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有機化學習題解析
- 汪秋安 汪鋼強 范華芳
- 3557字
- 2019-11-15 18:34:00
例題及解析
例題1 麻黃素又稱麻黃堿,是我國特產的中藥材麻黃中所含的一種生物堿。天然麻黃素是一種左旋體,經我國學者確定,其結構如下:
麻黃素的合成路線為:
試問:(1)用Fischer投影式分別寫出化合物A、B、C、D的旋光異構體。
(2)按此路線合成出的產物D是否具有旋光性?簡述理由。
(3)指出化合物D的各種旋光異構體間的關系(對映體、非對映體)。
(4)寫出化合物C的各種旋光異構體的最穩定構象(Newman式表示)。
解析: 先沿著化學反應的程序寫出每步反應的產物結構。
原料無光學活性,以上幾步均無手性因素參與,因此最終產物D也不會有旋光活性。若用手性條件將產物B、C、D分別進行拆分,即可分出有旋光活性的異構體。
化合物B和C分別含一個手性碳原子,因此它們各有一對對映異構體。化合物D含2個手性碳原子,因此它應該有2對對映異構體,即共有四個旋光異構體:d1、d2、d3、d4。其中d1與d4、d2與d3互為對映異構體;d1與d2、d1與d3、d2與d4、d3與d4互為非對映異構關系。化合物C的穩定構象的Newman投影式為:
例題2 Aldol(羥醛)縮合反應是有機合成中形成碳碳鍵的一類重要反應。1957年,美國西北大學的Zimmerman和Traxler首先提出了著名的椅式構象的六元環過渡態模型,即后人常稱的Zimmerman-Traxler模型。該模型首次從立體化學的角度對Aldol縮合反應進行了剖析,指出烯醇鹽構型與產物立體化學之間的對應關系,較好地解釋了產物的立體化學特征。隨后Dubois、Heathcock、Evans等先后對Aldol縮合反應的立體化學進行了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Aldol縮合反應的立體化學控制技術,實現了高度非對映選擇性合成Aldol縮合產物。試基于Zimmerman-Traxler模型說明Aldol縮合反應的立體化學控制方法。
解析: Aldol(羥醛)縮合反應中,碳碳形成中的立體化學與加成反應中的椅式環己烷過渡態構象有關。過渡態的構象決定于負碳離子共振結構中烯醇離子的Z、E式結構與金屬離子配位的結果,以及反應屬動力學控制還是熱力學控制。最后可得到蘇式或赤式占優勢的產物。
Zimmerman-Traxler模型如圖2-1所示(能量相等的對映體的過渡態未在圖中顯示)。當烯醇鹽與羰基進行親核加成時,羰基從垂直角度接近烯醇鹽,與烯醇氧鍵合的金屬M(M為堿帶入的金屬離子)與羰基氧配位,于是兩個化合物形成了椅式六元環結構的過渡態。若將過渡態中的羰基碳標記為1,烯醇鹽的兩個碳標記為2和3,則烯醇鹽的氧在4位,M在5位,羰基氧在6位;圖2-1中2、3之間原為烯醇鹽碳碳雙鍵,1、6間原為碳氧雙鍵。在此過渡態中,有空阻作用的取代基應盡可能采取平伏鍵狀態,這樣有利于碳碳鍵的生成。

圖2-1 Aldol縮合反應的Zimmerman-Traxler模型
在堿作用下形成的烯醇鹽有Z、E兩種不同構型,Z型烯醇鹽上的R1和R2同時處于六元環過渡態中的豎鍵,而E型烯醇鹽上的R1和R2則是一個位于豎鍵、一個位于平伏鍵;對羰基而言,其R可以在豎鍵上或在平伏鍵上。在形成的4種環狀過渡態中[圖2-1(1)~(4)],過渡態(2)和(4)由于R1和R之間存在著較強的1,3-豎鍵相互作用,能量較高,不穩定;相比較而言,過渡態(1)和(3)能量較低,容易形成,從而導致相應立體構型的產物占優勢。即E型烯醇鹽傾向于生成反式產物,而Z型烯醇鹽傾向于生成順式產物,也就是說烯醇鹽的幾何構型決定了Aldol縮合產物的立體選擇性。
例如:低溫時,2,2-二甲基-3-戊酮在動力學控制條件下主要形成Z型烯醇鹽。因此它與苯甲醛加成時得順式syn-加成產物。
羰基化合物中取代基越大,這種立體選擇性越強。
上述反應如在室溫條件下進行,反應產物則可由較大比例的syn-異構體轉化為anti-異構體。因為E型烯醇離子加成時環狀過渡態甲基處于平伏鍵,穩定增大,在熱力學控制條件下就轉化成更穩定的產物。
堿的體積也影響Z/E的比率。
為了改善Aldol縮合反應的立體選擇性,可由兩個方面入手:加強碳負離子形成時的立體選擇性,改善加成反應過程中的立體選擇性。選用硼化物代替其他金屬離子時,由于硼化合物的烯醇鹽(酯)中氧硼鍵結合比烯醇鋰鹽更具共價鍵特征,過渡態的結構比較緊密,這種立體效應使得加成選擇性增加。在對許多乙基酮化合物的研究中,發現酮類化合物與二烴基硼的三氟甲磺酸酯在叔胺存在下主要形成Z型烯醇硼酸酯,它與醛進一步加成,得syn-加成物。
當α-重氮酮與三烴基硼烷反應可得到E型烯醇硼酸酯,進一步與醛加成主要得anti-加成物。同時,催化量弱堿如酚鹽可將上述E型烯醇硼酸酯轉化成Z型。
對于環己酮,其烯醇鹽由于成環的因素只可能為E構型,所以當其與苯甲醛發生Aldol縮合時,得到的主要產物為反式產物。
例題3 三元環承受很大的張力,因為60°偏離四面體的夾角甚遠。環氧乙烷十分活潑,許多試劑可使它的環打開,這與其他的醚形成強烈的對照。這自然是由于開環可以消除張力。有一種環醚,叫做(R)-環氧丙烷,它的兩處可以受到攻擊,從而生成兩種同分異構體,如下所示:
回答如下問題:
(1)給出與上述事實一致的詳盡的反應機理。
(2)畫出(R)-1-乙氧基-2-丙醇的立體結構式。
解析: (1)環氧丙烷中兩個C—O鍵都有可能斷裂。在酸性介質中,氧原子先得到質子,再斷裂碳氧鍵,優先生成較穩定的碳正離子,然后接受乙醇分子的進攻,這是SN1機理。由于碳正離子是平面型的,乙醇分子可以從該平面的上方或下方攻擊,機會相等,所以得到的是外消旋體,即R-和S-型異構體各半。
在堿性介質中,乙醇分子首先丟掉質子,成為乙氧基負離子,它再進攻環氧丙烷的碳原子。進攻環氧丙烷的哪一個碳原子呢?應該進攻位阻較小的碳原子,即CH2的碳原子。進攻時同時斷裂環氧上的C—O鍵,生成產物。此時,原來的手性碳原子(即次甲基CH上的碳原子)始終沒有受到進攻,因此保持手性構型不變,產物是唯一的,保型結構。即若原料是R-型的,產物仍是R-型的。
(2)(R)-1-乙氧基-2-丙醇的立體結構式可以用下面任何一種方式表達:
例題4 以下兩種生物堿可以在室溫下相互轉化,在達到平衡態時,兩者的比例為3∶2。畫出它們互相轉化時中間體A的立體結構簡式。
解析: 兩種化學式相同的生物堿可以互相轉化。觀察兩個分子的結構可知:右側的六元并環結構沒有變化,而左側的五元環與六元環發生可逆轉化。該環系中沒有特殊的活潑碳碳鍵,在室溫下很難發生碳碳單鍵可逆斷裂的反應,故碳原子的連接順序沒有變化,據此可將該分子左側環系如下圖編號進行分析:
觀察編號可知:反應中發生了C4—N和C5—Cl鍵的形成,同時該反應具有立體選擇性。由于該分子自身即可發生互變,所以反應是分子內的。該分子含有一個三級胺結構的氮原子,具有一定的親核性;氯原子可作為一個離去基團。故該分子可發生分子內SN2反應,結合對斷鍵和成鍵的分析容易看出,氮原子的孤對電子進攻與Cl相連的C5,同時形成C5—N鍵:
然后,再考慮C4—N鍵的斷鍵和C4—Cl鍵的形成兩步反應,這里SN2反應再次發生:Cl-對C4親核進攻,同時—R3N+離去,三元環開環釋放張力:
最后可驗證該反應的機理的確與立體選擇性相符。該反應與α-鹵代胺的鄰基參與效應類似,C—X鍵鄰位的氨基可以發生動力學上有優勢的分子內親核取代反應,生成氮雜環丙烷結構的中間體A。A可發生Cl-對C4和C5的競爭性進攻,得到兩種生物堿的混合物。
例題5 什么是端基效應?舉例說明端基效應控制產物的立體化學。
解析: 基礎有機化學一般認為取代環己烷的優勢構象是較大基團在e鍵上,以盡量減小空間位阻的影響,但當有電負性較大的元素存在時,情況有所不同。如反-1,2-二氯環己烷的穩定構象是aa鍵,而不是ee鍵。
特別是當環上有O、N、S等雜原子時,如吡喃糖的C1上有取代基X(F,Cl,Br)、烷氧基、酰氧基等吸電子基團時,它們傾向于處于a鍵上,從紐曼式中可以看出,取代基處于e鍵時,大基團是對位交叉構象,而處于a鍵時是鄰位交叉構象,盡管存在空間的不利因素,還是直立鍵比平伏鍵占優勢。1995年Edward首次在吡喃糖中發現這種效應,由于涉及端基位(C1位),人們將這種效應稱為端基效應(anomeric effect)。
D-甘露糖是D-葡萄糖的C2差向異構體,當它形成吡喃環時,人們發現α-D-吡喃甘露糖比β-D-吡喃甘露糖穩定,盡管α-D-吡喃甘露糖中有兩個羥基占據直立鍵,而β-D-吡喃甘露糖只有一個,但α-D-吡喃甘露糖還是占68%,為優勢構象(圖2-2)。這一現象稱為糖的端基效應。

圖2-2 α-D-吡喃甘露糖和β-D-吡喃甘露糖構象
并非只有D-吡喃甘露糖具有端基效應。當人們用醇和質子酸處理β-D-吡喃葡萄糖時,得到兩種吡喃葡萄糖苷,即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和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圖2-3)。其中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占66%,而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占33%。用醇和質子酸處理α-D-吡喃葡萄糖時得到相同結果。

圖2-3 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的形成
端基效應控制著產物的立體化學。例如:芳醛可與二烯發生氧雜Diels-Alder反應,生成的環己烯基硅醚分別在堿性和酸性條件下失去三甲基硅基,得到兩種不同的端基異構體產物。在堿性條件下,甲氧基親核進攻硅,離去的烯醇負離子發生質子交換生成產物,端基碳原子的手性保持不變。在酸性條件下,當烯基硅醚醇解時,縮醛通過開鏈轉化成更穩定的有端基效應的縮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