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設計以人為本

第一節 人對造物的需要

一、概述

設計成為一門學科,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年)于1563年在佛羅倫薩所創立的設計學院(Accademia del Disegno)為標志的。當時,意大利文中的disegno(設計)除了有在中世紀后期所特指的“素描”之意,又增加了一個含義——設計。不過,等到disegno作為學科名用英文中的design來表述,這要到1837年英國成立公立設計學院(Government School of Design)。但長久以來,“設計”一詞在漢語中并不作為學科術語。英文中的design在漢語里面長期被譯作“圖案”,直到今天仍有此義。1904年11月,南京“三江師范學堂”開始設圖畫和手工課程,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文disegno的含義。今天作為現代漢語中的學科術語“設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學者從漢語中選定的漢字而確立的。盡管日語用漢字的“設計”來對應英文的design,但日文中卻用片假名デザイン來作為設計的學科名。雖然“設計”這一術語在漢語里面長期缺失,可并不等于沒有設計行為。古漢語里一直用“經營”來指設計行為。

現代設計是一種具有實用性的創造活動,既有藝術性,同時也具有科學性,作為一門學科,它不但涉及廣泛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具有深刻的哲學含義。從廣義上講,設計是一個溝通“思維”與“行為”、溝通理論和實踐的活動。

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現存最早的設計理論,主要有《周禮·冬官·考工記》《墨子》和《莊子》。作于春秋時期的齊平公五年(公元前476年)的《考工記》(佚人,又說為戰國時期齊國的作品),載述的主要是當時的工藝和分類(圖1-1)。書中對“工”的解釋是,“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

圖1-1 考工記

這里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間的協調關系及其對“良器”的決定作用,與我們今天對設計師的“綠色設計”要求甚為一致。書中又將攻治木材的工匠分為七類,攻治金屬的工匠分為六類,攻治皮革的工匠分為五類,畫色裝飾的工匠分為五類,雕琢磨光的工匠分為五類,制作陶器的工匠分為兩類。而書中所記青銅冶煉“六齊”之說,切合合金配比規律,又為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經驗的總結。

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之后的公元前221年始,在設計實踐上的變化是,從度量衡到馬車、戰車的尺寸,都標準化了;有關設計的理論思考,也大致沿著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思維軌跡而進行著。而在與西方設計理論相匯之前可視作有關設計的理論著述,最重要的是東漢王充的《論衡》(約公元97年)、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1086年)、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1103年)、明代王圻父子編的《三才圖會》(1609年)、明代計成的《園冶》(1634年)和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1637年)。

不過,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前,與此時西方學者對中國設計史論的研究相比較,我國學者的研究相對滯后。正如我們知道的,現代漢語中對應于英語“design”的“設計”一詞,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藝術教學中,真正對“設計”意義的重視,直到80年代后期才開始萌動;也是在這個時期,田自秉先生出版的《中國工藝美術史》(1985年),彌補了長期以來設計史教學的空白。

“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的和諧、親和的關系,體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和文化的精神追求。中國建筑、園林、工藝美術都表現出遵循于自然與人工的融合——將自然物性和人的巧妙思考相結合的東方哲學。“天人合一”一直根植于中國設計藝術思想之中,在中國繪畫上,表現為描繪自然景色的山水畫,而在設計上,其典型則表現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環境,組織借景、構造,布置建筑、花木的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園林設計。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其返璞歸真、清凈無為、無雕飾的樸素之美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主張。

中國古代工匠力求充分表達材質的自然屬性,竭力追求順應自然,著力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而盡量避免純粹形式的規整性,以“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意境體現了中國園林設計最高層次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準則(圖1-2),這成為中國古代設計的最大特點之一。

圖1-2 蘇州園林

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設計在西方國家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職業,產品的生產和設計的發展使得現代設計具有了社會性的意義。

二、人的需求

現代設計的對象是產品,而設計的目的則是滿足人的需要,即設計為人而設計,設計是人需求的產物。其中,生理需要包括飲食、休息,而心理需要則涉及安全感、滿足感、社會認可感以及文化藝術等方面。當代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行為由人的動機所支配,而動機的產生則來源于人的需要,人的行為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這種目的正是人的需要,其模式規律是:需要—動機—行為—目的。

(1)需要

需要指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和欲望,根本上說是一種心理現象,是產生各種行為的原動力。人為了生存生活,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這是滿足和保障人生存生活的要求,因此,人的行為也就表現為為了實現這些需要而做出的努力。例如,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衣食住行,正是我們日常所需。人的需要是需要的對象和需要的主體之間的狀態,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狀態是“失調”的狀態,需要得到滿足,這種狀態就是“協調”的狀態。

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人的本性的需要,實質上是人的內在價值的反映。

(2)動機

動機是為滿足某種需要而發生行為的想法和念頭,是促成行為的內部的動力,也是激發人們行為的內因,即活動的動因。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感到饑餓就會覓食一樣,動機的產生源自于需要,當這種需要處于萌芽狀態時,表現為在人的模糊意識里產生了不安之感,逐漸產生意向,這是一種趨向意識,隨著需要的強弱而變化。隨著需要的增強,意向轉化為愿望,最終導致行為的產生。人的行為的特點在于人具有理性,有能力在具體情境也就是現實狀況中進行判斷,分析后果之后再進行行為區別。人的需要引發了動機,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原因;動機通過理性支配,和需要共同催生了行為。行為是人為了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而行為的指向則是目的,即目的性。

人的造物(設計)行為就是來自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因此,需要是創造之母,人類的設計、創造的行為是在人類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必然結果。

動物的需要是天生的本能的需要,如捕食、挖洞、筑巢等需要,但人的需要除了這些天然的需要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人類社會所創造的需要。與動物不同,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造物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雖然有些動物也能夠簡單造物,但是動物的造物與人類的造物有著本質區別,也就是需求的本質不同。

(3)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理論”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多層次的,當然也是發展變化的,具有階段性。人的需要從最低級的需要開始發展到高級的需要,呈階梯狀,分為五個基本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歸屬與愛)、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圖1-3)。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所提出。

圖1-3 馬斯洛“需要理論”階梯圖

生理的需要:所謂“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食物、居住、睡眠、空氣、水、性是人類的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人類最強烈、最原始、最顯著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推動人們行為活動的最強大的動力。

安全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類希望得到進一步的心理方面的滿足感。如生理上、心理上、環境上、經濟上等的安全的需要,尋求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秩序感和穩定感。

社會的需要:即歸屬和愛的需要。在前兩者得到滿足之后,人還具有社會性的需要——與人溝通,得到別人的支持、理解、安慰,與社會保持聯系,獲得他人的友誼、信任。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有一種歸屬于團體或群體的情感(歸屬感),希望成為其中一員并得到相互關心和照顧,使自身不感到孤獨,因此,人需要社會交往。費希特認為,人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成為一個人。如果人要存在,必須是幾個人。所以說社會的積極意義在于保證個人的盡情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交往,人在社會里,不但要視自己為自身目的,更重要的是把別人也當作自身目的看待。只有當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人才會產生更高一層的社會需要,比如希望得到愛和愛他人,與他人建立友誼,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被團體所接納,有歸屬感,等等。

尊重的需要:尊重包含了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兩個方面。自尊指獲得信心、能力、本領、成就、獨立和自由等的愿望。來自他人的尊重則是指威信、社會承認、關心、接受、名譽、地位。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會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處和價值。

自我實現的需要:即人類成長、發展、利用潛力的心理需要。馬斯洛認為這種需要是“一種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樣子、實現人的全部潛力的欲望”,是一種高級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勝任感,表現為人總是希望干稱職的工作,喜歡帶有挑戰性的工作,把工作當作一種創造性的活動,為出色地完成任務而廢寢忘食地工作。另一方面是成就感,表現為希望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并取得成功。例如畫家努力完成一幅繪畫、音樂家努力演奏好樂曲、指揮員千方百計要打勝仗等,這些都是在成就感的推動下而產生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人類有著不同層次的需要,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高層次的心理需要,而人的造物活動就是為了滿足人類不同層面的需要而進行的。從最基本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到高級別的為了審美、裝飾等的實用工藝品、工業設計產品、宗教和陳設欣賞品,適應了人類不同層面上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

從造物的角度看,人通過造物來達到需要的滿足,即目標的實現。而造物和設計的目標的實現又成為下一個創造活動的基礎,繼續滿足新的需要,人類的造物活動(設計創造)就是以這樣的一種形態來不斷發展前進的。不同層次的需要表現出人類需要的變化和多元性,從一般的生產生活用具到具有藝術性質的創造,反映出人類需要的上升態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桃源县| 云阳县| 恩施市| 威宁| 电白县| 墨竹工卡县| 龙口市| 河津市| 黄石市| 雷州市| 恩平市| 乐陵市| 灵山县| 郁南县| 炎陵县| 合川市| 贵州省| 图木舒克市| 盐山县| 怀柔区| 甘洛县| 钟祥市| 昌黎县| 社会| 满洲里市| 福鼎市| 贡嘎县| 巍山| 富宁县| 胶州市| 搜索| 怀宁县| 乐昌市| 文水县| 绥棱县| 富顺县| 德令哈市| 小金县| 玉溪市| 玉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