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基礎(第3版)
- 楊潔 喻文丹
- 3854字
- 2020-01-03 19:37:00
第一節 經濟學的三個基礎問題
經濟學大師保羅·A.薩繆爾森指出,在人的一生中,從搖籃到墳墓,我們都會碰到無數的經濟學真理。既然避不開,那我們就來看看經濟學是什么,在研究什么問題。本節從西方經濟學角度簡單解釋經濟學的三個基礎問題。
一、稀缺性
1.欲望
欲望是人們為了滿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產生的渴望。簡言之,欲望是一種缺乏的感受與求得滿足的愿望,即“求之不得”的感受。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欲望是有層次的,當一個較低層次的欲望得到滿足或部分地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欲望。
知識拓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把人的需要(欲望)分為五個層次:①生理的需要。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理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②安全的需要。這是人類要求得到保障自身安全、擺脫失業和喪失財產威脅等方面的需要。這種欲望實際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③歸屬和情感的需要。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人們希望得到友愛和歸屬的需要,這種欲望產生于人的社會性。④尊重的需要,即人們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的需要。⑤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將個人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馬斯洛需要的層次如圖1.1所示。
圖1.1 馬斯洛需要的層次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欲望的實現需要借助一定的物品。滿足人們欲望的物品分為兩類:自由取用的物品(非經濟物品或免費物品)和經濟物品(需要花錢購買的物品)。
自由取用的物品是指人類無須做出努力或付出任何代價便可隨意得到的物品,如陽光、空氣和水等。面對人類無限的欲望,用來滿足人類需要的自由取用的物品將越來越少。比如水,在200年前是自由取用的,而在今天,水已成為最為稀缺的資源之一。
經濟物品是指人類必須付出一定代價或花費一定數量的金錢才能得到的物品。人類欲望的滿足主要依賴于消費各種經濟物品,經濟物品在數量上常常是稀缺的。
2.稀缺性
稀缺性來自資源的有限性和欲望的無限性的矛盾。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用來滿足人的欲望的資源又是有限的,這種矛盾就反映為資源的稀缺性。
(1)資源的稀缺性具有絕對性。稀缺性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問題,資源稀缺的絕對性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和人們生存的所有區域。從歷史上來看,稀缺性存在于人類社會的所有時期。從世界各地來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類活動的區域。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面臨著稀缺性的問題,只不過稀缺的內容各自不同而已。
(2)資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對性。資源稀缺的相對性是指相對于人類無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資源也是稀缺的。
著名經濟學家曼昆曾這樣描述“稀缺性”:社會提供給你的東西總是少于你想要擁有的。正是普遍存在的資源稀缺性與人類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稀缺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問題。
探索與思考
你能找出生活中不稀缺的資源嗎?你認為當今社會中最稀缺的是什么?
知識點滴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在選擇的過程中,人們為了得到某種東西,必須先學會放棄另外的東西。
生活中的實例
二孩,生還是不生?
中國已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受訪家庭沒有生育二孩的意愿。過低的生育率持續改變著中國的人口結構,未來的中國社會老齡化將日趨嚴重。為什么家庭二孩生育意愿這么低呢?請掃碼觀看視頻后以小組為單位從資源稀缺性的角度進行探討。
二、經濟學的定義
“經濟”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意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的概念有多種定義。例如,經濟學是研究國民財富的科學;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科學;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把日子過得更好的科學;經濟學是研究“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經濟學是研究如何“盡我們所有的,做我們最好的”……如此種種,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經濟學要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目前,西方學者比較認同的經濟學定義為: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進行選擇,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資源,以便生產各種商品,并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的科學(保羅·A.薩繆爾森)。即,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可供選擇的用途中進行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科學。
探索與思考
你能說出稀缺性和經濟學的關系嗎?
名人有約
保羅·A.薩繆爾森(1915—2009),1935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隨后獲得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任經濟學教授。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是當代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是當今世界經濟學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是世界上罕見的多能學者。
薩繆爾森首次將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經濟學,幫助在經濟困境中上臺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減稅方案”,并且寫出了一部流傳頗廣、被數百萬大學生奉為經典的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英文版出版后,先后被翻譯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種文字出版,曾有報道說其銷售量已達1000多萬冊,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根據。保羅·A.薩繆爾森于1947年成為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的首位獲得者,并于197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讀者可查看百度百科或其他網絡百科“保羅·A.薩繆爾森”詞條了解更多情況。本書涉及的其他人物或名詞均可通過此方法查看更詳細的介紹。
知識拓展
為什么要學習經濟學?
經濟學家張維迎曾在《市場經濟導報》2000年第2期發表一篇文章《為什么要學習經濟學》,該文列出了學習經濟學的四條理由:首先,學習經濟學有助于你做出更好的決策;其次,學習經濟學有助于你理解你生活于其間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再次,學習經濟學有助于你理解政府政策的優與劣;最后,學習經濟學可以改進你的思考方式。或許你并不想成為一名經濟學家,但即使如此,你仍然應該學點經濟學。
《為什么要學習經濟學》
三、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從經濟學的定義中我們看到,經濟學從“稀缺性”出發,研究兩大類基本問題:一是資源配置問題,二是資源利用問題。
1.資源配置問題
經濟學是為解決稀缺性問題而產生的;因此,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選擇問題,即資源配置問題。資源的配置問題又包含了以下三個子問題。
第一,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產品生產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數量的產品滿足不同程度的需要。因為資源是稀缺的,而人們的需要又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把既定的資源用來生產何種產品,或者用多少資源來生產某種產品組合,都是經濟決策者要進行的必要選擇。
第二,如何生產。也就是用什么方式組織生產。一般而言,一種產品的生產可以采取多種不同的方法,一個經濟社會滿足其成員需要的方式有很多,因此,這需要做出恰當的選擇,力求用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需要滿足。
第三,為誰生產。也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給誰使用,為滿足誰的需要而使用,這涉及的是產品的分配問題。任何社會的生產
都是周而復始的再生產過程,產品在社會成員間的分配將影響生產要素的流向和配置。一般情況下,優質的勞動、資本、土地總會流向效率較高的部門。為了合理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人們就必須研究社會產品如何分配的問題。
知識點滴
在既定資源的條件下,盡量采用效率較高的方法,盡可能高效率地利用現有資源,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就是最佳的選擇。
2.資源利用問題
在現實的經濟社會中,勞動者失業、生產設備和自然資源閑置是經常存在的狀態,這說明一方面資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資源還得不到充分利用。這就給經濟學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即要進一步研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辦法來改進這種狀況,也即稀缺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資源利用問題也包含三個子問題。
第一,如何實現充分就業。研究為什么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能使稀缺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使社會既定資源能實現效用最大化而沒有資源閑置和浪費。
第二,如何實現經濟增長。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不能始終保持最大,有時高有時低,這表現為一個國家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研究資源的充分利用,就是要考慮如何用既定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經濟增長。這就是一般所說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問題。
第三,如何保持物價穩定。現代社會以貨幣為交換媒介,物價的變動會影響經濟運行和增長。物價水平過低,會導致資源利用不足、失業增加,這就是通貨緊縮問題;物價水平過高,則可能導致資源利用過度,形成通貨膨脹問題。因此,經濟學研究資源的充分利用,就必然涉及貨幣購買力的問題,即如何保持物價的穩定。
知識拓展
當前世界上解決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問題的經濟體制有兩種基本形式。
一是市場經濟體制,即通過市場上價格的調節來決定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與為誰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可充分利用價格的調節和刺激來實現。
二是計劃經濟體制,即通過中央行政命令來決定生產和分配問題,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都依靠中央計劃來實現。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國家的經濟體制都是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不同程度的混合體,但一般總要以一種經濟體制為主,另一種經濟體制為輔。
總體而言,市場經濟體制要比計劃經濟體制效率高,更有利于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