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條公訴人聲稱“這里是法庭,不是講法律的地方”的微博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被不少網民轉發和評論。一時間,這句話儼然成為2014年的“經典官話”之一。然而,長沙市開福區法院公布的庭審視頻顯示,公訴人當時的原話只是要表達在法庭上沒有時間一條條地學習法律。至此,一起辯護律師斷章取義、掐頭去尾、故意曲解公訴人發言并運用微博吸引輿論炒作的“死磕”事件迅速落幕。人們的注意力隨即轉向對律師“死磕”行為的批評和反思。
近年來,“死磕”派律師的崛起成為我國司法領域的一道“另類風景”。究竟什么是“死磕律師”,目前并無權威的界定。但在百度上輸入上述4個字,搜索到的相關結果高達142萬條。相對普通律師而言,“死磕”派律師與公檢法機關的對抗性更強,對案件中的程序問題關注更多,更善于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炒作案件,塑造司法不公的輿論。如今,有“死磕”派律師介入的案件大都會引發關注,在不少地方甚至會演變成“敏感”案件。也因此,“死磕”派律師的市場需求在逐年增加,社會影響力在與日俱增,甚至出現了“抱團死磕”的趨勢。
人們對“死磕”派律師的評價褒貶不一,呈現出鮮明的認識分野。有人認為“死磕”派律師是“維權斗士”,是推動中國法治進步的健康力量;有人則認為“死磕”派律師是“嘩眾取寵”“無理取鬧”,是挑戰法律權威、違背法治精神的破壞力量。其實,“死磕”派并非一個固定的律師團體,而是一種符號化的標簽。大而籠統地將這一特殊群體定性為某一種人,作出整齊劃一的評價,很可能是武斷且不負責任的。
縱觀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法治歷程,律師在一些案件中的“吹毛求疵”“挑戰傳統”“嘩眾取寵”成功促成了一些法治史上的經典判例,甚至成為推動國家法治進步的里程碑事件。即便在我們國家,“死磕”派律師的介入,客觀上也會促使司法機關更加嚴謹、案件審理更加公正。
但這絕非意味著“死磕”派律師都是以推動法治進步為己任的“英雄”,更絕非意味著他們在“對抗體制”時可以隨意突破法律的底線。
律師是法治社會的重要支撐力量,但這一身份并未賦予其任何法律特權。類似長沙開福案律師故意造謠并大力傳播的行為,不僅違反職業道德,更涉嫌違反法律規定。該律師把“造謠”當作“死磕”的手段,完全背離了法治精神,淪為惡意的輿論秀場,不僅應當受到輿論的譴責,更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從來不要求每個人都做圣人,我們對律師“死磕”的真實動機不應過分苛責。但是,律師作為社會公民、作為訴訟參與人,應當在尊重法治精神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維護當事人的權益。這種法治精神包括尊重事實、不惡意曲解法律、不違反公序良俗等。對于滑出法治底線的“死磕”行為,法律不能坐視不理,而應當給出具體的回應。
“死磕”派律師的興起和壯大有著深刻而復雜的體制及社會原因。這要求我們少一些簡單粗暴的道德壓制,多一些具體理性的法律規制。
對于“死磕”中的惡意違法行為,特別是利用輿論惡意綁架司法的行為,應當加速立法,通過設置“藐視法庭罪”、完善“妨害司法罪”體系、嚴格律師執業規范等方式劃定明確的法律邊界,促使“死磕”回歸法治理性、謹守法治分際。
[原載于《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4月3日“評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