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學問的門類
- 日本實業出版社 (日)茂木健一郎主編
- 4311字
- 2019-07-29 18:21:12
語言學
語言學的起源
古往今來,任何民族都對語言充滿興趣,而其關注的方式總是受到時代與社會條件的影響。
在古代和中世紀時期,宗教占據著重要的社會地位,人們重視對語言的研究,也是為了能正確地解讀宗教文獻。如印度教對梵語語法的研究、中世紀基督教對拉丁語的研究、猶太人對希伯來語的研究,等等。阿拉伯人為了能正確解讀《古蘭經》,甚至建立了專門的語言研究機構。
最早脫離了這種實用性的目的,開始關注語言本身的,是古希臘人。古希臘的宗教思想相對自由,古希臘人對于語言的研究起源于哲學式的爭論,其研究對象涉及語言的起源、語義與語音的關系、語法現象等,無不與現代語言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古希臘語言史上,最偉大的人物當屬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被譽為歐洲古典語法的開創者,他首次對詞匯進行了詞性上的區分。
亞里士多德之后,亞歷山大里亞學派的活動構成了古希臘語言研究史上的又一重要階段,堪稱歐洲語言研究的典范。其后歐洲的語言學研究逐漸以規范語法為中心。
羅馬的語法學家瓦羅,將亞歷山大里亞學派的語法體系應用于拉丁語的研究,著成《論拉丁語》一書。瓦羅的拉丁語語法獲得了同時代人的最高評價,在之后的很長時間里,他都是中世紀語言研究者們的典范。
經院學派為中世紀的語言研究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中,拉曼·盧爾對拉丁語中的普遍性和哲學性詞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思想具有邏輯主義色彩,接近于現代的普通語言學。
語法研究的巔峰之作是安托尼·阿爾諾與克洛德·蘭斯洛合著的《波爾·羅瓦雅爾語法》。波爾·羅瓦雅爾是法國語法研究的中心地區,該地的語法可視為具有代表性的歐洲普遍語法。進入18世紀,希臘語、拉丁語以外的文獻研究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19世紀之后,“梵語的發現”為語言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促成了比較語言學的興起。比較語言學設定超越語言間差異的一般人類思考水平,不僅著眼于分析“詞法學”,還涉及“句法學”的研究,注重從理性的觀點出發解釋問題,在這些方面,與諾姆·喬姆斯基所主張的“生成語法”有一部分共通之處。近年來,比較語言學研究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語言學的發展歷程

近代語言學的確立
梵語的發現促成了比較語言學的興起,語言學的發展進入新的時代。
1816年,德國的弗蘭茨·葆樸出版了其將梵語與印歐語系相對比的著作,該著作一改之前語言學研究的傳統,對于近代語言學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早在18世紀末,梵語就已經通過威廉·瓊斯為人們所知曉。然而,葆樸是第一個將梵語與其他印歐語言進行系統比較的語言學家。19世紀的語言學研究,否定了之前追求語言的普遍性和邏輯結構的研究傳統,開始提倡基于詳細語言資料的實證性研究方法。
19世紀初,優秀的語言學家層出不窮,如提出了“譜系樹模式”的奧古斯特·施萊赫爾。施萊赫爾將語言學看成是自然科學,以生物學的進化論法則研究語言的發展。以“格林定律”聞名的雅各布·格林主要致力于日耳曼諸語的比較研究,奠定了日耳曼語學發展的基礎。
19世紀的實證主義比較研究,誕生了許多偉大的語言學理論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洪堡。洪堡通過分析所搜集的各種語言資料,對語言現象進行理論闡釋和概括,被譽為“普通語言學的創始人”。洪堡所追求的并不是古典的學院式固定語法,而是通過比較各種語言的特點歸納出的語法法則。他認為語言是各民族不同思維方式的反映,即“語言世界觀理論”。
19世紀下半葉,心理主義語言學和歷史主義語言學興起。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赫爾曼·施坦塔爾,施坦塔爾以科學教育學的創始人赫爾巴特的理論為基礎,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語法現象。進入20世紀后,心理主義語言學更是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德國的青年語法學派(萊比錫語法學派)主張歷史主義才是最適合科學語言學的方法論,該學派的代表理論家是H.保羅。然而進入20世紀后,大多數的語言學流派都對歷史主義持批判態度。
現代語言學的發展軌跡
20世紀語言學的體系化研究,為多學科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基于實證主義的歷史主義是19世紀語言學的代表性理論。然而,進入20世紀,只注重具體語言現象的思想開始遭到質疑,對于“體系”的研究越來越受到語言學家們的重視。
從具體事物的集合中發現其共通的秩序,這種對于“體系”的關注成為20世紀科學思想的一大特征。不僅僅是語言學界,物理學的量子論、心理學的格式塔理論,都是以“體系的構造”為研究對象,探尋其關聯性法則的產物。
在語言學界,最早提出了這種“結構主義”思想的語言學家,是被譽為“近代語言學之父”的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根據索緒爾的授課講義整理出版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不僅影響了語言學的發展,還對整個20世紀的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語言學的發展歷程②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具有特殊社會功能的結構系統”,他將語言學研究分為“共時性”和“歷時性”兩種,“共時”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在其歷史發展中某一個階段的基本狀況,“歷時”則是將語言現象放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考查其演變情況。前者關注的是語言的結構性體系,探求語言的本質功能。后者屬于包含語源學在內的歷史語言學范疇。
索緒爾所開創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被之后的諸多語言學派繼承和發展。在歐洲,結構主義的三大分支——日內瓦學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誕生了許多20世紀具有代表性的語言學家,如日內瓦學派的夏爾·巴利和阿·薛施藹,布拉格學派的羅曼·雅各布森和尼古拉·特魯別茨柯依,哥本哈根學派的路易·葉爾姆斯列夫等。
美國的結構主義學派最早是由萊納德·布龍菲爾德創立的,諾姆·喬姆斯基繼承了布龍菲爾德的分布主義分析方法,提出了生成語法理論。喬姆斯基等人的語言學理論是現代語言學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里程碑,不僅引發了語言學的變革,對計算機編程語言、哲學、數學等領域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生成語法理論強調普遍演繹的方法和語言的自治性,認為人腦內存在著語言的自治模塊。而“認知語言學”對生成語法理論中的“自治論”與“模塊論”假說提出質疑,認為語言并不是獨立自發的,而是以認知體系為出發點,與人類的認知能力緊密相關。
語言學領域

入門者須知
神賜語言說
一種關于語言起源最古老的解釋,認為人類的語言是神所賜予的。神賜說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都無法為人所信服。基督教和印度教等諸多宗教,都有神賜語言的傳說。
普通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
語言學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領域:普通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普通語言學,又稱共時語言學、結構語言學、描寫語言學等。一般語言學的任務是通過研究各種語言的結構,探求人類語言所共有的一般性特征。歷史語言學,又稱歷時語言學或進化語言學,主要通過音韻、語法、詞義等方面研究語言的歷史性變化。歷史語言學的最大任務是研究語言的變化情況,從而找出語言的一般性發展規律。
語音學
研究語音特征的學科,包括聲學語音學、聽覺語音學、發音語音學等分支學科。聲學語音學研究語音音波的物理性質,聽覺語音學研究人對話語的聽覺感知和理解,發音語音學研究發音的生理過程。
音系學
語音學主要研究的是語音的物理性特征,而音系學則是對語音功能的抽象化研究,更加關注語音系統和語音模式。音系學的創始人是布拉格學派的特魯別茨柯依。特魯別茨柯依認為語音與語音間相互關聯,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位系統。以此為基礎,將音位作為語音單位的音系學正式形成。
形態學
研究詞的構造和詞形變化的學科。傳統語法學包括研究詞組和句子的配列以及用法的句法學、音系學、形態學三大領域。結構語言學中的形態學主要研究語素(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的配列和構成。此外,還有研究語素音位變體中音位變異的形態音位學,從語素的配列及相互關系中研究語法現象的語素配列學。
句法學
以句子的構成規則、句子成分為研究對象的語言學學科,又稱統語論或統詞論。自20世紀9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生成語法理論”以來,該學科極速發展,至今,“生成語法理論”依然是句法學的中心理論。
生成語法
20世紀90年代,喬姆斯基提出的語法理論。喬姆斯基認為,語法之所以能轉換出合乎語法的句子,是因為語法規則系統的存在,而他所感興趣的就是找出普遍性的語法規則。所謂“生成”,是說語法按照某種設定的規則就能得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句子,這樣的語法稱為“生成語法”。
喬姆斯基還認為,即使人類并未察覺,但語言的生成早已植根于人的先天能力。“生成語法”在漫長的語法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此,句法學才真正被視為一門科學性學科。
語義學
研究語言意義的學科。在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以前,語義學主要以詞義的歷史性變遷為研究中心。索緒爾將語言學分為歷時語言學和共時語言學兩種研究方法,由此,語義學排除了歷史性因素,主要集中于歷時語言學,語言結構本身所產生的意義成為主流研究方向。
符號學
廣義上的符號學指的是文化符號學,主要研究對象是代表人與其所生活的社會歷史文化領域的“符號”,其理論基礎是結構語言學。
符號學的創始人索緒爾認為,語言學是符號學的分支學科,符號學的法則也同樣適用于語言學。法國文學評論家羅蘭·巴特則主張符號學應該是語言學的分支學科。
現代符號學的另一位創始人查爾斯·桑德爾·皮爾士廣泛研究了符號的多種形式,將符號分為象征符號、相似符號、指示符號三類。對符號學的一些重要術語,目前學術界在定義上還存在著爭論。
認知語言學
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興語言學學科。包括喬治·萊考夫的認知語義學、羅納德·蘭蓋克的認知語法在內,是具有廣泛研究領域的跨學科性研究學科。
簡單來說,認知語言學就是將語言看作是一種認知活動,研究語言形式和意義,以此揭示人類是如何認知外在世界的。認知語言學認為理性建立的基礎是人類自身的主體性,這促使人們重新評價西方近代科學以來的根本性思想——客觀主義科學觀。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瑞士語言學家。他的主要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是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學生根據他的講稿、筆記整理而成。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為近代語言學研究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也為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索緒爾對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語言學發展史上可與歷史語言學的保羅相提并論,至今仍不乏其理論追隨者。此外,索緒爾作為一名哲學家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諾姆·喬姆斯基
1928年生于美國費城。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及語言哲學研究所教授兼名譽教授,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
喬姆斯基認為“思考語言為何物,就是在思考人類為何物”。在20世紀50年代,年僅二十幾歲的喬姆斯基就提出了著名的生成語法理論,在語言學中引起了革命性的變革。喬姆斯基主張語法是一種規則體系,能夠生成某種語言全部的僅僅是合乎語法的句子,生成語法理論就是要找出這種語言模式。
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理論也被稱為“數學語言學”,他的學說在數學、心理學、通信工程等其他領域都有相當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