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一轉眼,《〈三體〉中的物理學》出版已經四年了,我完成書稿也超過五年了。當年,我本來是沒有打算寫這么一本書的,畢竟,盡管《三體》當年已然大熱,但涉及的科學知識實在太駁雜,要寫好一本解釋其中涉及科學的部分的書很不容易。
但是,我還是在微博上寫了《三體》中的一個物理學問題,給自己惹來了“麻煩”——三體迷紛紛趕來,要求我繼續寫。就這樣,我在微博上寫了幾篇。2013年,我的工作從中國科學院換到了位于廣州的中山大學。當時,我最重的任務是要在一無所有中重建中大的天文專業以及相關的專業,只能抽出一點時間來完成書稿。正因為如此,我對完成后的書稿一點也不滿意,因為它不夠通俗,離我心目中的好科普書的標準相去甚遠。好在,《科幻世界》的主編兼《〈三體〉中的物理學》的編輯姚海軍先生對我說,其實書的內容有點“高大上”也是一種風格,因為部分讀者喜歡這樣,就像他們喜歡更加不通俗的《時間簡史》一樣。
前面說到好科普書的標準。這些標準是什么呢?首先,它必須有趣,有趣才能打動人心;其次,它必須通俗以及深入淺出,這個標準無須解釋;最后,它必須盡量做到嚴謹。最近我讀到一本書很有共鳴,作者說,科普其實和好萊塢講故事沒有區別:好看,過程跌宕起伏,用這樣的方式將你要表達的觀點也好,價值觀也好傳達出去,效果必然是好的。我的這本書沒有做到這一點,還請讀者諒解。
這次再版,我沒有增加新的內容,只更新了一些內容的最新進展。例如,我在書中預言人類極有可能在2015年探測到引力波,探測儀器是位于美國的兩臺引力波激光干涉儀。果然,2015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了引力波,并在2016年春節期間宣布了這項震動世界的發現。之后,LIGO又探測到了好幾例兩個黑洞合并發出的引力波,還有一例兩個中子星合并發出的引力波。LIGO最近又進行了升級,有望發現海量的黑洞合并。我自己比較驕傲的是,其實我的書在2013年就已經完成了,我提前兩年預言了這項偉大的發現。可惜的是,我沒有嘗試預言今年第一張黑洞的照片。
說到預言,有人開玩笑地說我是預言帝。比如說,2017年,我在CCTV6的《今日影評》上預言,或許2019年才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而且,電影很可能改編自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而不是長篇。現在大家知道了,這已經成為事實,也就是今年的《流浪地球》。
在《〈三體〉中的物理學》中,我還側重談了量子力學,與量子力學有關的智子以及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借本書再版的機會,我再做一個預言,今后兩年,太空題材也許不是中國科幻電影最重要的題材,量子力學才是。另外,我已經計劃余生側重研究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這個已經存在了兩千年的大問題。
我們進入21世紀已經將近20年了,或者說,21世紀已經過去了近五分之一。科技方面,我們對21世紀還有什么期待呢?有人說,人工智能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還有人說,5G以及物聯網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我自己更加激進一點,我認為量子計算機才會開啟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不論將來事實如何,我們都將面臨激動人心的新科技、新生活。
去年到今年年初,我參加了浙江衛視的一檔科技制造綜藝節目《智造將來》。這個節目的名字起得有意思,它叫《智造將來》而不叫《智造未來》。為什么呢?將來已來,而未來尚未到來。我在這檔12集的節目中目睹了中國在制造業中的30多個了不起的項目,而這不過是滄海一粟,中國已經成為這個星球上首屈一指的制造大國。面對目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的挑戰,我相信,中國將很快成為這個星球上首屈一指的制造強國。是的,面對近未來和遠未來,我們充滿信心。21世紀,將是我們中國人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世紀。
另外,我要提一下,今年我還有一本與這本書內容相關的書會出版,書名是《科幻中的物理學》,期待讀者的關注。
回到《〈三體〉中的物理學》本身,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當然與《三體》有關,有的部分對《三體》涉及的一些科學內容表示肯定,有的則說明部分科學內容并不科學。可是,科幻文學本身的重點是幻想,而不是科學普及,這一點還請讀者厘清。
最后,我想再次對《三體》這部科幻巨著的作者劉慈欣表示感謝,是他的作品啟發了本書,同樣,也是他的作品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科學以及背后的原理產生興趣。我也想對本書的原編輯姚海軍表示感謝,是他促成了本書。
同時,感謝中南博集天卷對我的作品青眼有加,陸續出版了《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等作品,提振了我的信心。感謝我的策劃編輯董卉,她在我的一系列書的出版中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樣重要。我將繼續在科普方面努力工作,為中國崛起做一點貢獻。這本書的再版,目的也是如此。
讓我們一同愛科學,學科學,在21世紀對科學以及中國的進步做出努力,我們必將見證一個偉大的時代。
2019年4月14日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