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直線及其方程
[課前導讀]
在平面解析幾何中,把平面曲線看作動點的軌跡,從而得到軌跡方程——曲線方程的概念.同樣,在空間解析幾何中,任何曲線都可以看作滿足一定幾何條件的動點的軌跡,動點的軌跡用方程組來表示,就得到曲線方程的概念.
空間直線是最簡單的空間曲線.在本節中我們將以向量為工具討論空間直線.
一、空間直線一般方程
任一空間直線L都可以看作是兩個相交平面的交線(見圖5-40).若平面Π1的方程為A1x+B1y+C1z+D1=0,平面Π2的方程為A2x+B2y+C2z+D2=0,則方程組
表示空間直線L的方程,稱為空間直線的一般方程.

圖5-40
例1 (1)求過點(-3,2,5),且分別與平面2x-y-5z=1和x-4z=3平行的平面Π1與Π2的方程.
(2)求平面Π1與Π2的交線方程.
解 (1)先求過點(-3,2,5)且與已知平面平行的平面.
平面Π1的法向量可取為n1=(2,-1,-5),故過點(-3,2,5)且以n1為法向量的平面方程為
Π1:2(x+3)-(y-2)-5(z-5)=0.
平面Π2的法向量可取為n2=(1,0,-4),故過點(-3,2,5)且以n2為法向量的平面方程為
Π2:(x+3)-4(z-5)=0.
即Π1:2x-y-5z+33=0,Π2:x-4z+23=0.
(2)所求直線的一般方程為
二、對稱式方程及參數方程
由立體幾何知道,過空間一點作平行于已知直線的直線是唯一的.因此,如果知道直線上一點及與直線平行的某一向量,那么該直線的位置也就完全確定.現在根據這個幾何條件來建立直線的方程.
如果一個非零向量平行于一條已知直線,這個向量稱為該直線的方向向量.直線上的任何一個向量都平行于方向向量.顯然,一條直線的方向向量有無窮多個,它們之間互相平行.
由于過空間一點可作且只能作一條直線平行于已知向量,故給定直線上的一點M0(x0,y0,z0)及一個方向向量s=(m,n,p),直線的位置就完全確定了(見圖5-41).如果M(x,y,z)為直線l上任意一點,則,即有

圖5-41
式(2)是含有未知數x、y、z的方程組.從上面推導可知,直線l上任意一點M(x,y,z)的坐標滿足式(2).反之,如果點M(x,y,z)不在直線上,那么向量與s就不平行,于是點M(x,y,z)的坐標就不會滿足式(2).由此可知此式即為直線l的方程,稱為直線的對稱式方程,也稱點向式方程.這里s=(m,n,p)的三個坐標m、n、p就稱為方向數,而s的方向余弦就叫作該直線的方向余弦.
若設,則有直線的參數方程
注 在式(2)中,若有個別分母為零,應理解為相應的分子也為零.例如,m=0(n≠0,p≠0),即式(2)為
時,上式應理解為
例2 用點向式方程或參數方程表示直線
解 令x0=1,代入方程得
解得y=0,z=-2,即得到該直線上的一點M0(1,0,-2),由于直線的方向向量s與相交平面的法向量n1=(1,1,1),n2=(2,-1,3)都垂直,故可取
因此直線的點向式方程為
直線的參數方程為
例3 求過點A(1,0,1)和B(-2,1,1)的直線方程.
解 向量=(-3,1,0)是所求直線的一個方向向量,因此所求直線方程為
三、直線與平面的關系
1. 兩直線的夾角

直線與平面關系
兩直線的方向向量之間的夾角(通常取小于等于90°的角)稱為兩直線的夾角,即或
兩者中小于等于90°的角.
設,其中s1=(m1,n1,p1),M1(x1,y1,z1)∈ l1,
,其中s2=(m2,n2,p2),M2(x2,y2,z2)∈ l2,
則
當l1⊥l2時(見圖5-42),應有
m1m2+n1n2+p1p2=0.

圖5-42
當l1//l2時(見圖5-43),應有

圖5-43
例4 求直線和直線
的夾角.
解 已知直線l1的方向向量s1=(1,-4,1),直線l2的方向向量s2=(2,-2,-1),則
故.
例5 求過點(-3,2,5)且與兩平面x-4z=3和2x-y-5z=1的交線平行的直線方程.
解 設所求直線的方向向量為s=(m,n,p),平面x-4z=3的法向量為n1=(1,0,-4),平面2x-y-5z=1的法向量為n2=(2,-1,-5),根據題意知s⊥n1,s⊥n2,取
故所求直線的方程為
例6 求過點M(2,1,3)且與直線垂直相交的直線方程.
解 先作一過點M且與已知直線垂直的平面Π,即
3(x-2)+2(y-1)-(z-3)=0.
再求已知直線與該平面的交點N.
令,則
代入平面方程得,交點
,取所求直線的方向向量為
,即
所求直線方程為
2. 直線與平面的夾角
直線l和它在平面π上的投影直線l1所構成的角稱為該直線與平面的夾角(見圖5-44),記為.

圖5-44
當直線與平面垂直時,規定.
設直線,s=(m,n,p),平面Π:Ax+By+Cz+D=0,n=(A,B,C),則
,因此
當l//Π時,s⊥n,即有
Am+Bn+Cp=0.
當l⊥Π時,s//n,即有
例7 設直線,平面Π:x-y+2z=3,求直線L與平面Π的夾角φ.
解 平面Π的法向量n=(1,-1,2),直線L的法向量s=(2,-1,2),則
所以為所求夾角.
四、平面束
通過定直線的平面的全體稱為過該直線的平面束,有時候用平面束解題非常方便,現在我們來介紹它的方程.
設直線其中系數A1、B1、C1與A2、B2、C2不成比例,λ1,λ,μ為任意常數,則過該直線的平面束方程為
λ1(A1x+B1y+C1z+D1)+μ(A2x+B2y+C2z+D2)=0, (3)
或
A1x+B1y+C1z+D1+λ(A2x+B2y+C2z+D2)=0. (4)
注意:若式(3)中λ1≠0,則可將式(3)寫成式(4);但式(4)中并不包括平面
A2x+B2y+C2z+D2=0.
例8 一平面過直線和點(1,1,-1),求該平面方程.
解 設過已知直線的平面束為
x+y-z+λ(x-y+z-1)=0,
又點(1,1,-1)滿足方程,即由1+1-(-1)+λ(1-1-1-1)=0,得,因此所求平面方程為
x+y-z+(x-y+z-1)=0,即5x-y+z-3=0.
例9 過直線作平面Π,使它垂直于平面Π1:x+2y+z=0.
解 設過直線L的平面束的方程為(x+2y-z-6)+λ(x-2y+z)=0,即
(1+λ)x+2(1-λ)y+(λ-1)z-6=0.
現要在上述平面束中找出一個平面Π,使它垂直于題設平面Π1,故平面Π的法向量nλ垂直于平面Π1的法向量n1=(1,2,1).于是nλ·n1=0,即
(1+λ)+4(1-λ)+(λ-1)=0,
解得λ=2,故所求平面方程為
Π:3x-2y+z-6=0.
容易驗證,平面x-2y+z=0不是所求平面.
例10 在一切過直線的平面中找出平面Π,使原點到它的距離最長.
解 設通過直線l的平面束方程為(x+y+z+4)+λ(x+2y+z)=0,即
(1+λ)x+(1+2λ)y+(1+λ)z+4=0.
要使為最大,
即使(1+λ)2+(1+2λ)2+(1+λ)2=為最小,得
,
故所求平面Π的方程為
x-y+z+12=0.
易知,原點到平面x+2y+z=0的距離為0,故平面x+2y+z=0非所求平面.
例11 一平面過直線,且與平面x-4y-8z+12=0成
角,求該平面的方程.
解 設過已知直線的平面束為λ(x+5y+z)+μ(x-z+4)=0,即
(λ+μ)x+5λy+(λ-μ)z+4μ=0,
已知
即
或9λ2+12λμ=0,即λ(3λ+4μ)=0,得λ1=0,
,因此所求平面為
x-z+4=0或x+20y+7z-12=0.
習題5-3
1. 求滿足下列條件的直線方程.
(1)過點(2,-1,4)且與直線平行;
(2)過點(2,-3,5)且與平面9x-4y+2z-1=0垂直;
(3)過點(3,4,-4)和(3,-2,2).
2. 求過點(1,1,1)且同時與平面2x-y-3z=0和x+2y-5z=1平行的直線方程.
3. 用點向式方程及參數方程表示直線
4. 求過點(1,0,-2)且與平面3x+4y-z+6=0平行,又與直線垂直的直線方程.
5. 確定下列各組中的直線和平面間的位置關系.
(1)和4x-2y-2z=3;
(2)和3x-2y+7z=8;
(3)和x+y+z=3.
6. 求直線和平面x-y-z+1=0的夾角.
7. 求點(1,2,1)到平面x+2y+2z-10=0的距離.
8. 求直線在平面4x-y+z=1的投影直線方程.
9. 求過點M(3,1,-2)及直線的平面方程.
10. 求過直線且與平面x+4y-3z+7=0垂直的平面方程.
11. 已知直線過點A(2,-3,4)且和y軸垂直相交,求該直線方程.
12. 求過點(0,2,4)且與直線平行的直線.
13. 求點P0(2,3,1)在直線上的投影.
14. 求點P0(3,-1,-1)在平面Π:x+2y+3z-40=0上的投影.
15. 求過點A(1,0,-2),且與平面Π:3x-y+2z+3=0平行,并與直線相交的直線l的方程.
16. 分別求過直線且垂直于各坐標面的平面方程,并求直線l在平面3x+2y+z-10=0上的投影.
17. 過點M1(7,3,5)引方向余弦等于的直線l1,設直線l過點M0(2,-3,-1),與直線l1相交且和x軸成
角,求直線l的方程.
18. 求通過點(2,1,3)且與直線垂直相交的直線方程.
19. 求證:兩直線在同一平面上的條件為
20. 一直線過點(1,2,1),又與直線相交,且垂直于直線
,求該直線方程.
21. 一直線l過點A(-3,5,-9)且與兩直線相交,求此直線方程.
*22. 設直線,其中s=(m,n,p),M0(x0,y0,z0),直線l外一點為M1(x1,y1,z1),證明:點M1到直線l的距離為
.
*23. 設直線,其中s1=(m1,n1,p1),M1(x1,y1,z1),直線
,其中s2=(m2,n2,p2),M2(x2,y2,z2),證明:異面直線l1與l2之間的距離為
.
*24. 設直線,直線
,試求:
(1)直線l1、l2之間的距離;
(2)直線l1與l2的公垂線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