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視頻指導版)
- 李艷玲 王美娜
- 4061字
- 2019-12-27 15:02:47
第二節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可以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主要是指兒童心理發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包括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遺傳和生理成熟;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主觀因素是指兒童心理本身的特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又總是處于相互作用中。
掃一掃 1-2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一、遺傳和生理成熟
遺傳,即祖先的生物遺傳特性傳遞給后代的生物現象。遺傳素質主要是指那些與生俱來的生理特點,如機體的構造、形態,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結構和機能的特點,以及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特點等。
遺傳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遺傳為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質前提
正常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是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黑猩猩再怎么經過訓練,其心理水平也很低,因為它沒有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一個先天失明的學前兒童很難畫出色彩豐富的圖畫。
2.遺傳奠定了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
有的學前兒童思維靈活,行動敏捷,適應性強;有的學前兒童反應遲鈍,動作緩慢,不善應變。這些差異主要是由先天的神經活動類型決定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子有幾乎相同的智力水平,而在一起長大的、沒有血緣關系的學前兒童的智力相關性很小。這說明了遺傳對智力的影響。
在遺傳因素的影響下,學前兒童生理的發育成熟也是影響他們心理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生理成熟是指學前兒童身體生長發育的程度或水平。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即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實驗很好地說明了生理成熟和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之間的關系。
實驗具體是這樣的:雙生子中的一個在出生后第46周時開始學習爬樓梯,每天練習10分鐘,連續練習6周;而雙生子的另一個在出生后第53周開始訓練,第二個僅訓練2周就趕上了第一個的水平。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學前兒童的發展依賴于生理成熟的水平,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對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起著制約作用。
在人的某種心理結構和機能達到一定成熟程度時,外界適時地給予適當的刺激,就會使人相應的心理活動有效地出現或發展;在人的機體尚未成熟時,外界即使給予某種刺激,也難以取得預期的結果。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者一直反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
二、環境因素
學前兒童的發展除了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是指學前兒童所處的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主要提供個體生存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例如陽光、空氣、水分、營養物質等。社會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生活條件,如社會的生產發展水平、社會制度、家庭狀況、受教育狀況等。心理學討論的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那么,環境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起什么作用呢?
1.社會生活條件使遺傳和生理成熟為心理發展提供的可能性變為現實
盡管遺傳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如果脫離了社會生活條件,這種可能性也不能成為現實。狼孩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下,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例如,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狀況是不一樣的。
2.教育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1)教育可以彌補學前兒童遺傳素質的不足;(2)教育可以充分發展學前兒童的智力和才能;(3)教育可以利用社會環境的積極影響,促進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4)教育可以抵消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教師或家長只有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教育,才能使學前兒童心理得到健全發展。研究表明,不同教育水平的幼兒園中,學前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也是不同的。
三、主觀因素
(—)主觀因素是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原因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觀因素,主要是指學前兒童的全部心理活動,具體包括學前兒童的需要、興趣愛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識以及心理狀態等。
1.需要
需要是最活躍的因素。學前兒童從出生起,就有對食物的需要、對溫暖的需要等。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認識的需要、游戲的需要等。需要,歸根到底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一種刺激作用。成人對學前兒童進行的教育,如果不引發學前兒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奏效。
2.興趣和愛好
興趣和愛好是影響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有趣的游戲里,學前兒童的堅持性可以有明顯的提高。又如,同樣是學鋼琴,愛好彈琴的學前兒童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能力,不愛好彈琴的學前兒童學習起來就特別費勁或始終學不會。
3.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起控制作用。比如,自尊心強的學前兒童,其心理活動的積極能動性比較突出。例如,有個幼兒,當全班小朋友都得到小紅花,而他沒有得到時(因為他打人了),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紅花才肯離園。經過教育,他明白了道理。從第二天起,他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每天下午問老師:“我今天表現好嗎?”有一天,老師說他有進步,獎勵給了他一朵小紅花,他高興極了。
4.心理狀態
心理狀態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動的背景,即心理活動進行時所處的相對穩定的水平,起著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動積極性的作用。
(二)心理的內部矛盾是推動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根本原因或動力
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各種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間既彼此不可分割,又經常對立統一。比如有的學前兒童有完成任務的動機,卻缺乏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學前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新的需要和舊的心理水平或狀態。需要是由外界環境和教育引起的。隨著學前兒童的成長和生活條件的變化,外界對學前兒童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客觀要求如果被學前兒童接受,它就變成學前兒童的主觀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舊的心理水平或狀態是過去的心理反映。這兩種心理反映通常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即有差異,有差異就有矛盾。兩者構成心理內部不斷發展的矛盾。學前兒童有了新的需要,就不滿足于已有的水平。
學前兒童心理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也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學前兒童的需要依存于學前兒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狀態。因為需要總是在一定的心理發展水平或狀態的基礎上產生的。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于相應的需要。沒有需要,學前兒童就不會學習任何知識技能,心理水平就不能提高。教育的任務是根據學前兒童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態,提出恰當的要求,幫助學前兒童產生新的矛盾運動,促進其心理發展。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是相互聯系的,相互影響的。教師或幼兒只有正確認識它們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首先,我們應充分肯定客觀因素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其次,我們不可忽視學前兒童心理的主觀因素對客觀因素的反作用。再次,我們應認識到客觀因素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客觀因素的變化。這種主客觀相互作用的循環過程,始終伴隨著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
拓展閱讀:關鍵期
一、關鍵期的概念
圖1-1中的人物是奧地利生物學家勞倫茲。從圖1-1中可見,勞倫茲的身后總是跟著一群小鵝,無論勞倫茲在做什么、在哪里,小鵝們總是追隨在勞倫茲身邊。這是為什么呢?

圖1-1 勞倫茲和小鵝
掃一掃 1-3 關鍵期
原來,勞倫茲于1935年首先發現,小鵝在剛孵化出來后的幾個到十幾個小時之內,會有明顯的認母行為。它追隨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物體,把它當成“母親”而跟著走。如果小鵝第一眼見到的是鵝媽媽,它就跟著鵝媽媽走;如果小鵝第一眼見到的是勞倫茲,就把他當成母親,跟著他走;而當它第一眼見到的是跳動的氣球時,它也會把氣球當成“母親”,跟著氣球走。
然而,如果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內不讓小鵝接觸到活動的物體,那么過了一兩天后,無論是貨真價實的鵝媽媽還是勞倫茲,無論再怎樣努力與小鵝接觸,小鵝都不會跟隨,更不會“認母”。這說明,小鵝認母的行為能力喪失了,這種能力是與小鵝特定的生理時期密切相關的。
勞倫茲把這種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叫作“印刻”(Imprinting)現象,把“印刻”現象發生的時期叫作“發展關鍵期”。即在個體成長的某一段時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適合某種行為的發展;如果失去或錯過發展的機會,以后將很難學會該種行為,有的甚至一生難以彌補。在關鍵期內,機體對環境影響極為敏感,對微細刺激即能發生反應。所以,有的研究者也稱其為“敏感期”。
后來的許多研究還發現,這種“關鍵期”現象不僅發生在小鵝身上,幾乎在所有的哺乳動物身上都有,包括在人類身上。例如:2~3歲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在正常言語環境中,這個時期的學前兒童學習口語最快,學習成果最鞏固。反之,學前兒童在這個時期如果完全脫離人類的語言環境,其后很難再學會說話。例如,狼孩卡馬拉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走,被人們發現時大概8歲。被發現時,她和狼的生活習性完全一樣,不會說話。經過教育,卡馬拉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4年只學會了6個單詞,7年學會45個單詞,曾說出用3個單詞組成的句子。但她直到17歲死去也沒有真正學會說話。
二、學前兒童的關鍵期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目前唯一被證實的,一旦錯過將一生難以彌補的事情。人類其他的行為更多的狀況是:在關鍵期內學習,可以事半功倍;如果錯過關鍵期,則要事倍功半。在人的一生當中,0~6歲是人一生的關鍵期,因為0~6歲包含了很多人的發展的關鍵期,例如:
0~1 歲:聲音辨別、安全感、親子關系建立關鍵期
0~2 歲:動作發展關鍵期(口、手、腳)
2~3歲:口頭言語發展關鍵期
3~4歲:執拗秩序發展關鍵期
4~5歲:人際關系發展關鍵期
5~6歲:認識符號、書寫符號的關鍵期
三、面對關鍵期,我們應該如何做
幼兒教師應多了解一些關于關鍵期的資料,在學前兒童發展關鍵期,給學前兒童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并給予相應的支持,讓學前兒童有更好的發展。
例如:嬰幼兒在口和手的關鍵期,主要表現:不停地用嘴去探索去尋找,抓起什么都往嘴里放,抓、捏、摸、按、揪、捅、插、撕、擰……喜愛所有和手有關的事情。這個時期教師或家長應該做的是:準備一些可以讓孩子咬的玩具,將玩具洗干凈讓孩子玩;不要對衛生要求過高。因為此時口和手是學前兒童最初認識世界的工具,也是唯一直接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