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社會的家庭和個體
The Family and the Individual in Chinese Society
在中國,一個人如果比他的父親死得早,他的父親就會拍打他的棺材,以示對他不孝——因為他此生和來世都不能繼續擔負起照顧父母的職責——的象征性懲罰。這種儀式性行為雖然很細微,卻是葬禮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它凸顯了父與子關系和子與父關系這兩種關系的不同,也突出地反映了中國社會與當代西方社會在家庭概念上的差異。在中國,孩子受到重視并非是因為他(她)是一個注定要發揮自己獨特潛力的個體,而是因為他(她)能幫助家里干活,能傳宗接代從而使家族姓氏得以延續,能照顧年老的父母并在父母故去后料理后事——如果這個孩子是男孩的話就更是如此。
家庭作為一個組織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家庭主義”(familism也可譯為家族主義,考慮到本書語境,這里譯為“家庭主義”——譯者注)可被視為中國社會價值觀和社會組織的定義性特征。家庭主義是“中國社會區別于世界上其他任何類型社會的根本所在”,在這樣的社會體系中,是否能夠對家庭福祉有所貢獻就是評判一個人言行最重要的標準。如果一個人對家庭有貢獻,那么他就是好的,否則就怎么都不好。也許這么說有夸張之嫌,因為中國人也有家庭以外的生活場域,不過,說家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卻是毫無疑問的。家庭是“中國社會秩序的戰略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