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植物生長調節劑相關檢測技術

一、植物生長調節劑檢測方法概述

在植物生長調節劑研究應用實踐中,隨著其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研發、作物不同生育期植物激素的動態變化、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吸收運轉、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植物和環境中的殘留等領域都需要測定相關技術的支撐。

由于植物生長調節劑大多為植物激素的結構類似物,其測定方法是通過參考植物激素和測定方法建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測定的基本流程包括樣品前處理和樣品檢測等步驟(圖4-1)。其中樣品前處理即檢測樣品的制備包括采樣、液氮處理、粉碎或勻漿、提取、分離純化等過程。目前,常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檢測的方法主要有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氣相色譜法(GC)、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離子色譜法(IC)等。其中,ELISA易受外界條件影響,而HPLC雖然操作相對簡單但靈敏度有限。近年來,基于質譜聯用的方法由于其高靈敏度和高準確度已成為植物生長調節劑檢測的主流方法。目前,更靈敏的串聯質譜法(GC-MS/MS或LC-MS/MS)甚至高分辨的多級質譜(MSn)亦開始應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檢測實踐。

圖4-1 植物生長調節劑檢測的一般流程

二、檢測的樣品前處理

在進行植物生長調節劑定量檢測前,通常需要經過制樣、提取及分離純化等前處理過程。如果檢測對象為固體材料(如植物組織和土壤等),取樣后還需要用液氮處理,進行勻漿或粉碎;如果檢測對象為液體材料,為了便于后續提取,取樣后需要進行濃縮,以縮小樣品體積。在進行前處理時應小心操作,并保持低溫和遮光條件,盡量減少與氧氣接觸,以便獲得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較高回收率。

(一)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離與純化

對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檢測而言,無論是生物樣品還是環境樣品,其化學組成都十分復雜,因此,從復雜的化學組分中提取出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實現定量測定的必要前提。提取過程的基本原理為相似相溶,即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高效溶解于化學性質相似的提取溶劑,從而將其與其他大多數化學物質分開。理想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提取方法和提取溶劑需要保證提取的高效率和高回收率。盡管曾有直接用水作為溶劑提取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報道,但由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本身具有極性,因此通常使用極性有機溶劑進行提取。以往在植物生長調節劑提取時用過的極性有機溶劑包括甲醇、乙醇、乙腈、三氯甲烷、丙酮、丙醇、乙酸乙酯和乙酸等。根據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性質,混合型溶劑(如酸性乙腈-乙酸銨溶液和Bieleski溶液)常被用于抽提樣品中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特別在同時檢測多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時更為常見。此外,超聲波輔助提取技術的引入,使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提取更加快捷、高效,從而有效減少污染和溶劑使用量,并進一步提高回收率。下列提取流程可用于大多數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提取:準確稱(量)取一定量的樣品,植物組織樣品液氮處理后勻漿,其他固體樣品直接粉碎,液體樣品濃縮干燥;加入預冷的Bieleski抽提緩沖液,渦旋2~5min,4℃直接過夜浸提或超聲波輔助浸提30min;4℃,離心5~10min;取上清液至新的離心管,冷凍濃縮至干;根據后續分離純化的需要用合適的提取溶劑復溶后得到粗提液,即可用于后續的分離純化。

(二)常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分離純化方法

利用有機溶劑對樣品中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提取后,除去了所有固體雜質和大多數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外的化合物,但是由于樣品成分過于復雜,許多雜質化合物同樣易溶于提取液,須經過進一步的分離純化后方能進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定量分析。

1.液液萃取

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利用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的不同,將待測化合物從一種溶劑中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多數情況下,一種液相為水,另一種液相為有機溶劑。液液萃取過程一般由萃取、洗滌和反萃取組成。向待分離溶液(粗提液)中加入與之不相互溶解(至多部分互溶)的萃取劑,形成共存的兩個液相。利用原溶劑與萃取劑對各組分的溶解度的差別,使它們不等同地分配在兩液相中,然后通過兩液相的分離,實現組分間的分離純化。其中,最簡單的液液萃取為單級萃取,即將粗提液與萃取劑充分混勻,讓目標組分通過相際界面進入萃取劑中,直到該組分在兩相間的分配達到平衡;然后靜置沉降并分離成為兩層液體,萃取劑轉變成的萃取液和樣品粗提液轉變成萃余液。單級萃取對目標組分所能達到的萃取率較低,往往不能滿足后續檢測要求,為了提高萃取效率,可采用多級錯流萃取、多級逆流萃取、連續逆流萃取、回流萃取和分部萃取等一些改進的方法。液液萃取最早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離純化。隨著技術的進步,液液微萃取、基于中空纖維的液-液-液微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等改進的液液萃取技術在富集能力和萃取效率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些技術在同時分析多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時優勢明顯。例如,液液微萃取與傳統的液液萃取相比,萃取溶劑體積小,有機相中的目標物質的濃縮大,具有低成本和高回收率等優點。

2.固相萃取

固相萃取(SPE)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問世,由液固萃取和柱液相色譜技術相結合發展而來,主要用于待測物的分離、純化和濃縮。與傳統的液液萃取法相比,可以提高回收率,更有效地將待測物與干擾成分相分離,從而提高檢出靈敏度,簡化樣品前處理過程。固相萃取包括液相和固相的物理萃取過程,固相對待測物的吸附力比溶解待測物的溶劑更大。當樣品粗提液通過吸附劑基質時,待測物濃縮在其表面,其他成分則通過流動相排出,從而得到較高純度的濃縮待測物。根據吸附原理,固相萃取主要包括三類:正相固相萃取、反相固相萃取和離子交換固相萃取。正相固相萃取使用極性吸附劑,目標化合物與吸附劑之間包括氫鍵、π-π鍵、偶極-偶極和偶極-誘導偶極等極性-極性相互作用。反相固相萃取使用非極性或弱極性吸附劑,主要依賴于范德華力或色散力等非極性相互作用。離子交換固相萃取則基于目標化合物與吸附劑之間的靜電吸引力。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固相萃取操作步驟通常包括:

(1)SPE柱選擇 根據待測物或其衍生物的理化性質和樣品基質,選擇對待測物有較強保留能力的固定相。若待測物或其衍生物帶電荷,可用離子交換填料;若為中性待測物,可用反相萃取柱。

(2)SPE柱活化 填料干燥時上樣會降低待測物保留值,從而降低回收率,所以SPE使用前必須進行濕潤活化。甲醇為水溶性有機溶劑,其滲透性很強,既可潤濕吸附劑表面,又可滲透到非極性的填料鍵合相中,使填料更易被水潤濕,因此通常先用甲醇等水溶性有機溶劑沖洗填料,然后再加水或水性緩沖液潤洗。

(3)上樣 SPE萃取過程應適當控制流速,流速過快不利于待測物與固定相結合,導致回收率降低。

(4)SPE柱清洗 把未與填料結合的雜質洗出。反相SPE的清洗溶劑常用水或水性緩沖液,亦可在清洗液中加入少量有機溶劑、無機鹽并調節pH值,但加入SPE柱的清洗液應不超過一個SPE柱的容積。

(5)待測物洗脫 一般選用離子強度較弱但能洗下待測物的洗脫溶劑。保留能力較弱的SPE填料可用小體積、較弱的洗脫液洗下待測物。針對可電離待測物,可通過調節pH值促使待測物離子化并用較弱的溶劑洗脫。為了提高回收效率,應盡量采用兩次小體積低流速洗脫。

(6)樣品干燥 針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痕量物質的檢測,為了提高后續儀器檢測的靈敏度,一般需要利用真空冷凍干燥法除去洗脫液中的有機溶劑,然后再用優化的流動相復溶待測物。

利用固相萃取方法可以一步實現樣品中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離和純化,能節省時間、減少溶劑消耗、顯著提高分離純化效率和檢測靈敏度。目前已有多種商品化的SPE分離柱產品,如Sep-Pak C18、Oasis HLB、Oasis MCX和Oasis MAX等可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離純化。

近年來SPE本身也在不斷發展,更多基于不同吸附原理的SPE技術不斷涌現。其中,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技術于1990年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學Pawliszyn和Arthur首先提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可以與HPLC、質譜等高端設備直接偶聯,集采樣、萃取、濃縮、進樣于一體,增加了分析檢測速度并降低了檢測成本。為了進一步簡化待測物的分離純化流程,近年來,一種新的磁性固相萃取(magnetic solid-phase extraction,MSPE)技術面世。MSPE技術中,吸附劑為特殊設計的帶磁性的固體核心,待測物可以選擇性吸附在磁性吸附劑上,通過簡單的外加磁場回收磁性吸附劑的方法就可以完成待測物的分離、富集和純化。如利用Fe3O4@TiO2、Fe3O4/RGO@β-CD等帶有磁性的納米顆粒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選擇性吸附劑,已經成功應用于植物樣品中細胞分裂素、生長素、脫落酸、赤霉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離純化,其回收率超過了90%。此外,雙層固相微萃取(DL-SPE)以及聚合物整體微萃取(PMME)等新的固相萃取技術兼具高回收率和操作便捷的優點,均可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離和純化。

3.分子印跡

分子印跡(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MIP)技術是指為獲得在空間結構和結合位點上與某一分子(模板分子、印跡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制備技術。基于該技術制備的分子印跡聚合物對待測物(模板分子)親和性和選擇性高,在待測物分離純化應用中具有抗惡劣環境能力強、穩定性好、使用壽命長、應用范圍廣等優點。目前,分子印跡技術已在色譜分離、固相萃取、仿生傳感、藥物分析等領域大量應用,其在植物生長調節劑分離純化方面的應用潛力巨大。按照單體與模板分子結合方式的不同,分子印跡技術可分為分子自組裝和分子預組織兩種基本方法。分子自組裝法(self-assembling)又稱非共價法。此方法中模板分子與功能單體之間自組織排列,以非共價鍵自發形成具有多重作用位點的單體-模板分子復合物,經交聯聚合后這種作用被保存下來。常用的非共價鍵作用包括氫鍵、靜電引力、疏水作用力、電荷轉移、金屬配位鍵以及范德華力等,其中氫鍵應用較多。分子預組織(preorganization)法又稱共價法,此法中模板分子首先通過可逆性共價鍵與功能單體結合形成單體-模板分子復合物,然后交聯聚合,聚合后再通過化學途徑將共價鍵斷裂而去除印跡分子。目前常用的共價結合作用物質包括硼酸酯、希夫堿、縮醛酮、酯和螯合物等。此外,還可以將二者合二為一,即聚合時單體與印跡分子間作用力為共價鍵,而在分子識別過程中采用非共價法,從而使該分子印跡聚合物既具有親和專一性,又具有操作條件溫和且易于控制等優點。

目前常用的分子印跡聚合物制備方法如下:

(1)常規方法 即將功能單體在溶液中排列在模板分子周圍,經交聯干燥之后研磨、破碎、篩分得到一定粒徑的分子印跡填料,最后洗脫除去模板分子。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后期處理過程復雜、柱效較低。

(2)乳液聚合 將模板分子、功能單體、交聯劑溶于有機溶劑中,然后將溶劑移入水中,攪拌,乳化,最后加入引發劑交聯、聚合,直接制備粒徑較均一的球形分子印跡聚合物材料。

(3)懸浮聚合 采用全氟化碳液體代替傳統的有機溶劑-水懸浮介質,在該介質中合成分子印跡聚合物,可消除非共價印跡中存在的不穩定的預組織體。

(4)表面印跡 即在特定粒子表面合成分子印跡聚合物,分子印跡聚合物作為該粒子表面修飾物與之緊密結合。該方法的優點是克服了傳統方法獲得的MIP會將模板分子包覆在內部的弊端,能夠快速、高效洗脫待測物,柱效和回收率較高。

分子印跡技術于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應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目前已經發展出了常規生長素MIP、磁性生長素MIP等多種技術,利用該方法對樣品中的生長素進行分離純化,回收率達90%以上。

4.免疫純化技術

免疫純化技術即利用抗體抗原識別原理發展的分析物分離純化技術。免疫純化技術的基本流程包括:首先制備待測物抗體(包括多克隆抗體和單克隆抗體),即以高純度待測物標準樣品為半抗原免疫動物,最終收集血清并純化獲得待測物抗體;其次,抗體的固化,即通過不同相互作用原理將抗體固定在一定的固體介質表面;最后,樣品中待測物純化,即將樣品溶液通過附著有抗體的固體界面,通過抗體-抗原結合達到富集和純化的目的。目前,已有較多利用免疫技術分離純化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成功先例,如將植物生長調節劑抗體固定于特定膠體和色譜柱上發展出免疫親和膠(immunoaffinity gel,IAG)和免疫親和色譜(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IAC)技術,實現了對脫落酸和細胞分裂素的一步富集和純化。

5.色譜分離技術

色譜分離技術又稱層析分離技術,其利用不同物質在由固定相和流動相構成的體系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數,當兩相做相對運動時,這些物質隨流動相一起運動,并在兩相間進行反復多次的分配,從而達到物質分離純化目的。按固定相類型和分離原理可分為吸附色譜、分配色譜、離子交換色譜、親和色譜等多種類型。目前,最常用的是吸附色譜分離技術。吸附色譜法是指混合物隨流動相通過吸附劑(固定相)時,由于吸附劑對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吸附力而使混合物中各組分分離的方法。常用的極性吸附劑有:硅膠、氧化鋁。硅膠呈弱酸性,適于分離酸性和中性化合物;氧化鋁呈堿性,適于分離堿性物質。活性炭是常用的非極性吸附劑,對非極性物質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在水中對溶質表現出強吸附能力,從活性炭上洗脫被吸附的物質時,溶劑的極性越小,洗脫能力越強。為了提高物質分離純化效率,實現高通量分離純化的目的,目前,綜合了不同吸附劑優點的填料已經實現了商品化,如常用的C8和C18。將C8和C18柱等整合到高效液相色譜中形成的HPLC分離純化方法已經成為包括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內的很多物質分離純化的基本方法。

此外,隨著二維液相色譜(2D-HPLC)的發展,微量樣品中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離純化效率有了更大的提升。二維液相色譜技術利用多通道切換閥將兩支色譜柱串聯或并聯起來,因此可以將在一維色譜系統中未達到滿意分離的譜峰進行切割并進入二維色譜柱系統進行再次分離,從而顯示出其在分離純化方面的優勢。此外,該系統可以進一步擴展成靈活搭配的多級色譜柱分離系統,富集和分離效果更好,后續定量精度更高。

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檢測方法

對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定量檢測的方法有免疫方法、光譜法、電化學方法、生物傳感法、色譜法和質譜法等多種,本節主要介紹目前常用的一些檢測方法。

1.免疫測定方法

免疫檢測方法是應用免疫學理論設計的一系列的測定抗原、抗體等的方法。免疫技術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應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定量分析。目前在植物生長調節劑測定方面應用較多的技術包括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放射免疫(radioimmunoassay,RIA)技術。ELISA和RIA都基于抗體-抗原反應,抗體的特異性直接決定了檢測精度,因此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單克隆抗體通常比多克隆抗體具有更高的檢測靈敏度。ELISA是將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反應與酶對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結合的一種高靈敏度的測定技術,包括用于檢測抗體的間接法、用于檢測抗原的雙抗體夾心法以及用于檢測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的抗原競爭法等。ELISA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ELISA方法逐步成為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經典測定方法之一。目前,盡管ELISA方法的靈敏度無法與質譜方法相提并論,但是商業化的專用試劑盒仍然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定量分析的手段之一。RIA技術中,定量標樣標記上放射性同位素,其將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定量轉化為測定放射性,相比于其他免疫分析方法,其精度更高,可達nmol水平。由于RIA需要放射性標樣,使用成本相對較高,且需獲得公安部門頒發的放射性物質應用許可資格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定量分析方面應用前景有限。

2.高效液相色譜法

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以液體為流動相,采用高壓輸液系統,將具有不同極性的單一溶劑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劑、緩沖液等流動相泵入裝有固定相的色譜柱,在柱內各成分被分離后,進入檢測器進行檢測,從而實現對待測物的分析。HPLC方法已成為化學、生物、醫學、工業、農林、商檢和法檢等學科領域中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高效液相色譜儀主要包含高壓輸液泵、色譜柱/柱溫箱、手動/自動進樣器、檢測器、餾分收集器等硬件以及數據獲取與處理軟件。高壓輸液泵驅動流動相和樣品通過色譜柱和檢測系統;色譜柱填有粒度5~10μm 的C8、C18等吸附材料。進樣器將待測樣品引入色譜系統;檢測器將目標分析物在柱流出液中濃度的變化轉化為光電信號,為HPLC的核心元件,是定量的關鍵。根據不同檢測原理,HPLC檢測器分為示差折光化學檢測器、紫外吸收檢測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檢測器、二極管陣列紫外檢測器、熒光檢測器和電化學檢測器等。數據采集及分析平臺通過軟件把檢測器檢測到的信號轉化成可視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譜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應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檢測分析中,目前是分析檢測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常用方法之一。例如,選用ODS2C18等色譜柱,在多種水果、蔬菜和農作物中建立了氯苯氧乙酸和噻苯隆等多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的HPLC分析方法,回收率一般都超過了90%,檢出下限達 0.02μg/g。

近年來,為了提高HPLC的分析效率,一種在管路和壓力等方面實現改進的超高效液相色譜(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逐漸進入包括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內的微量物質的定量分析領域。超高效液相色譜法具有以下特點:①通過解決小顆粒填料的裝填和耐壓問題,大大提升了色譜柱性能,包括顆粒度的分布以及色譜柱的結構;②大大提升了溶劑輸送系統性能,可以獲得并耐受15000psi(1psi=6894.76Pa)以上高壓;③有效地降低了色譜系統的死體積;④完善了快速自動進樣和高速檢測等功能。

3.質譜法

質譜法(mass spectrometry,MS)可以準確提供所分離組分的分子量和結構信息,能夠精確分辨目標待測分子并對其進行定性定量,相比于其他方法,質譜法的靈敏度有了顯著提升。質譜工作原理為:離子源將化合物分解成帶電離子,其中陽離子進入加速器加速,質量分析器按照質荷比(m/z)的大小順序進行物質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在有機物分析中應用較多的質譜儀主要包括三重四級桿質譜儀、飛行時間質譜儀、離子阱質譜儀、傅里葉變換質譜儀等。常用的離子源包括電噴霧電離源(ESI)、大氣壓化學電離源(APCI)、快原子轟擊源(FAB)、大氣壓光電離源(APPI)、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源(MALDI)等。

為了更加高效地進行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有機分子的定性定量分析,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會結合色譜的定量優勢和質譜的定性優勢,即實現色譜-質譜聯用。色譜-質譜聯用技術主要包括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LC-MS)、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GC-MS/MS)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LC-MS/MS)。利用色譜-質譜技術可以實現多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快速定量分析。例如,利用乙腈抽提,氨基固相萃取小柱純化,Waters Xterra MS C18柱(5μm,150mm×2.1mm)分離,在多反應監測(MRM)負離子模式下建立了水果中氯吡脲殘留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測定方法,檢測下限達0.2ng/g,回收率達85%~100%。此外,使用LC-MS 實現了果蔬等農產品中多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同時檢測,最小檢出下限可達3ng/L。

在植物生長調節劑測定實踐中,采用MRM模式可以選擇性地監測樣品中的特定分析物,可有效地降低噪聲,提高檢測靈敏度,縮短分析時間。然而,基質效應(由樣品基質或共洗脫物質引起的信號衰減或增強)問題對LC-MS的靈敏度和定量可靠性影響較大。以穩定同位素衍生的分析物作內標可以有效地克服基質效應的影響,但商品化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穩定同位素內標物的種類非常有限且價格昂貴,不利于普遍應用。近年來,同位素標記衍生技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借助輕/重同位素標記衍生試劑,可獲得具有相同官能團的一類分析物的同位素衍生物。以此作為LC-MS定量分析的內標可以降低同位素內標物的造價。目前已有針對于氨基、醛基、羧基等官能團的同位素標記衍生試劑并應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定量分析的報道。例如,以d0/d5-ω-溴乙酰吡啶鹽(d0/d5-ω-BPB)、d0/d9-溴代膽堿(d0/d9-BETA)、d0/d3-10-甲基吖啶酮-2-磺酰哌嗪(d0/d3-MASPz)等同位素標記衍生試劑對羧酸類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衍生化,建立了十余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同位素內標定量方法,成功應用于果蔬和環境樣品中羧酸類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快速、準確測定。

4.生物傳感法

植物生長調節劑生物傳感器(biosensor)的研發起步較晚,21世紀初才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主要由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識別單元與信號轉換檢測元件等組成,包括壓電型、電化學型、核酸型。生物傳感器等在植物激素檢測方面取得了較高的靈敏度,尤其是在簡化樣品前處理、減少實驗材料取樣量、縮短測定時間和提高可重復性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同時,盡管生物傳感法在檢測靈敏度上還無法與色譜-質譜聯用法相媲美,但其具有可以實現活體實時監測植物激素的潛力,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發。近年來,植物生長調節劑生物傳感器研究表現出與分子生物學緊密結合的趨勢,用于探索植物體內植物激素活體原位分布。隨著電極材料的創新以及信號放大檢測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隨著高特異性、高靈敏度的超微電極的創制,未來生物傳感法有望走出實驗室,成為植物生長調節劑快速實時測定的新型手段之一。

5.其他測定方法

除上述檢測方法外,近年來還對其他測定方法在植物生長調節劑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例如,基于高分辨質譜和聚類分析的代謝組學方法也開始應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測定,用于同時測定植物體內植物激素的游離態、結合態及植物激素衍生物并解析其與其他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毛細管電泳和化學發光等方法被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測定,但目前已實現的靈敏度一般在μg級,離植物植物生長調節劑檢測的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此外,集成了單細胞毛細管電泳、納米技術和原子力顯微鏡等多種先進方法的單細胞分析技術,能對特定細胞中的代謝物進行分析和動態監測;基于質譜的納電噴霧(nanoelectrospray)活體定位技術可以在植物細胞中定位分析多糖和類黃酮等活性物質。這些新技術的探索為建立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測定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彭州市| 淅川县| 土默特右旗| 鲁甸县| 忻州市| 岳阳市| 红河县| 顺昌县| 无棣县| 民县| 洪雅县| 拉孜县| 会泽县| 灵石县| 交城县| 上饶市| 扬州市| 丹阳市| 正定县| 都江堰市| 四川省| 南通市| 徐汇区| 旺苍县| 班戈县| 永善县| 海丰县| 铅山县| 海兴县| 天峨县| 吴江市| 莎车县| 浮梁县| 峨山| 武宣县| 左贡县| 涞源县| 青岛市| 扶沟县|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