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植物生長調節劑技術手冊
- 李玲 肖浪濤 譚偉明
- 12579字
- 2020-02-26 13:03:25
第二節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安全應用
以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為手段的作物化學控制技術,在農業生產上應用的范圍、規模和效益發展迅速,特別是在解決一些傳統技術無能為力的生產難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作物高產高效生產的重要保障。隨著國家和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持續關注,一些對人畜危害大、環境代謝緩慢、效應不明確的有效成分被逐漸取消登記并在生產上停用。在生產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時,必須掌握正確的配制方法,才能高效、安全地發揮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同時,了解常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毒性、殘留限量,對于作物無公害生產和農產品安全非常必要。
一、植物生長調節劑安全應用策略
1.正確診斷癥狀
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是用來調控植物生長發育過程的,要針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應用效果。因此,首先要正確診斷存在的問題,發現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例如瓜類、茄果類生產中出現化瓜或落果現象,就應根據情況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花粉發育不良、陰雨天氣等造成的授粉受精不良,還是因為水肥供應不足無法坐果,或是營養生長過旺抑制了生殖生長。如果是授粉受精不良,則可以通過使用生長素、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促進受精或未受精子房膨大,形成有籽或無籽果實,同時抑制離層的形成,達到保花保果的目的。如果是肥水供應不足引起的果實發育不良導致的落果,則施用生長促進劑也無法滿足植物生長的營養需求,反而更容易導致果實畸形,必須補充營養,增施肥料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是營養生長過旺抑制了生殖生長導致的無法坐果,則應該通過抑制營養生長來促進生殖生長,再使用生長促進劑則只能起反作用。早春因地溫較低,植株根系活動弱,吸收功能差,黃瓜、番茄易產生嚴重的花打頂和漚根現象,此時如果盲目大量噴施保花、保果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就只會加重花打頂、漚根的生理現象。
2.正確選用和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
了解癥狀后,還要了解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性質和功能,對癥選用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種類繁多,性質、功能各異。即使是同類植物生長調節劑中,也存在效果、價格、使用方便程度、殘留時間等方面的差異。要根據作物種類、使用目的、使用效果、殘留時間、價格、農產品的銷路等因素全方位考慮,來選擇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效果相當的前提下,盡量選用低殘留、使用方便、價格便宜的。選定藥劑后,要認真閱讀說明書,確定其使用范圍和使用方法。每種植物生長調節劑都有其應用范圍,超范圍使用很容易發生藥害。如防落素可安全有效應用于茄科蔬菜的蘸花,但如果應用在黃瓜、菜豆上,就很容易導致幼嫩組織和葉片產生嚴重藥害。在葉菜中促進生長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如應用到瓜類蔬菜上就可能引起徒長,甚至可能使開花結果受到影響,最終導致產量下降。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適宜的時期施用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施用適宜期則應根據使用目的來確定,使用時期不當,不僅達不到使用目的,有時還會導致藥害。如使用乙烯利誘導雌花,處理時期也十分關鍵,如黃瓜適宜的處理時間在幼苗1~3葉期,絲瓜應在幼苗2葉期進行,瓠瓜則在4~6片真葉時期進行,子葉期噴藥不起作用,處理時間過遲則早期花蕾性別已定,達不到誘導雌花的效果。
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植物的效果對于溫度等外界環境條件有一定的要求,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應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進行,使用濃度也應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做相應的調整。通常溫度高時應用低劑量,溫度低時應用高劑量。否則,溫度高時用高劑量,就容易出現藥害;溫度低時應用低劑量,又達不到增產效果。如防落素在番茄上應用,即使在正常用量下,氣溫高于30℃或低于15℃都易產生藥害。高溫時易使番茄臍部形成放射狀開裂藥害,低溫時則形成臍部乳突狀藥害。因此,在夏季高溫條件下以及保護地環境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要十分慎重,應選用較低的濃度,初次使用最好先進行濃度試驗,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鑒于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溫度比較敏感,即使春秋季使用時也要盡量避開高溫時段,通常在上午9點之前或下午3點以后施用,切忌在烈日下噴施;同時還應避免在雨前使用導致藥劑流失,通常噴后7~9h下雨,藥劑已進入植物體內,就不必補噴;如果噴后短時間內遇雨,則應酌情補噴。
在選購農藥時,要仔細閱讀農藥標簽。標簽上標明了農藥貯存、運輸和使用的信息。根據標簽選購、運輸和貯存農藥,并嚴格按照標簽指導進行用藥。農藥標簽具有法律效力,如按照標簽使用出現問題,可以追究廠家的法律責任,能夠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要科學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避免對植物生長調節劑過分依賴,切忌盲目擴大使用范圍、擅自加大使用劑量,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用較低的濃度、較少的次數,嚴格掌握噴藥間隔。同時要根據溫度和環境的變化靈活掌握使用濃度、使用時間,使用時盡量避開高溫時段,夏季或溫室中使用時盡量用較低的濃度,以免產生藥害。
由于不同國家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殘留標準有所差異,因此,在進行外銷農產品生產時,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更要慎重,應事先查詢有關標準,以便在生產過程中進行質量控制,保證產品達到出口標準。歐盟、美國、韓國等對多效唑在蔬菜上的殘留要求非常嚴格,如日本對生姜、大蔥、洋蔥、胡蘿卜、蘿卜、黃瓜等蔬菜上的多效唑殘留要求均不得超過0.01mg/kg,美國、歐盟、韓國等國家和組織對上述蔬菜中的多效唑殘留要求“不得檢出”。因此,在生產銷往這些國家的蔬菜產品時,生產中不應使用多效唑,以保證產品質量。
按照有機蔬菜生產的有關規定,在有機蔬菜生產中,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3.小規模試用試驗
由于作物種類和品種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同樣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效果可能有所差異,因此在開始大范圍使用某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之前,特別是使用新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之前,比較穩妥的方法是先進行小規模的試用試驗,用推薦的濃度按照正常的使用方法在少量植株上進行試用,如果沒有發生異常反應,則可以進行擴大推廣,如果發生異常反應,則應視情況嚴重程度,降低濃度或劑量,或更換植物生長調節劑種類,再進行試驗,直至使用安全無害為止。很多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這種預備試驗雖然會消耗一定的人力和時間,卻是安全高效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所必需的。
4.有效栽培措施的配合
植物生長調節劑只是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卻不能為生長發育提供基礎營養成分,不能代替肥料、其他農藥和耕作措施。對于使用者,正確估計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擺正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赤霉素、萘乙酸等是促進植物生長的,如果施用后沒有良好的肥水供應,植物生長發育缺乏原料,則無法達到增產的目的。萘乙酸、吲哚丁酸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促進插條生根,其前提是苗床管理措施要適宜生根,比如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等。利用2,4-滴處理番茄落花落果問題,也必須配以行之有效的栽培技術措施,如整枝、施肥、澆水等,否則即使保住果實,由于缺乏養分供應,果實雖多但個頭細小,多畸形,經濟價值不高。
二、植物生長調節劑降解與殘留
目前植物生長調節劑被列為農藥范疇,其中赤霉素、三十烷醇、細胞分裂素對人畜無毒,硫脲、吲哚乙酸、脫落酸等屬于微毒類,即口服致死中量≥5000mg/kg,α-萘乙酸、6-芐氨基嘌呤、2,4-D、多效唑、烯效唑、乙烯利、蕓薹素內酯、矮壯素等屬于低毒類,口服半致死劑量為500~5000mg/kg。隨著科學技術和農業的發展,運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能夠實現作物生長的“人為”調控,已經逐漸成為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由于植物生長調節劑多為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比植物激素更穩定,在土壤和植物體內均可能殘留,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特別是2011年以來發生的西瓜開裂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使得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針對不同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和不同農產品,制定了一系列限量標準。例如,針對矮壯素,國際食品法典(CAC)制定了24種產品的最大殘留限量(MRL)標準,而歐盟和日本涉及產品數量達到179個和166個。
1.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植物體中的殘留
植物生長調節劑進入植物體后會逐漸代謝降解,藥效逐漸消失。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植物體內殘留量與藥劑的使用量、藥物的降解速度有關,通常的殘留時間是幾天或數十天,因藥劑不同而異,乙烯利的殘留時間比較短,而丁酰肼的殘留時間比較長。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植物體內的殘留還與植物器官有關,不同器官對生長調節劑的富集作用不同,殘留水平也會有一定差異。
多效唑是我國應用面積較大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因此對多效唑殘留的研究也較多。
有研究指出,同一作物不同器官中多效唑的殘留量不同,其中葉片中的殘留量較多。不同作物中多效唑在器官中的分配也有所差異:在多花黑麥草中,多效唑主要富集在葉片中;油菜不同器官中多效唑殘留量以根為最多,其次為葉、籽粒、莖和種莢;水稻中多效唑殘留量以穗梗為最多,其次為葉、莖、谷殼、根和米;小麥中多效唑殘留量由多至少依次為葉、籽粒、根和莖;芹菜中多效唑殘留以葉片為最多,其次為根和莖。
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后通常多數滯留在原位。在油菜葉上涂抹多效唑后,只有極少數向外輸出,有近99%的藥劑還滯留在葉片上,大豆、水稻、棉花中多效唑的運轉分配也有類似的特點。
植物生長調節劑會隨著噴藥時間的延長而降解,噴藥間隔時間越長,殘留量就越少,噴藥60d后收獲的棉花,棉籽及其副產品對人畜無害;大豆始花期噴施多效唑,35~60d后收獲,青豆和黃豆殘留量為0.007~0.053mg/kg。
2.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土壤中的殘留
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時,雖然施用部位多是植物的葉片或者植株,但總會有部分不可避免地進入土壤中。存留于土壤中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部分遇光分解(如脫落酸、吲哚丁酸)、遇堿分解(赤霉素、矮壯素等)、分解蒸發(乙烯利在堿性介質下分解為乙烯氣體蒸發)或被微生物分解(氯化膽堿),部分被植物吸收,部分被土壤膠體吸附。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土壤中的殘留量,除了其本身理化性質外,與土壤溫度、降雨量和土質有關,土壤溫度越高、雨量越大,土壤中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量就越小;黏土中有機質和微生物越多,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解得就越快。
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土壤中的殘留時間不同,對土壤的影響也有所差異。
多效唑理化性質較穩定,降解較慢,在土壤中有較高的吸附率,不同類型的土壤對其吸附能力有所差異,其中黑土對多效唑的吸附能力最強,其次是黃泥土、紅色石灰土、黃棕壤,紅土對其吸附能力最差。多效唑在土壤中的殘留與有機質含量呈線性關系,在土壤中的行為受有機質、粒徑、pH 值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強光、高溫、沙質土壤有利于其降解,土壤中微生物活動對于其加速分解起重要作用。經雨水的淋溶、化合物降解、微生物分解以及作物種植,土壤中殘留量會逐漸減少。多效唑的土壤殘留量與施用濃度、使用次數、施藥間隔天數有關:施用濃度越高,施用次數越多,土壤殘留量越大;而施藥間隔天數越多,土壤中殘留量越低。表土中多效唑的殘留量大于深層土壤,且淋溶性差,所以有時會影響第二茬作物的生長。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在短時間內會受到多效唑的影響,多效唑可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對放線菌的影響不大,但從長期效果看,多效唑不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化過程,土壤中物質循環也會正常進行,因此對土壤肥力沒有不利影響。有研究表明,多效唑大部分殘留在土壤中,在土壤、水體中的殘留量分別為58.7%,2.9%,對水體污染程度較小。
烯效唑在土壤中比多效唑更容易分解。烯效唑對光解反應敏感,在不同土壤條件下降解半衰期為多效唑的一半,在土壤中的垂直移動速度也大于多效唑,淋溶性強,所以在土壤中殘留少,生物效應很快減弱,對后茬作物的影響較小。烯效唑和多效唑具有相似的生理作用,因此在田間施用烯效唑比施用多效唑更為安全,效果更理想。
3.國內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限量標準
根據GB 2763—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規定,將涉及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限量標準介紹如下:
2,4-滴屬于低毒農藥,對眼睛和皮膚有一定刺激作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標準規定25種農產品中2,4-滴的殘留限量范圍為0.01~400mg/kg,產品涉及小麥、水果、蛋及草料飼料等,日本、美國的2,4-滴限量標準涉及農產品數量分別達到337個和96個。歐盟和日本大白菜的2,4-滴限量標準分別為0.05mg/kg和0.08mg/kg。我國國家標準中規定的限量如表4-10所示。
表4-10 我國農產品中2,4-滴規定的限量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國際組織則制定了多種農產品中矮壯素的限量標準,其中日本矮壯素的限量標準涉及的農產品達166個,歐盟涉及的農產品達178個。我國國家標準中規定的限量如表4-11所示。
表4-11 我國農產品中矮壯素的限量標準

除此之外,我國也制定了多種農產品中胺鮮酯(表4-12)和單氰胺(表4-13)的限量。
表4-12 我國農產品中胺鮮酯規定的限量

注:以上含量為臨時限量。
表4-13 我國農產品中單氰胺規定的限量

注:該限量為臨時限量。
歐盟、美國、韓國等對多效唑在蔬菜上的殘留要求非常嚴格,日本對包括芥菜、生姜、大蔥、洋蔥、胡蘿卜、蘿卜、蒿菜、黃瓜等蔬菜上的多效唑殘留最高限量規定均為0.01mg/kg,美國、歐盟、韓國等對上述蔬菜中的多效唑殘留則要求為“不得檢出”。瑞典等國家已經禁用多效唑。由于多效唑降解較慢,在土壤中殘留期較長,在生產出口蔬菜時應針對出口國的相關標準,慎重使用多效唑。我國規定多種農作物中多效唑的限量見表4-14。
表4-14 我國國家標準中規定的多效唑限量

我國規定的蔬菜中氯苯胺靈的最大殘留限量為30mg/kg。我國對氯吡脲的限量規定見表4-15,萘乙酸和萘乙酸鈉的限量見表4-16。我國國家標準中對馬鈴薯中四氯硝基苯規定的最大殘留限量為20mg/kg。我國制定的油料和油脂中噻苯隆最大殘留限量如表4-17所示。
表4-15 我國農作物中氯吡脲最大殘留限量

表4-16 我國農作物中萘乙酸和萘乙酸鈉最大殘留限量

表4-17 我國油料和油脂中噻苯隆最大殘留限量

國外對乙烯利在農產品中的殘留量的限量要求更加嚴格,歐盟的限量標準涉及產品為145個,日本的限量標準涉及產品146個。美國規定乙烯利在番茄、菠蘿、檸檬上的殘留量不超過2mg/kg,黃瓜不超過0.1mg/kg。新西蘭在番茄上的限量為1mg/kg。日本對我國輸日農產品新的限量規定番茄為2mg/kg。歐盟最新規定的果蔬中乙烯利最高殘留限量為0.02mg/kg。我國國家標準中規定的限量如表4-18所示。同時制定了多種蔬菜中抑芽丹最大殘留限量(表4-19)。
表4-18 我國農作物中乙烯利最大殘留限量

表4-19 我國蔬菜中抑芽丹最大殘留限量

赤霉素屬于微毒農藥,動物急性毒性試驗基本無毒性反應。我國目前尚沒有農產品中赤霉素的相關國家標準。美國、日本等國家規定蔬菜中赤霉素最高殘留限量為0.2mg/kg。赤霉素穩定性差,遇堿易分解,殘留期較短。有實驗表明,用赤霉素處理檸檬、臍橙7d后,果肉中未檢出赤霉素殘留;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魯黃瓜9號成熟期瓜條的赤霉素含量,僅為0.00242mg/kg,低于美國、日本規定的赤霉素在蔬菜中的殘留限量標準。
目前尚未發現青鮮素導致人體不適反應。我國目前尚未計劃出臺青鮮素的殘留標準。美國環境保護局規定青鮮素在馬鈴薯和洋蔥中的最高殘留量分別是50mg/kg和15mg/kg;加拿大規定青鮮素在胡蘿卜、洋蔥、蘿卜、甜菜中的最高殘留量分別為30mg/kg、15mg/kg、30mg/kg、30mg/kg。青鮮素的殘留期約為1~2個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用濃度為4000mg/L的青鮮素抑制甜菜抽薹,噴施1個月后測定甜菜塊根中青鮮素的殘留量不超過2mg/kg,低于加拿大標準。
4.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控制策略
目前植物生長調節劑雖被列為農藥范疇,但均為低毒或微毒,在蔬菜生產中正常施用不會造成對蔬菜產品、環境和人的危害。但由于部分生產者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目前蔬菜生產中確實存在植物生長調節劑過量使用、不當使用的問題,給蔬菜產品的食品安全造成隱患,也影響了一些蔬菜產品的外銷出口。因此,為了生產更加安全優質的蔬菜產品,了解和掌握減少蔬菜產品中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性質、毒性、殘留限量標準、殘效期等各不相同,要根據作物的特點、產品的銷路和市場要求,正確選擇和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其基本原則是:在保證使用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植物生長調節劑用量,既可以經濟用藥,又能夠有效減少產品中殘留,用盡量少的投入,生產出合格、優質的蔬菜產品,保證蔬菜食品質量安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1)盡量使用生物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部分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從生物源中提取的天然物質,如赤霉素是從赤霉菌發酵產物中分離提取的,三十烷醇是從植物蠟、蜂蠟、果皮蠟、糠蠟中提取的,與2,4-滴、萘乙酸等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相比,這些天然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更加安全,是生產綠色食品等高標準蔬菜產品時允許使用的。因此在蔬菜生產中,如果可能,應盡量選用這些非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2)選用分解快、殘留期短、毒性低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近年來開發的高效、殘留期短、安全、廣譜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越來越受到重視,可選擇的高效安全植物生長調節劑越來越多。在相同效果的前提下,應盡量選用毒性低、殘留期短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如烯效唑與多效唑有相同的生理功能,但烯效唑活性高、使用量低(比多效唑使用量低5~10倍)、殘留期短、對人畜和環境更為安全且使用范圍廣,所以在蔬菜生產中,可以用烯效唑代替多效唑。同樣,調節膦與丁酰肼對于控制營養生長有同樣的功效,但調節膦毒性低,且殘留期只有7d,而丁酰肼在土壤中的殘留可長達一年,因此可以用調節膦代替丁酰肼。
(3)掌握正確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方法 植物生長調節劑通常用較低的使用濃度就可以起到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作用,增加用量有時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產生藥害,因此使用中一定要嚴格掌握正確的使用濃度、次數和施用時期,不能隨意增加使用濃度和施用次數,在保證其生物學效應的前提下,盡量用較少的用量,以減少在植物體和土壤中的殘留。從使用方法來看,浸種給土壤和植物體帶來的殘留量極微,而葉面噴施的殘留次之,土壤施用在土壤中的殘留最大。從使用時期來看,應該在臨界安全期之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最好在作物生長前期施用,以減少植物體和土壤中的殘留,保證安全。
(4)采取措施提高藥效,以減少植物生長調節劑用量 通過添加表面活性劑等組分,可降低藥劑的表面張力,部分溶解葉片表面的蠟質和角質,減輕雨水沖刷程度,增加植物生長調節劑被葉片吸附和吸收的量,從而減少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用量。
此外,有些植物生長調節劑之間有互作效應,利用這些藥劑間的互作效應,進行不同藥劑的混合使用,也可以減少用量,如利用多效唑與乙烯利混合噴施,同樣可以起到矮化幼苗培育壯苗的作用,同時又減少了多效唑的用量。
由于目前對于不同表面活性劑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增效效果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之間復合效應的了解還不多,不同作物對這種增效效果和復合效應的反應也有所差異,所以在使用表面活性劑與植物生長調節劑相互混合的方法之前,首先要進行濃度試驗,確定適宜的混配濃度和比例,再進行大面積推廣,以免因使用不當造成損失。
三、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與食品安全
植物生長調節劑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須根據原藥的性質加工成各種類型的制劑后使用。由于不同劑型中原藥含量和使用量不同,所以在實際使用中一定要嚴格按照具體品種推薦的使用方法和劑量使用,以免達不到預期的作用或發生藥害等副作用。此外,植物生長調節劑作為一種化學品,要嚴格注意其產品的毒副作用與安全使用說明,以保障使用和食品安全。本章主要介紹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科學使用及其與食品安全的關系。
1.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制劑
第三章第二節已詳細介紹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相關劑型,這里主要介紹目前廣泛使用的制劑品種及特點。
(1)可濕性粉劑 目前國內主要植物生長調節劑可濕性粉劑為: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18%氯膽·萘乙酸可濕性粉劑、10%吲丁·萘乙酸可濕性粉劑等。
使用時,按照使用說明書的方法使用,例如將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對水成50~150mg/kg用于水稻浸種或稀釋成300~450mg/kg用于草坪的莖葉噴霧。
(2)可溶粉劑 國內主要植物生長調節劑可溶粉劑為:0.01%蕓薹素內酯可溶粉劑、80%矮壯素可溶粉劑、92%丁酰肼可溶粉劑、10%乙烯利可溶粉劑、85%2,4-滴鈉鹽可溶粉劑、10%甲哌可溶粉劑、40%萘乙酸可溶粉劑、50%吲乙·萘乙酸可溶粉劑、20%赤霉素可溶粉劑等。
使用時,按照使用說明書的方法使用,例如將80%矮壯素可溶粉劑對水稀釋8000~16000倍用于棉花莖葉噴霧來調節其生長或稀釋為1500~2000mg/kg用于小麥莖葉噴霧來調節其生長。
(3)水劑 國內主要植物生長調節劑水劑為:0.004%蕓薹素內酯水劑、50%矮壯素水劑、70%乙烯利水劑、250%甲哌水劑、1.4%復硝酚鈉水劑、60%氯化膽堿水劑、30.2%抑芽丹水劑、2% 2,4-滴鈉鹽水劑、5%萘乙酸水劑、0.751%蕓薹·烯效唑水劑、30%蕓薹·乙烯利水劑、0.4%蕓薹·赤霉素水劑、22.5%蕓薹·甲哌
水劑等。
使用時,按照使用說明書的方法使用,例如將0.004%蕓薹素內酯水劑對水稀釋成0.01~0.02mg/kg用于葉菜類蔬菜、水稻莖葉噴霧來提高產量或稀釋成0.02~0.04mg/kg用于小麥苗期揚花時莖葉噴霧來促進生長。
(4)可溶液劑 國內主要植物生長調節劑可溶液劑為:0.01%蕓薹素內酯可溶液劑、2%芐氨基嘌呤可溶液劑、0.1%氯吡脲可溶液劑、0.1%三十烷醇可溶液劑等
使用時,按照使用說明書的方法使用,例如將2%芐氨基嘌呤可溶液劑對水稀釋400~600倍用于柑橘樹來調節生長和增產。
(5)乳油 國內主要植物生長調節劑乳油為:0.01%蕓薹素內酯乳油、4%赤霉素乳油、30%甲戊·烯效唑乳油、3.6%芐氨·赤霉素乳油等。
使用時,按照使用說明書的方法使用,例如將3.6%芐氨·赤霉素乳油對水稀釋600~800倍液(用1次)或800~1000倍液(用2次)用于蘋果樹來調節果型。
(6)微乳劑 國內主要植物生長調節劑微乳劑為:20%多唑·甲哌微乳劑、20.8%烯唑·甲哌
微乳劑、0.1%三十烷醇微乳劑等。
使用時,按照使用說明書的方法使用,例如將20%多唑·甲哌微乳劑用量90~120g/hm2用于冬小麥噴霧來調節其生長。
(7)懸浮劑 國內主要植物生長調節劑懸浮劑為:25%多效唑懸浮劑、30%矮壯·多效唑懸浮劑、10%烯效唑懸浮劑等。
使用時,按照使用說明書的方法使用,例如將25%多效唑懸浮劑對水稀釋成100~150mg/L用于小麥來調節其生長和增產。
2.準確量取制劑使用量
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用量小的特點,在實際中要特別注意制劑的使用量。標簽對制劑的使用說明一般有兩種表示方法:倍數濃度表示法和質量含量表示法。
(1)倍數表示法 倍數表示法中X倍是指水的用量是制劑用量的X倍。計算公式為:
制劑用量=稀釋后的藥液量÷使用倍數
例如配制10kg 500倍的藥液,需要制劑用量的計算式為:
制劑用量=稀釋后的藥液量(10kg)÷使用倍數(500)=20g
(2)質量含量表示法 質量含量一般表示為mg/kg。計算公式為:
質量含量×藥液量=制劑含量×所需制劑用量
例如配制100mg/kg多效唑藥液10kg,需要25%多效唑懸浮劑用量計算公式如下:
質量含量(100mg/kg)×藥液量(10kg)=制劑含量(25%)×所需制劑用量
所需制劑用量=100mg/kg×10kg÷25%=4000mg=4g
3.施用方法
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方法通常有噴霧、拌種、浸泡、涂抹、點花、澆灌等幾種。
(1)噴霧法 按照標簽說明配制藥液用噴霧設備噴灑植株,要求液滴細小、均勻,以噴灑部位濕潤為度。
(2)拌種法 主要用于種子處理。用殺菌劑、殺蟲劑、微肥等處理種子時,可適當添加植物生長調節劑。拌種法是將藥劑與種子混合拌勻,使種子外表沾上藥劑,如用噴霧器將藥劑噴灑在種子上,攪拌均勻后播種。如用石油助長劑拌種,可刺激種子萌發,促進生根。種子包衣處理是用專用型種衣劑,將其包裹在種子外面,形成有一定厚度的薄膜,除可促進種子萌發外,還可達到防治病蟲害、增加礦物質營養、調節植株生長的目的。
(3)浸泡法 常用于促進插穗生根、種子處理、催熟果實、貯藏保鮮等。如帶葉的木本插穗,可放在5~10g/L的吲哚丁酸中,浸泡12~24h后,直接插入苗床中;也可用快蘸法。要注意濃度與環境的關系,如在空氣干燥時,枝葉蒸發量大,要適當提高濃度,縮短浸蘸時間,避免插條吸收過量藥劑而引起藥害。另外,注意扦插溫度。一般生根發芽溫度以20~30℃為宜。抓好插條藥后管理,插條以放在通氣、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為好,防止陽光直射。
(4)涂抹法 用羊毛脂處理時,將含有藥劑的羊毛脂直接涂抹在處理部位,大多涂在傷口處,有利于促進生根,還可涂芽。高空壓條切口涂抹法可用于名貴的、難生根花卉的繁殖。方法是在枝條上進行環割,露出韌皮部,將含有生長素類藥劑的羊毛脂涂抹在切口處,用苔蘚等保持濕潤,外面用薄膜包裹,防止水分蒸發。
(5)點花法 以點花法施藥時,要選好藥劑和濃度,避免高溫點花,特別是2,4-滴和防落素用于番茄、茄子點花時,在藥液中適當加顏料混合,防止重復點花。
(6)澆灌 將植物生長調節劑配成水溶液,直接灌在土壤中或與肥料等混合施用,使根部充分吸收。一般在苗期時為培育壯苗而進行澆灌,或成長期增加根的生長時進行澆灌。如葉菜苗期用10mg/L復硝酚鈉進行澆灌,促使苗齊、苗壯。黃瓜在結瓜期用10g/畝,可以使根系發達,增加結瓜和延長生育期。澆灌時注意藥劑量,以免浪費。如為促使植株開花,控制植株莖、枝伸長生長,可用0.1%~0.3%琥珀酰胺酸與矮壯素水溶液澆灌。
4.影響植物生長調節劑安全使用的因素
各種傳統栽培措施基本上是側重運用外部條件來影響植物生理狀況,而導入化控技術后的栽培,則是外部條件加植物激素水平的雙重調控,從而為農業栽培展示了取得更高產量的可能。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通過促進或抑制作物的生長過程達到人們所需的效果。例如:瓜類蔬菜采用化控栽培技術后,早期產量能增加20%~40%。應用從自然界中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物質,和傳統栽培技術相結合,可按消費者的需要調節控制植物的某些生育階段和生育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生產中也存在生產者過分依賴甚至濫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現象,擅自擴大應用范圍,加大使用濃度,結果不僅導致食品安全隱患,還造成蔬菜藥害,使蔬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
(1)應用范圍 每種植物生長調節劑都有其應用范圍,超范圍使用很容易發生藥害。如防落素可安全有效應用于茄科蔬菜的蘸花,但如果應用在黃瓜、菜豆上,就很容易導致幼嫩組織和葉片產生嚴重藥害。在葉菜中促進生長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如應用到瓜類蔬菜上就可能引起徒長,甚至可能使開花結果受到影響,最終導致產量下降。所以,在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適用范圍,切忌隨意擴大適用范圍。
(2)使用濃度 植物生長調節劑用量極微而作用顯著,其使用濃度有嚴格的規定。一般在低濃度范圍內,表現出有益的作用;而高濃度則會引起新陳代謝的紊亂,抑制生長,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擅自加大濃度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例如低濃度水楊酸可以促進大蔥種子發芽,而高濃度則抑制種子萌發。再如2,4-D低濃度使用時,可以起到防止落花落果的作用,并可刺激子房形成無籽果實,常用于番茄等作物的保花保果;而高濃度則作為除草劑使用,使用濃度達1000~2000mg/L時,可以殺死雙子葉植物。適當噴施乙烯利可以增加黃瓜雌花數量,提高增產潛力;而使用濃度過高,則有可能抑制生長,影響產量。同樣利用赤霉素促進胡蘿卜抽薹開花,濃度不可過高,否則雖然抽薹開花天數提早,但抽出的花薹細弱易倒伏,無法保證種子質量。同時,不同的使用目的,應用的濃度也應該有所區別,同樣是用乙烯利處理黃瓜,如果目的是增加黃瓜等瓜類的雌花數量,乙烯利濃度100mg/L即可;如果是進行化學殺雄,乙烯利濃度則應該為250mg/L才可以達到目的。
不同作物甚至不同品種對生長調節劑的濃度要求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時應根據作物品種及使用目的慎重確定濃度,在初次使用時應該先進行小面積試驗后再大范圍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使用時期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適宜的時期施用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施用適宜期則應根據使用目的來確定,使用時期不當,不僅達不到使用目的,有時還會導致藥害。如花蕾保應用在黃瓜上進行保花保果,提高產量,使用時間應在黃瓜生長中期,如果在黃瓜定植緩苗期就噴施花蕾保,則可能造成黃瓜藥害,導致生長受到影響。使用乙烯利誘導雌花,處理時期也十分關鍵,黃瓜應該在幼苗1~3葉期進行,絲瓜應在幼苗2葉期進行,瓠瓜則應該在4~6片真葉時期進行,子葉期噴藥不起作用,處理時間過遲則早期花蕾性別已定,達不到誘導雌花的效果。利用青鮮素抑制洋蔥發芽,應該在洋蔥收獲前7~10d進行處理,如果處理時間過早,則會影響蔥頭膨大而導致產量、品質下降。同一生長調節劑在同一作物上使用,目的不同,施藥時期也不同。如在甜瓜生產上使用乙烯利,用于控制花器性別,增加雌花,宜在幼苗1~3片真葉期施用;用于促進果實催熟的,則宜在果實采收前施用。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時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某一日期,而是要根據使用目的、被處理植物的生育階段和發育狀況以及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決定。應先在本地試驗后確定了最佳用藥時期再在生產中應用,嚴格掌握各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施用時期。
(4)使用方法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種類繁多,應用對象和目的各異,因此使用的方法也較多,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方法通常有拌種、噴霧、點花、浸蘸、澆灌等幾種,要根據實際目的和藥劑特性決定處理方法。利用2,4-D防止落花落果時,要把藥劑涂在果柄處,防止離層產生;如果用葉面噴施的方法處理幼葉,就會造成藥害。同時,每種方法都有一定技術要求,不按要求去實施,就會發生藥害。如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蘸花,并不是把整個花朵浸在調節劑藥液中,而是用調節劑藥液涂抹花柄,有的菜農幾乎全是把花朵浸在藥液中,這種做法易產生藥害,并造成灰霉病病菌的傳播。此外,按照要求,蘸花后要進行標記,如果操作時不做標記,反復多次重復蘸,相當于使用量加大,同樣也會產生藥害。
(5)環境和氣候的影響 蔬菜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效果對溫度等外界環境條件有著一定的要求,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應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進行,使用濃度也應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做相應的調整。通常溫度高時應用低劑量,溫度低時應用高劑量。否則,溫度高時用高劑量,就容易出現藥害;溫度低時應用低劑量,達不到增產效果。如防落素在番茄上應用,即使在正常用量下,氣溫高于30℃或低于15℃都易產生藥害。高溫時易使番茄臍部形成放射狀開裂藥害,低溫時則形成臍部乳突狀藥害。因此,在夏季高溫條件下以及保護地環境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要十分慎重,應選用較低的濃度,初次使用最好先進行濃度試驗,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鑒于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溫度比較敏感,即使春秋季使用也要盡量避開高溫時段,通常在上午9點之前或下午3點以后施用,切忌在烈日下噴施;同時還應避免在雨前使用導致藥劑流失。
此外,一般蘸花保果類調節劑里含有2,4-滴等一些易飄移的化學成分,高溫時施用易飄移,造成植株葉片或相鄰敏感作物上產生藥害。
5.植物生長調節劑與食品安全
植物生長調節劑調節作物生長,縮短水果、蔬菜的成熟期,提高產量和改良品質,是農藥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按照規定使用和控制使用量,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帶來食品安全問題。例如,一些農民為了提早采收,提高經濟效益,盲目使用或濫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使得其在農產品中的殘留較高,影響了農產品的安全,特別是在反季生產的水果蔬菜中尤其突出。部分果蔬由于使用了植物生長調節劑出現個頭增大、顏色改變、味道平淡、果實畸形,降低了產品品質,造成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懷疑、警惕甚至拒絕心理。
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生產與應用中,需要加強產品應用技術及其安全性能的研究,及時發現其對生態和人畜的潛在危害及毒理作用,建立正確的使用方法,制定相應的食品和環境標準,建立健全監測評價機制,才能在保證食品安全的條件下提高農產品品質,為農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