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家庭
The Family

傳統的中國“family”,用漢語說是“家”或“家庭”——通常被界定為若干有血緣關系、姻親關系,或通過收養建立關系的成員所組成的經濟單位。這些成員共享家庭財產,包括錢財。其實,家庭是一個形態多變的組織,通常會呈現為不同的形態、規模,不同類型的家庭包含的世代數量也各有不同——有的家庭只包括屬于同一世代的兩個人,有的家庭卻是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的五十多人或更多人的龐大單位。

社會人類學家一般將中國的家庭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規模較小的“夫婦式家庭”(conjugal family)或“小家庭”(small family),這種家庭最多只包括兩代人。規模較小家庭一般是由父親、母親和他們未婚子女組成的,在人數上通常是三人到六人。中國家庭有六成都屬于這種類型。第二種類型是大規模的聯合家庭(joint family),在這種家庭里,一對夫婦跟他們的未成年孩子以及兩個或更多的已婚兒子和其妻子,乃至孫子和孫媳共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并且共同負擔家庭花銷。最后一種類型則是介于小家庭和聯合家庭之間的類型,即主干家庭(stem family)。這種家庭通常包括一對夫婦和他們的未婚子女以及一個已婚兒子和其妻子。主干家庭可被視為聯合家庭的不完整形態。

將中國家庭分為這三種類型主要是為了描述的便利,但這同時也表明中國家庭生活具有動態性特征,一個由一對父母組成的家庭,在他們的一生中可能會在不同時期經歷上述所有家庭類型。“中國家庭……像是一個氣球,會因為財富的注入隨時膨脹”。Ibid., p. 9.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通過婚姻建立了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家庭——只要他們的孩子還未成年,他們的家庭就屬于小家庭類型;當他們的大兒子結婚并將兒媳帶入父母的家庭以后,這個家庭就變成了主干家庭;如果第二個兒子也結婚了并且也把妻子帶入這個家庭,那么這個家庭就成了聯合家庭。然而,如果父母故去或決定分家,這個家庭的類型就會再次發生變化。

同時,中國家庭也是一個所有成員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經濟單位,一個為了所有在世或故去的家庭成員的福祉進行祭祀的宗教性質的單位(有關于此,接下來的章節會有所論述),它同時也是一個承擔著照顧貧困和年老家庭成員的社會保障組織。中國家庭給其成員灌輸的價值觀與當代西方社會截然不同。在西方,父母養育子女,目的是使得他們成長為獨立的、自我實現的個體;而在中國,父母養育兒子——養育女兒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是為了將來兒子能反過來支持他們,并使家庭血統能夠無限延續下去。

按照家庭主義的規約,中國的丈夫和妻子必須至少生一個兒子——當然,兒子越多越好,而這對夫婦所有的兒子、兒媳以及他們的后代都要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五世同堂”就是中國人的理想家庭。然而,只有不超過6%~7%成的家庭能達到這種理想狀態。

基本的人口統計能說明為什么只有極少數家庭才能達到“五世同堂”,或哪怕是“三世同堂”的理想。在一個平均壽命大約只有三十歲的國家里,很多父母在兒子結婚后不久就故去了。更甚者,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兒子能夠活到成年,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家庭很難發展成聯合家庭。

此外,經濟上沒有形成長子繼承制體系是大多數家庭無法形成聯合家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就破除了經濟上的長子繼承制。這種制度被破除之后,一個家庭里所有的兒子在父親故去之后都有權利均分家庭財產。因此,隨著世代的推移,每個人的土地占有份額會逐漸縮小。(因為中國的家庭實行祭祀上的長子繼承制,所以長子會比其他兒子多繼承一份家產以侍奉年老的父母和祭祀祖先——前提是他能一直活下去。)

當然,這種財產不斷分割的過程也會受到限制。在特別貧窮的家庭里,兒子們什么都分不到,所以被迫去當佃農和小販以謀生。此外,事情也會反向發展,因為只要有一點兒可能,比如通過當官、經商或哪怕是因為能熟練地侍弄農田而發了財,中國人都會去購買田地,從而使自己的財產有所增加。不過,這種分割和繼承意味著大多數農田的面積都太小,無法支撐農民及其所有已婚子女生活。所以,中國傳統社會才形成了長子婚后仍舊在家里與父母同住并照顧父母的習俗。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在結婚以后必須搬出去。雖然大多數情況是如此,但至少一個兒子必須在婚后與父母同住。在家庭主義系統中,這是既定的道德。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富人家的財產雖足夠支撐一個聯合家庭,卻尤為容易被分割。富人往往比窮人結婚要早,所以生的孩子更多。此外,比起窮人,富人會娶妾并因此生育更多的子女,而妾所生的兒子也被賦予了分割父親遺產的權利,當然,他們所得到的份額通常會比父親原配妻子所生兒子得到的份額要少。生在富裕家庭里的孩子們能得到更好的養育和更好的醫療待遇,因此活到成年的幾率更高;而窮人家所生的六七個孩子里要是有兩個能夠活到成年,便是“燒高香”了。杰拉德·溫菲爾德( Gerald F. Winfield)曾寫道:“ 在中國絕大多數現代醫院里,女性在其一生中懷孕5至12次,甚至多達15次,才能有一兩個孩子存活下來,更多的時候是一個都沒有存活下來。參見Gerald F. Winfield, China: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New York:William Sloane Associates, 1948, p. 109) 。富裕家庭的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意味著家里會有更多的兒子能長到成年,并因此有機會分割父親的財產。

有時候,某個富裕家庭的家長本人如果較為強硬,能在有生之年讓兒子、兒媳以及孫輩跟自己共同生活,那么這個家庭就能發展成聯合家庭。有些時候,他的兒子們在他死后仍在一起生活,那么這個家庭就成了兄弟聯合家庭(fratemal joint family),但這種家庭很少能夠在一起生活很久。最年長的哥哥一般都會要求弟弟們對他順從,但因為沒有經濟上的長子繼承制體系作為支撐,兄弟間沒有哪個人擁有凌駕于他人之上的法律權威或經濟權利。因此,在這種家庭中,兄弟間經常會因為對共同財產的管理和共同收益的處理而發生矛盾。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在中國兄弟之間很難相處好的現象了,“兄弟們在成年之后有一種彼此敵視的先在傾向”。Maurice Freedman, “Ritual Aspects of Chinese Kinship and Marriage,”in 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ed. Maurice Freedma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 p. 178.孔邁隆(Myron L. Cohen)發現,兄弟聯合家庭至少能在分家在即之時保持穩定,參見Myron L. Cohen,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142—44, 195—96) 。

此外,妯娌間的嫉妒和敵意會讓兄弟之間的緊張關系加劇。如果某個兄弟的小家庭在大的聯合家庭中得到了更多份額的財產,或沒有擔負起與其得到份額相匹配的工作量,對此,妯娌之間往往比兄弟之間產生的怨恨要更大。妻子會不停地跟丈夫抱怨種種不公平,使原本已經關系緊張的兄弟對彼此更加質疑,直到他們覺得再也無法忍受彼此。接下來,即使這些兄弟仍舊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也會分開過——所有的兄弟都建立一個屬于自己家的廚房,不在一起做飯也不在一起吃飯。最后,他們可能會選擇分家產從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

另一個導致大多數聯合家庭只能存在很短時間的原因是向上或向下流動的無情法則。其實,所有社會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兒子既有可能在職業生涯中上升到比父親以往更高的位置上,也有可能會“比父親混得差”。這些現象其實可能就是巧合,因為有些兒子能力就是會不如父親。可中國人總是有一種無法抑制的、用道德感來看待所有社會和政治現象的傾向,他們喜歡把一個家庭的衰落歸結于后輩的揮霍和不道德。人們總是認為,富裕家庭里的成功人士的孩子缺乏父輩乃至祖父輩的奉獻精神和進取心,所以他們在長輩去世后會大把花錢——賭博、娶妾,如果是在19世紀,他們也會抽大煙來揮霍家庭財產。中國有句俗話叫“富不過三代”。當然,也有例外。由于向下流動的力量總是存在,加上沒有經濟上的長子繼承制,家庭成員之間又容易起爭執,再加上死亡率高等,足以解釋為何大多數家庭都無法維持聯合家庭的理想狀態了。

然而,家庭的解構卻總會受到大家族的抵制。家族是一個由擁有共同祖先的后代所組成的群體,它是家庭主義在直系家庭基礎上的延伸,涵蓋一個男性祖先的所有父系血緣親屬。有時候,一個大家族甚至包括兩三千位男性成員。一些家族因為增殖很快,所以逐漸衍生出很多生活在不同社區中的支系,但支系仍在一個祠堂進行祭祀以象征他們之間的團結。傳統上,這種傘狀組織被視為高等級的家族。此外,宗族也擁有共同財產、祠堂等相同要素等,因此看似與家族相似,但其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于家族的。雖然宗族成員也共有姓氏和財產,但他們并不一定是來自于同一個血緣世系的后代。家族組織在中國南方非常發達,有時候整個村子的居民都屬于一個家族。中國北方地區也有家族組織,但北方地區的家族組織不像南方地區的家族組織那樣擁有權威和財富。

強有力的家族組織會組織編寫族譜來維系所有成員對家族的認同,壯大家族聲譽,同時也承擔著各種公共職能(比如祭祀祖先,懲戒犯錯誤的成員,照顧有需要的成員等)。沒有族譜,后輩就容易分散,會失去家族認同感。族譜記載著一個家族的集體記憶,人們能夠依此確定家族成員身份以及彼此的關系和順序(這十分有助于一個人在祖先祭祀過程中行為得當),最重要的是,人們還能夠據此確定誰擁有受益于家族財產的合法地位。

對強有力的家族組織來說,要持續存在下去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擁有共同財產,擁有可用于建設宗祠和給家族里的年輕人提供教育機會的經費,有時候家族甚至需要出資建立家族防御工事。共同且永久地持有家族共同財產,有助于抵制擁有共同祖先的家族在傳承若干代之后出現的個體家庭分家傾向以及衰落趨勢。比如,在安徽省桐城市,一些當地的望族傳承了四五百年的時間,其中有一些家族甚至從明代一直傳承到了20世紀。這種所謂逆家族解體而動的力量其實主要來自于家族組織及其家庭主義的價值支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水县| 临猗县| 江孜县| 宝应县| 通州市| 抚顺市| 伽师县| 北流市| 大新县| 万宁市| 新兴县| 抚松县| 银川市| 武冈市| 杨浦区| 精河县| 元谋县| 六安市| 彝良县| 项城市| 庄浪县| 宣化县| 商丘市| 双江| 临沂市| 五华县| 巴中市| 财经| 普陀区| 安溪县| 德庆县| 吴川市| 桂阳县| 井冈山市| 万州区| 西安市| 兴安盟| 建宁县| 梧州市| 黑水县|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