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植物生長調節劑技術手冊
- 李玲 肖浪濤 譚偉明
- 2648字
- 2020-02-26 13:03:23
第四章 植物生長調節劑登記、
檢測與安全性評價
第一節 我國植物生長調節劑登記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極作用。我國于1997年頒布實施、于2001年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作為農藥方面的基本法律,將植物生長調劑作為農藥而進行管理。以《農藥管理條例》為核心,陸續出臺的《農藥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農藥登記資料規定》《農藥登記藥效試驗區域指南》《農藥登記殘留試驗作物分布區域指南》等將植物生長調節劑登記資料要求不斷細化,更加科學可行。
一、登記資料要求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使用前需要先取得登記,其登記可分為田間試驗階段、臨時登記階段和正式登記階段。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登記涉及原藥和制劑登記,一般在田間試驗階段后,還要提交產品化學、質量控制、藥效、殘留、環境、毒性等有關資料或試驗報告。
按照有關藥效部分資料要求,新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申請田間試驗階段一般要提交室內活性測定報告;在臨時登記階段,要提交在我國境內5個以上省級行政地區、2年以上的田間小區藥效試驗報告,局部地區要提供2~3地、2年以上試驗報告;如為相同產品,可提供一年的田間試驗報告。
按照最新出臺的《農藥登記藥效試驗區域指南》和《農藥登記殘留試驗作物分布區域指南》的有關要求,植物生長調節劑擬申請登記的作物,要參照這兩個區域指南的具體要求進行布點試驗;試驗報告總的數量依據相應的作物在全國的分布范圍而定。《農藥登記藥效試驗區域指南》中沒有明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具體要求,而是參考除草劑對應作物的區域設計來選擇相應的試驗點。該指南介紹農藥登記田間藥效試驗點的選擇,包括我國20種主要農作物及140余種主要病蟲草害。因病蟲草害發生等情況變化,《農藥登記藥效試驗區域指南》推薦的田間藥效試驗區域不能滿足登記試驗要求時,登記申請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調整,并在申請農藥登記時提供關于試驗地點選擇的說明。以水稻田申請除草劑或植物生長調節劑為例,我國水稻可分為華南稻區、長江中游稻區、長江下游稻區、西南稻區、黃淮稻區、北方稻區6大產區。其中,華南稻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長江中游稻區包括湖南、江西、湖北、河南;長江下游稻區包括江蘇、浙江、安徽、上海;西南稻區包括四川、云南、貴州、重慶、陜西;黃淮稻區包括河北、天津、山東、寧夏;北方稻區包括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如申請插秧田、育秧田開展登記藥效試驗,可以從北方稻區、長江中游稻區、長江下游稻區、華南稻區中各選1省區,從黃淮稻區或西南稻區選1省進行田間試驗;直播田可以從長江中游稻區、長江下游稻區、華南稻區各選1省區,從其他稻區選2省進行田間試驗;拋秧田可以從長江中游稻區、長江下游稻區、華南稻區、西南稻區中各選1省區,從上述稻區再任選1省進行田間試驗。
有關殘留部分資料要求,在《農藥登記殘留試驗作物分布區域指南》中明確劃分了13個區域,分別為:
① 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
② 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寧夏、甘肅、陜西、山西、內蒙古西部。
③ 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河北。
④ 山東。
⑤ 河南。
⑥ 長江下游地區:上海、江蘇、安徽。
⑦ 長江中游地區:江西、湖南、湖北。
⑧ 四川盆地:重慶、四川。
⑨ 云貴高原:云南、貴州。
⑩ 東南沿海地區:浙江、福建、臺灣。
? 南部沿海地區:廣東、廣西、海南。
? 新疆。
? 青藏高原:青海、西藏。
二、農作物選擇殘留試驗點選擇
供試農作物選擇殘留試驗點必須有1個試驗點安排在必選點的該作物主產區內(表4-1~表4-9);可選點須滿足“不同氣候帶、主產區和跨省”三條原則,供試農作物的試驗點須反映出不同氣候條件對農藥殘留的影響,除局部種植的小作物外,試驗點不能選擇相鄰的兩個省。
表4-1 農藥殘留試驗作物(谷物)分布區域布局情況

注:※表示試驗的必選點,供試農作物必須有1個試驗點安排在必選點的該作物主產區內;□表示除必選點外,其他可選點的試驗區域。(下同)
表4-2 農藥殘留試驗作物(油料)分布區域布局情況

表4-3 農藥殘留試驗作物(鱗莖類、蕓薹類蔬菜)分布區域布局情況

表4-4 農藥殘留試驗作物(茄果類、瓜類等蔬菜)分布區域布局情況

表4-5 農藥殘留試驗作物(根莖類、水生類等蔬菜)分布區域布局情況

表4-6 農藥殘留試驗作物(柑橘類、仁果類等水果)分布區域布局情況

表4-7 農藥殘留試驗作物(熱帶和亞熱帶水果和堅果)分布區域布局情況

表4-8 農藥殘留試驗作物(糖料、飲料和食用菌)分布區域布局情況

表4-9 農藥殘留試驗作物(調味料、藥用植物)分布區域布局情況

審查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試驗報告,要明確其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和安全性。如增產的要求,一般增產在10%以上,對作物的主要品質有改善或沒有明顯的不良影響,或視產品特殊功用進行評價。
三、登記中關注的問題
1.新創制植物生長調節劑數量偏少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世界各國農藥登記管理機構對新農藥登記的資料要求更加嚴格,創制新產品難度加大。目前我國自主農藥創制能力還比較弱,加上受到國際農產品和農資市場不景氣的沖擊,近年來在我國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新有效成分的數量也顯著偏少。
2.老產品擴作明顯增加,特色小宗農作物缺乏登記藥劑
受到創制成本的制約,目前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主要集中應用于播種面積較大的農作物,如小麥、大豆、玉米、大豆、水稻等。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種植結構也呈現多元化發展,一些以前播種面積比較小的經濟作物或植物(如谷子、芝麻、芋頭、南瓜、向日葵、高粱等,一些特殊用途的草坪,特殊花卉和中草藥等)的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絕大多數農藥企業開始著手老產品擴作問題。如3.3% 1-甲基環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GL 500~1000μg/L已經應用于蘋果、獼猴桃、柿子、甜瓜、梨、李子保鮮,現正在申請花卉保鮮等方面的登記。
3.診斷植物生長調節劑藥害的技術難度大,其治理技術措施亟待提高
近幾年,隨著國家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一些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步上升,但配套農藥的登記和使用卻相對滯后,致使部分藥劑在使用中出現一些藥害問題。部分植物生長調節劑品種在使用濃度過高的情況下,容易對作物生長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影響產量。如矮壯素和多效唑在花生上,多效唑在水稻育秧上就曾因使用不當而出現過藥害。診斷植物生長調節劑藥害的方法和治理措施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缺少相關技術,相關研究亟待加強。
4.與植物生長調節劑混用的肥料產品較多
近年來,在植物生長調節劑市場的營銷環節調查中發現,一些企業把藥肥混劑以功能性能肥料的名義登記,而從產品的組分和承諾的功能來看,產品里面很可能是添加了植物生長調節劑, 盡管這類產品較受農民的歡迎,但其以肥代藥規避農藥登記的情況表明,國家有必要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進行規范。