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理之書:論語 大學 中庸
- 余世存 李克
- 2字
- 2019-11-15 19:51:29
論 語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語譯-孔子說:“學習了,然后到一定時候去實習它,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埋怨,不正是君子的表現嗎?”
有子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有的;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志于基礎的工作,基礎的東西有了,‘道’就由此而產生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應該是仁愛的基礎吧!”
◎ 和解
1.孔門弟子在孔子眾多言論中,將學習的生活、友情合群的生活、群己權界的生活放在首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2. 保羅·瓦雷里:“我寧愿一個讀者將我的詩歌讀一千遍,也不愿意一千個讀者將我的詩歌讀一遍。”
3. 伏爾泰:“如果沒有寬容,狂熱就會蹂躪大地,或者至少使世界陷于痛苦之中!”
4. 愛因斯坦:“寬容意味著尊重別人的無論哪種可能有的信念。”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語譯-孔子說:“花言巧語、面目偽善,這樣的人,‘仁德’是不可能多的。”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真誠守信呢?老師傳授的東西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治理一個具有一千輛兵車規模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進行工作,要守信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閑時候。”

◎ 和解
蘇格拉底、柏拉圖都十分痛恨修辭,將其定義為“以辯論魅惑心靈的技藝的總稱”,并譴責那些智者們“只需找到某種方式讓那些無知的人相信他比真正有知識的人更有知識就行了”。但亞里士多德卻系統地研究了修辭學,并指出演講真正重要的是符合邏輯,前提要真實,推理要正確。他說:“聽眾對那些極其重大的事情、與自身利益切身相關的事情、驚人的事情以及令人愉快的事情尤為關注,所以必須讓他們覺得他們聽到的演講正是這類事情。”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語譯-孔子說:“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外出就要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誠實守信,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修行實踐之后,如果還有余力,就再去學習文章典籍。”
子夏說:“對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主,能豁出生命,全力以赴;結交朋友,誠實守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什么書,我也肯定要說他已經很有學問了。”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習的也不會牢固。為人應當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去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 和解
豐子愷《人生三層樓》:“藝術家看見花笑,聽見鳥語,舉杯邀明月,開門迎白云,能把自然當作人看,能化無情為有情,這便是‘物我一體’的境界。更進一步,便是‘萬法從心’‘諸相非相’的佛教真諦了。故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通。最高的藝術家有言:‘無聲之詩無一字,無形之畫無一筆。’可知吟詩描畫,平平仄仄,紅紅綠綠,原不過是雕蟲小技,藝術的皮毛而已,藝術的精神,正是宗教的。古人云:‘文章一小技,于道未為尊。’又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弘一法師教人,亦常引用儒家語:‘士先器識而后文藝。’所謂‘文章’‘言’‘文藝’,便是藝術,所謂‘道’‘德’‘器識’,正是宗教的修養。宗教與藝術的高下重輕,在此已經明示,三層樓當然在二層樓之上的。”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語譯-曾子說:“對逝者的喪葬之禮能慎重地對待,對過世已久的人能不斷地追思懷念,這樣自然會導致社會風俗日趨淳厚。”
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先生每到一國,必定獲知那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有心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我們老先生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和謙遜這五種品德來獲知的。他老人家獲取的方法,大概與別人獲取的方法不同吧?”
◎ 和解
《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語譯-孔子說:“父親健在的時候,觀察他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了,就要考察他兒子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期遵守父親生前的行為準則而不加改變的話,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可貴。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國家,最可貴的地方也在于此,無論事大事小都按這個原則去做。但是,倘若遇到行不通的時候,只是為了和諧而求和諧,不用禮加以制約,也是不可行的。”
◎ 和解
郭沫若《論儒家的發生》:“三年之喪實為孔子所創制。孔子認定要改變制度,怕出諸自己的見解,不為人所信從,故托言古代就有這種制度。講中國古代社會時不是說過,孔子托于唐虞三代,墨子崇奉夏禹,最后道家以黃帝作祖宗?孔子為什么要托古呢?因為人是崇拜偶像的,宣言一般人所沒有看到的古人是怎樣怎樣的好,消極方面可以減少阻礙,積極方面又可使人信從。這是孔子的苦心,并不是孔子存心騙人。為了好而騙人,是沒有關系的。”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語譯-有子說:“所定的信約必須合于道義,說的話才有可能兌現。對人的態度莊重尊敬符合于禮,就不致遭受侮辱。所依靠的人都是可親近的人,就可以依靠了。”

◎ 和解
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等《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愛與熱情中仍可有權力意志與占有之念,問題仍無究竟之解決。要使此問題有究竟之解決,只有人在開始對人之熱情與愛中,便絕去其權力意志與占有之念之根。要去此根,則愛必須真正與敬同行。愛與敬真正同行,其含義之一是如我覺我對人之愛是原于上帝,其泉源是無盡的上帝之愛,則我們對他人之敬,亦同樣是無盡之敬。而此中對人之敬,亦可是敬人如敬上帝。”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語譯-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做事聰明敏捷,說話謹慎小心,能經常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匡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貢說:“雖然貧窮,卻不去巴結逢迎;雖然有錢,卻不傲慢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樣不錯了,但是還不夠。如果能做到貧窮仍然樂于道德的自我完善,有錢而又愛好禮節就更好了。”
子貢說:“《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夠舉一反三,進一步領會到那一層意思了。”
孔子說:“別人不理解我,我不犯愁,我擔心的是自己不理解別人。”
◎ 和解
貧而樂。杜甫《柴門》:“萬物附本性,約身不愿奢。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貧病固其常,富貴任生涯。老于干戈際,宅幸蓬蓽遮。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