種假設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起源于經濟誘因,因為每個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工作就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理性經濟人”就是在一定約束條件下總希望實現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人。
生活中的實例
房產怎么給子女最劃算?
把房產給子女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房產給子女的主要方式分為繼承、贈予和買賣三種。哪種方式更好呢?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的具體情況下,答案并不相同。理性經濟人會選擇哪種方式呢?推薦通過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進行學習。
(2)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居民戶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地獲得全部市場信息,并可借助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做出理性的經濟決策的情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信息是完全的,居民戶和廠商才能及時對價格信號做出反應,資源才能得到最優配置,居民戶和廠商才能實現其利益的最大化。
(3)市場出清。市場出清是指市場供求相等,即沒有商品短缺或供過于求的情況。市場出清是供求相等的均衡狀態。在理想的狀態下,價格機制可以自發實現市場出清。市場出清假設可以使復雜的動態研究轉化為靜態分析。
3.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均衡價格理論。該理論主要研究在市場機制下需求、供給和價格是如何決定的,以及價格如何調節整個經濟的運行。
(2)消費者行為理論。該理論從欲望與效用入手,研究消費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種物品的消費,以實現效用最大化。
(3)生產者行為理論。該理論從生產要素與生產函數、短期成本與長期成本分析入手,研究生產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資源用于各種物品的生產以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一部分包括生產要素與產量關系的研究、成本與收益關系的研究。
(4)市場理論。該理論從市場結構入手,重點研究在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四種市場條件下的廠商行為及其均衡分析。
(5)分配理論。該理論從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入手,研究產品按什么原則分配給社會成員,即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的性質、形成機制及其在經濟中的作用。
(6)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該理論研究市場失靈的四種類型及其產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干預解決市場失靈的方法。
二、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以總體國民經濟為對象,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國民收入總量均衡、就業、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等問題,通過分析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確定及其變化,說明資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名人有約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被并稱為20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凱恩斯的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這是他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西方宏觀經濟學由此得以建立。
他指出,資本主義無法依靠市場自發調節來消除經濟危機,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是很難達到的。他將自己的理論稱為“通論”。他提出了系統的就業理論和與新古典經濟理論完全不同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主張,因此被稱為“凱恩斯革命”。凱恩斯經濟思想符合當時西方國家干預經濟、消除經濟危機的需要,因此在西方迅速傳播。此后西方經濟學的發展,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凱恩斯經濟理論和分析方法的影響。
1.對宏觀經濟學概念的理解
理解宏觀經濟學概念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1)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國民經濟。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經濟中的各個單位,而是由這些單位組成的整體以及有關的經濟總量,即研究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體上分析經濟問題。
(2)宏觀經濟學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利用問題。宏觀經濟學以資源實現配置作為既定的條件,研究現有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達到充分利用的途徑以及如何實現增長等問題。
(3)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宏觀經濟學把國民收入作為最基本的總量,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基礎來研究資源利用問題,分析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等。其中,國民收入決定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4)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總量是指能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量。總量分析就是分析這些總體經濟變量的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并由此說明經濟的運行狀況和決定經濟政策。
知識點滴
宏觀經濟學所涉及的總量有很多,主要包括國內生產總值、總投資、總消費、價格水平、增長率、利率、國際收支、匯率、貨幣供給量和貨幣需求量等。
2.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宏觀經濟學問題的研究,基于以下假設。
(1)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國經濟在繁榮與蕭條的交替中發展。經濟危機的一次次發生,打破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完美神話,使人們對自發調節的市場機制產生了懷疑。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使經濟學家認識到,要讓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僅靠市場機制是不夠的,如果只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是無法克服經濟危機的。
(2)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外部性、公共物品壟斷、信息不完全等市場失靈現象。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通過研究,認識經濟運行的規律,政府可以采取恰當的手段對宏觀經濟進行調節。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中的“羅斯福新政”,成功地說明了政府調節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
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國民收入是衡量一國經濟資源利用情況和整個國民經濟狀況的基本指標。國民收入核算理論主要研究國民收入的基本總量及其相互關系、國民收入核算的主要方法,說明國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關系。
(2)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這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是從總需求和總供給的角度出發,分析國民收入的決定因素及其變動規律。
(3)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是各國經濟中最主要的問題。宏觀經濟學把失業與通貨膨脹和國民收入聯系起來考察,分析其原因和相互關系,以及找出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途徑。
(4)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周期是指國民收入的短期波動,經濟增長是國民收入的長期增加趨勢。這一理論主要分析國民收入短期波動的原因、長期增長的源泉等,以及實現經濟增長的調節問題。
(5)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宏觀經濟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具體措施,宏觀經濟政策理論主要研究宏觀調控的基本工具、政策目標和政策效果等。
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聯系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各有其研究的內容和相應的分析工具,這兩者作為一門學科理論體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又是密切聯系的。
(1)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互相補充的。經濟學的目的是要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既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又要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微觀經濟學是在既定社會資源已實現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達到資源最優配置的問題;宏觀經濟學是在假定資源已實現最優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實現社會資源充分利用的問題。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社會經濟問題,共同組成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2)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整體經濟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總和,宏觀經濟行為的分析總是要以一定的微觀經濟分析為理論基礎的。例如,失業理論與通貨膨脹理論又涉及勞動的供求與工資的決定等微觀經濟理論。
(3)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使用的分析方法,除個量分析和總量分析的區別外,基本是相同的,如二者都使用模型法、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在進行數量分析時都采用邊際分析法,都把制度作為既定前提來分析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問題。
知識拓展
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當代經濟學四個階段。
重商主義始于15世紀,止于17世紀中期。這一時期是西方經濟學的萌芽時期,此時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學體系。
古典經濟學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結束,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亞當·斯密的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被視為經濟學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標志著現代經濟學的產生。古典經濟學的政策主張是自由放任,主張通過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的運行。
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結束,這一時期是微觀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經濟學的中心思想仍然是自由放任,是古典經濟學的延伸。但是它用新的方法論述了自由放任這一階段思想,并建立了說明價格是如何調節經濟的微觀經濟學體系,因而被稱作新古典經濟學。
當代經濟學是以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出現為標志的。這一時期是宏觀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史稱“凱恩斯革命”。這一階段包括凱恩斯革命時期、凱恩斯主義發展時期和自由放任思想復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