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上海司改:期待更多配套和支撐
書名: 法影下的中國作者名: 鄧學平本章字數: 1461字更新時間: 2019-07-30 17:51:06
2014年7月12日,上海市召開全市司法改革先行試點部署會,正式拉開了司法改革試點工作的大幕。上海此次試點工作主要涉及五項內容: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及司法輔助人員職業保障制度;完善司法責任制;探索建立省以下法院、檢察院的法官、檢察官省級統一管理體制;探索建立省以下法院、檢察院經費省級統一管理機制。
作為中央確定的試點城市,上海的司法改革試點方案備受社會期待。客觀地說,此次上海啟動試點的五項內容政治敏感度不高,且學界已經討論、呼吁多年,并未讓人有特別驚艷之感。盡管如此,這仍然是近幾十年來最為積極進取、最為扎實得力的司法改革方案之一。方案貫徹了“問題導向”“積極穩妥”的改革總基調,從各界爭議較少的領域切題,在“去行政化”“去地方化”等問題上的突破力度超越以往,如果落實到位將可望為長期低迷、弊病纏身的司法肌體注入一針強心劑。
法官、檢察官是國家公務人員,但職業屬性決定了其與普通的國家公務員不同。上海的司法改革試點方案實行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管理,有利于遏制法官、檢察官追求行政職務晉升的沖動,促使其將職業榮譽回歸到提升業務、辦好案件上。上級司法機關的法官、檢察官必須從下級司法機關中擇優遴選,不僅打通了司法人員的晉升通道,而且使得上級司法機關糾錯糾偏、補疏堵漏的能力得到加強。確定主審法官、合議庭和主任檢察官的辦案權限,有利于明晰責任主體,加強對司法權的制約監督。實行省以下法院、檢察院的人、財、物省級統一管理,使相應司法機關在組織人事、財政撥款等方面擺脫對地方黨委政府的依賴,有利于扭轉司法的地方化傾向,塑造司法權的獨立人格。
根據上海方面宣布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上海全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將于2015年第一季度全面推進,并且要盡快為全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余下的時間已然不多,但公眾對方案的細節依然知之甚少。粗線條、框架式、原則性的改革方案是否能夠順利落地并且朝著預設的方向演進,各種習慣勢力和既得利益群體是否會對方案的內容進行有利于他們的變通,都極大地考驗著方案細節的配套和跟進能力。以組建法官、檢察官遴選、懲戒委員會為例,其中便涉及諸多復雜的技術性問題。比如委員會的機構定位是什么?是否需要接受某個單位的領導?委員會委員怎么產生?委員會有無權限直接懲戒法官、檢察官?抑或只能建議、移交相關部門處理?如何確保委員會委員的公正、獨立?等等。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法官、檢察官遴選、懲戒委員會在實踐中很容易走樣變形。
除了細節配套仍然付之闕如,上海方案中大量的“尾巴”和“缺口”也讓人擔憂。比如上海方案幾乎沒有涉及公安方面的內容,而偵查權的獨大和濫用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實行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推動法官、檢察官職業化的同時,并未規定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必須從法官、檢察官中產生。組織部門大多將院長、檢察長視為一種政治職位,法律專業素養并非考慮的重點,導致大量院長、檢察長甚至從未有過司法經歷。這種狀態不改變,司法專業化之路必將障礙重重。此外,如何消化現有的司法腐敗呆賬、建立司法人員的退出機制同樣不能忽視。
嚴格地說,要真正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改革目標,離不開更為深刻、更為全面的體制改革。而上海方案在并未涉及更深層次的體制問題的情況下,能否突圍成功將是一件值得細致觀察的事情。最高層推進司法改革的決心和誠意毋庸置疑,而臺面下那些利益受損的群體也將開啟新的博弈。開弓沒有回頭箭,完成改革試點任務,上海還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原載于《時代周報》2014年7月17日“評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