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強種鴨的飼養管理
(一)蛋用種鴨的飼養管理
種用蛋鴨飼養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獲得盡可能多的合格種蛋,使能孵化出品質優良的雛鴨。因此,對種用蛋鴨除了要求產蛋率高以外,還要求有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并且孵出的雛鴨質量要好。這就要求飼養管理過程中,除了要養好母鴨,還要養好公鴨。
1.營養需要
種用蛋鴨飼料中的蛋白質要比商品蛋鴨高,同時要保證蛋氨酸、賴氨酸和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供給,保持飼料中氨基酸的平衡。色氨酸對提高受精率、孵化率有幫助,日糧中的含量應占0.25%~0.30%。魚粉和餅粕類飼料中的氨基酸含量高,而且平衡,是種用蛋鴨較好的飼料原料。此外,要補充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E,因為維生素E對提高產蛋率、受精率有較大作用,日糧中維生素E的含量為每千克飼料含25毫克,不得低于20毫克,可用復合維生素來補充。蛋用種鴨的營養標準見附錄中附表。
2.種公鴨的管理
公鴨的好壞對提高受精率的作用比較大。公鴨必須體質健壯,性器官發育健全,性欲旺盛,精子活力好。公鴨到150天左右才能達到性成熟。因此,選留公鴨要比母鴨早1~2個月齡,到母鴨開產時公鴨正好達到性成熟。
在采食過程中公鴨爭食兇,十分好斗,導致公母鴨采食不均勻,體重不齊。所以公母鴨在育成階段要分開飼養,但要注意防止公鴨間相互爭斗,形成惡癖。一般到配種前20天公母才可混合飼養。但如果育成后期公鴨有明顯的性行為,就可以提早混養時間,防止公鴨間形成同性戀的惡癖。
保持適宜的性比例。我國蛋用型鴨,種公鴨的配種性能好,公母比例可達1∶(20~25),全年受精率達90%以上。
在育成階段,公鴨要多養一些,以供配種時選擇。公母鴨剛開始混養時比例要低一點,每100只母鴨多配1~2只公鴨。發現有性行為不明顯或有惡癖的公鴨要及時進行淘汰。到母鴨產蛋時保持1∶25左右的公母比例為宜。
3.種母鴨的管理
種用蛋鴨的管理重點是提供干燥、清潔、安靜的環境,注意通風換氣。進入產蛋高峰期后,如果出現脫肛、陰莖外垂等,應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可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藥輕輕擦洗鴨的肛門或陰莖,人工幫助其復位,并喂少量抗生素。種蛋要及時收集,貯放在陰涼處,及時入孵,不能久貯,一般貯存時間不超過7天,否則會影響孵化率。
(二)肉用種鴨的飼養管理
1.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現代肉鴨的父母代種鴨育雛期為0~4周齡。育雛期飼養管理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成活率和種用價值。因此須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才能培育出優良的種雛。
(1)飼養方式 雛鴨采用舍飼的飼養方式,一般采用網上平養或地面平養。
(2)育雛準備 在進雛前1周,做好房舍及用具的消毒,進雛前48小時,打開經消毒的鴨舍門窗,提前12~24小時將育雛溫度升上去,并加滿料槽、水槽。
(3)飼養要點 肉用種雛鴨開水、開食方法同肉用仔鴨。
① 飲水 不能缺少飲水,應充分飲水。前3天,還可以在水中加維生素C、葡萄糖、礦物質等,以減少環境改變引起的應激。
② 飼喂 種雛鴨的喂料量可以按規定的日糧標準分次飼喂,也可以按照規定次數每次喂飽。1~7日齡,自由采食,白晝、夜晚皆喂料。1日齡可以1個小時喂一次,每次量不宜多,以飽而不浪費為原則。8~14日齡,逐漸減少夜間喂料時間,到14日齡時夜晚不喂料。15~21日齡日喂3次,22~28日齡日喂2次。27~28日齡的喂料內分別加25%和50%的育成期飼糧。
飼以全價配合顆粒料(用于2周齡前)或粉料均可。作種用的雛鴨營養要求不同于商品代肉鴨,只要達到其最低營養需要量即可。
(4)管理要點
① 分群 按育種公司的比例一套/群或二套/群,一般一套鴨數量為140只(110只母雛,30只公雛),公母混養。
② 溫度 育雛傘四周圍護雛圈。1日齡傘下溫度34~36℃,圈內29~31℃,室溫24℃。加溫視鴨舍和氣溫而定,夏、秋兩季白天溫度超過27℃時可以不加溫,溫度偏低或夜間,尤其在特別寒冷時,應該加溫滿足雛鴨對溫度的要求。降溫要逐步進行,前期可每日降溫1℃,后期每日降2℃或隔日降1℃??傊?,在21日齡前能適應自然溫度,若到時溫度低于5℃,應加溫使室內達到15~18℃。
③ 光照 1~3日齡用白熾燈5瓦/米2,每日23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4日齡逐漸減少夜間的補充光照,直至4周齡結束時與自然光照時間相同。也可以2~3周齡即過渡到自然光照。如到4周齡結束的自然光照是9小時,則4~6日齡可每天減少1小時光照,以后隔日減少1小時或每4日減少2小時光照。
④ 密度 1周齡至少25只雛鴨/米2,2周齡10只/米2,3周齡5只/米2,4周齡2只/米2。
⑤ 稱重 28日齡早上空腹稱重,每群按公母鴨比例10%稱重。若一群少于140只鴨,則公鴨要按50%以上比例稱重。種雛鴨以育雛結束時體重與規定標準相差不超過±2%為最好。
2.育成期的飼養管理
肉用種鴨的育成期為5~24周齡。此期的體重和光照時間是保持產蛋期的產蛋量和孵化率的關鍵,實踐證明,只有鴨群體重與體型一致性良好時,才能有好的生產表現。體型發育不好或體重偏輕的鴨群,產蛋早期蛋重小,畸形蛋多,孵化率低;體型發育不好,體重超標的鴨群會發生嚴重的脫肛現象。因此在育雛期間飼喂全價配合飼料,保證營養充足,在育成期要限制飼養,使其協調發展。實施科學的光照制度,控制性成熟,使其性成熟與體成熟的發育保持一致性,適時開產。
(1)飼養
① 飼料 育成期完全改用育成期日糧(全價飼糧),可以用粉料,也可以用顆粒料。因為粉狀飼料容易產生飽感,而育成期又要采取限制飼喂,所以拌成濕粉料喂較好。顆粒料的直徑為5~7毫米。
② 飼喂量 第四周末,鴨群隨機抽樣10%個,空腹稱重,計算平均體重,與標準體重或推薦的體重相比,確定下周的喂料量。以后直到23周齡,每周第一天早上空腹稱重,比例為10% (公鴨可按20%~50%)。若低于標準體重,則增加10克/ (只?日)或5克/ (只·日);若高于標準體重,則減少5克/ (只·日)。若增加(或減少)飼料還沒有達到標準,則再增加10克/ (只?日)或5克/ (只?日) [或減少5克/(只?日)]。當達到標準體重時,下周參考標準飼喂。確保公母鴨接近標準體重。另外,也把每周的稱重結果繪成曲線與標準曲線相比,通過調整飼喂量,使實際曲線與標準生長曲線基本相符。如果實際曲線低于標準曲線,則每日飼喂量在所推薦的喂料量基礎上增加2~4克;如果高于標準曲線,則喂料量可以維持本周末的喂料量。
③ 飼喂方法 一種是按限飼量將1天的全部飼料一次投入,或早上投料70%,下午投料30%;另一種是把2天應喂的飼料1天1次投入,第二天不喂料,稱為隔日限飼。實踐證明隔日限飼的效果更佳。無論哪種限飼法,在喂料當天的第一件事都是早上4時開燈,按每群分別稱料,然后定時投料。限飼時注意:一是飼糧營養要全面,一般不供應雜粒谷物;二是稱重必須空腹;三是一般正常鴨群在4~6小時吃完飼料,喂料不改變的情況下,應注意觀察吃完飼料所需時間的改變;四是從開始限飼就應整群,將體重輕、弱小的鴨單獨飼養,不限制飼養或少限制飼養,直到恢復標準體重后再混群;五是限飼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死亡,更應照顧好弱小個體;六是限飼要與光照控制相結合;七是喂料在早上一次投入,加好料后再放鴨吃料,以保證每只鴨都吃到飼料,若每日分2次或3次投料,則搶食能力強的個體幾乎每次都吃飽,而弱小個體則過度限飼,影響群體的整齊度。
④ 適量喂沙 從第6周齡開始,應該提供給鴨不溶的、顆粒大小適當的沙礫。沙礫應稍粗但直徑不應大于0.5厘米,用量為每6周每100只鴨加500克,盛于盆中,放在地面上供鴨采食。沙礫不宜與飼料混合飼喂。有運動場的鴨舍養鴨時不需要喂沙礫,因為鴨能采食到運動場里的沙礫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可溶性的顆粒如貝殼粉、石粉等,只有在產蛋期間,當飼料中的鈣、磷不能充分滿足生產需要時,才適當飼喂。若供給育成鴨,可能因采食太多而引起營養不均衡和相互拮抗,甚至導致鈣中毒。
(2)日常管理
① 轉群 肉鴨育成期一般采用半舍飼的管理方式,鴨舍外設運動場,面積比鴨舍大1/3,即為鴨舍的4/3倍。若育雛期網上平養轉為育成期地面墊料平養,應在轉群前1周準備好育成鴨舍,并在轉群前將飼料及水裝滿容器。由于后備公母鴨的采食速度、喂料量及目標體重均有所不同,因而公母鴨要分群飼養。但在公鴨群中應配備少量的母鴨,即“蓋印母鴨”,以促使后備公鴨的生殖系統發育。
② 密度 一般來說,育成期地面平養每平方米不超過5只,網養不超過10只,半地半網養不超過7只,具體飼養密度需視房舍設計、天氣情況、飼料和飲水設備以及通風狀況等決定。在運動場和戶外飼養的種用育成鴨應保證每平方米不超過1只,而且場地地面應排水良好,有遮陽設施,最好為水泥地面或沙地。
③ 通風 必須保持通風良好,以排除污濁空氣,使鴨得到新鮮的空氣和足夠的氧氣,感覺舒適,以維持健康和正常新陳代謝,促使其生長良好均衡。要避免賊風入侵和溫度突然大幅度變化。
④ 墊料管理 育成種鴨最好采用離地網養或半地半網平養。地面平養時需用水泥地面,大部分地面應干燥,墊料應厚薄均勻,最好用拋撒的方式撒鋪墊料,且每日保持墊料干燥清潔,供鴨休息睡眠。良好的通風、排水及飲水器的放置位置等都可保持墊料和地面干燥。運動場最好為沙地,而且有一定的坡度,使多余的水能排除出去,保持場地干燥。種鴨不一定需要游泳,但水面對種鴨的防暑散熱和提高蛋的受精率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可節省陸地,綜合利用水面,因此可充分利用水面飼養種用育成鴨。
(3)光照管理 在5~20周齡這個階段,光照的原則是光照時間宜短不宜長,光照強度宜弱不宜強,以防過早性成熟,通常每日固定9~10個小時的光照,實際生產中多采用自然光照。如果育成期處在日照時間逐漸增加的季節,解決的方法是將光照時間固定在19周齡時的光照時間范圍內,不夠的則人工補充光照,但總的光照時間不能超過11小時。如果自然光照日漸減少,就利用自然光照,到21周齡時則增加光照,26周時光照達到17小時。每天從早晨4時開始光照,直至21時,其余的時間為黑暗。光照時間要逐漸增加,以周為單位,而且每周增加的光照時間相等。例如:20周的自然光照時間為8小時,要再增加9小時的人工光照才滿足17小時的光照時間,因此將9小時平均分配給6周,每周配給1.5小時,結果為從21周開始每周增加1.5小時的光照。
(4)體重控制 通過限制飼喂的手段來實現控制體重的目的,但絕不是體重控制的越小越好,而是要求達到標準體重。而限制飼喂的體重標準因品種的不同而不同(表1-3),因此限飼的結果必須通過抽樣,進行體重測定來和標準相對照。
表1-3 幾種肉用種鴨的體重參考標準

稱重必須在同一時間進行,而且必須是空腹,因為品種標準表列出的是空腹體重。體重測定應該從第4周開始,并且每周定期進行稱重,直到開產。具體抽樣稱重方法是:先隨機抽取所有雌鴨的5%和所有公鴨的5%,分別稱量其公、母鴨的總重,算出平均數;再將這部分鴨的體重逐只稱出,如果平均數特別高或特別低,則需稱重和增加抽樣數量的10%,并且再測量其個體重。將公、母鴨體重平均數分別與其品種標準比較,如果相同或很接近,則飼喂量正常。若兩者不同,就要相應改變飼喂量,如體重比標準輕,則需適當增加飼喂量;如體重比標準重,則需適當減少飼喂量。如果樣本鴨的體重個體差異大,則要改善飼喂方法,例如,增加飼喂設備、改變飼喂時間、避免賊風等,同時將弱殘鴨淘汰。
抽樣必須完全隨機,使樣本具有代表性,絕對不能有意選擇鴨來稱重。稱重后要做好記錄。個體稱重時所使用的秤可以有多種,但以漏斗形彈簧秤為佳。
(5)肉鴨育成后期的管理
① 公鴨的飼養及選擇 在整個育成期,公、母鴨都混合飼養,限制飼喂初期,公鴨一般較瘦,但到育成后期18周齡左右后,隨著飼喂量的逐漸增加,公鴨的體重將逐漸增加,到母鴨開始產蛋時,公鴨的體重會達到品種標準。如果在限飼初期讓公鴨超重,那么它們將在母鴨開始產蛋時超重,從而使蛋的受精率降低。在公、母鴨混養時,會因公鴨強壯而搶食較多,或行動不如母鴨那么輕便而采食較少,因而引起體重過重或過輕,這時必須采取措施加以糾正。將體重較輕的公鴨挑出來另養,額外補加飼料,改隔天飼喂為隔1天喂2天,然后再與鴨群混養;而對體重過重的肥胖公鴨則挑出來減2次料量。此種方法只能在10~20周齡期間使用,而在其他階段使用時容易出問題。
在限制飼喂開始時,即第4周齡,應將一些公鴨挑出來另養,不留作種用。挑選后的公、母比例應為每100只母鴨配22只公鴨,此為第1次公鴨選擇。留作種用的公鴨必須是體重、形態、健康狀況均符合品種標準的,而將體重過輕或過重、形態不正常、健康狀況不良、有變異的公鴨淘汰出種群。
第2次公鴨選擇應在母鴨開始產蛋前2~4周進行,再次將種鴨群中公鴨的數量減少,使種鴨群中每100只母鴨配16~18只公鴨。選擇標準和方法與第1次挑選相同。
② 就巢訓練 肉用種鴨經過長期的選育和馴化,已失去就巢的本能,所以在母鴨開始產蛋前,需要很好地練會就巢并養成習慣,使母鴨習慣于在巢箱中產蛋,從而減少破蛋率、臟蛋率并簡化集蛋工作。
巢箱主要用來讓母鴨在其中產蛋,所以也稱產蛋箱,通常6~8個巢箱連成一個整體。巢箱不要太重,在搞清潔衛生時一個人要能夠搬動,而且要與外面有一定程度的隔離,使母鴨在產蛋時不受外界干擾。箱底應柔軟,保持清潔干燥,使蛋保持完好,不弄臟種蛋。
箱下的墊料需常更換,將舊墊料移出鋪在鴨舍其他地方,再將新鮮墊料鋪入箱下。每4只母鴨應有1個產蛋巢窩。巢窩必須放置在鴨舍或欄的邊上靠墻,不能靠近飲水器(距離1米以上)和濕的區域,也不能放置在鴨通往運動場的路上和門口。
另外,要詳細記錄好育成鴨的只數、雌雄比例、飼喂量、體重、死亡淘汰數及天氣變化等,做好防暑降溫、免疫接種、防止啄羽、衛生與環境管理等工作。
3.肉用種鴨的飼養管理
種鴨經訓練后,能適應一定的飼養規程,而且一經形成習慣就不輕易改變,產蛋種鴨更是如此。所以,要嚴格執行正常的飼養管理規程,如定期飼喂、定期集蛋、合理光照、準時趕鴨運動和就巢等,讓種鴨發揮最大的生產潛力。
(1)一般飼養管理
① 從育成舍到種舍的適應 種鴨在開始產蛋前至少2周,應從后備舍遷移至產蛋種鴨舍,使種鴨有一個適應新環境及其管理規程的過程,并且由限制飼喂逐漸到增加飼喂,并慢慢轉為自由采食,所有的飼料和飲水必須新鮮、清潔,杜絕霉變和臟污現象。
② 劃分生活區 要訓練種鴨習慣于將飼喂和飲水活動區域與就巢和產蛋活動區域分開,飼料和飲水位置應離巢箱10米以上,或者將鴨棚分為“日區”和“夜區。所設計的“日區”,設置飼料桶和飲水器,飲水器的下面要設計有排水溝,上面要有鐵絲網圍住,以防止濺出更多的水,并能將濺出的水排除掉,“日區”還設計有一個小的干燥墊料區?!耙箙^”全部鋪有墊料,沿墻壁邊緣放置產蛋巢箱,始終保持干爽清潔?!叭諈^”和“夜區”最好隔離開,只設小門讓鴨通過?!叭諈^”可以是在戶外運動場、圍欄內,也可以是在鴨舍內,但面積需符合密度要求;“夜區”應在棚舍內,所有地面應平整,坡度不得大于25°。每日早上在固定時間(通常在早上7時)將鴨從“夜區”趕到“日區”,在黃昏固定時間再將鴨從“日區”趕回“夜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種鴨會養成習慣,白天在“日區”活動,不留在巢窩,晚上則在“夜區”休息和產蛋。
③ 防止鴨啄羽和吃蛋 為了防止鴨啄羽和吃蛋,除保持地面和墊料干燥外,還需注意飼養密度,盡快集蛋(特別是運動場上的蛋),以及注意營養的均衡性。種鴨每群不能超過250只母鴨,每只母鴨至少需供給0.5米2的“夜區”和1米2的“日區”(即運動采食場)。運動場最好寬為40~50米,長同鴨棚一樣。運動場四周的圍墻應不低于2米高,以隔離外來動物的入侵和干擾。棚舍內或運動場內的間墻應為0.75米高左右。做好滅蚊、滅鼠等衛生工作,避免犬、貓等動物對鴨的捕食和驚嚇,防止產蛋量急劇下降。
④ 管理好巢箱和墊料 產蛋巢箱必須數量配足,質量良好,方便母鴨出入,在產蛋時可避免外界的干擾。每4只母鴨應有1個巢箱(產蛋箱的尺寸為長40厘米,寬30厘米,高40厘米),其內的墊料必須柔軟、清潔、干燥,比其他地方的墊料好,使鴨感到巢箱內最舒適,只喜歡在巢箱里產蛋。若見巢箱里有糞便和破蛋等臟物,應立即除去。巢箱內的墊料最好是刨花,其次是谷殼,木屑和干稻草最好不用。墊料每周至少更換2次,將舊墊料取出鋪在鴨舍其他地面,再將最新鮮、柔軟的墊料鋪進巢箱。下雨天若鴨在戶外活動多而易弄濕地面和墊料時,則需每日更換全部巢箱墊料。墊料必須防霉。地面上的墊料也必須經常保持干燥、清潔、柔軟,若其變臟變濕,不僅影響種鴨的產蛋性能,而且影響巢箱衛生,從而影響蛋的清潔和孵化結果。墊料潮濕不潔還會引起腿病和寄生蟲病,從而影響公、母鴨交配及受精率,導致其他疾病流行。保持巢箱和墊料情況良好還需注意做好以下幾點:一是通風必須良好,以排除產蛋棚內的濕氣;二是飲水器必須放置在排水良好的地方,如沒有排水溝的區域或運動場,應及時排除溢出的水而不要弄濕弄臟地面及墊料;三是在炎熱季節噴水降溫時,不要噴到巢箱區域,而且不能弄濕地面及墊料;四是濕的、硬的、差的墊料必須加以更換,或者用新鮮、干燥、柔軟的墊料覆蓋。
⑤ 適量喂沙補鈣 像后備種鴨一樣,要給種鴨提供不溶性的、顆粒適中的沙礫,使鴨的消化功能加強。這些沙礫應裝在單獨的盆或槽中,供鴨任意采食。如果鴨舍設有沙地運動場,鴨能在運動場上采食到足夠的沙礫,可不必補喂。當飼料中的鈣、磷滿足不了產蛋生產需要時,必須補充鈣、磷制劑,如貝殼粉、磷酸氫鈣粉、石粉等,顆粒應稍粗,使鴨不至采食過多,而供其慢慢消化吸收利用。在鴨產蛋高峰期或飼料粗劣時,尤應特別注意補充鈣、磷養料。
⑥ 淘汰病次鴨 鴨群中無生產力的或有病的鴨,應該盡快地予以淘汰,以免浪費飼料或使疾病蔓延。母鴨每個月的淘汰和死亡總數不應超過鴨群的1%,超過此標準時,要徹底檢查飼養管理方法和免疫程度等。公鴨的淘汰,則著眼于維持合理的公、母鴨比例。
⑦ 其他注意事項 舍內應通風良好而無賊風侵襲;夏天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減少熱應激;冬季注意防寒,控制好光照,即從增加光照時間開始至產蛋結束這段時間不可減少光照時間;嚴格執行接種計劃,搞好衛生和隔離消毒工作;保持環境安靜以及做好各項記錄等,以確保種鴨處于完善、舒適的條件下,發揮最佳的生產性能。
(2)種母鴨的飼養管理
① 滿足營養需要 種母鴨在接近性成熟時,要停止限制飼養,按產蛋期的要求,提高日糧的營養水平,充分滿足產蛋的營養要求。在配制飼料時,應按較高一級產蛋率的標準給予必需的營養物質,除蛋白質滿足需要外,還要使各種必需氨基酸保持平衡,其中色氨酸對提高種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作用較大,這種氨基酸在豆餅和魚粉中含量豐富。各種維生素也要合理添配,不可缺少,特別要適量增加維生素E,以提高種蛋受精率和孵化率。有條件時,盡量補喂青綠飼料。總之,提供充足的營養是保證種鴨產蛋的關鍵,多年試驗研究表明,種鴨冬季產蛋營養,要求粗蛋白質17%~19.5%,代謝能48.95~50.63兆焦/千克。
② 提高鈣含量 種鴨產蛋期內,無機鹽的需要量大,特別是鈣,鴨體內代謝快,儲藏不多,需要從飼料中不斷吸收,應盡可能補充小顆粒的鈣質,放在小盆里,擺在運動場或鴨舍的一角,任其自由采食。常用的是碎石或碎蛤蜊殼。應使種鴨肌胃內經常保持有鈣質顆粒,以滿足產蛋母鴨對鈣需要量的要求。
③ 科學飼喂 鴨有夜食的習慣,而且在午夜后產蛋,所以晚間給料相當重要,一般喂給濕料。喂料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頓喂,每天4次,時間間隔相等,要求喂飽;另一種是晝夜飼喂,每次少喂勤添,保證槽內有料,也不使槽內有過多的剩料。晝夜飼喂的優點是每只鴨吃料的機會均等,不會發生搶料而踩踏或暴食致傷的現象,對肉種鴨來說比較合適。用顆粒飼料時,可用喂料機來喂,即省力又省時。無論采用哪一種飼喂方法,都應供給充足的飲水,并且每天刷洗水槽,保證飲水的清潔,水的深度要沒過鴨的鼻孔,以便清洗鼻孔。
④ 保持適宜的環境條件 鴨雖然耐寒,但冬季舍內溫度不應低于0℃,夏季不應高于25℃,溫度低時可采取防寒保暖措施,溫度高則放水洗浴、淋浴或增加通風量來降溫。舍內保持墊料干燥。每天提供17小時的光照,光照強度為每平方米地面2瓦,燈高2米,并加燈罩蓋,燈分布要均勻,時間固定,不可隨意更改,否則會影響產蛋率。為應付突發事件,最好自備發電設備。加強通風換氣,保持舍內空氣新鮮,使有害氣體排出舍外。飼養密度要適宜,密度太大則影響鴨的活動、采食及飲水,密度太小則浪費房舍,一般肉用種鴨每平方米2~3只為宜。
⑤ 種蛋的收集 母鴨的產蛋時間集中在后半夜3~4點鐘,隨著產蛋鴨日齡的增長,產蛋的時間會往后推遲。舍飼的鴨如不采取清晨放出舍外的方法,到上午8點也產不完蛋。飼養管理正常,母鴨應在上午7點產蛋結束,到產蛋后期,則可能會集中在6~8點。夏季氣溫高應防止種蛋孵化,冬季氣溫低要防止種蛋受凍,對初產鴨要訓練在產蛋箱中產蛋,減少窩外蛋,被污染的蛋不能作種蛋。飼養員可在臨下班前再拾一次蛋。種蛋收好后消毒入庫,不合格的種蛋要及時處理。生產中可以根據種蛋的破損率、畸形率、鴨的產蛋率的多少及變化來檢驗飼養管理是否得當,以便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⑥ 減少臟蛋 種鴨場的臟蛋率增高,意味著種蛋合格率降低,最終的結果便是種鴨飼養的經濟效益降低。所以要保持產蛋窩干凈,及時收集鴨蛋等,以減少臟蛋。
(3)種公鴨的飼養管理 種鴨的飼養不僅只是母鴨還有公鴨,不但要養好種母鴨,還要養好種公鴨,才能提高受精率。
① 適宜的公母比例 剛產蛋時,每100只母鴨配18只公鴨是適宜的,有利于保持較高的種蛋受精率,但不要超過20只公鴨,由于公鴨的生活力強,公鴨過多或新增進的公鴨會擾亂鴨群的秩序。如果公鴨健康和精力旺盛,每100只母鴨配16只公鴨就足夠了,所以要剔除過剩的公鴨。
② 適當地控制體重 經過后備期的限制飼喂,公鴨的體重得到適當控制。到育成后期,鴨群飼喂量將迅速增加,母鴨產蛋時鴨群將改為自由采食。如果這個過程開始時間太早,公鴨的體重會超重,影響種蛋受精率。一般是母鴨已經產幾枚蛋以后(即在預定的開產期,鴨群產蛋率達到15%時)的前2周時(此時鴨群產蛋率為5%)開始將限制飼喂改為自由采食。這樣可以防止公鴨體重超重而又不會妨礙母鴨開始產蛋。
③ 較高的受精率 公鴨要求體質強壯,性器官發育健全,性欲旺盛,精子活力好,才能有高的受精率。公鴨的出生月齡要比母鴨早l~2個月,使它在母鴨產蛋前已經性成熟。育成階段,公、母鴨最好分群飼養。在有放牧條件的地區,盡可能采用放牧為主的飼養方法,使其能充分采食野生飼料。并且放牧也能使其骨骼、肌肉得到充分鍛煉,從而增強體質。性成熟初期,尚未到配種期的公鴨盡量少下水,以減少公鴨之間互相嬉水,形成惡癖;配種前20天,將公鴨放入母鴨群中,此時應多下水活動,少關著飼養,創造條件,促使其性欲旺盛,增加有效的配種次數。
管理良好的種鴨群中,蛋的受精率應超過人工人孵蛋的90%,孵化率應超過人工孵蛋的80%。在種鴨群中實行人工授精技術也是可行的,但目前種鴨場還很少實行。采用人工授精后可大大減少公鴨的飼養量,減少鴨群中的追逐應激,節省飼料成本,是有利可圖的。
④ 合理的利用年限 種鴨的產蛋年限一般可達4~5年,母鴨開產后的第1年度內(相當于18月齡),產蛋量最高,2年以上的鴨子產蛋能力逐漸下降(比第1年度降低30%以上),3年以上的老鴨產蛋量則更少(比第2年度降低35%以上)。也就是說,母鴨越老,產蛋量越低,而且種蛋的受精率與孵化率也下降。因此,種鴨以利用一個產蛋年最為經濟,即種鴨自出雛至養到17~18月齡淘汰最合算。育種鴨群的使用年限,可根據育種需要適當延長,不受上述條件限制。
(三)種鴨的人工強制換羽
母鴨開產后,在達到理想的產蛋高峰后逐漸回落,直到產蛋結束,歷時8~9個月,為第1個產蛋年。到夏季天氣炎熱時,鴨群由于受熱應激的影響,食欲減退,新陳代謝減慢,加上其他因素,產蛋量明顯下降,很多母鴨出現換羽停產。自然換羽需4個月左右的時間,換羽期間產蛋率很低,甚至不產蛋,蛋小,品質不良,受精率低,換羽不一致,換羽后再次產蛋參差不齊,第2個產蛋年的產蛋率要比第1年低。為了使鴨群在秋季能盡早恢復產蛋,縮短休產期,常采用人工強制換羽的方法。
1.人工強制換羽的作用和條件
人工強制換羽主要是通過對水、飼料與光照時間的控制,使鴨的生活條件和習慣突然改變,營養供應不濟而實現的。當鴨群產蛋率下降至30%以下,蛋形變小,甚至有畸形蛋,受精率降低時,即可進行人工強制換羽。
人工強制換羽只需要2個月左右的時間,換羽一致,換羽后產蛋整齊,蛋的品質好,受精率高,蛋重會明顯增加,能再次達到較高的產蛋高峰。而經人工強制換羽后,第2個產蛋年的產蛋率要比第1年高。
實行人工強制換羽的鴨群必須是健康的,第1年的產蛋成績良好。如果鴨群的健康狀況差或第1年的產蛋成績差,則不要進行人工強制換羽,讓其自然換羽,以免引起鴨大量死亡和耗費不必要的人力。
2.人工強制換羽的方法
第一步,關養限飼。目的是限食停產,制造應激環境。開始的第10天將鴨子緊逼驅趕到控制鴨舍(不回原圈),驅趕時有意驚擾,結合環境改變,使鴨群受到強烈的刺激,夜間控制照明,只給予較暗的光線。舍內不鏟糞不墊草。同時限制飼料,第1~2天精料減半,一次投給,夜間不喂,到了第3~4天不喂料,只飲水;原來放牧的停止放牧以“關欄扎蛋”。
第二步,人工拔羽。經過以上十多天的種種措施的刺激,使鴨體重減輕,其體內脂肪消耗殆盡,翼肌收縮,此時可試拔主翼羽。拔時注意觀察和感覺,若羽根干枯,羽軸與毛囊易脫離,就是所謂已經“脫殼”,即可開始人工拔羽,先拔主翼羽,后拔主尾羽,一次全部完成。如果試拔很費勁,拔出的羽根甚至帶嫩尖或帶血液,說明拔的時間太早,應延遲幾天再拔。
第三步,恢復飼養。拔毛完畢后,要逐步改變飼養環境,提高飼料質量,增加飼喂量,使之盡快恢復體質,待小毛都脫完后,要及時供給營養水平較高的飼料,以滿足種鴨所需,促使早開產。在拔毛后的1周,飼料中的粗蛋白質含量應提高15%以上,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增加,直至達到種鴨產蛋高峰期的標準。此外,還要適量加喂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鈣、磷、硫等元素。進入恢復期以后,鴨群要放牧游泳,勤洗浴,增加運動,促進新羽生長,不使之過于肥胖,以免影響產蛋。在恢復期內,舍內要多墊柔軟的墊草,并保持干燥,同時要有足夠的水盆和食槽,加強飼養管理,一切按產蛋種鴨正常飼養管理方法進行。一般在拔毛后25天左右長出新羽,產蛋逐漸回升。
3.人工強制換羽期間應注意的問題
(1)檢查淘汰 人工強制換羽前,先要對鴨群進行個體檢查,及早淘汰病、弱、瘦小的鴨,以免在人工強制換羽的過程中造成過多的死亡和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加強換羽后期的飼喂 人工強制換羽期間,除最初8~10天部分或全部限制鴨群飲水和給料外,以后就應恢復正常的飼料和飲水供給,尤其是富含蛋氨酸、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如魚粉、羽毛粉等的供給。
(3)公、母鴨要分群飼養 人工強制換羽期間至恢復產蛋前,公、母鴨要分群飼養,以免公鴨搔憂母鴨,影響母鴨的正常換羽和飲食,同時也要保持公鴨精力,以利于母鴨換羽后的配種。
(4)加強疾病防治 換羽期間由于鴨體質下降,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疾病,因此要特別注意做好飼養管理和防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